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零章 重回三国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 20 世纪 40 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型,据其考证,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鱼的鳞、花的尾巴,经过长期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图腾的形象。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
还有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的说法,最早提出龙的原型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龙是鳄鱼。
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主干的基本形态是蛇、蜥蜴和马,有的则认为龙是从闪电或彩虹演化而来的等。
苏州大学徐山考释了甲骨文“龙”字,认为:龙,其甲骨文字形和“电、雷”两字比较,龙字可视为“电、雷”的变形。
龙字保留了闪电的弯曲状,又将表示雷声的符号“口”状移至弯曲处的终端,表示龙的口部。龙字中的口开口朝下,表示雨从龙口中倾泻而下。龙观念的产生,是原始先民对产生雷电的原因的一种生物化解释。
在“龙”字的异体中,字形是在龙的形体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为斧劈树木状。从这个意义中又引申出刑具。
在“龙”字中,“辛”位于龙形的上方,从辛的语义和造字的上下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个“龙”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龙(雷神)的恐惧而又企图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状态。
《集韵》在“龙”字下收录了“竜”这个异体字。该字的上方和“龙”字左上方一样,即甲骨文“辛”的隶定形式,“竜”的形义正是对雷电的征服状。此字形有力地证实了龙的原型是雷电,从龙字的发音上看,“lóng”正是记录了雷的隆隆之声。
长话短说,随着华夏版图的日益扩大,龙图腾传便天下!华夏人也称为龙的传人!
“可以回归了?也可以直接穿越新出来的数重天通往的秦汉等等时空?”李陵瞪大眼睛,而且这个时空,因为他身上汇集的大国气运太过庞大,天道已经开始排斥他了,不是纣王,而是李陵。
大一统的秦朝,现在对他吸引力太弱了,因为大商比他更早的对华夏大一统了,也推行了外分封内郡县的制度,由于军政权利没有完全下放,当然不会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吞并,也不会有刘邦汉初的畸形社会结构,分封与郡县这两种矛盾对立的制度共存,以至于分封诸侯尾大不掉时还要“削藩”。
那么汉末三国无疑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时代了,而且李陵不需要像先前那样选择关羽之后就被捆绑,到了汉末不能再随时随地穿越,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带着水浒大军穿越汉末了!
当然,李陵已经腻味了争霸,只想到三国见识一番名将与著名的美女们,低调做人即可,混混日子即可!
“嗯,就直接到三国吧!”李陵说道,“汉末三国之初,董卓祸乱朝纲之前!”
说三国,要从董卓说起,正是他的乱政毁了汉朝仅剩的一点威势,也间接造就了纷乱的三国。
董卓是西北人,那里是汉王朝的边疆,胡汉杂居,羌人、鲜卑人和汉人都有,成分复杂就容易出乱子,造反、民变时常发生,养出了这里彪悍的民风。董卓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大汉,性情豪爽,这样的人总是善于结交朋友的。
董卓的出身算是地主阶级,有不少田地,比平民要富足的多,但是比起世家大族又远远不如。但有这份家底,加上他为人又慷慨豪爽,渐渐地也结交了很多四方的豪杰。
青年时代的董卓喜欢仗义行侠,于是就在西北游历,当地有很多羌人部落,董卓跟他们打上交道,和一些胡人豪杰结为朋友,这些胡人有的是部落的首领,有的是当地的小军头,有的甚至兼职干些打家劫舍的行径,董卓可以算是黑白通吃了。
