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尺度很大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正书也不是第一次来汴梁城中的勾栏瓦舍了,那个倒霉蛋更是对汴梁城中的勾栏瓦舍了如指掌——毕竟北宋缺乏娱乐措施,勾栏瓦舍也算是“高端视听享受”了。
瓦舍也叫瓦肆、瓦子,是汴梁城中市民娱乐和商贩买卖的地方。瓦舍中又有勾栏设施,供艺人演出伎艺。瓦舍遍布汴梁城东西南北四城,有“保康门瓦子”“梁门外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等等,其中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规模较大的瓦舍,一座就可容纳大小勾栏五十多棚、观众上千人。瓦舍里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有什么弄虫议、傀儡戏、皮影戏、七圣刀、踢弄、相扑、说书、歌舞,杂剧等等,这其中,杂剧最受百姓喜爱。甚至每逢元旦、元宵、冬至、重要神诞等重要节日时,皇室、贵族高官若有公私宴会,亦会请具有官方身份的教坊伶人与来自瓦舍勾栏的露台弟子登台献艺,进演杂剧。
台上演出的,是隋唐英雄传的前身,也就是瓦岗寨英雄们的故事。
虽然知道,这类历史大多是篡改的,但张正书还是瞧得津津有味。一边看,一边对比着与后世流传的《隋唐英雄传》有和不同,还一边拍手叫好。勾栏瓦舍里,一般不提供吃食,都是货郎、小贩在外间卖些吃食。
张正书也不客气,要了一份蚕豆,一份甜瓜子。这甜瓜子最是能消遣时间——嗑半天都嗑不了一颗,但上面的五香味,倒是和后世的炒葵瓜子相差无几。偏生这瓜子也是“奢侈”之物,寻常百姓也吃不起,太贵了些。一小碟瓜子,都要几十文钱。
“小官人,这杂剧,是在针砭时弊?”
赵鼎似乎也看出了一些门道,要不怎么连日来,这勾栏瓦舍都在上演三国、隋唐的故事,再迟钝的人都会回过味来了。这不是映射宋朝军队孱弱,连三国、隋唐都比不上吗?
要知道,宋朝的杂剧虽然不算成熟,但也有了个后世戏剧的雏形:杂剧的第一段为艳段,是正文的引子;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正杂剧,是一些故事演唱,滑稽说唱或舞蹈,第四段是杂扮,主要是些调笑的内容。这些杂剧虽然夹杂了大量调笑内容,但还是能起到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作用。
优伶还会特意讽谏时务,甚至不需要固定的剧本,表演的节目大多是就地取材、临时编排的,针砭时弊的“尺度非常大”,甚至到了皇帝面前都这么演。
时人有记载,“杂剧本是鉴戒,又隐于谏诤,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耳。若欲驾前承应,亦无责罚。一时取圣颜笑。凡有谏诤,或谏官陈事,上不从,则此辈妆做故事,隐其情而谏之,于上颜亦无怒也”。在宋朝还形成一惯例,要是皇家内宴进演杂剧,御史官不得出席。
不过,不管是宋神宗,还是当今官家赵煦,都很少看杂剧——这两个工作狂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消磨意志。最多是来一下,走个过场,然后又去忙着批阅奏折了。
张正书觉得这两个工作狂完全是不分主次,要知道后世的戏剧,都不敢这么将“时事”、“世务”编入戏中,宋朝的杂剧“尺度”这么大,完全可以反映民情。宋神宗、赵煦都不以为然,证明他们父子俩都只是在意自己的江山,而不是真心对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嘛。”张正书目不转睛地看着,然后说道:“这杂剧可以改进的地步还真不少,你说我弄个勾栏瓦舍把《射雕英雄传》搬上台,你说会怎么样?”
赵鼎一听,连连苦笑道:“小官人,这不妥罢?”
“有何不妥?”
