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教改法案(上)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范宁之所以要把教改法案揽过来,这也是他和王安石达成的妥协,他可以支持教改方案,但条件是教改方案必须由他来主导,他并不想图这个虚名,而是要给天子赵顼上一堂课,变法该怎么进行,说一千遍不如自己亲手做一遍。
次日中午《信报》、《快报》、《军报》、《东京导报》等报纸的头版头条,便是范宁实名写的一篇文章,“论强国与轻儒”。
他在文章中指出了,重儒是士人修身之本,在蒙学和学堂阶段,可以用儒学来给孩子启蒙,教育孩子为人处世。
但到了县学阶段,并不一定要人人都去走科举这座独木桥,百万举士共赴科举,蹉跎了多少人的岁月,浪费了多少人才,给朝廷和各个家庭带来多大的负担。
他主张在州县一级进行教育分流,可设医学、农学、算学、武学、工学、书画学等等学校,让很多无力参加科举竞争,但又渴望学习一门技能的学子有更多选择。
他在文章中还指出了朝廷废除匠籍后的社会发展,举出了很多例子,发明了威震敌人的铁火雷,发明了蒸汽机,发明了新型纺织机,种出了玉米、南瓜,使木绵布走进千家万户,使更多人家的餐桌上出现了猪肉,使十天就能往返吕宋,使香料不再是奢侈品,这是强国,也是富民。
在文章中,范宁旗帜宣明地提出了‘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口号。
范宁的文章俨如一石激起了千石浪,在京城引发了激烈的反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
第二天,《小报》也在头版头条登出了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范镇的实名文章,“驳强国与轻儒论”。
范镇是朝中极有名望的大儒,范镇在文章中严厉批评了范宁的轻儒思想,指出儒学为大宋的立国之本,为士子的立身之本,穷一生而学不尽,岂是区区十年就能明白大义?
大宋人口万万,儒学士子不过百万,各种技术机巧自有匠人去研究,与士子何干?士子之路也并非科举一途,就算科举不中,也应继续研究儒学,终生不倦,又岂能被苟利所诱,丢弃儒学正道,去学旁门左道?
第三天,知制诰曾布也发表了实名文章,再次反驳范镇的唯儒论。
他在文章中指出,大宋虽不是人人皆为士人,但士人却是大宋的精英,掌握着大宋兴衰,若士人学农,必强于十民学农,若士人学工,必强于百匠学工。
他同时又指出,考中科举者只是极少,绝大多数士子都是年复一年的备考中蹉跎岁月,白首回头,却一事无成,与其空耗青春,不如投身农耕、投身工技以报国。
曾布最后抓住了范镇文章的漏洞,指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桑才是立国之本、兴邦之道,怎能鄙视为旁门左道。
范宁随即又发表文章以应和曾布的文章,他以铁火雷和蒸汽机为例,指出匠人学工和士人学工的区别,火器匠苦苦研究铁火雷数十年而不得成功,士子研究其技术根源,触类旁通,一夜成功,工匠们虽然善制蒸汽机,但发明蒸汽机者却是士子,匠人知其然,士子却知其所以然。
匠人只能改良修理蒸汽机,而士子却能创造蒸汽机。
范宁最后指出,士子擅长于头脑,学工、学农是为了创造,而匠人擅长于手艺,学工、学农是为了制造,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建立各类学校也是为了培养更多善于创造的优秀人才,一样可以担任技术官员,一样能留名青史,一样成为大宋的栋梁,教改法绝不是仅仅为了培养匠人而进行变法。
很快沈括、苏颂也发表实名文章,支持范宁的以儒立身,以技强国的观点。
一篇篇实名文章在报纸上登载,各抒己见,唇枪舌战进行辩论,但真相却是越辩越明,支持教改的大臣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官员和年轻士子都纷纷批评目前教育的狭窄偏颇。
在第十天时,《信报》、《快报》、《东京导报》等十家报纸在官员和士子中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八成的官员和士子都支持教改。
这天上午,范宁刚来到官房,司马光便怒气冲冲走了进来,十分不满道:“我想请范公表明态度,到底是变法的支持派,还是反对派?”
范宁淡淡笑道:“司马公何出此言?”
司马光忿然道:“教改法会动摇儒学的地位,会使人心混乱,不利于朝廷长治久安,这是之前大家的共识,所以教改法才三次表决没有通过,但范相公却利用自己的威望,让很多不明真相的官员和士子支持教改法,我就不明白,之前范相公也反对青苗法和保甲法,为何出海一趟就变成了改革派?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王安石许了范相公什么重利,令范相公改变立场,改变初衷?”
司马光毫无根据的指责令范宁心中十分不满,他克制住情绪,不慌不忙道:“我的态度是一贯的,我既不是改革派,也不是保守派,而是改良派,我之前坚决反对保甲法和青苗法,并不是反对王相公变法本身,而是反对他的变法方式和手段,太过于偏激。”
司马光冷冷道:“从古自今,走中间派是行不通的,希望范相公能明白这一点。”
“司马相公此言谬论!”