时常有胡人来董卓家中拜访,董卓每次都盛情招待,甚至连家里的耕牛都宰杀来款待客人,那时候的耕牛都是相当珍贵的财产,这番盛情搞的这些客人感动的不行,他们回去之后纷纷宣扬董卓的情谊,合计着要报答董卓。
也不知道谁出的主意,他们每人出几头牲畜,凑一起作为礼物送给董卓,结果响应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足有千余头牲畜,一齐送给董卓。当时的场面一定不小,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董卓立刻声名远扬,远近的豪杰都敬重董卓。
董卓也不是光靠请客吃饭就让这些胡人对他敬重的。董卓有一身好武艺,力大过人,纵马奔驰的时候还能够左右开弓,连胡人也很少比得上,这让崇尚勇武的西方汉子们人人佩服。当地官府看重他的勇武和人望,让他负责本地的治安,缉捕盗贼。后来凉州刺史也找他作自己的部属,率骑兵讨伐塞外的胡人盗匪,董卓大破这些匪徒,斩杀千人,可见董卓的声名也是打出来的。
乱世战事不断,勇武的人机会多多,要是再有些权谋,那就更容易得到权势地位。
机会很快来了,西北的鲜卑人与羌人联合起来叛乱,朝廷派名将张奂率大军平叛,董卓也被征召,在军中担任“军司马”,算是一个低级军官。战事顺利,董卓也因为军功升官,任“郎中”,朝廷赏赐了一些财物,董卓又一次显示自己的慷慨,他说,虽然立下功劳的是我,但是这些赏赐应该让将士们一起享有嘛。
于是把所有财物全分给将士,自己一点不留。董卓看上去慷慨无私,但更像是作秀,沽名钓誉而已,将士们不明真相,但他的上司张奂却看的明白,十分讨厌他的为人。
不久战事再起,“黄巾之乱”爆发,汉王朝十三州中有八州响应,朝廷派名士卢植为帅前往冀州,董卓也在军中,本来连战连胜,没想到,卢植因为没有向宦官行贿而被罢免。
这时董卓的机会来了,跟这些宦官们搭关系交朋友当然是他擅长的喽,他很快如愿以偿,朝廷封他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的位置继续平定黄巾。这下董卓可谓高升,可是董卓哪比得上卢植这海内大儒的地位,大军能服他吗?
临阵换帅本来就是兵家大忌,自鸣得意的董卓很快就笑不起来了,大军连吃败仗,董卓束手无策,最后终于被朝廷罢免,送到军事法庭审判。本来董卓被判了重罪,结果他运气好,正碰上朝廷大赦天下,才被释放。
董卓被赦免,官位毕竟没了,但董卓自有办法,他上下打点,等待新的机会。乱世果然不缺机会,董卓的老家凉州发生叛乱,这次是汉人韩遂等人联合羌人一起造反,声势更大,朝廷重新起用董卓,而且官职更进一步,封为“中郎将”。但这次的造反派实力更强,战事持续了两三年也没有结果,叛军始终没有消灭,反而董卓这位统兵大将开始尾大不掉。
这时的皇帝汉灵帝已经生了重病,开始不放心董卓,毕竟董卓是西凉人,在当地本有声望,现在麾下掌握大军,他可不像是那么忠君爱国的人。于是皇帝下旨封董卓为“并州牧”,意思就是给你升职加薪,但你自己去东方的并州上任,把军队留下来交给别人统领。
可是董卓不干了,他已经发展成半独立的军阀,麾下的大军是他最看重的本钱,只是他也不想就这么造反,就谎称:“我这些将士跟着我时间太长,舍不得离开我,能不能把大军一起带到并州。”
朝廷当然不干,催促他早点上任,董卓继续跟朝廷扯皮:“我麾下这些羌胡士兵说军饷和赏赐都不够,拉着我的车马不让我走,这些胡人就像狗一样乖戾,我只能顺着他们的意思,留下来慢慢安抚他们。”虽然知道董卓在说瞎话,但朝廷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好办法,事情就拖了下来。
汉灵帝很快去世,汉少帝刘辩继位,皇帝太小,朝中执掌大权的是“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与宦官势力“十常侍”,两边斗得厉害,何进的幕僚给他出了个馊主意,招边疆的部队来京城勤王,诛杀宦官。
其实宦官权利再大也都在宫廷里,也没有军权,你何进身为大将军,带几百亲兵也就把他们灭了,非要等边疆的军队来京城,结果勤王大军没等到,逼急了的宦官抢先杀了何进,何进麾下的袁术等人看情形不妙,才横下一条心杀进皇宫诛杀宦官。
闹到最后,汉王朝的外戚和宦官势力都瓦解了,董卓正好带兵进京,人们这才发现,原来“枪杆子才是硬道理”,于是没人敢再争,董卓控制了朝政。
董卓这时已大约六十多岁,年纪大了往往更自负,他本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却非要乱来。
他知道自己缺少威信,就策划着干一桩大事——废立天子,废掉皇帝刘辩,另立他的弟弟刘协为新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这可是天大的事,当时皇帝刘辩也没什么大错,凭什么废掉他?
