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明朝败家子 >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壮哉 太子殿下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壮哉 太子殿下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个锅,方继藩背了。

    因为……他真的是个好人。

    一个好人,首先要有同理之心。

    固然自己已有了荣华富贵,可依旧还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诏书立即送去了内阁。

    李东阳在内阁之中值守,听说太子有诏,倒也不敢怠慢。

    他心里知道,陛下此次留殿下在京,有真正考验太子的意思。

    取了诏书,打开,懵了。

    李东阳说不出话来。

    迁徙……

    这样的事,明初是有过的。

    因为天下战乱不休,十室九空,因而,朝廷下旨,编列民户,迁徙到他处去安顿开垦。

    可今时不同往日了啊。

    现在哪儿不是人满为患呢。

    京里人口,已超过了百万,就这,还不包括附近的郊县。

    现在突然要大举自河南布政使司那里,迁徙灾民来,这些灾民来了,有土地可以耕种吗?怎么安顿?

    无数的念头,涌上了心头。

    直到见这诏书上,写了内帑支用四字,才使李东阳稍稍安心了一些。

    内库出钱哪。

    这……似乎让李东阳好受了一些。

    只是……

    李东阳叹了口气,他知道太子殿下的诏命难违,只好一面命人传抄诏书,分发各部执行,另一方面,忙是起草的书信,加急送去山东。

    “真是……真是……”

    他喃喃念了一句,却最终,什么都没有说出口。

    …………

    各部堂得了诏命,一下子忙碌起来。

    这是天大的事啊。

    虽是各部的私下里,都对这道诏命有所质疑,可现在,谁也不敢造次,在陛下没有出面收拾这乱摊子之前,违背太子殿下诏令的后果,显然是比较严重的。

    此后,有人飞马至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布政使司各府各县,也开始动作起来。

    随之而来的,是西山学院的书生,还有飞球营的校尉,便连屯田卫也抽调了出来。

    镇国府、经府的精锐,倾巢而出。

    表面上是协助灾民迁徙,某种程度,也让这些地方官吏,不敢借这迁徙的机会害民。

    国库的钱粮已经拨发。

    在新城五环之外,大量的土地开辟了出来。

    西山建业抽调了骨干,迅速的开始规划。

    无数人开始大兴土木。

    按照规划,这里将布置密密麻麻的小楼,空间狭小,未来将以出租的名义,供应灾民。

    且租金将进行某种程度的减免。

    不只如此,方继藩开始四处走动了。

    他带着王金元,开始和各个商行接触,方继藩难得的摆出了一副好脸色,笑吟吟的与各商行的东家把酒言欢,所谈的,无非是赈济之事。

    希望这商行能够容纳一些灾民,多招募一些人力。

    西山建业这里,也已拟出了多扩招五千人力,还有西山煤业,西山铁作坊。

    西山医学院开始招募一批人手,进行简单医学培训,以应对未来大量灾民涌入,大夫供应不足的情况。

    苏月忙昏了头,他是瞧不上这些简单培训之后的大夫的,就这么学一点儿皮毛功夫,能有什么用?

    可没法子啊,有总比没有好,教授他们治疗小病小痛的知识,至少可以缓解一些病痛。

    紧接其后的,便是天津卫的铁路直接宣布开始修建。

    这也是以工代赈的方法。

    一旦开始修建这一条铁路,势必需要大量的人力,也可让许多配套的作坊,不得不进行扩产,应对可能到来的大量的灾民。

    方继藩累的气喘吁吁。

    跟着朱厚照跑去了划出的灾民安置地。

    这里还只是一片不毛之地。

    不过道路已经勉强贯通了。

    无数的匠人和劳力在此忙碌,内帑里拨付出了九百多万两银子,便是要将这一大片土地,统统开发出来。

    朱厚照瞧着规划图纸,检验了一番,接着马不停蹄,便又要赶去见一批商贾。

    这些商贾,都是承诺了愿意捐纳一些银子,并且愿意提供一些岗位,好教灾民安顿下来之后,能有一份工钱。

    朱厚照忙的昏了头,不过他乐在其中,似乎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内阁和六部,个个都傻了眼,看着太子殿下啥事都不顾了,一心折腾这个……个个瞠目结舌。

    …………

    圣驾徐徐而行,刚到了山东境地。

    弘治皇帝沿途而行,一览这江山,心情便觉得好了不少。

    想到即将要封禅,弘治皇帝便觉得异常的激动。

    每隔一些时候,便有京里的奏报来,这些奏报,都会由随行的刘健和谢迁处置,而后,再报到弘治皇帝这里来。

    弘治皇帝命刘健和谢迁同车,三人在车中,通过玻璃,看着外头的景色,弘治皇帝低头看了几份奏疏,笑吟吟的道:“你们啊,就不必票拟了,这一次,就放下心,跟着朕去泰山一趟,京里的事,自然有太子,有李卿家,你看,现在不就风平浪静吗?”