张正书也觉得奇怪,难道没剧本的杂剧还能比得过有剧本的《射雕英雄传》?再者,张正书对《射雕英雄传》非常有信心,要知道后世第一次播放《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的时候,几乎是万人空巷,全都回家看电视了。《射雕英雄传》的魅力毋庸置疑,张正书就不相信,没见过大型舞台剧的宋人会不买账。
“小官人,这杂剧一般就三五人,不外乎‘末泥’、‘副净’、‘副末’、‘装孤’和‘旦’罢了。我且瞧《射雕英雄传》,一幕得有十余人。如此杂剧,如何能上得了勾栏?”赵鼎苦笑道,这小官人还真敢想啊!
张正书知道,“旦”指饰演妇女的角色;“装孤”是扮演君王或官员的角色;“末泥”则是编剧,负责编排故事、串连剧情,有点像后世的导演兼主持人;“副净”负责装傻扮懵,以供嘲讽,相当于后世相声的逗哏;“副末”负责凑趣、发挥,添加笑柄,类似后世相声的捧哏。实际上,这时候的杂剧跟后世的相声、小品、脱口秀比较接近,而大异于后世京剧、昆曲之类的戏剧,更别说剧情这么冗长的舞台剧了,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啊!
“何必拘泥于形式?把剧情表演出来就行了。这是大型舞台剧,不是杂剧。反正跟你说也不懂,你到时候看就行了……”张正书留给赵鼎一个大大的悬念,赵鼎也不怎么好奇。反正赵鼎也已经习惯了张正书想一出是一出,再弄出什么颠覆的东西来也不算稀奇了。
张正书却想开了:“要引导舆论,戏剧明显比报纸要好。报纸传播再广,那也只有读书人和有空闲之人才会讨论。可这勾栏瓦舍不一样啊……”张正书看了看周遭的人,三流九教都有,甚至一些升斗小民,都有足够的闲钱进入勾栏瓦舍看戏。更重要的是,这些杂剧都是用市井俚语演出来的,和市井之人并无隔阂。从舆论宣传的角度讲,这比报纸好太多了。
等到杂剧谢幕,赵鼎感慨地说道:“这隋唐可是演义之言,却引人入胜,感慨英雄豪杰之气……”
“今宋人,有几个能有如此豪杰之气?”张正书讥笑一声,摇了摇头。在他看来,“崇文抑武”,就是在阉割汉人血性。
张正书也不是第一次来汴梁城中的勾栏瓦舍了,那个倒霉蛋更是对汴梁城中的勾栏瓦舍了如指掌——毕竟北宋缺乏娱乐措施,勾栏瓦舍也算是“高端视听享受”了。
瓦舍也叫瓦肆、瓦子,是汴梁城中市民娱乐和商贩买卖的地方。瓦舍中又有勾栏设施,供艺人演出伎艺。瓦舍遍布汴梁城东西南北四城,有“保康门瓦子”“梁门外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等等,其中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规模较大的瓦舍,一座就可容纳大小勾栏五十多棚、观众上千人。瓦舍里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有什么弄虫议、傀儡戏、皮影戏、七圣刀、踢弄、相扑、说书、歌舞,杂剧等等,这其中,杂剧最受百姓喜爱。甚至每逢元旦、元宵、冬至、重要神诞等重要节日时,皇室、贵族高官若有公私宴会,亦会请具有官方身份的教坊伶人与来自瓦舍勾栏的露台弟子登台献艺,进演杂剧。
台上演出的,是隋唐英雄传的前身,也就是瓦岗寨英雄们的故事。
虽然知道,这类历史大多是篡改的,但张正书还是瞧得津津有味。一边看,一边对比着与后世流传的《隋唐英雄传》有和不同,还一边拍手叫好。勾栏瓦舍里,一般不提供吃食,都是货郎、小贩在外间卖些吃食。
张正书也不客气,要了一份蚕豆,一份甜瓜子。这甜瓜子最是能消遣时间——嗑半天都嗑不了一颗,但上面的五香味,倒是和后世的炒葵瓜子相差无几。偏生这瓜子也是“奢侈”之物,寻常百姓也吃不起,太贵了些。一小碟瓜子,都要几十文钱。
“小官人,这杂剧,是在针砭时弊?”
赵鼎似乎也看出了一些门道,要不怎么连日来,这勾栏瓦舍都在上演三国、隋唐的故事,再迟钝的人都会回过味来了。这不是映射宋朝军队孱弱,连三国、隋唐都比不上吗?
