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 战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阿史那思摩的态度已经做足了,作为突厥人的首领,他亲自过来请罪,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出来处置,这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
有句话叫做,杀人不过头点地。在这种情况下,虽说李世民仍然可以把阿史那思摩处死问责,但是如果这样做了,难免有一些显得不仁了。
李世民想要的天可汗的名声,是靠包容活得,而不是靠酷刑活得的。除非李世民拼了名声不要,否则他不能对阿史那思摩痛下杀手。
另外,阿史那思摩也有他的作用。在突厥人中,阿史那思摩以及他的部族,是接受大唐比较深,心中更加向往大唐的部族。这样的部族可不多,如果把阿史那思摩杀了,再想培养出来一个像他这样亲近大唐的突厥首领,一时半会很难做到了。即便做到了,代价也会非常的大,并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何况,突厥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应当是很想看到这个局面的。所以李世民更加不能这样做,如这样做了,那便是亲者痛仇者快,李世民不是短视之辈,是断然不会做这种事情的。
所以,这道奏折就显得很重要了,如何能显得李世民非常生气,但是又得保住阿史那思摩这个人,怎么说这个话,就得要点技术了。
李牧替李世民拟的旨意,大体上是这样的意思。首先是质问,质问突厥人是什么意思,如果谋害大唐皇帝的性命,是所有突厥人的选择,那么阿史那思摩不必请罪,可以立刻回转,准备开战就是了。
如果不是所有突厥人的意思,那么肯定就是突厥人的队伍里出现坏人了。出现坏人了,也好办,大唐皇帝胸襟如海,如果是少部分人想要刺杀大唐皇帝,把这部分人交出来就行。这件事可以当做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从今往后,大唐皇帝对待突厥人,还是一般的看待,绝对不会因此迁怒起来没完。
如果突厥人执意不对此事负责,不给出一个说法。天兵不日即到,到时候突厥亡族灭种只在朝夕之间。
最后一句威胁,只是顺带提了一句,根本不可能发生,以突厥目前的条件与实力,除非他们是真的不想活了,否则是不会选择与大唐开战的。
同时,李牧还帮李世民拟了一道旨意,是送去西突厥的。虽说东西突厥一直势同水火,但这种关系就像是两家闹了脾气的亲戚,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打,但是真遇到事儿了,还是一致对外的。西突厥不一定会跟东突厥一起跟大唐开战,但他很有可能吸纳东突厥的部族壮大自己。西突厥与大唐结盟,实力几乎未损。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大患,如果西突厥再继续壮大,大唐与西突厥的和平关系,早晚会有开战的一天,相比之下这是李世民更加不愿意看到的。
君臣二人又在舆图上比划了一阵,直到过了午夜,李世民才在高公公的陪伴之下回去了下榻的地方。阴贵妃已经苏醒过了,但是伤口伤及经脉,一时半会还是要卧床休息,而且恐怕以后也会留下后遗症,故此李世民几乎每天都陪伴在阴贵妃的身边。
……
李牧之所以这么累的原因,除了看奏折,他还在主持编书。
没错,编书。天气逐渐转冷了,虽说扬州港是一个不冻港,但是冬日里头,内河的航运无法进行,扬州港一下子少了一大半的吞吐量,而且,李牧的心思一直在海上,内河航运的事情他也不怎么管。他组织编的书,乃是一份航线图。他把扬州所有的有经验的水手老师傅都叫了过来,每一个都配上了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因为很多老师傅他们不识字,所以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听写,画图。