再说你董卓一个西北军阀头子,来中央没几天,有什么资格废立天子,天下人能心服吗?朝堂一下子炸了,但董卓用手中的刀让众人都闭了嘴。
正统的皇权是古代社会稳定的基础,虽然董卓凭着武力强行换了皇帝,但这么一折腾,汉室的仅剩的权威垮了一多半。
自认有拥立之功的董卓正式任命自己当了朝廷一把手,可该怎么管理这个国家呢,董卓是不懂的,但他有办法,就是提拔天下有声望的名士,这样自己既有了举贤的名声,又可以拉拢他们来帮自己治国,一些名士被提拔入朝,像蔡邕、荀爽、陈纪、韩融,另一些名门子弟被委派到地方为官,有韩馥、刘岱、袁绍、张谘。
董卓又错了。蔡邕、荀爽之流名望确实是海内无双,学问也都做的很好,但哪里会治国之术呢,拿来装点门面挺好,真靠他们治理国家那是缘木求鱼。
更糟糕的是,那些名门子弟根本看不起这暴发户似的军阀头子,而且很实际,领官印不领情,后来这些人大都参加反董联军,董卓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董卓对经济也是一窍不通。关东诸侯一造反,朝廷的经费开支捉襟见肘,军队也缺粮饷,董卓的办法是多发钞票。那时候的钱币是铜钱,京城附近的铜像、铜钟都倒了大霉,全被融化了铸钱,董卓又想了一记高招,把市场上通行的铜钱回收,铸成小一号的铜钱发行。
董卓大概不知道什么叫通货膨胀,但很快市面上物价飞涨,钱变的不值钱了,一筐米卖到上万钱,商业从此垮了。
但董卓麾下的大军还得要钱要粮啊,那就只能抢了,先抢掠京城的富户,再挖掘古墓盗宝,等京城周围实在没东西可抢,就干脆把大军派出去往中原去抢掠。最后董卓只闹的众叛亲离,就算没有王允、吕布杀他,早晚也要死于非命。
后世有人说董卓是想学王莽,要谋朝篡位,其实未免高看了他。
董卓在长安作威作福的时候足有七十岁高龄了,他在离长安两百多里处建了一个小城叫“郿坞”,城墙建的跟长安一样高,囤积着够吃几十年的粮草,扬言要是大事不成以后就呆在这里养老。
他自己收集的金银珍宝都收在城里,这回也不说要分享给将士们了,可见董卓已经有些灰心丧气,只是权力之路有进无退,败就是家破人亡,小小的“郿坞”建的再牢固又有什么用呢,董卓死后,留在“郿坞”的宗族老弱全被屠杀,连董卓九十岁的老母也不放过,可见这政权更迭之间其实难分善恶的。
董卓在史书中更是背上累累骂名,毕竟汉朝的覆灭总要有恶人来负责啊,你董卓的乱政是事实,自然要担负骂名,史书记载董卓残忍、暴虐,甚至肥胖,说他死时身上的油脂都能点灯用,还亮了好几天,听上去更像是传奇故事。
民间的董卓形象,更是荒淫无道、穷凶极恶,而且肥的跟猪一样,难以想象他当年其实是一个纵马奔驰、左右开弓的勇士。
若是董卓当年一直留在西凉当他的地主,平日里结交豪杰,行侠仗义,想必将来也是一方英雄;若是董卓从军后志在征战四方,平定战乱,未尝不能成为张辽、徐晃那样的名将;或是后来他滞留凉州,不听王命,据地自保,成为一地诸侯也是没问题的;可董卓偏要入主京都,执掌朝政,虽然地位高了,但他哪有这样的本事呢。
美国人劳伦斯曾提出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董卓的道路正是这样,他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游侠、将军、诸侯,却不能胜任掌控天下的地位,他的野心让他走上这条不能回头的绝路,虽然是巍巍峰顶,前路却是深渊。
当董卓终于被吕布刺杀的时候,他想必在后悔,或许在他长住“郿坞”,而不愿留住京城的时候,就早已后悔,可惜这时他已经不能回头。世人在这追名逐利的路上,若能时常停步自省,想必能免去董卓这样的悲剧。
当然,也有说是汉灵帝卖官鬻爵导致汉朝衰亡的,也有说是汉朝是毁在汉室宗亲的手上的,这便是著名的“废史立牧”。
一个可以运行405年的朝代,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国家运行年限最长久的封建王朝,就是拥有极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的汉朝。
在每次遇到问题和战乱的时候,每一位在位的皇帝都可以转危为安,然后继续国家命运。但任何事情与事件都有结束的时候。
汉朝因外戚与宦官各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再加上汉灵帝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种种原因导致国力开始衰败,各地蠢蠢欲动,瞬间危机四伏。