范宁语言犀利的反击道:“到现在为止,我只看见司马相公为反对而反对,对人不对事,只要看是王相公推出的东西,便一棍子打倒,而不看他推出的变法内容是什么,非黑即白,这不是反对变法,是在挑起朝廷的派系斗争,和牛党、李党有何区别?”
“你.....”
司马光心中恼怒之极,范宁说话太过分了,居然把自己比作祸国殃民的牛僧孺和李宗闵。
“既然苦劝不听,那我和你已经无话可说!”
司马光重重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范宁也知道自己抨击得有点过份,但司马光那种非白即黑的态度确实让他反感,司马光根本就不承认自己的改良派。
次日中午,《小报》上再次发表了司马光的重磅文章,“两面派才是国祸之根”。
司马光在文章以不点名的方式严厉批评某些重臣两面三刀,自诩为改良派,却左右逢源,没有自己的立场,比变法派更加危害社稷。
司马光的文章再次引起朝野的掀然大波,谁都知道司马光是在评判范宁,这就意味着范宁和司马光在教改方案上翻脸了。
对司马光的批评,范宁却保持了沉默,两天后,户部郎中沈亮在《信报》实名发表了一面文章,‘是变法还是党争’。
文章犀利地批评某些重臣以反对变法为借口,热衷于派系斗争,他们不关心变法的内容是否利国利民,只要异己提出,便一棍子打死。
这种派系斗争只会分裂朝廷,严重影响朝廷的决策,影响民生大计,实在百害无一利。
他呼吁变法派和保守派放弃派系斗争,关注变法内容,好的东西要接受,不妥的东西要修改,不好的东西要反对,这样才是正确的改革变法之道。
这篇文章便是对司马光的公开打脸,目标直指司马光。
朝房里,司马光负手来回踱步,沈亮的文章令他异常恼火。
这时,一名吏部官员走进来,将厚厚一叠卷宗放在司马光桌上,“相公要的资料都在这里了。”
卷宗里全部都是沈亮的履历和资料,他看了一眼沈亮的籍贯,哼了一声,“果然是范宁的同党!”
他又翻看了片刻,忽然停住了。
“他祖父去年去世了?”
吏部官员点点头,“去年秋天去世。”
“那他为什么不丁忧去职?”
“他去年刚刚出任户部郎中,所以提出留职申请,吏部也同意了,所以没有丁忧。”
司马光又翻了翻,便把卷宗还给吏部官员,“去吧!我知道了。”
官员行一礼走了,司马光立刻派人把御史陈籍找来,对他道:“户部郎中沈亮祖父去年病逝,他贪恋官职,不肯丁忧回乡,实属不孝,可弹劾之!”
范宁之所以要把教改法案揽过来,这也是他和王安石达成的妥协,他可以支持教改方案,但条件是教改方案必须由他来主导,他并不想图这个虚名,而是要给天子赵顼上一堂课,变法该怎么进行,说一千遍不如自己亲手做一遍。
次日中午《信报》、《快报》、《军报》、《东京导报》等报纸的头版头条,便是范宁实名写的一篇文章,“论强国与轻儒”。
他在文章中指出了,重儒是士人修身之本,在蒙学和学堂阶段,可以用儒学来给孩子启蒙,教育孩子为人处世。
但到了县学阶段,并不一定要人人都去走科举这座独木桥,百万举士共赴科举,蹉跎了多少人的岁月,浪费了多少人才,给朝廷和各个家庭带来多大的负担。
他主张在州县一级进行教育分流,可设医学、农学、算学、武学、工学、书画学等等学校,让很多无力参加科举竞争,但又渴望学习一门技能的学子有更多选择。
他在文章中还指出了朝廷废除匠籍后的社会发展,举出了很多例子,发明了威震敌人的铁火雷,发明了蒸汽机,发明了新型纺织机,种出了玉米、南瓜,使木绵布走进千家万户,使更多人家的餐桌上出现了猪肉,使十天就能往返吕宋,使香料不再是奢侈品,这是强国,也是富民。
在文章中,范宁旗帜宣明地提出了‘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口号。
范宁的文章俨如一石激起了千石浪,在京城引发了激烈的反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
第二天,《小报》也在头版头条登出了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范镇的实名文章,“驳强国与轻儒论”。
范镇是朝中极有名望的大儒,范镇在文章中严厉批评了范宁的轻儒思想,指出儒学为大宋的立国之本,为士子的立身之本,穷一生而学不尽,岂是区区十年就能明白大义?
大宋人口万万,儒学士子不过百万,各种技术机巧自有匠人去研究,与士子何干?士子之路也并非科举一途,就算科举不中,也应继续研究儒学,终生不倦,又岂能被苟利所诱,丢弃儒学正道,去学旁门左道?