每个人对于航线的标识记的都不一样,最后还要把这些标识,都统一汇总起来,去芜存菁,留下有用的东西来。最后的最后,李牧还要为这些航线标识,定下一个规范,这个规范,便是大唐海军日后纵横海上的通用标识,赶着训练新军,全部教会他们,这样会给以后节省很多麻烦。
好在有唐观这个老笔杆子在,否则李牧的工作量还要加倍。
除了这件事,李牧还在忙一件事。
这些日子以来,李世民频频跟他谈及,想要进攻高句丽的事情。提及的次数,甚至要超过突厥。这让李牧不得不怀疑,李世民这次来扬州,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原本李牧还能推搪一下,但是阴贵妃受伤的事儿,李牧自己也觉得有些责任,嘴巴便有点张不开了。只能抽出时间来,硬着头皮跟李世民研究,如何能用最小的代价,把高句丽给打下来。
打高句丽,算是中原王朝的‘必修课’了。倒不是中原王朝就爱好打高句丽,实在是这个国家是真的烦。高句丽地处的位置,一年的时间,有差不多半年都是寒冷的。这个年代可没有后世的暖器,寒冷的地带,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就是不适宜居住的。而且寒冷的环境,对于种植作物也有很大的影响。
高句丽人不像突厥人,突厥人是纯粹的游牧民族,他们骨子里其实是不会也不想不需要种地的。而高句丽更像是中原人,他们主要的食物,还是靠种植。所以他们骨子里,十分向往更加暖和,更加适宜种植的中原。于是只要是中原王朝稍微有点衰败的迹象,他们就要试探着骚扰一下。骚扰成功了呢,算是捡到的便宜。骚扰不成功呢,我也没啥损失。反正我这边的土地又寒冷又贫瘠,就算你抢走了,你也迁不过来百姓,只是屯军的话,用不了几年,你就自己回去了。
打高句丽,中原王朝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最有效的办法,就算水陆夹击。但是这个水陆中的水,指的并不是海上,而是辽河,过了辽河,绕一圈夹击后路,这是中原王朝的惯用手段。
在李牧提出海上打击之前,中原王朝还没想过要从海上进攻。准确地说,不是没有想过,而是没法施行。普通的小船,载不了多少人,再加上海路不可控,也许带的粮食,都不够从大唐到高句丽登陆的。所以这个想法,一向是被视为空谈。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万石船,补给的问题便解决了大半。只要选定好航线,海路进攻是完全可行的。更何况,大唐还在倭国站住了脚,有了倭国的‘海上军事基地’,进攻半岛就更加事半功倍了。
但是李世民的意思是,孤悬海外的岛屿,他只想取利,而不想统治。这种想法,在后世看来是有点短视的,但是在这个时代,却非常的正常。因为通讯手段的限制,地域太过于广大,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这些孤悬海外的岛屿,本来就非我族类,如果非得要统治的话,肯定会激起反抗。反抗,就要镇压,然后陷入恶性循环,等同于陷入泥沼。这样一来,这个地方能给朝廷带来的利益,也许都抵不上耗费,这样的买卖是不划算的。
可是如果想要不占领,又能控制,本身也是一个悖论。但是这难不倒天策上将李世民,他盯着舆图看了几天,还真给他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这一日,李牧仍在看奏折,而李世民仍在盯着舆图。光看这副景象,真不知道谁才是皇帝了。
忽然李世民伸手指向一个地方,介于半岛和倭国之间,疑惑道:“这是一个墨点,还是一个岛?”
李牧伸脖子去看,刚想说是一个点儿,忽然想起来,这可不是一个点儿。在倭国和半岛之间,有一个岛,前世他看韩剧的时候,只要想表现某男主有钱,必定要去此地度个假什么的。东方夏威夷,济州岛。
但是此时应该不叫这个名字,李牧把奏折放到一边,摸出一本图志来。这是李泰编纂的地理志,找到海外篇,翻找一阵,终于找到了,指给李世民看:“陛下,此地叫做儋罗。”
李世民一瞧,笑了,道:“这不是吾儿的地理志么?”他瞥了李牧一眼,道:“李牧,你也需要查阅吾儿的书籍么?”
李牧懒得接茬,但皇帝说话了,还是得捧哏啊,道:“陛下英明神武,生出来的儿子也都是人中龙凤,李泰又是我的徒弟,在我的指导之下,编纂成书的地理志,能不优秀么?”
李世民哈哈大笑起来,道:“真是占不到你一点便宜啊!”
