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经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正月十六凌晨四点,朱瞻基就已经起床穿戴一新。
今天是大军出发的日子,半个京城恐怕昨夜都没有安眠。
太子妃张氏也是一宿没睡,亲自帮朱瞻基穿上了对襟胖袄,又拿来了朱棣特意赏赐给朱瞻基的一套山字纹银色铠甲给朱瞻基套上。
明代将官所穿铠甲,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
朱瞻基这套更是集明代工艺大成,用料讲究,彰显皇家气派。而且坚固耐劳,比后世的防弹衣功能更强大,更保险。
除了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这套铠甲几乎没有缺点。
当然,这些就是最大的缺点,因为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几乎不可能普及。
张氏体弱,举着这套铠甲累的气喘吁吁,却也不让薛尚宫帮忙,亲自帮他绑上了各处的绑带。
“母亲,孩儿英勇否?”
张氏不知道想起了什么,眼睛湿润了起来。“我儿出征,切记不可妄自逞强,一切以安全为上。”
朱瞻基笑道:“母亲且安心,孩儿虽然出征,更多却是与皇爷爷留在中军,并无危险。”
张氏的嘴颤抖了几下,话却却没有说出口。儿子长这么大第一次出远门,还是去战场,哪有可能不担心的。
不过她身为太子妃,自然也知道现在不能说丧气话,所以将心里的不舍和担忧都压抑了住,不让儿子反过来担心他。
虽然这个儿子从小就独立,小时候被皇后占着,长大了对她尊敬有余,亲近不足。但是这毕竟是被她寄予厚望的长子,她最大的期望还是在这个儿子身上。
皇家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这是亘古不破的道理。
薛尚宫端来了一碗饺子,张氏亲自端着用勺子喂了朱瞻基一个,眼泪却哗哗掉了下来。
朱瞻基一口吃了下去,笑着说道:“母亲勿忧,孩儿会平平安安回来的。”
张氏挤出了一丝笑容说道:“我儿已长大了,且让我今日喂你吃了践行饺子。”
朱瞻基在现代就不擅于哄女人,只能由她。他把一大碗饺子都吃了下去,连面汤都喝的干干净净。
李亮在门口禀报道:“太子殿下,皇上出了乾清宫了。”
朱瞻基心里一松,站起身来躬身行了一个长揖说道:“孩儿披甲在身,不能全礼。只望母亲在宫中开开心心,等儿回来与你相聚。”
张氏点了点头,伸手从袖子里取出了一条编织的红绳,泪中带笑说道:“二月初九是基儿生辰,娘可惜不能再为你煮一碗长寿面,……来,让娘给你系上,祝你在外平平安安。”
朱瞻基耐心地等她把红绳系在了他的左腕上,这才向余先说道:“刀来。”
余先拿过了纪纲送给朱瞻基的陨铁横刀,帮他用牛皮带挂在了腰间。朱瞻基吩咐说道:“此去宁波,萧规曹随,切不可妄拿主意。若遇不能决断之事,多问问金太监。”
“是!”
朱瞻基又看向了金阔说道:“兴庆宫就拜托太监了,我的书房就此封钉,任何人不得进入。二楼除了工部的工匠,薛尚宫和指定宫女,任何人不得进入。”
“奴才一定替殿下看好家。”
他又看了看薛尚宫,只是笑了笑,重重点了点头。
这个时代,他算是很尊重女人的男人了,何况还是太孙。薛尚宫从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照顾他,生活的重心全部在他身上,此时也是格外舍不得。
不过,朱瞻基也不能对她说什么不舍的话,只是说道:“薛尚宫有时间也多到宫中转转,只要不出宫门,没有人管你。”
“奴婢明白,祝殿下旗开得胜。”
再向太子妃张氏告辞,朱瞻基大手一挥。“出发!”
李亮立即大声喊道:“太孙起驾,摆驾太庙……”
今日不是一般出行,而是皇上御驾亲征。
所以出发之前,都会先前往太庙拜遏祖先。朱瞻基动身,也摆出了完整的太孙仪仗。
在午门与皇帝汇合以后,一同祭拜了祖先,才会出皇城在承天门检阅大军,随后出发。
午门外,文武大臣全部都等候在了那里,宫城的午门一开,两边的大臣都跪了下来。
四年前经历了一次,所以这一次朱瞻基也算有了一些经验。
他跟在朱高炽的身后,一边注意扶着他,一边按照程序完成了祭拜。
看这个便宜父亲气喘吁吁的样子,等祭拜完毕,他才皱着眉头问道:“父王还头晕否?”
