第七百八十章 威胁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备注意到了军帐外的身影,只凭脚步声,他就能猜到来的是谁。对这样的股肱之臣,平日里以刘备的性格,早就该笑着起身呼唤,但此时他却没有这么做。而帐外那人也没有继续进来,任凭寒风猎猎,吹得袍袖鼓荡。一时间,气氛有些古怪。
过了会儿,帐外之人转身,悄无声息退走。
刘备叹了口气。
军中夜行的口令,通常来说,都会用些威武雄壮的词汇。鸡肋这个词,实在太过古怪。事实上,鬼使神差般说出这二字之后,他自己一时也有些蒙。
待到庞统离开,刘备才回忆起,原来今日自己是吃过鸡肋的。
他亲提大军前部进入蓝田的时候,正是冬十二月,秦岭深处大雪纷飞,遮盖道路,给后勤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一个多月以来,军中存粮数目持续下滑,几乎已到了危险边缘。
刘备竭力抚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连续数日与普通将士一样,只吃麦饼和豆羹。前线开伙不易,所以麦饼是中军大营那边三天蒸一次,直接送到前部来的,分由什伍领取,吃的时候各自加热。
因为饼里经常混着麸皮甚至碎石头,实在不好吃,刘备的年纪毕竟也大了,常常不消化,所以扈从们会额外为他加一两道菜,不一定非得吃麦饼不可。
比如今日中午,就吃了一只鸡。然则这鸡瘦得很,一身骨头,磕的刘备牙齿生疼。
但刘备又并非因为这顿午饭的影响,才以鸡肋二字为口令。最近这半个月里,他常常想,这场关中之战来得过于仓促了,到目前为止,己方在关中的收获才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自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后,刘备的势力便进入到狂飙突进的扩张过程中。建安十五年全据荆南,建安十六年取蜀,建安十七年定汉中,几乎每一次动兵,都立即获得了丰厚的成果。而建安十八到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原本身的纷乱局势,更使得许多部属跃跃欲试。
比如这次关中攻伐,便由彭羕推动,庞统一手执行,无数文武打气鼓劲,各项准备咄嗟立办,最后促使刘备不断扩大战争规模。当然,刘备本人也觉得,长安是帝都,一旦夺取,将会使自己获得无可比拟的政治影响力;从蜀中兵出关中,也符合当年孔明在隆中所作的规划。所以,这一仗必须打,值得打。
可挥军杀入关中,有了切身体会以后才发现,实际情况与纸上谈兵不同。拿不下长安,一切美好的期待都是幻想。郿县、武功、美阳、槐里等城池并无充足人丁户口,实际上不可能作为大军驻留的基地。而一旦大军折返,这几座城池更无法长期坚持,必然陷落。
动用数万大军,已经付出数千人伤亡的这场战事,最终难免一无所获。
真的可惜。
还是得想办法退兵,不能再打下去了。
数十年的戎马生涯,给了刘备敏锐的战场嗅觉,他感觉得到,虽然现在自己和马超各领雄兵,与曹军厮杀得有来有去,仿佛是个平局。但曹氏的后继力量聚集于邺城、许都、雒阳,可以源源不断地投入,这种投入一旦到达某个界限,则己方的崩溃就成了必然。
某种角度来说,关中已成了一座牢笼;关中的城池、乃至长安城,都是牢笼中的饵料。刘备,或者马超,都只是被饵料吸引来的猎物,曹操却成了猎手!
这几年,刘备已经很少感受到如此窘境,很少感受到如此可怕的威胁了。
刘备难免会想,原本万事置于掌中的顺利局面,怎么就转为如此?
这场北伐,难道不是自己的股肱、谋主们一起商议的结果吗?
出兵之前,不是好些人指点挥斥,将一项项的优势劣势,都剖析得很清楚,都拿出了应对的办法么?
为什么他们没料到,阎行竟然如此耐战坚韧,长安城又如此坚固?
为什么他们没料到,马超也变得更奸滑了?
孔明,还有士元、孝直,都是智计绝伦的人中之杰。我刘备或有一时疏忽冒进,他们怎么会?