于是184年发生黄巾起义,虽被汉灵帝投机取巧的平定了,但给汉朝非常严重的打击。
最后,汉朝的那么大的雄伟基业,据历史记载,是被一个汉室宗亲毁掉的。他是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余的后裔刘焉。
他依靠着宗室亲缘关系一直都在朝廷中当官,在汉灵帝在位期间,他也一直身处在朝政忘事混乱的境况之中,他细心留意到,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时候,各地太守与刺史都被朝廷给予了军权,有的独揽地方军政,这无异于使朝廷成为了一个空壳。
于是乎在188年,他向汉灵帝觐见,提出建议,当时汉灵帝也对太守刺史等人的权利太大感到十分担忧,恰巧刘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于是就批准了。这个建议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废史立牧”。
这个政策的提出,很好的抑制了刺史与太守等人的权利,但他们的权利被压迫抑制,最终也没有回到朝廷中。反而物极必反的造成了更大的割据势力,州牧由此诞生。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的各路诸侯,全部都是从州牧出生,其中有个别是有担任过州牧。当时的刺史与太守等人还能被朝廷所压迫所控制,但是州牧根本不惧怕也不听从朝廷的话。
随着慢慢州牧的发展,以至于其中一个州牧起身的诸侯曹操敢明目张胆的绑架汉献帝,并且一绑就是二十四年的时间,这就是古文中的一句“挟天子以令诸侯”。
总结以上,可以准确并且不夸大事实的讲,汉朝四百多年的根基与基业的毁于一旦,后来三国割据势力,三国鼎立的出现,都是由于刘焉“废史立牧”这四字所赐。
其实他提出这个建议,他自身也是受到好处的。他当时在去州牧的路上,他的侍中董扶在半路上说益州有可称为天子的云气,于是他马上向朝廷上奏,朝廷准奏,从那以后他与他儿子在益州战战兢兢经营二十多年,顺利将益州变成了自己的天下。
益州可以说在当时是民殷国富,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之日益州都毫无影响。树大招风,刘备与诸葛亮可谓是当时的默契搭档,诸葛亮提出夺取益州的建议。
在212年刘璋与刘备有了仇恨,刘备集中兵力攻打益州,俩年后,刘璋被迫投降。刘备顺利在214年成为了新的益州牧主人。刘备七年后即221年在成都称帝,重整国号为“汉”,自立年号“章武”。其实益州的天子之气,就是刘备。
众说纷纭,东汉政权灭亡的开始,归根结底还是发生在十常侍之乱中,而十常侍之乱从头到尾都是士大夫操控的一场动乱,在这场动乱的罪魁祸首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阶层。
要了解这个,就必须深度整个十常侍之乱的过程。
十常侍是汉灵帝的宠臣,与汉灵帝关系密切,汉灵帝甚至认他们为义父,可见他们关系非同小可,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何皇后所生的刘辩以及王美人所生的刘协。那汉灵帝喜欢刘协,便想在临终前立刘协为帝,这时候十常侍之首的蹇硕便建言汉灵帝要先杀掉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刘协才能即位。
蹇硕的这个话其实没有错,他说这话也不是自己和何进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为了汉灵帝考虑,汉灵帝答应了,可没等到杀死何进的计划实施,机密便泄露了,最为要命的是这时候宦官的靠山汉灵帝也死了,宦官们没有靠山,而何进又权倾朝野,一时间所有的宦官顿时转头投降何进。
既然想要投靠何进,自然要带点见面礼,于是便将想要杀何进的宦官蹇硕给杀了,并向何太后求情,求何太后帮助他们调停,何太后与宦官张让是老乡,又是由于宦官才入宫了,可以说宦官是她的恩人,于是便答应下来了。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 20 世纪 40 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型,据其考证,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鱼的鳞、花的尾巴,经过长期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图腾的形象。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
