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信誓旦旦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杨氏之祸是大唐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注定要写进历史,为后人诟病。而作为这一祸端的始作俑者李隆基,必然会成为后人嘲笑的对象。
人总是有追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普通百姓追求的就是安居乐业,皇帝追求的就是功业与美名。以前的李隆基举贤任能,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把唐朝打造成梦幻般的王朝,“开元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必然会享有美名。
然而,杨氏之祸却是他人生的污点,是他的耻辱,会让他的美名受到玷污,这不是皇帝所能接受的,更不是一个曾经创造了辉煌功业的有为之君所能接受的。
是以,一想起这事,李隆基心里极为难受,认为那是奇耻大辱。正是因为如此,李隆基这才一气之下差点疯了,还有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好几天。
眼下他清醒过来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洗刷这段耻辱,恢复自己的美名。
杨氏为祸之烈,千古罕见,要恢复美名谈何容易。听了李隆基的问话,群臣个个闭嘴,谁也不敢说话,生怕说错了话,惹得李隆基不高兴,惹祸上身。
群臣束手无策,李隆基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李昌国身上,谁叫李昌国的主意多,多次为他释疑解惑,就是平定吐蕃这么困难的事情他也做到了。
李昌国眉头紧拧着,正在沉思。
“李昌国,你说呢?”李隆基点名了。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必介怀。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李昌国不得不打断思绪,回应李隆基的问话:“杨氏歼佞之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做出如此之多伤天害理之人,本陛下之过,是他们自己造孽。”
这是为李隆基开解,为的是照顾他的面子。
给人面子未必是拍马屁,只是为了后面的话具有更大的效用。
果然,李隆基的紧拧的眉头有所松动,道:“李昌国,你是在为朕开解。可是,你知道吗?这事对于朕来说,是奇耻大辱。朕自登基以来,举贤任能,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韩休、王毛仲、杨思勖……这些贤臣良将为朕重用,就从未有过失误。唯有这杨氏满门,朕走眼了,是朕瞎了眼,把恶人当好人,把歼贼当忠臣,你说,你说,朕能不丢脸么?朕这脸丢大了。”
李隆基越说越激动,声调越来越高,指点着李昌国,几乎在咆哮,口水乱溅。
“开元盛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超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在于李隆基举贤任能,启用了一大批人才。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韩休、王毛仲、杨思勖这些人物,个个大名鼎鼎,为唐朝立下大功。
姚崇、宋璟二人被称为唐朝贤相,与房玄龄、杜如晦齐名。杨思勖本是太监,却精通兵法,是一员良将,为李隆基重用,他平定了梅玄成之乱,为唐朝立下赫赫武功。
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人才,才有著名的“开元盛世”,唐朝才达到巅峰,成为梦纪王朝。李隆基发挥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
若是没有安史之乱,李隆基必然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君。
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皇帝,却是出了杨氏之祸,李隆基哪里能忍受?一提起这事,李隆基就激动起来。要是没有杨氏之祸,他到眼下的名声都是美名,一片赞扬,谁能不激动?