地理志上面记载一个地方,不止是记载一个名字而已,还有能搜集到的所有有关此地的人文地理信息,只要是能搜集到,能考证的,都存在于这本书上。
书上记载,儋罗传闻是个“神话之岛”。据说三位仙人从地上涌出,分别叫良乙那、高乙那、夫乙那。有一天,他们捡到从东海飘来的一个木匣,打开木匣后又是一个石匣,又有红带紫衣使者来打开石匣,出现三名青衣处女,带着牛马和五谷的种子来和三仙人婚配。于是三位仙人和这三位女子结了婚,之后就建立村落,发展出这个国家。
儋罗的古名有岛夷、东瀛州、涉罗、耽牟罗、乇罗等,这些名称中除“东瀛州”外都是“岛国”的意思。三国时期,济州被称为“州胡”,史载“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韩同,皆髡头如鲜卑,但衣韦,好养牛及猪。其衣有上无下,略如裸势。乘船往来,巿买韩中”。
这一段记载表明,此地民风近乎原始,衣不蔽体,简单来说就是,还没有‘进化’完全。
同时,地理志上面还记载了,此地东西约二百里,南北六十里。但又标注,这个数字没有经过确认,是隋朝来的遣唐使给的数据。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画图的时候,在这里点了一个点儿,因为没有人去过儋罗,无法确认面积。但是前世,李牧是去过济州岛的,他记得导游攻略上面写着,济州岛面积是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跟这里的记载相差不大。
李世民蹙眉道:“如果这里的记载是准确的,这么大的岛,正处在大唐、新罗和倭国的三岔口,倒是一个绝佳的中转处。若是占据了这里,便可随时出兵倭国和新罗百济,也能极大缩短海上的补给线。”
听话听音儿,李牧瞧了李世民一眼,心道,陛下您倒是胃口不小啊,不是只打高句丽么,怎么新罗和百济也扯上了?新罗可是我老婆的陪嫁,断然是不能给你的。
不过这话可不能说出来,李牧想了想,对李世民道:“想确认倒也容易,把‘探路船’派出去,约莫这个距离,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之间,肯定回来了。”
李世民点点头,两月之后,刚好过完年,什么事儿也不耽误。他想了想,道:“这次就不要让佑儿去了。”
李牧苦笑,道:“他也得能听我的话算啊,反正我不去说,陛下要拦着,陛下去拦吧。”
李牧会同意李世民的想法,是因为这个地方,也十分附和他的预想。把儋罗占了,不但可以作一个军事基地,还可以做一个交易中心,养马度假皆可,岂不美哉?
而且李世民也说了,他的战略是只取利,不占领。这跟李牧的想法,也是不谋而合。只是合的方向不一样,你不要,我要啊!商业这个东西,哪有全得利和全赔钱的,如果是一边倒,交易早就不复存在了。李牧可以把海岛经营成大唐的工厂,这样不但可以富足大唐,也能养活岛上的百姓,至少不用在‘衣不蔽体’了。
短时间看,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至于很久以后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人都死了,骨头渣子都烂没了,还操那份心干什么?
眼瞅着月上树梢,临近子时,快到‘下班儿’的时候了,李牧看了看李世民,心道你咋还不走呢?
终于,李世民放下了舆图,抬头看向李牧,道:“朕打算年前,派出一股骑兵,派人去高句丽收殓埋葬前隋战死的隋人尸体,摧毁他们用尸体立的京观,敲打他们一下!”