刘备是极具政治斗争经验的人,仔细一想,答案就很清楚。
其实答案早就清楚,只是过去两年里,刘备刻意无视罢了。
刘备在赤壁前后,对诸葛亮的信任之深,托付之重远迈他人,遂有鱼水之比。但后来刘备的势力扩张,荆楚和益州的英杰归之如百川归海。随着庞统和法正的到来,诸葛亮依旧是股肱,却不再是唯一的股肱,其权力和地位一直在相对收缩。
庞统与诸葛亮并为包揽军国大事的军师将军,两人的地位和权限完全相同,彼此的分工协调,大致是庞统管军,而诸葛亮理政。乱世中一切以军务为先,庞统的影响力由此赶了上来。
当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又以法正为尚书令,由法正直接处理投向汉中王的奏书,摊薄了军师将军的权柄。
诸葛亮始终很谦退,从来不会刻意争权,庞统和法正的影响力便不断扩张。去年起,两人共同推举的彭羕出任益州治中,实际处理益州政务。故而此后好几次军议中,庞统、法正和彭羕几乎便能决定军议的导向。
刘备志向恢宏,并不介意这些。
他也真的喜欢庞统、法正和彭羕等人。这几人不像诸葛亮那么谨慎、内敛,毫无私欲,他们各有各的毛病,但各自的毛病,反而凸显了他们的性格,让刘备觉得容易亲近,也容易驾驭。
结果呢,这些人齐心协力地发挥他们的影响力,进而谋求更大的影响力。
在刘备决心进军关中的那一日,诸葛亮私下求见,提出应使左将军雷远做好随时回返交州,进而参与荆州东线防务的准备,另外又建议刘备注意彭羕与寇封的内外交联。
刘备自无不允。但现在他回忆出兵前的情况,便难免想起,此前几次针对北伐事宜商议过程中,诸葛亮的意见并没有得到重视。庞统去汉中,本来该当协助张飞,结果刘备自己被身在汉中的庞统拖着走,而彭羕在一旁推波助澜。
庞统始终信心十足,觉得只消以主力决战来打退曹军,便能夺取关中。所以他一手促成了关中的战事,把足足六万大军投入到了关中,由此也不断增强了他对北方战局的发言权。
而彭羕藉着图谋关中的由头,提出重整荆州东线防务,为寇封雪中送炭。这一来,他以益州治中的身份插手到了荆州东线的军将任命,使得他那个小团体的联结愈发紧密。
至于法正,看上去什么都没做,可他坐视着庞统和彭羕推进谋划而不置一词,倾向也就很明显了。
当年势力困窘的时候,所有人竭尽全力地谋划,只为了对外争竞时占一点上风、求一条活路,还常常失败。如今势力强盛了,内部诸人却为了各自门户私计,以至于影响到大政,这是何其可悲?
这架势简直……简直有似当年的袁本初。麾下虽然人才济济,可彼此激烈斗争,徒然为荀彧所笑。
想到这里,刘备吓了自己一跳,连连摇头。
不至于。
士元是聪明人,他适才站在营帐前逡巡,显然已经明白了“鸡肋”的意思,由此也能够猜透我的心意。让他稍稍反省两天也好,接下去,只消找个机会和他深入地谈谈,就一定能够刹住这股子风气。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退兵。这么多兵马在此,子午谷是没法走了,不如让子龙先返,在箕谷沿线多设坚固营垒,再调吴懿、张任沿渭水列阵,然后……
一旦想到实际的军务,刘备的犹豫和彷徨都不见了。他取来笔墨、尺牍,神情沉凝地落笔下令。
刘备注意到了军帐外的身影,只凭脚步声,他就能猜到来的是谁。对这样的股肱之臣,平日里以刘备的性格,早就该笑着起身呼唤,但此时他却没有这么做。而帐外那人也没有继续进来,任凭寒风猎猎,吹得袍袖鼓荡。一时间,气氛有些古怪。
过了会儿,帐外之人转身,悄无声息退走。
刘备叹了口气。
军中夜行的口令,通常来说,都会用些威武雄壮的词汇。鸡肋这个词,实在太过古怪。事实上,鬼使神差般说出这二字之后,他自己一时也有些蒙。
待到庞统离开,刘备才回忆起,原来今日自己是吃过鸡肋的。
他亲提大军前部进入蓝田的时候,正是冬十二月,秦岭深处大雪纷飞,遮盖道路,给后勤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一个多月以来,军中存粮数目持续下滑,几乎已到了危险边缘。
刘备竭力抚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连续数日与普通将士一样,只吃麦饼和豆羹。前线开伙不易,所以麦饼是中军大营那边三天蒸一次,直接送到前部来的,分由什伍领取,吃的时候各自加热。
因为饼里经常混着麸皮甚至碎石头,实在不好吃,刘备的年纪毕竟也大了,常常不消化,所以扈从们会额外为他加一两道菜,不一定非得吃麦饼不可。
比如今日中午,就吃了一只鸡。然则这鸡瘦得很,一身骨头,磕的刘备牙齿生疼。
但刘备又并非因为这顿午饭的影响,才以鸡肋二字为口令。最近这半个月里,他常常想,这场关中之战来得过于仓促了,到目前为止,己方在关中的收获才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自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后,刘备的势力便进入到狂飙突进的扩张过程中。建安十五年全据荆南,建安十六年取蜀,建安十七年定汉中,几乎每一次动兵,都立即获得了丰厚的成果。而建安十八到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原本身的纷乱局势,更使得许多部属跃跃欲试。
比如这次关中攻伐,便由彭羕推动,庞统一手执行,无数文武打气鼓劲,各项准备咄嗟立办,最后促使刘备不断扩大战争规模。当然,刘备本人也觉得,长安是帝都,一旦夺取,将会使自己获得无可比拟的政治影响力;从蜀中兵出关中,也符合当年孔明在隆中所作的规划。所以,这一仗必须打,值得打。
可挥军杀入关中,有了切身体会以后才发现,实际情况与纸上谈兵不同。拿不下长安,一切美好的期待都是幻想。郿县、武功、美阳、槐里等城池并无充足人丁户口,实际上不可能作为大军驻留的基地。而一旦大军折返,这几座城池更无法长期坚持,必然陷落。
动用数万大军,已经付出数千人伤亡的这场战事,最终难免一无所获。
真的可惜。
还是得想办法退兵,不能再打下去了。
数十年的戎马生涯,给了刘备敏锐的战场嗅觉,他感觉得到,虽然现在自己和马超各领雄兵,与曹军厮杀得有来有去,仿佛是个平局。但曹氏的后继力量聚集于邺城、许都、雒阳,可以源源不断地投入,这种投入一旦到达某个界限,则己方的崩溃就成了必然。
某种角度来说,关中已成了一座牢笼;关中的城池、乃至长安城,都是牢笼中的饵料。刘备,或者马超,都只是被饵料吸引来的猎物,曹操却成了猎手!