这是真的想弥补,要不然的话,李隆基断不会如此激动,李昌国看在眼里,大是欣慰,不慌不忙,道:“陛下若要弥补,臣倒是有一策。”
“哦。何策?快说。”李隆基很是急切,不断催促。
群臣也是振奋,打量着李昌国,个个一脸的期盼。
“据臣所知,若非陛下,大唐已非大唐,已为韦后所窃;若非陛下,太平公主不会伏诛;若非陛下,则无开元盛世;若无陛下,大唐不会如眼下这般强盛;若非陛下,大唐四境不会安宁,后突厥、契丹、高丽、吐谷浑残部不会灭亡;若非陛下……”李昌国一口气说了很多李隆基的功业。
李隆基当政数十年,他的功业非常鼎盛,为后人赞扬,李昌国每说一件,他的脸色就多一分欢喜。
不仅李隆基欢喜,就是群臣也是不住点头,不住附和李昌国的话,更有大臣不时赞颂一句几句。
群臣之所以如此,并不是拍李隆基的马屁,而是李隆基的功业让人钦佩。
自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唐朝就陷入了动荡之中,而且这一动荡就是数十年,原因众所周知,因为武则天所致。
武划天不仅美艳无双,更有过人的政治才华,她从李唐手中窃居了帝位,建国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传奇,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女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她称帝的后果极为严重,这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武则天要当皇帝,取李唐而代之,必然要大杀一通。这一杀不得了,不少人杰名臣死在她手上,这是造成唐高宗年间动荡,边境不稳的重要原因。
二是她要取代李唐,必然造成动荡,不动荡她则无法下手。虽然她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华,努力稳定唐朝,最终却是不能避免这一动荡,对唐朝的伤害很大。中宗、睿宗这两个傀儡皇帝的登基与被废,就是最好的明证。
三是她树立了女人当皇帝的典型,为很多女人追捧、模仿,最著名的就是三个女人,韦后、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了。这三个女人为了象武则天那样当女皇,用尽了手段,把唐朝搅得乌烟瘴气。
韦后和安乐公主更是毒杀了唐中宗,想尽灭李唐宗室,取代李唐,当皇帝。就在这危急时刻,是李隆基挺身而出,发动政变,一举灭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把睿宗扶上帝位。
正是因为李隆基有此大功,他虽非睿宗的长子,依然被立为太子,他的大哥主动退让,不愿为太子,因为他很聪明,有手段,有魄力,是一代明君的料子。
李隆基当太子期间,太平公主想废掉他,独揽大政,象她的母亲武则天那样当女皇。却是没有料到李隆基先下手为强,把太平公主给杀了。
从此以后,李隆基就坐稳了天下,他放开手脚大干,举贤任能,革除积弊,励精图治,唐朝的国力急剧提升。解决了内部问题,李隆基再来解决边患,唐军大出,纵横天下,席卷万邦,原本不宁的边境重归安宁,比之唐太宗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功业,任何一件,都足以让人自豪,李隆基把这么多的功业集于一身,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
“你的意思是……”李隆基打量着李昌国问道。
“陛下,杨氏之祸虽烈,千古罕见,可与陛下曾经面临的困难却是远为不及,陛下何必耿耿于怀?”李昌国大声接着道:“陛下能够拨乱反正,把大唐治理得花团锦簇,为何就不能消除杨氏之祸,再造大唐万里江山?”
群臣重重点头,大为赞成。
李昌国说得没错,杨氏之祸虽是千古少有,与李隆基曾经遇临的困难远远没法比,可以说不及万分之一。就是那么多困难,李隆基都能解决,区区杨氏之祸还能解决不了?
“嗯。有道理。”对李昌国的话,李隆基大是欢喜,重重点头,拧着的眉头松开了。
“不过……”李昌国的话锋突然一转。
“嗯。”李隆基刚刚舒开的眉头又拧在一起了,紧盯着李昌国。
“……功是功,过是过,一分错需十分功来弥补。”李昌国打量着李隆基,声调转高道:“陛下若是能勤于政事,如同开元之初那般,大唐必然更加强大。”
开元年间,是李隆基人生的巅峰,那时节的李隆基勤于政事,为治理唐朝而呕心沥血,把唐朝打造得花团锦簇。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李隆基开始满足了,厌政了,不再勤于政事,而是耽于享乐,这才有杨贵妃得宠之事,才有杨氏之祸发生。
让李隆基象开元年间那般勤于政事,这是无数人的梦想,却是不可得。在李隆基懈怠之初,不少大臣进谏,要李隆基勤政,却是没用。到后来,大臣也就接受了李隆基耽于享乐的事实,很少有人进谏了。
若是李昌国做成此事,那好处不需要说的,以李隆基之才,只要他再度勤于政事,唐朝一定会更加强盛。
这正是群臣心中所想,无不是打量着李隆基,很是紧张,生怕他不答应似的。
唯有李林甫很是害怕,因为他之所以有如今的权势,就是因为李隆基耽于享乐,不问政事,他才敢只手遮天。若是李隆基再度勤政,他的相权就会被削弱,他的地位就会降低。
“吐蕃已破,大唐即将进攻天竺,还要击破大食,大唐的疆域会激增数万里。如此广阔的疆域,华夏历史上从未有过,必然有很多政务,若是陛下把如此广阔的疆域治理得花团锦簇,陛下必是华夏历史上的圣君明主。”李昌国的话充满诱惑:“如此广阔疆域,秦皇汉武未能做到,唯有陛下有此之幸矣!”
陡然间,李隆基的眼睛明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曰,双手紧握,呼吸急促,一脸的振奋!