阿史那思摩的态度已经做足了,作为突厥人的首领,他亲自过来请罪,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出来处置,这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
有句话叫做,杀人不过头点地。在这种情况下,虽说李世民仍然可以把阿史那思摩处死问责,但是如果这样做了,难免有一些显得不仁了。
李世民想要的天可汗的名声,是靠包容活得,而不是靠酷刑活得的。除非李世民拼了名声不要,否则他不能对阿史那思摩痛下杀手。
另外,阿史那思摩也有他的作用。在突厥人中,阿史那思摩以及他的部族,是接受大唐比较深,心中更加向往大唐的部族。这样的部族可不多,如果把阿史那思摩杀了,再想培养出来一个像他这样亲近大唐的突厥首领,一时半会很难做到了。即便做到了,代价也会非常的大,并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何况,突厥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应当是很想看到这个局面的。所以李世民更加不能这样做,如这样做了,那便是亲者痛仇者快,李世民不是短视之辈,是断然不会做这种事情的。
所以,这道奏折就显得很重要了,如何能显得李世民非常生气,但是又得保住阿史那思摩这个人,怎么说这个话,就得要点技术了。
李牧替李世民拟的旨意,大体上是这样的意思。首先是质问,质问突厥人是什么意思,如果谋害大唐皇帝的性命,是所有突厥人的选择,那么阿史那思摩不必请罪,可以立刻回转,准备开战就是了。
如果不是所有突厥人的意思,那么肯定就是突厥人的队伍里出现坏人了。出现坏人了,也好办,大唐皇帝胸襟如海,如果是少部分人想要刺杀大唐皇帝,把这部分人交出来就行。这件事可以当做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从今往后,大唐皇帝对待突厥人,还是一般的看待,绝对不会因此迁怒起来没完。
如果突厥人执意不对此事负责,不给出一个说法。天兵不日即到,到时候突厥亡族灭种只在朝夕之间。
最后一句威胁,只是顺带提了一句,根本不可能发生,以突厥目前的条件与实力,除非他们是真的不想活了,否则是不会选择与大唐开战的。
同时,李牧还帮李世民拟了一道旨意,是送去西突厥的。虽说东西突厥一直势同水火,但这种关系就像是两家闹了脾气的亲戚,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打,但是真遇到事儿了,还是一致对外的。西突厥不一定会跟东突厥一起跟大唐开战,但他很有可能吸纳东突厥的部族壮大自己。西突厥与大唐结盟,实力几乎未损。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大患,如果西突厥再继续壮大,大唐与西突厥的和平关系,早晚会有开战的一天,相比之下这是李世民更加不愿意看到的。
君臣二人又在舆图上比划了一阵,直到过了午夜,李世民才在高公公的陪伴之下回去了下榻的地方。阴贵妃已经苏醒过了,但是伤口伤及经脉,一时半会还是要卧床休息,而且恐怕以后也会留下后遗症,故此李世民几乎每天都陪伴在阴贵妃的身边。
……
李牧之所以这么累的原因,除了看奏折,他还在主持编书。
没错,编书。天气逐渐转冷了,虽说扬州港是一个不冻港,但是冬日里头,内河的航运无法进行,扬州港一下子少了一大半的吞吐量,而且,李牧的心思一直在海上,内河航运的事情他也不怎么管。他组织编的书,乃是一份航线图。他把扬州所有的有经验的水手老师傅都叫了过来,每一个都配上了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因为很多老师傅他们不识字,所以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听写,画图。
每个人对于航线的标识记的都不一样,最后还要把这些标识,都统一汇总起来,去芜存菁,留下有用的东西来。最后的最后,李牧还要为这些航线标识,定下一个规范,这个规范,便是大唐海军日后纵横海上的通用标识,赶着训练新军,全部教会他们,这样会给以后节省很多麻烦。
好在有唐观这个老笔杆子在,否则李牧的工作量还要加倍。
除了这件事,李牧还在忙一件事。
这些日子以来,李世民频频跟他谈及,想要进攻高句丽的事情。提及的次数,甚至要超过突厥。这让李牧不得不怀疑,李世民这次来扬州,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原本李牧还能推搪一下,但是阴贵妃受伤的事儿,李牧自己也觉得有些责任,嘴巴便有点张不开了。只能抽出时间来,硬着头皮跟李世民研究,如何能用最小的代价,把高句丽给打下来。