第三天,知制诰曾布也发表了实名文章,再次反驳范镇的唯儒论。
他在文章中指出,大宋虽不是人人皆为士人,但士人却是大宋的精英,掌握着大宋兴衰,若士人学农,必强于十民学农,若士人学工,必强于百匠学工。
他同时又指出,考中科举者只是极少,绝大多数士子都是年复一年的备考中蹉跎岁月,白首回头,却一事无成,与其空耗青春,不如投身农耕、投身工技以报国。
曾布最后抓住了范镇文章的漏洞,指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桑才是立国之本、兴邦之道,怎能鄙视为旁门左道。
范宁随即又发表文章以应和曾布的文章,他以铁火雷和蒸汽机为例,指出匠人学工和士人学工的区别,火器匠苦苦研究铁火雷数十年而不得成功,士子研究其技术根源,触类旁通,一夜成功,工匠们虽然善制蒸汽机,但发明蒸汽机者却是士子,匠人知其然,士子却知其所以然。
匠人只能改良修理蒸汽机,而士子却能创造蒸汽机。
范宁最后指出,士子擅长于头脑,学工、学农是为了创造,而匠人擅长于手艺,学工、学农是为了制造,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建立各类学校也是为了培养更多善于创造的优秀人才,一样可以担任技术官员,一样能留名青史,一样成为大宋的栋梁,教改法绝不是仅仅为了培养匠人而进行变法。
很快沈括、苏颂也发表实名文章,支持范宁的以儒立身,以技强国的观点。
一篇篇实名文章在报纸上登载,各抒己见,唇枪舌战进行辩论,但真相却是越辩越明,支持教改的大臣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官员和年轻士子都纷纷批评目前教育的狭窄偏颇。
在第十天时,《信报》、《快报》、《东京导报》等十家报纸在官员和士子中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八成的官员和士子都支持教改。
这天上午,范宁刚来到官房,司马光便怒气冲冲走了进来,十分不满道:“我想请范公表明态度,到底是变法的支持派,还是反对派?”
范宁淡淡笑道:“司马公何出此言?”
司马光忿然道:“教改法会动摇儒学的地位,会使人心混乱,不利于朝廷长治久安,这是之前大家的共识,所以教改法才三次表决没有通过,但范相公却利用自己的威望,让很多不明真相的官员和士子支持教改法,我就不明白,之前范相公也反对青苗法和保甲法,为何出海一趟就变成了改革派?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王安石许了范相公什么重利,令范相公改变立场,改变初衷?”
司马光毫无根据的指责令范宁心中十分不满,他克制住情绪,不慌不忙道:“我的态度是一贯的,我既不是改革派,也不是保守派,而是改良派,我之前坚决反对保甲法和青苗法,并不是反对王相公变法本身,而是反对他的变法方式和手段,太过于偏激。”
司马光冷冷道:“从古自今,走中间派是行不通的,希望范相公能明白这一点。”
“司马相公此言谬论!”
范宁语言犀利的反击道:“到现在为止,我只看见司马相公为反对而反对,对人不对事,只要看是王相公推出的东西,便一棍子打倒,而不看他推出的变法内容是什么,非黑即白,这不是反对变法,是在挑起朝廷的派系斗争,和牛党、李党有何区别?”
“你.....”
司马光心中恼怒之极,范宁说话太过分了,居然把自己比作祸国殃民的牛僧孺和李宗闵。
“既然苦劝不听,那我和你已经无话可说!”
司马光重重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范宁也知道自己抨击得有点过份,但司马光那种非白即黑的态度确实让他反感,司马光根本就不承认自己的改良派。
次日中午,《小报》上再次发表了司马光的重磅文章,“两面派才是国祸之根”。
司马光在文章以不点名的方式严厉批评某些重臣两面三刀,自诩为改良派,却左右逢源,没有自己的立场,比变法派更加危害社稷。
司马光的文章再次引起朝野的掀然大波,谁都知道司马光是在评判范宁,这就意味着范宁和司马光在教改方案上翻脸了。
对司马光的批评,范宁却保持了沉默,两天后,户部郎中沈亮在《信报》实名发表了一面文章,‘是变法还是党争’。
文章犀利地批评某些重臣以反对变法为借口,热衷于派系斗争,他们不关心变法的内容是否利国利民,只要异己提出,便一棍子打死。
这种派系斗争只会分裂朝廷,严重影响朝廷的决策,影响民生大计,实在百害无一利。
他呼吁变法派和保守派放弃派系斗争,关注变法内容,好的东西要接受,不妥的东西要修改,不好的东西要反对,这样才是正确的改革变法之道。
这篇文章便是对司马光的公开打脸,目标直指司马光。
朝房里,司马光负手来回踱步,沈亮的文章令他异常恼火。
这时,一名吏部官员走进来,将厚厚一叠卷宗放在司马光桌上,“相公要的资料都在这里了。”
卷宗里全部都是沈亮的履历和资料,他看了一眼沈亮的籍贯,哼了一声,“果然是范宁的同党!”
他又翻看了片刻,忽然停住了。
“他祖父去年去世了?”
吏部官员点点头,“去年秋天去世。”
“那他为什么不丁忧去职?”
“他去年刚刚出任户部郎中,所以提出留职申请,吏部也同意了,所以没有丁忧。”
司马光又翻了翻,便把卷宗还给吏部官员,“去吧!我知道了。”
官员行一礼走了,司马光立刻派人把御史陈籍找来,对他道:“户部郎中沈亮祖父去年病逝,他贪恋官职,不肯丁忧回乡,实属不孝,可弹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