(未完待续)
杨氏之祸是大唐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注定要写进历史,为后人诟病。而作为这一祸端的始作俑者李隆基,必然会成为后人嘲笑的对象。
人总是有追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普通百姓追求的就是安居乐业,皇帝追求的就是功业与美名。以前的李隆基举贤任能,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把唐朝打造成梦幻般的王朝,“开元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必然会享有美名。
然而,杨氏之祸却是他人生的污点,是他的耻辱,会让他的美名受到玷污,这不是皇帝所能接受的,更不是一个曾经创造了辉煌功业的有为之君所能接受的。
是以,一想起这事,李隆基心里极为难受,认为那是奇耻大辱。正是因为如此,李隆基这才一气之下差点疯了,还有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好几天。
眼下他清醒过来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洗刷这段耻辱,恢复自己的美名。
杨氏为祸之烈,千古罕见,要恢复美名谈何容易。听了李隆基的问话,群臣个个闭嘴,谁也不敢说话,生怕说错了话,惹得李隆基不高兴,惹祸上身。
群臣束手无策,李隆基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李昌国身上,谁叫李昌国的主意多,多次为他释疑解惑,就是平定吐蕃这么困难的事情他也做到了。
李昌国眉头紧拧着,正在沉思。
“李昌国,你说呢?”李隆基点名了。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必介怀。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李昌国不得不打断思绪,回应李隆基的问话:“杨氏歼佞之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做出如此之多伤天害理之人,本陛下之过,是他们自己造孽。”
这是为李隆基开解,为的是照顾他的面子。
给人面子未必是拍马屁,只是为了后面的话具有更大的效用。
果然,李隆基的紧拧的眉头有所松动,道:“李昌国,你是在为朕开解。可是,你知道吗?这事对于朕来说,是奇耻大辱。朕自登基以来,举贤任能,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韩休、王毛仲、杨思勖……这些贤臣良将为朕重用,就从未有过失误。唯有这杨氏满门,朕走眼了,是朕瞎了眼,把恶人当好人,把歼贼当忠臣,你说,你说,朕能不丢脸么?朕这脸丢大了。”
李隆基越说越激动,声调越来越高,指点着李昌国,几乎在咆哮,口水乱溅。
“开元盛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超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在于李隆基举贤任能,启用了一大批人才。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韩休、王毛仲、杨思勖这些人物,个个大名鼎鼎,为唐朝立下大功。
姚崇、宋璟二人被称为唐朝贤相,与房玄龄、杜如晦齐名。杨思勖本是太监,却精通兵法,是一员良将,为李隆基重用,他平定了梅玄成之乱,为唐朝立下赫赫武功。
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人才,才有著名的“开元盛世”,唐朝才达到巅峰,成为梦纪王朝。李隆基发挥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
若是没有安史之乱,李隆基必然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君。
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皇帝,却是出了杨氏之祸,李隆基哪里能忍受?一提起这事,李隆基就激动起来。要是没有杨氏之祸,他到眼下的名声都是美名,一片赞扬,谁能不激动?