还有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的说法,最早提出龙的原型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龙是鳄鱼。
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主干的基本形态是蛇、蜥蜴和马,有的则认为龙是从闪电或彩虹演化而来的等。
苏州大学徐山考释了甲骨文“龙”字,认为:龙,其甲骨文字形和“电、雷”两字比较,龙字可视为“电、雷”的变形。
龙字保留了闪电的弯曲状,又将表示雷声的符号“口”状移至弯曲处的终端,表示龙的口部。龙字中的口开口朝下,表示雨从龙口中倾泻而下。龙观念的产生,是原始先民对产生雷电的原因的一种生物化解释。
在“龙”字的异体中,字形是在龙的形体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为斧劈树木状。从这个意义中又引申出刑具。
在“龙”字中,“辛”位于龙形的上方,从辛的语义和造字的上下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个“龙”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龙(雷神)的恐惧而又企图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状态。
《集韵》在“龙”字下收录了“竜”这个异体字。该字的上方和“龙”字左上方一样,即甲骨文“辛”的隶定形式,“竜”的形义正是对雷电的征服状。此字形有力地证实了龙的原型是雷电,从龙字的发音上看,“lóng”正是记录了雷的隆隆之声。
长话短说,随着华夏版图的日益扩大,龙图腾传便天下!华夏人也称为龙的传人!
“可以回归了?也可以直接穿越新出来的数重天通往的秦汉等等时空?”李陵瞪大眼睛,而且这个时空,因为他身上汇集的大国气运太过庞大,天道已经开始排斥他了,不是纣王,而是李陵。
大一统的秦朝,现在对他吸引力太弱了,因为大商比他更早的对华夏大一统了,也推行了外分封内郡县的制度,由于军政权利没有完全下放,当然不会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吞并,也不会有刘邦汉初的畸形社会结构,分封与郡县这两种矛盾对立的制度共存,以至于分封诸侯尾大不掉时还要“削藩”。
那么汉末三国无疑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时代了,而且李陵不需要像先前那样选择关羽之后就被捆绑,到了汉末不能再随时随地穿越,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带着水浒大军穿越汉末了!
当然,李陵已经腻味了争霸,只想到三国见识一番名将与著名的美女们,低调做人即可,混混日子即可!
“嗯,就直接到三国吧!”李陵说道,“汉末三国之初,董卓祸乱朝纲之前!”
说三国,要从董卓说起,正是他的乱政毁了汉朝仅剩的一点威势,也间接造就了纷乱的三国。
董卓是西北人,那里是汉王朝的边疆,胡汉杂居,羌人、鲜卑人和汉人都有,成分复杂就容易出乱子,造反、民变时常发生,养出了这里彪悍的民风。董卓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大汉,性情豪爽,这样的人总是善于结交朋友的。
董卓的出身算是地主阶级,有不少田地,比平民要富足的多,但是比起世家大族又远远不如。但有这份家底,加上他为人又慷慨豪爽,渐渐地也结交了很多四方的豪杰。
青年时代的董卓喜欢仗义行侠,于是就在西北游历,当地有很多羌人部落,董卓跟他们打上交道,和一些胡人豪杰结为朋友,这些胡人有的是部落的首领,有的是当地的小军头,有的甚至兼职干些打家劫舍的行径,董卓可以算是黑白通吃了。
时常有胡人来董卓家中拜访,董卓每次都盛情招待,甚至连家里的耕牛都宰杀来款待客人,那时候的耕牛都是相当珍贵的财产,这番盛情搞的这些客人感动的不行,他们回去之后纷纷宣扬董卓的情谊,合计着要报答董卓。
