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缘由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居正看上去心情不错,书房窗户支开半扇,映着府后竹林,墙上壁挂水晶灯罩做出磨砂,发出微弱亮光,映出户部尚书王国光掌中烟斗缓缓燃烧的烟雾。
在陈沐眼前,桌案上摆着层层叠叠三四十册书目,为王国光执掌户部与侍郎李幼滋等人合力编撰的呕心沥血之作,名《万历会计录》,包容整个帝国财政的秘密。
“这套书以地域,先全国、后以省冠府,以府冠具;以数额,以总数冠分数,以分数合总数;以收支,先全国田粮旧额岁入岁出总数,次省府州县分数,次边镇饷数,次库监,次光禄,次宗藩,次职官,次俸禄,次漕运,次仓场,次营卫俸粮,次屯田,次盐法,次茶法,次钱法,次钞关,次杂课。”
张居正收敛精细修剪的胡须对陈沐夸奖道:“王公编修此书,当得此代奇伟功业!”
“当今只差一步,海外各地情形、物产物价,这就不能依靠王公,朝廷还需仰仗靖海伯。”张居正说着转身从桌案摸出两本书向陈沐的方向轻推,道:“我太祖皇帝曾言,民商工农贾子弟多不知读书,宜以其所当务者直辞解说,作务农技艺商贾书,故命儒士做了这些书。”
陈沐微微垂目,张居正推过来的两本书名叫《商程一览》与《水陆路程宝货辨疑》,这两本书他知道,几乎是国中的行商手册,甚至视为明代商人教科书也不为过。
但是……陈沐面露不解,诧异地脱口而出道:“太祖皇帝,不是重农抑商?”
张居正瞟了陈沐一眼,面无表情,待转向王国光时才露出笑意,沉寂片刻甚至让陈沐以为自己说错了话,这才转过头来道:“朝野之间,凡事必尊祖宗之法,你知为何?”
“天下战乱之际,我祖宗起兵北逐元寇,光复中国,生民飘零之时,人丁冻饿,田尚且不敢耕作,即便重商,又何来财货?天下初安,祖宗即鼓励商贾,但这并非你说的重农抑商或重商抑农,是因早先重商则伤农、而后重商可利农——所谓祖宗之法,便是如此。”
陈沐连连点头,拱手道:“在下受教了。”
紧跟着他说道:“阁老与王公放心,编海外会计录,就由北洋军府代为完成,分至西洋、南洋、北洋,为期五年,五年内将寰宇诸国物价摸清。”
其实张居正说的道理对陈沐来说没什么受教的,真正让他感到受教的是朱元璋、是掌权者所做之事的出发点与心态——有些人恣意而为,而有些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政策上的权宜,并且能做成。
“稍后专有一套用于北洋的电报密文交你,工部电报还有些事,晚些时候再说。”张居正缓缓颔首,探手对王国光道:“还请王公继续说吧,靖海伯精于财务,或当有谋国之见。”
陈沐并不这么觉得,他摊开万历会计录在桌上,分外乖巧地坐好,等待王国光说出下文。
“老夫编去岁赋税,以河南、陕西两省,与南直隶为例,税法本色折银一事,户部诸曹曾议,以为全国通行钱法本色可折银之后,应当是边鄙之地折银少,仍上本色;富贵繁华之初折银多,少交本色。”
这里的本色指的便是所谓的实物税,陈沐皱起眉头,瞄了一眼张居正,发现他同自己表情一样——难道不该是这个样子么?边鄙之地哪儿来银子?
“恰恰相反。”
王国光摇头,抬手指向桌上书籍,道:“去岁,折银最多之地为陕西,其次山西,再次河南,余集诸省交解账目,观之情形甚为疑惑,折银价高低不一。以河南为例,其省中有二县受灾,运粮四千二百石,其中三成折色,整个河南的赋税,折银四成之多,陕西则高至五成。”
“在江南,折色仅为一成。”
户部尚书放下烟斗,抬起一根手指道:“收账目、召官吏,与同僚多般议事方知,江南商贸繁荣,百姓多种丝绵,米价也比北方便宜,他们更乐于交本色;而北方诸省以农事为生,边鄙穷困之地,百姓耕作稍稍受灾,则本色则不足交付赋税,便要折色。”
没有问题啊?