朱高炽喘着气说道:“服着你配的药丸,不头晕了,只是有些胸闷气短。”
朱瞻基说道:“没事的时候多运动一下,不要一直看书。孩儿与皇爷爷出征,你在京城监国,也不要让自己太劳累。”
朱高炽笑道:“基儿且安心出发,我这病好不了,却也死不了的。”
这个时代,像他这种心血管病,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朱瞻基也不懂医术,对他的情况无能为力。
只是看他这个样子,他很怀疑这个便宜父亲能不能活到朱棣之后了。
历史上,他比朱棣多活了十个月。但是朱棣现在有他配制的人参固本丸,并且服用了之后对身体有明显的好处。
现在的中药都是野生的,人参又都是野山参,效果比后世要好的多。
这样下去,恐怕朱棣还要活到他后面了。
承天门外,御道两侧站满了中高级将领。
杨章德和几个锦衣卫的同僚,还有一大批的勋贵,将军的亲兵都挤在长安街的辅路上。
御道那里是正规军的将领的地盘,他们这些人在这个时候,是没有资格往那边挤的。
虽然已经快辰时了,但是偏偏这一会儿天又暗了下来,不过到处点燃的火把将这一片映照的通明。
皇上仪仗沿着皇城的朝天门出来,除了身披甲士的军人,所有人都跪了下来,齐声欢呼。
杨章德看到了皇帝,也看到了与皇帝只隔了两个身位,骑着马的朱瞻基。
因为身材瘦削,太孙穿着的一身银亮色的铠甲格外引人瞩目,比他平日里的形象更加增添了几分英武。
他也看到了纪纲跟在一帮文武大臣的身后,享受着数万人的跪拜。
“大丈夫当如是。”他突然想起来了这句话。
也许一千多年前,陈胜吴广也是看到了秦皇如此雄武,才萌生了造反的念头吧。
可惜的是乱世已过,如今国朝初定。造反……想想曾经待的山寨的人的下场,就知道如今绝不可行了。
不过,他已经成为了太孙的亲卫。只要在太孙面前好好立下几场功劳,就会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啊!
待仪仗队过去,众人才纷纷起身。这个时候李亮身边的小太监李冬宝和刘万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
“杨千户,李总管吩咐,殿下要随陛下劳军,让你们这些侍卫,护卫都先到江边码头去等。记住,殿下的船是两层楼船兴庆号,我们都住那条船上。”
杨章德看了看另外三个人身边放置的包袱和兵器,有些傻眼了。他们这次出征,最少都要去一年半载的,每个人都带着换洗衣裳,铺盖,甚至还有吃食。
他们事先也问了经验丰富的老兵,每个人都带了足足几大包东西。但是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这几个经验还是不足,兴冲冲地来了这里,却疏忽了怎么从这里去江边,这可是足足二十五里路啊。
“那我们怎么过去?”
看着那一堆东西,两个小太监也傻眼了。“我们的东西昨天都搬上船了,总管没有交待好你们?”
杨章德摇了摇头,他只以为到这里跟殿下汇合了,剩下的事都不用操心了。
两个小太监又以更快地速度跑了回去,好一会儿,皇帝那边的诏书都快念完了,他们才又跑了过来。“都知监有准备了直抵码头的船和车,我们刚才要了一辆车。快跟我们过来。”
车是要来了,却是一辆牛车,现在当然没有牛,所以他们几个人把行李放在了车上,拉着就向外城跑。
杨章德一开始以为当兵就是上了战场拿刀枪跟敌人拼杀,可是这会儿运着行李,才觉着这打仗其实主要还是物资运送最难。
想想几十万大军,十几万军马的人吃马嚼,转进几千里,还真不是个人就能干的来的。
内城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封锁了,皇上他们要走的街道更是又清理了好几遍。他们这辆车挂着内监的旗子,也经过了多道盘查,还要躲着皇上他们要走的道,绕了好大一圈,才终于抵达了阅江楼旁边的码头。
虽然是大冷的天,但是每个人都是浑身大汗,等把行李放上了船,几个人的腿都软了。
船上值守的小太监,还有几个羽林卫的将士也都认识他们,看他们狼狈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与他们相熟的把总韩成笑问:“杨千户,第一次出征吗?”
“是啊,原以为打仗就是上阵就砍,现在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先要顾着自个的行头要紧啊!”