也不知道谁出的主意,他们每人出几头牲畜,凑一起作为礼物送给董卓,结果响应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足有千余头牲畜,一齐送给董卓。当时的场面一定不小,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董卓立刻声名远扬,远近的豪杰都敬重董卓。
董卓也不是光靠请客吃饭就让这些胡人对他敬重的。董卓有一身好武艺,力大过人,纵马奔驰的时候还能够左右开弓,连胡人也很少比得上,这让崇尚勇武的西方汉子们人人佩服。当地官府看重他的勇武和人望,让他负责本地的治安,缉捕盗贼。后来凉州刺史也找他作自己的部属,率骑兵讨伐塞外的胡人盗匪,董卓大破这些匪徒,斩杀千人,可见董卓的声名也是打出来的。
乱世战事不断,勇武的人机会多多,要是再有些权谋,那就更容易得到权势地位。
机会很快来了,西北的鲜卑人与羌人联合起来叛乱,朝廷派名将张奂率大军平叛,董卓也被征召,在军中担任“军司马”,算是一个低级军官。战事顺利,董卓也因为军功升官,任“郎中”,朝廷赏赐了一些财物,董卓又一次显示自己的慷慨,他说,虽然立下功劳的是我,但是这些赏赐应该让将士们一起享有嘛。
于是把所有财物全分给将士,自己一点不留。董卓看上去慷慨无私,但更像是作秀,沽名钓誉而已,将士们不明真相,但他的上司张奂却看的明白,十分讨厌他的为人。
不久战事再起,“黄巾之乱”爆发,汉王朝十三州中有八州响应,朝廷派名士卢植为帅前往冀州,董卓也在军中,本来连战连胜,没想到,卢植因为没有向宦官行贿而被罢免。
这时董卓的机会来了,跟这些宦官们搭关系交朋友当然是他擅长的喽,他很快如愿以偿,朝廷封他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的位置继续平定黄巾。这下董卓可谓高升,可是董卓哪比得上卢植这海内大儒的地位,大军能服他吗?
临阵换帅本来就是兵家大忌,自鸣得意的董卓很快就笑不起来了,大军连吃败仗,董卓束手无策,最后终于被朝廷罢免,送到军事法庭审判。本来董卓被判了重罪,结果他运气好,正碰上朝廷大赦天下,才被释放。
董卓被赦免,官位毕竟没了,但董卓自有办法,他上下打点,等待新的机会。乱世果然不缺机会,董卓的老家凉州发生叛乱,这次是汉人韩遂等人联合羌人一起造反,声势更大,朝廷重新起用董卓,而且官职更进一步,封为“中郎将”。但这次的造反派实力更强,战事持续了两三年也没有结果,叛军始终没有消灭,反而董卓这位统兵大将开始尾大不掉。
这时的皇帝汉灵帝已经生了重病,开始不放心董卓,毕竟董卓是西凉人,在当地本有声望,现在麾下掌握大军,他可不像是那么忠君爱国的人。于是皇帝下旨封董卓为“并州牧”,意思就是给你升职加薪,但你自己去东方的并州上任,把军队留下来交给别人统领。
可是董卓不干了,他已经发展成半独立的军阀,麾下的大军是他最看重的本钱,只是他也不想就这么造反,就谎称:“我这些将士跟着我时间太长,舍不得离开我,能不能把大军一起带到并州。”
朝廷当然不干,催促他早点上任,董卓继续跟朝廷扯皮:“我麾下这些羌胡士兵说军饷和赏赐都不够,拉着我的车马不让我走,这些胡人就像狗一样乖戾,我只能顺着他们的意思,留下来慢慢安抚他们。”虽然知道董卓在说瞎话,但朝廷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好办法,事情就拖了下来。
汉灵帝很快去世,汉少帝刘辩继位,皇帝太小,朝中执掌大权的是“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与宦官势力“十常侍”,两边斗得厉害,何进的幕僚给他出了个馊主意,招边疆的部队来京城勤王,诛杀宦官。
其实宦官权利再大也都在宫廷里,也没有军权,你何进身为大将军,带几百亲兵也就把他们灭了,非要等边疆的军队来京城,结果勤王大军没等到,逼急了的宦官抢先杀了何进,何进麾下的袁术等人看情形不妙,才横下一条心杀进皇宫诛杀宦官。
闹到最后,汉王朝的外戚和宦官势力都瓦解了,董卓正好带兵进京,人们这才发现,原来“枪杆子才是硬道理”,于是没人敢再争,董卓控制了朝政。
董卓这时已大约六十多岁,年纪大了往往更自负,他本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却非要乱来。
他知道自己缺少威信,就策划着干一桩大事——废立天子,废掉皇帝刘辩,另立他的弟弟刘协为新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这可是天大的事,当时皇帝刘辩也没什么大错,凭什么废掉他?