这是真的想弥补,要不然的话,李隆基断不会如此激动,李昌国看在眼里,大是欣慰,不慌不忙,道:“陛下若要弥补,臣倒是有一策。”
“哦。何策?快说。”李隆基很是急切,不断催促。
群臣也是振奋,打量着李昌国,个个一脸的期盼。
“据臣所知,若非陛下,大唐已非大唐,已为韦后所窃;若非陛下,太平公主不会伏诛;若非陛下,则无开元盛世;若无陛下,大唐不会如眼下这般强盛;若非陛下,大唐四境不会安宁,后突厥、契丹、高丽、吐谷浑残部不会灭亡;若非陛下……”李昌国一口气说了很多李隆基的功业。
李隆基当政数十年,他的功业非常鼎盛,为后人赞扬,李昌国每说一件,他的脸色就多一分欢喜。
不仅李隆基欢喜,就是群臣也是不住点头,不住附和李昌国的话,更有大臣不时赞颂一句几句。
群臣之所以如此,并不是拍李隆基的马屁,而是李隆基的功业让人钦佩。
自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唐朝就陷入了动荡之中,而且这一动荡就是数十年,原因众所周知,因为武则天所致。
武划天不仅美艳无双,更有过人的政治才华,她从李唐手中窃居了帝位,建国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传奇,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女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她称帝的后果极为严重,这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武则天要当皇帝,取李唐而代之,必然要大杀一通。这一杀不得了,不少人杰名臣死在她手上,这是造成唐高宗年间动荡,边境不稳的重要原因。
二是她要取代李唐,必然造成动荡,不动荡她则无法下手。虽然她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华,努力稳定唐朝,最终却是不能避免这一动荡,对唐朝的伤害很大。中宗、睿宗这两个傀儡皇帝的登基与被废,就是最好的明证。
三是她树立了女人当皇帝的典型,为很多女人追捧、模仿,最著名的就是三个女人,韦后、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了。这三个女人为了象武则天那样当女皇,用尽了手段,把唐朝搅得乌烟瘴气。
韦后和安乐公主更是毒杀了唐中宗,想尽灭李唐宗室,取代李唐,当皇帝。就在这危急时刻,是李隆基挺身而出,发动政变,一举灭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把睿宗扶上帝位。
正是因为李隆基有此大功,他虽非睿宗的长子,依然被立为太子,他的大哥主动退让,不愿为太子,因为他很聪明,有手段,有魄力,是一代明君的料子。
李隆基当太子期间,太平公主想废掉他,独揽大政,象她的母亲武则天那样当女皇。却是没有料到李隆基先下手为强,把太平公主给杀了。
从此以后,李隆基就坐稳了天下,他放开手脚大干,举贤任能,革除积弊,励精图治,唐朝的国力急剧提升。解决了内部问题,李隆基再来解决边患,唐军大出,纵横天下,席卷万邦,原本不宁的边境重归安宁,比之唐太宗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功业,任何一件,都足以让人自豪,李隆基把这么多的功业集于一身,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
“你的意思是……”李隆基打量着李昌国问道。
“陛下,杨氏之祸虽烈,千古罕见,可与陛下曾经面临的困难却是远为不及,陛下何必耿耿于怀?”李昌国大声接着道:“陛下能够拨乱反正,把大唐治理得花团锦簇,为何就不能消除杨氏之祸,再造大唐万里江山?”
群臣重重点头,大为赞成。
李昌国说得没错,杨氏之祸虽是千古少有,与李隆基曾经遇临的困难远远没法比,可以说不及万分之一。就是那么多困难,李隆基都能解决,区区杨氏之祸还能解决不了?
“嗯。有道理。”对李昌国的话,李隆基大是欢喜,重重点头,拧着的眉头松开了。
“不过……”李昌国的话锋突然一转。
“嗯。”李隆基刚刚舒开的眉头又拧在一起了,紧盯着李昌国。
“……功是功,过是过,一分错需十分功来弥补。”李昌国打量着李隆基,声调转高道:“陛下若是能勤于政事,如同开元之初那般,大唐必然更加强大。”
开元年间,是李隆基人生的巅峰,那时节的李隆基勤于政事,为治理唐朝而呕心沥血,把唐朝打造得花团锦簇。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李隆基开始满足了,厌政了,不再勤于政事,而是耽于享乐,这才有杨贵妃得宠之事,才有杨氏之祸发生。
让李隆基象开元年间那般勤于政事,这是无数人的梦想,却是不可得。在李隆基懈怠之初,不少大臣进谏,要李隆基勤政,却是没用。到后来,大臣也就接受了李隆基耽于享乐的事实,很少有人进谏了。
若是李昌国做成此事,那好处不需要说的,以李隆基之才,只要他再度勤于政事,唐朝一定会更加强盛。
这正是群臣心中所想,无不是打量着李隆基,很是紧张,生怕他不答应似的。
唯有李林甫很是害怕,因为他之所以有如今的权势,就是因为李隆基耽于享乐,不问政事,他才敢只手遮天。若是李隆基再度勤政,他的相权就会被削弱,他的地位就会降低。
“吐蕃已破,大唐即将进攻天竺,还要击破大食,大唐的疆域会激增数万里。如此广阔的疆域,华夏历史上从未有过,必然有很多政务,若是陛下把如此广阔的疆域治理得花团锦簇,陛下必是华夏历史上的圣君明主。”李昌国的话充满诱惑:“如此广阔疆域,秦皇汉武未能做到,唯有陛下有此之幸矣!”
陡然间,李隆基的眼睛明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曰,双手紧握,呼吸急促,一脸的振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