    “我们都老了,是该给年轻人们一些机会,毕竟……这天下,将来是太子的。”

    弘治皇帝已经七八日没有处置过政务了,难得的消停下来,让他的心情异常的放松。

    刘健笑吟吟的道:“陛下说的是,老臣也不管了,这一次,就陪着陛下好好走一走,看一看。”

    弘治皇帝微笑:“该当如此。”

    他靠在沙发上,呷了口茶:“朕就做这几个月的闲人吧,这辈子,劳碌了半生,也该歇一歇了。孩子长大了,为人父母的……”

    说到此处,外头,有人猛拍御车:“陛下,陛下……”

    弘治皇帝皱眉,这显然是极端的无礼了。

    这声音是萧敬的。

    萧敬急了,顾不得什么,在外头就恨不得拿头去撞车了。

    马车停了下来。

    萧敬匆匆开了门。

    御车乃是特制,极为宽敞,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厅了。

    萧敬猫着腰登车,看了弘治皇帝一眼,取出一份刚刚急送来的奏报:“这是东厂紧急送来的,请陛下过目。”

    弘治皇帝撇撇嘴,显得不满,可还是将这奏报接过,却是淡淡的道:“朕都说了,朕要休息一些……”

    说到此处。

    弘治皇帝愣住了。

    “呀。”他口里发出了古怪的声音。

    “陛下……”刘健紧张的看着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的脸色,变幻不定,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心……疼的厉害。

    呼……

    他长长的出了口气。

    失魂落魄的样子。

    抬眼,看着刘健和谢迁。

    弘治皇帝目光呆滞。

    “陛下,陛下……”萧敬在旁急了:“快,快传梁女医。”

    “不。”弘治皇帝终于有了反应,摆了摆手:“不必了,不必了。”

    “陛下……这……”刘健小心翼翼的看着弘治皇帝,甚为忧心。

    弘治皇帝叹道:“哎……中原又大灾了。”

    刘健和谢迁二人,俱都脸色微微一沉。

    这可是人口最密集之处啊,一旦大灾,又不知要死多少人。

    “太子下了诏书,居然……要迁徙灾民至京安顿。”

    刘健和谢迁面面相觑,这……太可怕了,这灾民天知道有多少,如此巨量的人口涌入,京师承担的起吗?国库……扛得住吗?一旦有什么差错,这不是闹着玩的,是要出大乱子的,流民有多可怕,这一点刘健和谢迁都心里有数。

    弘治皇帝艰难的道:“太子居然要拿出内帑来,三千万两银子,作为安置之用。”

    呼……

    脸色惨然的刘健和谢迁居然恢复了一些血色。

    内库出钱呀?

    想想也是,国库根本就承担不起。

    这内库……可不得出钱吗?

    三千万两啊。

    刘健和谢迁开始为弘治皇帝心疼起来,自己要是有这么个儿子,不打死他,没天理。

    这是败家子啊。

    弘治皇帝深深呼气、吸气,良久,才徐徐的平缓过来:“朕要回京。”

    “陛下……”刘健要哭了:“陛下啊,诏书都下了,生米煮成了熟饭,陛下就算此时回京,也是于事无补,何况,陛下已下诏登临泰山,倘若突然折回,只恐天下人有所私议,陛下……”

    弘治皇帝突然觉得,人生好像一下子没了多少意义。

    什么封禅,什么圣君。

    都好似是没有意义的皮囊,装饰点缀的再花团锦簇,也没了多少意义。

    他重重的叹了口气,陷入了沉默。

    …………

    一份份自河南布政使司的奏疏送到了内阁,李东阳看到这些奏疏,吓了一跳。

    听闻京师要接纳灾民,各府各县,沸腾了,无数人携家带口,在官府的帮助下北上,人数不断在激增。

    虽然人们对于乡土,有着极顽固的乡土观念,可也架不住这些年来,灾难频繁,人们饿着肚子,活不下去了啊。

    这无数的灾民,遮天蔽日,数不胜数。

    根据奏报中的大略估计,只怕……人口会超过百万之数。

    李东阳有点发懵。

    原本户部的预计是三四十万人口。

    可他们还是万万没有料到,大量百姓,对于生存下来的渴望,为了活下去,似乎一切都可以放弃。

    “来人……”李东阳不敢怠慢,忙是起身:“太子殿下可在宫中?”

    “去西山了。”

    “预备车马,老夫要去西山。”

    …………

    厚颜无耻求点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