韩成笑道:“军中每个卫有辄重营,这些倒也不用自己操心,只有你们这些三五不靠的,要先跟各处都联络好。现在还好,有船队。等到了京城,换了骑马或者步行。那个时候要是不安排好,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拖累了。打仗,不是拼的谁能打能杀,打一年的仗,能拼杀几场就很不错了,大部分时间啊,就是到处跑。”
正月十六凌晨四点,朱瞻基就已经起床穿戴一新。
今天是大军出发的日子,半个京城恐怕昨夜都没有安眠。
太子妃张氏也是一宿没睡,亲自帮朱瞻基穿上了对襟胖袄,又拿来了朱棣特意赏赐给朱瞻基的一套山字纹银色铠甲给朱瞻基套上。
明代将官所穿铠甲,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
朱瞻基这套更是集明代工艺大成,用料讲究,彰显皇家气派。而且坚固耐劳,比后世的防弹衣功能更强大,更保险。
除了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这套铠甲几乎没有缺点。
当然,这些就是最大的缺点,因为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几乎不可能普及。
张氏体弱,举着这套铠甲累的气喘吁吁,却也不让薛尚宫帮忙,亲自帮他绑上了各处的绑带。
“母亲,孩儿英勇否?”
张氏不知道想起了什么,眼睛湿润了起来。“我儿出征,切记不可妄自逞强,一切以安全为上。”
朱瞻基笑道:“母亲且安心,孩儿虽然出征,更多却是与皇爷爷留在中军,并无危险。”
张氏的嘴颤抖了几下,话却却没有说出口。儿子长这么大第一次出远门,还是去战场,哪有可能不担心的。
不过她身为太子妃,自然也知道现在不能说丧气话,所以将心里的不舍和担忧都压抑了住,不让儿子反过来担心他。
虽然这个儿子从小就独立,小时候被皇后占着,长大了对她尊敬有余,亲近不足。但是这毕竟是被她寄予厚望的长子,她最大的期望还是在这个儿子身上。
皇家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这是亘古不破的道理。
薛尚宫端来了一碗饺子,张氏亲自端着用勺子喂了朱瞻基一个,眼泪却哗哗掉了下来。
朱瞻基一口吃了下去,笑着说道:“母亲勿忧,孩儿会平平安安回来的。”
张氏挤出了一丝笑容说道:“我儿已长大了,且让我今日喂你吃了践行饺子。”
朱瞻基在现代就不擅于哄女人,只能由她。他把一大碗饺子都吃了下去,连面汤都喝的干干净净。
李亮在门口禀报道:“太子殿下,皇上出了乾清宫了。”
朱瞻基心里一松,站起身来躬身行了一个长揖说道:“孩儿披甲在身,不能全礼。只望母亲在宫中开开心心,等儿回来与你相聚。”
张氏点了点头,伸手从袖子里取出了一条编织的红绳,泪中带笑说道:“二月初九是基儿生辰,娘可惜不能再为你煮一碗长寿面,……来,让娘给你系上,祝你在外平平安安。”
朱瞻基耐心地等她把红绳系在了他的左腕上,这才向余先说道:“刀来。”
余先拿过了纪纲送给朱瞻基的陨铁横刀,帮他用牛皮带挂在了腰间。朱瞻基吩咐说道:“此去宁波,萧规曹随,切不可妄拿主意。若遇不能决断之事,多问问金太监。”
“是!”
朱瞻基又看向了金阔说道:“兴庆宫就拜托太监了,我的书房就此封钉,任何人不得进入。二楼除了工部的工匠,薛尚宫和指定宫女,任何人不得进入。”
“奴才一定替殿下看好家。”
他又看了看薛尚宫,只是笑了笑,重重点了点头。
这个时代,他算是很尊重女人的男人了,何况还是太孙。薛尚宫从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照顾他,生活的重心全部在他身上,此时也是格外舍不得。
不过,朱瞻基也不能对她说什么不舍的话,只是说道:“薛尚宫有时间也多到宫中转转,只要不出宫门,没有人管你。”
“奴婢明白,祝殿下旗开得胜。”
再向太子妃张氏告辞,朱瞻基大手一挥。“出发!”
李亮立即大声喊道:“太孙起驾,摆驾太庙……”
今日不是一般出行,而是皇上御驾亲征。
所以出发之前,都会先前往太庙拜遏祖先。朱瞻基动身,也摆出了完整的太孙仪仗。
在午门与皇帝汇合以后,一同祭拜了祖先,才会出皇城在承天门检阅大军,随后出发。
午门外,文武大臣全部都等候在了那里,宫城的午门一开,两边的大臣都跪了下来。
四年前经历了一次,所以这一次朱瞻基也算有了一些经验。
他跟在朱高炽的身后,一边注意扶着他,一边按照程序完成了祭拜。
看这个便宜父亲气喘吁吁的样子,等祭拜完毕,他才皱着眉头问道:“父王还头晕否?”