张居正点头道:“这正是让北方百姓更加便利,其地米价粮价更高,折银有利百姓。”
“但过去民解民运,赋税难急在粮长;如今官解官运,赋税难急全在百姓,贪、扣、剥、耗,四急之下,本应交银一两、朝廷也只能收一两,当然实则户部只能入帐见不到这一两银,但百姓却要费二两甚至三两才能交上,此则为重税。”
“百姓越贫困,越需折银上税,越折银上税,则越贫困。”
“单单如此,还不是问题所在。折银依赖商贾、地主那些富贵之家,主要为粮商,待到官府收税则粮价变低、伤及农户;收完税粮价涨高,再伤农户,这是平时人心趋利,天性使然。”
张居正的眉头皱起来,王国光却没有停下,他的语调更为沉重。
“待到乱时、战时,商贾、粮商乃至饭饱衣足的寻常之家,凡有金银者,必要屯银傍身以避宗族之祸的阁老。”
作为大明朝首屈一指的财政家,户部尚书王国光仿佛穿越时空看到数十年后的情景,他的语气缓慢而忧虑:“市面银少,银贵粮贱,天下各地富人少穷人多,交上税者少欠税者重,凡有内忧外患,国朝用兵需银粮,可银两不足用,再束手无策……”
“对外束手无策便要加派税饷,加练兵饷、加用兵饷,百姓本已交不上税,便要落草为寇。”
陈沐突然全明白了,他接过话来,道:“落草为寇,朝廷便要再向内用兵,加派剿匪饷,朝廷但凡还有一条生路就不会这么做,但内忧外患已再无其他办法;朝廷但凡给百姓一条生路,他们都非但不会落草为寇,还要助官府擒拿,可一旦百姓都落草为寇了,再征剿饷,则只能破门败家,剿出更多匪来。”
陈沐的话不但令张居正侧目,还让年迈的王国光为之惊讶,张张口险些说出不出话来,顿了片刻与张居正交换眼色,这才哑然失笑道:“靖海伯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只交不上税,不至如此,即便真如老夫所言,休养生息几年,到时官吏才俊会有更好的税法,南倭北虏乱了这么多年,起于我辈平于我辈……呵!”
说到这,王国光看着陈沐,眼神颇为严厉,带着提醒的意思道:“此时此刻,不正是在完善税法么?”
一贯迟钝的陈沐脑袋转得飞快,硬是半天才弄懂户部老爷子突然这么严厉做什么,税法是张居正定的,他这话里话外说税法会亡国,难道不是在说张居正有问题?
不过他的表演才能在此时起到了大用场,他装作没看见王国光的提醒,一脸阴沉的缓缓摇头,道:“不是税法有问题,税法什么问题都没有,在货币,在银,也在财政运输。”
“哦?”张居正的眉头依然没有舒展开,他也在脑中飞快推演局面,事实上他根本不在乎陈沐是不是觉得税法有问题,随意道:“靖海伯畅所欲言。”
“国朝世面流通银两,钱法银两与铜钱并行,但银不在朝廷铸造,多为海外流入,难以调控,因此朝廷对抗风险的能力低;财政运输也是如此,征得银两不在国库,不论本色还是折色,各省征得、各省自行输送使银使粮衙门,银粮不经国库统一管理,不利权力集中,财政因而混乱。”
“并且朝廷有两套财政,中央与地方,十万户之邑仅数名官吏领取俸禄,助他们管理地方的皂吏皆为地方自行招募、自给火耗,既不利集权也不利财政更不利吏治。”
“事发突然,后生晚辈没有准备,姑且妄言几句……阁老,咱大明朝,是不是可以设立银行啊?”