再说你董卓一个西北军阀头子,来中央没几天,有什么资格废立天子,天下人能心服吗?朝堂一下子炸了,但董卓用手中的刀让众人都闭了嘴。
正统的皇权是古代社会稳定的基础,虽然董卓凭着武力强行换了皇帝,但这么一折腾,汉室的仅剩的权威垮了一多半。
自认有拥立之功的董卓正式任命自己当了朝廷一把手,可该怎么管理这个国家呢,董卓是不懂的,但他有办法,就是提拔天下有声望的名士,这样自己既有了举贤的名声,又可以拉拢他们来帮自己治国,一些名士被提拔入朝,像蔡邕、荀爽、陈纪、韩融,另一些名门子弟被委派到地方为官,有韩馥、刘岱、袁绍、张谘。
董卓又错了。蔡邕、荀爽之流名望确实是海内无双,学问也都做的很好,但哪里会治国之术呢,拿来装点门面挺好,真靠他们治理国家那是缘木求鱼。
更糟糕的是,那些名门子弟根本看不起这暴发户似的军阀头子,而且很实际,领官印不领情,后来这些人大都参加反董联军,董卓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董卓对经济也是一窍不通。关东诸侯一造反,朝廷的经费开支捉襟见肘,军队也缺粮饷,董卓的办法是多发钞票。那时候的钱币是铜钱,京城附近的铜像、铜钟都倒了大霉,全被融化了铸钱,董卓又想了一记高招,把市场上通行的铜钱回收,铸成小一号的铜钱发行。
董卓大概不知道什么叫通货膨胀,但很快市面上物价飞涨,钱变的不值钱了,一筐米卖到上万钱,商业从此垮了。
但董卓麾下的大军还得要钱要粮啊,那就只能抢了,先抢掠京城的富户,再挖掘古墓盗宝,等京城周围实在没东西可抢,就干脆把大军派出去往中原去抢掠。最后董卓只闹的众叛亲离,就算没有王允、吕布杀他,早晚也要死于非命。
后世有人说董卓是想学王莽,要谋朝篡位,其实未免高看了他。
董卓在长安作威作福的时候足有七十岁高龄了,他在离长安两百多里处建了一个小城叫“郿坞”,城墙建的跟长安一样高,囤积着够吃几十年的粮草,扬言要是大事不成以后就呆在这里养老。
他自己收集的金银珍宝都收在城里,这回也不说要分享给将士们了,可见董卓已经有些灰心丧气,只是权力之路有进无退,败就是家破人亡,小小的“郿坞”建的再牢固又有什么用呢,董卓死后,留在“郿坞”的宗族老弱全被屠杀,连董卓九十岁的老母也不放过,可见这政权更迭之间其实难分善恶的。
董卓在史书中更是背上累累骂名,毕竟汉朝的覆灭总要有恶人来负责啊,你董卓的乱政是事实,自然要担负骂名,史书记载董卓残忍、暴虐,甚至肥胖,说他死时身上的油脂都能点灯用,还亮了好几天,听上去更像是传奇故事。
民间的董卓形象,更是荒淫无道、穷凶极恶,而且肥的跟猪一样,难以想象他当年其实是一个纵马奔驰、左右开弓的勇士。
若是董卓当年一直留在西凉当他的地主,平日里结交豪杰,行侠仗义,想必将来也是一方英雄;若是董卓从军后志在征战四方,平定战乱,未尝不能成为张辽、徐晃那样的名将;或是后来他滞留凉州,不听王命,据地自保,成为一地诸侯也是没问题的;可董卓偏要入主京都,执掌朝政,虽然地位高了,但他哪有这样的本事呢。
美国人劳伦斯曾提出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董卓的道路正是这样,他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游侠、将军、诸侯,却不能胜任掌控天下的地位,他的野心让他走上这条不能回头的绝路,虽然是巍巍峰顶,前路却是深渊。
当董卓终于被吕布刺杀的时候,他想必在后悔,或许在他长住“郿坞”,而不愿留住京城的时候,就早已后悔,可惜这时他已经不能回头。世人在这追名逐利的路上,若能时常停步自省,想必能免去董卓这样的悲剧。
当然,也有说是汉灵帝卖官鬻爵导致汉朝衰亡的,也有说是汉朝是毁在汉室宗亲的手上的,这便是著名的“废史立牧”。
一个可以运行405年的朝代,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国家运行年限最长久的封建王朝,就是拥有极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的汉朝。
在每次遇到问题和战乱的时候,每一位在位的皇帝都可以转危为安,然后继续国家命运。但任何事情与事件都有结束的时候。
汉朝因外戚与宦官各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再加上汉灵帝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种种原因导致国力开始衰败,各地蠢蠢欲动,瞬间危机四伏。