朱高炽喘着气说道:“服着你配的药丸,不头晕了,只是有些胸闷气短。”
朱瞻基说道:“没事的时候多运动一下,不要一直看书。孩儿与皇爷爷出征,你在京城监国,也不要让自己太劳累。”
朱高炽笑道:“基儿且安心出发,我这病好不了,却也死不了的。”
这个时代,像他这种心血管病,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朱瞻基也不懂医术,对他的情况无能为力。
只是看他这个样子,他很怀疑这个便宜父亲能不能活到朱棣之后了。
历史上,他比朱棣多活了十个月。但是朱棣现在有他配制的人参固本丸,并且服用了之后对身体有明显的好处。
现在的中药都是野生的,人参又都是野山参,效果比后世要好的多。
这样下去,恐怕朱棣还要活到他后面了。
承天门外,御道两侧站满了中高级将领。
杨章德和几个锦衣卫的同僚,还有一大批的勋贵,将军的亲兵都挤在长安街的辅路上。
御道那里是正规军的将领的地盘,他们这些人在这个时候,是没有资格往那边挤的。
虽然已经快辰时了,但是偏偏这一会儿天又暗了下来,不过到处点燃的火把将这一片映照的通明。
皇上仪仗沿着皇城的朝天门出来,除了身披甲士的军人,所有人都跪了下来,齐声欢呼。
杨章德看到了皇帝,也看到了与皇帝只隔了两个身位,骑着马的朱瞻基。
因为身材瘦削,太孙穿着的一身银亮色的铠甲格外引人瞩目,比他平日里的形象更加增添了几分英武。
他也看到了纪纲跟在一帮文武大臣的身后,享受着数万人的跪拜。
“大丈夫当如是。”他突然想起来了这句话。
也许一千多年前,陈胜吴广也是看到了秦皇如此雄武,才萌生了造反的念头吧。
可惜的是乱世已过,如今国朝初定。造反……想想曾经待的山寨的人的下场,就知道如今绝不可行了。
不过,他已经成为了太孙的亲卫。只要在太孙面前好好立下几场功劳,就会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啊!
待仪仗队过去,众人才纷纷起身。这个时候李亮身边的小太监李冬宝和刘万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
“杨千户,李总管吩咐,殿下要随陛下劳军,让你们这些侍卫,护卫都先到江边码头去等。记住,殿下的船是两层楼船兴庆号,我们都住那条船上。”
杨章德看了看另外三个人身边放置的包袱和兵器,有些傻眼了。他们这次出征,最少都要去一年半载的,每个人都带着换洗衣裳,铺盖,甚至还有吃食。
他们事先也问了经验丰富的老兵,每个人都带了足足几大包东西。但是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这几个经验还是不足,兴冲冲地来了这里,却疏忽了怎么从这里去江边,这可是足足二十五里路啊。
“那我们怎么过去?”
看着那一堆东西,两个小太监也傻眼了。“我们的东西昨天都搬上船了,总管没有交待好你们?”
杨章德摇了摇头,他只以为到这里跟殿下汇合了,剩下的事都不用操心了。
两个小太监又以更快地速度跑了回去,好一会儿,皇帝那边的诏书都快念完了,他们才又跑了过来。“都知监有准备了直抵码头的船和车,我们刚才要了一辆车。快跟我们过来。”
车是要来了,却是一辆牛车,现在当然没有牛,所以他们几个人把行李放在了车上,拉着就向外城跑。
杨章德一开始以为当兵就是上了战场拿刀枪跟敌人拼杀,可是这会儿运着行李,才觉着这打仗其实主要还是物资运送最难。
想想几十万大军,十几万军马的人吃马嚼,转进几千里,还真不是个人就能干的来的。
内城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封锁了,皇上他们要走的街道更是又清理了好几遍。他们这辆车挂着内监的旗子,也经过了多道盘查,还要躲着皇上他们要走的道,绕了好大一圈,才终于抵达了阅江楼旁边的码头。
虽然是大冷的天,但是每个人都是浑身大汗,等把行李放上了船,几个人的腿都软了。
船上值守的小太监,还有几个羽林卫的将士也都认识他们,看他们狼狈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与他们相熟的把总韩成笑问:“杨千户,第一次出征吗?”
“是啊,原以为打仗就是上阵就砍,现在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先要顾着自个的行头要紧啊!”
韩成笑道:“军中每个卫有辄重营,这些倒也不用自己操心,只有你们这些三五不靠的,要先跟各处都联络好。现在还好,有船队。等到了京城,换了骑马或者步行。那个时候要是不安排好,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拖累了。打仗,不是拼的谁能打能杀,打一年的仗,能拼杀几场就很不错了,大部分时间啊,就是到处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