要知道,宋朝的杂剧虽然不算成熟,但也有了个后世戏剧的雏形:杂剧的第一段为艳段,是正文的引子;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正杂剧,是一些故事演唱,滑稽说唱或舞蹈,第四段是杂扮,主要是些调笑的内容。这些杂剧虽然夹杂了大量调笑内容,但还是能起到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作用。
优伶还会特意讽谏时务,甚至不需要固定的剧本,表演的节目大多是就地取材、临时编排的,针砭时弊的“尺度非常大”,甚至到了皇帝面前都这么演。
时人有记载,“杂剧本是鉴戒,又隐于谏诤,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耳。若欲驾前承应,亦无责罚。一时取圣颜笑。凡有谏诤,或谏官陈事,上不从,则此辈妆做故事,隐其情而谏之,于上颜亦无怒也”。在宋朝还形成一惯例,要是皇家内宴进演杂剧,御史官不得出席。
不过,不管是宋神宗,还是当今官家赵煦,都很少看杂剧——这两个工作狂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消磨意志。最多是来一下,走个过场,然后又去忙着批阅奏折了。
张正书觉得这两个工作狂完全是不分主次,要知道后世的戏剧,都不敢这么将“时事”、“世务”编入戏中,宋朝的杂剧“尺度”这么大,完全可以反映民情。宋神宗、赵煦都不以为然,证明他们父子俩都只是在意自己的江山,而不是真心对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嘛。”张正书目不转睛地看着,然后说道:“这杂剧可以改进的地步还真不少,你说我弄个勾栏瓦舍把《射雕英雄传》搬上台,你说会怎么样?”
赵鼎一听,连连苦笑道:“小官人,这不妥罢?”
“有何不妥?”
张正书也觉得奇怪,难道没剧本的杂剧还能比得过有剧本的《射雕英雄传》?再者,张正书对《射雕英雄传》非常有信心,要知道后世第一次播放《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的时候,几乎是万人空巷,全都回家看电视了。《射雕英雄传》的魅力毋庸置疑,张正书就不相信,没见过大型舞台剧的宋人会不买账。
“小官人,这杂剧一般就三五人,不外乎‘末泥’、‘副净’、‘副末’、‘装孤’和‘旦’罢了。我且瞧《射雕英雄传》,一幕得有十余人。如此杂剧,如何能上得了勾栏?”赵鼎苦笑道,这小官人还真敢想啊!
张正书知道,“旦”指饰演妇女的角色;“装孤”是扮演君王或官员的角色;“末泥”则是编剧,负责编排故事、串连剧情,有点像后世的导演兼主持人;“副净”负责装傻扮懵,以供嘲讽,相当于后世相声的逗哏;“副末”负责凑趣、发挥,添加笑柄,类似后世相声的捧哏。实际上,这时候的杂剧跟后世的相声、小品、脱口秀比较接近,而大异于后世京剧、昆曲之类的戏剧,更别说剧情这么冗长的舞台剧了,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啊!
“何必拘泥于形式?把剧情表演出来就行了。这是大型舞台剧,不是杂剧。反正跟你说也不懂,你到时候看就行了……”张正书留给赵鼎一个大大的悬念,赵鼎也不怎么好奇。反正赵鼎也已经习惯了张正书想一出是一出,再弄出什么颠覆的东西来也不算稀奇了。
张正书却想开了:“要引导舆论,戏剧明显比报纸要好。报纸传播再广,那也只有读书人和有空闲之人才会讨论。可这勾栏瓦舍不一样啊……”张正书看了看周遭的人,三流九教都有,甚至一些升斗小民,都有足够的闲钱进入勾栏瓦舍看戏。更重要的是,这些杂剧都是用市井俚语演出来的,和市井之人并无隔阂。从舆论宣传的角度讲,这比报纸好太多了。
等到杂剧谢幕,赵鼎感慨地说道:“这隋唐可是演义之言,却引人入胜,感慨英雄豪杰之气……”
“今宋人,有几个能有如此豪杰之气?”张正书讥笑一声,摇了摇头。在他看来,“崇文抑武”,就是在阉割汉人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