张居正看上去心情不错,书房窗户支开半扇,映着府后竹林,墙上壁挂水晶灯罩做出磨砂,发出微弱亮光,映出户部尚书王国光掌中烟斗缓缓燃烧的烟雾。
在陈沐眼前,桌案上摆着层层叠叠三四十册书目,为王国光执掌户部与侍郎李幼滋等人合力编撰的呕心沥血之作,名《万历会计录》,包容整个帝国财政的秘密。
“这套书以地域,先全国、后以省冠府,以府冠具;以数额,以总数冠分数,以分数合总数;以收支,先全国田粮旧额岁入岁出总数,次省府州县分数,次边镇饷数,次库监,次光禄,次宗藩,次职官,次俸禄,次漕运,次仓场,次营卫俸粮,次屯田,次盐法,次茶法,次钱法,次钞关,次杂课。”
张居正收敛精细修剪的胡须对陈沐夸奖道:“王公编修此书,当得此代奇伟功业!”
“当今只差一步,海外各地情形、物产物价,这就不能依靠王公,朝廷还需仰仗靖海伯。”张居正说着转身从桌案摸出两本书向陈沐的方向轻推,道:“我太祖皇帝曾言,民商工农贾子弟多不知读书,宜以其所当务者直辞解说,作务农技艺商贾书,故命儒士做了这些书。”
陈沐微微垂目,张居正推过来的两本书名叫《商程一览》与《水陆路程宝货辨疑》,这两本书他知道,几乎是国中的行商手册,甚至视为明代商人教科书也不为过。
但是……陈沐面露不解,诧异地脱口而出道:“太祖皇帝,不是重农抑商?”
张居正瞟了陈沐一眼,面无表情,待转向王国光时才露出笑意,沉寂片刻甚至让陈沐以为自己说错了话,这才转过头来道:“朝野之间,凡事必尊祖宗之法,你知为何?”
“天下战乱之际,我祖宗起兵北逐元寇,光复中国,生民飘零之时,人丁冻饿,田尚且不敢耕作,即便重商,又何来财货?天下初安,祖宗即鼓励商贾,但这并非你说的重农抑商或重商抑农,是因早先重商则伤农、而后重商可利农——所谓祖宗之法,便是如此。”
陈沐连连点头,拱手道:“在下受教了。”
紧跟着他说道:“阁老与王公放心,编海外会计录,就由北洋军府代为完成,分至西洋、南洋、北洋,为期五年,五年内将寰宇诸国物价摸清。”
其实张居正说的道理对陈沐来说没什么受教的,真正让他感到受教的是朱元璋、是掌权者所做之事的出发点与心态——有些人恣意而为,而有些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政策上的权宜,并且能做成。
“稍后专有一套用于北洋的电报密文交你,工部电报还有些事,晚些时候再说。”张居正缓缓颔首,探手对王国光道:“还请王公继续说吧,靖海伯精于财务,或当有谋国之见。”
陈沐并不这么觉得,他摊开万历会计录在桌上,分外乖巧地坐好,等待王国光说出下文。
“老夫编去岁赋税,以河南、陕西两省,与南直隶为例,税法本色折银一事,户部诸曹曾议,以为全国通行钱法本色可折银之后,应当是边鄙之地折银少,仍上本色;富贵繁华之初折银多,少交本色。”
这里的本色指的便是所谓的实物税,陈沐皱起眉头,瞄了一眼张居正,发现他同自己表情一样——难道不该是这个样子么?边鄙之地哪儿来银子?
“恰恰相反。”
王国光摇头,抬手指向桌上书籍,道:“去岁,折银最多之地为陕西,其次山西,再次河南,余集诸省交解账目,观之情形甚为疑惑,折银价高低不一。以河南为例,其省中有二县受灾,运粮四千二百石,其中三成折色,整个河南的赋税,折银四成之多,陕西则高至五成。”
“在江南,折色仅为一成。”
户部尚书放下烟斗,抬起一根手指道:“收账目、召官吏,与同僚多般议事方知,江南商贸繁荣,百姓多种丝绵,米价也比北方便宜,他们更乐于交本色;而北方诸省以农事为生,边鄙穷困之地,百姓耕作稍稍受灾,则本色则不足交付赋税,便要折色。”
没有问题啊?