于是184年发生黄巾起义,虽被汉灵帝投机取巧的平定了,但给汉朝非常严重的打击。
最后,汉朝的那么大的雄伟基业,据历史记载,是被一个汉室宗亲毁掉的。他是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余的后裔刘焉。
他依靠着宗室亲缘关系一直都在朝廷中当官,在汉灵帝在位期间,他也一直身处在朝政忘事混乱的境况之中,他细心留意到,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时候,各地太守与刺史都被朝廷给予了军权,有的独揽地方军政,这无异于使朝廷成为了一个空壳。
于是乎在188年,他向汉灵帝觐见,提出建议,当时汉灵帝也对太守刺史等人的权利太大感到十分担忧,恰巧刘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于是就批准了。这个建议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废史立牧”。
这个政策的提出,很好的抑制了刺史与太守等人的权利,但他们的权利被压迫抑制,最终也没有回到朝廷中。反而物极必反的造成了更大的割据势力,州牧由此诞生。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的各路诸侯,全部都是从州牧出生,其中有个别是有担任过州牧。当时的刺史与太守等人还能被朝廷所压迫所控制,但是州牧根本不惧怕也不听从朝廷的话。
随着慢慢州牧的发展,以至于其中一个州牧起身的诸侯曹操敢明目张胆的绑架汉献帝,并且一绑就是二十四年的时间,这就是古文中的一句“挟天子以令诸侯”。
总结以上,可以准确并且不夸大事实的讲,汉朝四百多年的根基与基业的毁于一旦,后来三国割据势力,三国鼎立的出现,都是由于刘焉“废史立牧”这四字所赐。
其实他提出这个建议,他自身也是受到好处的。他当时在去州牧的路上,他的侍中董扶在半路上说益州有可称为天子的云气,于是他马上向朝廷上奏,朝廷准奏,从那以后他与他儿子在益州战战兢兢经营二十多年,顺利将益州变成了自己的天下。
益州可以说在当时是民殷国富,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之日益州都毫无影响。树大招风,刘备与诸葛亮可谓是当时的默契搭档,诸葛亮提出夺取益州的建议。
在212年刘璋与刘备有了仇恨,刘备集中兵力攻打益州,俩年后,刘璋被迫投降。刘备顺利在214年成为了新的益州牧主人。刘备七年后即221年在成都称帝,重整国号为“汉”,自立年号“章武”。其实益州的天子之气,就是刘备。
众说纷纭,东汉政权灭亡的开始,归根结底还是发生在十常侍之乱中,而十常侍之乱从头到尾都是士大夫操控的一场动乱,在这场动乱的罪魁祸首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阶层。
要了解这个,就必须深度整个十常侍之乱的过程。
十常侍是汉灵帝的宠臣,与汉灵帝关系密切,汉灵帝甚至认他们为义父,可见他们关系非同小可,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何皇后所生的刘辩以及王美人所生的刘协。那汉灵帝喜欢刘协,便想在临终前立刘协为帝,这时候十常侍之首的蹇硕便建言汉灵帝要先杀掉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刘协才能即位。
蹇硕的这个话其实没有错,他说这话也不是自己和何进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为了汉灵帝考虑,汉灵帝答应了,可没等到杀死何进的计划实施,机密便泄露了,最为要命的是这时候宦官的靠山汉灵帝也死了,宦官们没有靠山,而何进又权倾朝野,一时间所有的宦官顿时转头投降何进。
既然想要投靠何进,自然要带点见面礼,于是便将想要杀何进的宦官蹇硕给杀了,并向何太后求情,求何太后帮助他们调停,何太后与宦官张让是老乡,又是由于宦官才入宫了,可以说宦官是她的恩人,于是便答应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