这几年,刘备已经很少感受到如此窘境,很少感受到如此可怕的威胁了。
刘备难免会想,原本万事置于掌中的顺利局面,怎么就转为如此?
这场北伐,难道不是自己的股肱、谋主们一起商议的结果吗?
出兵之前,不是好些人指点挥斥,将一项项的优势劣势,都剖析得很清楚,都拿出了应对的办法么?
为什么他们没料到,阎行竟然如此耐战坚韧,长安城又如此坚固?
为什么他们没料到,马超也变得更奸滑了?
孔明,还有士元、孝直,都是智计绝伦的人中之杰。我刘备或有一时疏忽冒进,他们怎么会?
刘备是极具政治斗争经验的人,仔细一想,答案就很清楚。
其实答案早就清楚,只是过去两年里,刘备刻意无视罢了。
刘备在赤壁前后,对诸葛亮的信任之深,托付之重远迈他人,遂有鱼水之比。但后来刘备的势力扩张,荆楚和益州的英杰归之如百川归海。随着庞统和法正的到来,诸葛亮依旧是股肱,却不再是唯一的股肱,其权力和地位一直在相对收缩。
庞统与诸葛亮并为包揽军国大事的军师将军,两人的地位和权限完全相同,彼此的分工协调,大致是庞统管军,而诸葛亮理政。乱世中一切以军务为先,庞统的影响力由此赶了上来。
当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又以法正为尚书令,由法正直接处理投向汉中王的奏书,摊薄了军师将军的权柄。
诸葛亮始终很谦退,从来不会刻意争权,庞统和法正的影响力便不断扩张。去年起,两人共同推举的彭羕出任益州治中,实际处理益州政务。故而此后好几次军议中,庞统、法正和彭羕几乎便能决定军议的导向。
刘备志向恢宏,并不介意这些。
他也真的喜欢庞统、法正和彭羕等人。这几人不像诸葛亮那么谨慎、内敛,毫无私欲,他们各有各的毛病,但各自的毛病,反而凸显了他们的性格,让刘备觉得容易亲近,也容易驾驭。
结果呢,这些人齐心协力地发挥他们的影响力,进而谋求更大的影响力。
在刘备决心进军关中的那一日,诸葛亮私下求见,提出应使左将军雷远做好随时回返交州,进而参与荆州东线防务的准备,另外又建议刘备注意彭羕与寇封的内外交联。
刘备自无不允。但现在他回忆出兵前的情况,便难免想起,此前几次针对北伐事宜商议过程中,诸葛亮的意见并没有得到重视。庞统去汉中,本来该当协助张飞,结果刘备自己被身在汉中的庞统拖着走,而彭羕在一旁推波助澜。
庞统始终信心十足,觉得只消以主力决战来打退曹军,便能夺取关中。所以他一手促成了关中的战事,把足足六万大军投入到了关中,由此也不断增强了他对北方战局的发言权。
而彭羕藉着图谋关中的由头,提出重整荆州东线防务,为寇封雪中送炭。这一来,他以益州治中的身份插手到了荆州东线的军将任命,使得他那个小团体的联结愈发紧密。
至于法正,看上去什么都没做,可他坐视着庞统和彭羕推进谋划而不置一词,倾向也就很明显了。
当年势力困窘的时候,所有人竭尽全力地谋划,只为了对外争竞时占一点上风、求一条活路,还常常失败。如今势力强盛了,内部诸人却为了各自门户私计,以至于影响到大政,这是何其可悲?
这架势简直……简直有似当年的袁本初。麾下虽然人才济济,可彼此激烈斗争,徒然为荀彧所笑。
想到这里,刘备吓了自己一跳,连连摇头。
不至于。
士元是聪明人,他适才站在营帐前逡巡,显然已经明白了“鸡肋”的意思,由此也能够猜透我的心意。让他稍稍反省两天也好,接下去,只消找个机会和他深入地谈谈,就一定能够刹住这股子风气。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退兵。这么多兵马在此,子午谷是没法走了,不如让子龙先返,在箕谷沿线多设坚固营垒,再调吴懿、张任沿渭水列阵,然后……
一旦想到实际的军务,刘备的犹豫和彷徨都不见了。他取来笔墨、尺牍,神情沉凝地落笔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