张居正点头道:“这正是让北方百姓更加便利,其地米价粮价更高,折银有利百姓。”
“但过去民解民运,赋税难急在粮长;如今官解官运,赋税难急全在百姓,贪、扣、剥、耗,四急之下,本应交银一两、朝廷也只能收一两,当然实则户部只能入帐见不到这一两银,但百姓却要费二两甚至三两才能交上,此则为重税。”
“百姓越贫困,越需折银上税,越折银上税,则越贫困。”
“单单如此,还不是问题所在。折银依赖商贾、地主那些富贵之家,主要为粮商,待到官府收税则粮价变低、伤及农户;收完税粮价涨高,再伤农户,这是平时人心趋利,天性使然。”
张居正的眉头皱起来,王国光却没有停下,他的语调更为沉重。
“待到乱时、战时,商贾、粮商乃至饭饱衣足的寻常之家,凡有金银者,必要屯银傍身以避宗族之祸的阁老。”
作为大明朝首屈一指的财政家,户部尚书王国光仿佛穿越时空看到数十年后的情景,他的语气缓慢而忧虑:“市面银少,银贵粮贱,天下各地富人少穷人多,交上税者少欠税者重,凡有内忧外患,国朝用兵需银粮,可银两不足用,再束手无策……”
“对外束手无策便要加派税饷,加练兵饷、加用兵饷,百姓本已交不上税,便要落草为寇。”
陈沐突然全明白了,他接过话来,道:“落草为寇,朝廷便要再向内用兵,加派剿匪饷,朝廷但凡还有一条生路就不会这么做,但内忧外患已再无其他办法;朝廷但凡给百姓一条生路,他们都非但不会落草为寇,还要助官府擒拿,可一旦百姓都落草为寇了,再征剿饷,则只能破门败家,剿出更多匪来。”
陈沐的话不但令张居正侧目,还让年迈的王国光为之惊讶,张张口险些说出不出话来,顿了片刻与张居正交换眼色,这才哑然失笑道:“靖海伯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只交不上税,不至如此,即便真如老夫所言,休养生息几年,到时官吏才俊会有更好的税法,南倭北虏乱了这么多年,起于我辈平于我辈……呵!”
说到这,王国光看着陈沐,眼神颇为严厉,带着提醒的意思道:“此时此刻,不正是在完善税法么?”
一贯迟钝的陈沐脑袋转得飞快,硬是半天才弄懂户部老爷子突然这么严厉做什么,税法是张居正定的,他这话里话外说税法会亡国,难道不是在说张居正有问题?
不过他的表演才能在此时起到了大用场,他装作没看见王国光的提醒,一脸阴沉的缓缓摇头,道:“不是税法有问题,税法什么问题都没有,在货币,在银,也在财政运输。”
“哦?”张居正的眉头依然没有舒展开,他也在脑中飞快推演局面,事实上他根本不在乎陈沐是不是觉得税法有问题,随意道:“靖海伯畅所欲言。”
“国朝世面流通银两,钱法银两与铜钱并行,但银不在朝廷铸造,多为海外流入,难以调控,因此朝廷对抗风险的能力低;财政运输也是如此,征得银两不在国库,不论本色还是折色,各省征得、各省自行输送使银使粮衙门,银粮不经国库统一管理,不利权力集中,财政因而混乱。”
“并且朝廷有两套财政,中央与地方,十万户之邑仅数名官吏领取俸禄,助他们管理地方的皂吏皆为地方自行招募、自给火耗,既不利集权也不利财政更不利吏治。”
“事发突然,后生晚辈没有准备,姑且妄言几句……阁老,咱大明朝,是不是可以设立银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