打高句丽,算是中原王朝的‘必修课’了。倒不是中原王朝就爱好打高句丽,实在是这个国家是真的烦。高句丽地处的位置,一年的时间,有差不多半年都是寒冷的。这个年代可没有后世的暖器,寒冷的地带,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就是不适宜居住的。而且寒冷的环境,对于种植作物也有很大的影响。
高句丽人不像突厥人,突厥人是纯粹的游牧民族,他们骨子里其实是不会也不想不需要种地的。而高句丽更像是中原人,他们主要的食物,还是靠种植。所以他们骨子里,十分向往更加暖和,更加适宜种植的中原。于是只要是中原王朝稍微有点衰败的迹象,他们就要试探着骚扰一下。骚扰成功了呢,算是捡到的便宜。骚扰不成功呢,我也没啥损失。反正我这边的土地又寒冷又贫瘠,就算你抢走了,你也迁不过来百姓,只是屯军的话,用不了几年,你就自己回去了。
打高句丽,中原王朝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最有效的办法,就算水陆夹击。但是这个水陆中的水,指的并不是海上,而是辽河,过了辽河,绕一圈夹击后路,这是中原王朝的惯用手段。
在李牧提出海上打击之前,中原王朝还没想过要从海上进攻。准确地说,不是没有想过,而是没法施行。普通的小船,载不了多少人,再加上海路不可控,也许带的粮食,都不够从大唐到高句丽登陆的。所以这个想法,一向是被视为空谈。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万石船,补给的问题便解决了大半。只要选定好航线,海路进攻是完全可行的。更何况,大唐还在倭国站住了脚,有了倭国的‘海上军事基地’,进攻半岛就更加事半功倍了。
但是李世民的意思是,孤悬海外的岛屿,他只想取利,而不想统治。这种想法,在后世看来是有点短视的,但是在这个时代,却非常的正常。因为通讯手段的限制,地域太过于广大,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这些孤悬海外的岛屿,本来就非我族类,如果非得要统治的话,肯定会激起反抗。反抗,就要镇压,然后陷入恶性循环,等同于陷入泥沼。这样一来,这个地方能给朝廷带来的利益,也许都抵不上耗费,这样的买卖是不划算的。
可是如果想要不占领,又能控制,本身也是一个悖论。但是这难不倒天策上将李世民,他盯着舆图看了几天,还真给他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这一日,李牧仍在看奏折,而李世民仍在盯着舆图。光看这副景象,真不知道谁才是皇帝了。
忽然李世民伸手指向一个地方,介于半岛和倭国之间,疑惑道:“这是一个墨点,还是一个岛?”
李牧伸脖子去看,刚想说是一个点儿,忽然想起来,这可不是一个点儿。在倭国和半岛之间,有一个岛,前世他看韩剧的时候,只要想表现某男主有钱,必定要去此地度个假什么的。东方夏威夷,济州岛。
但是此时应该不叫这个名字,李牧把奏折放到一边,摸出一本图志来。这是李泰编纂的地理志,找到海外篇,翻找一阵,终于找到了,指给李世民看:“陛下,此地叫做儋罗。”
李世民一瞧,笑了,道:“这不是吾儿的地理志么?”他瞥了李牧一眼,道:“李牧,你也需要查阅吾儿的书籍么?”
李牧懒得接茬,但皇帝说话了,还是得捧哏啊,道:“陛下英明神武,生出来的儿子也都是人中龙凤,李泰又是我的徒弟,在我的指导之下,编纂成书的地理志,能不优秀么?”
李世民哈哈大笑起来,道:“真是占不到你一点便宜啊!”
地理志上面记载一个地方,不止是记载一个名字而已,还有能搜集到的所有有关此地的人文地理信息,只要是能搜集到,能考证的,都存在于这本书上。
书上记载,儋罗传闻是个“神话之岛”。据说三位仙人从地上涌出,分别叫良乙那、高乙那、夫乙那。有一天,他们捡到从东海飘来的一个木匣,打开木匣后又是一个石匣,又有红带紫衣使者来打开石匣,出现三名青衣处女,带着牛马和五谷的种子来和三仙人婚配。于是三位仙人和这三位女子结了婚,之后就建立村落,发展出这个国家。
儋罗的古名有岛夷、东瀛州、涉罗、耽牟罗、乇罗等,这些名称中除“东瀛州”外都是“岛国”的意思。三国时期,济州被称为“州胡”,史载“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韩同,皆髡头如鲜卑,但衣韦,好养牛及猪。其衣有上无下,略如裸势。乘船往来,巿买韩中”。
这一段记载表明,此地民风近乎原始,衣不蔽体,简单来说就是,还没有‘进化’完全。
同时,地理志上面还记载了,此地东西约二百里,南北六十里。但又标注,这个数字没有经过确认,是隋朝来的遣唐使给的数据。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画图的时候,在这里点了一个点儿,因为没有人去过儋罗,无法确认面积。但是前世,李牧是去过济州岛的,他记得导游攻略上面写着,济州岛面积是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跟这里的记载相差不大。
李世民蹙眉道:“如果这里的记载是准确的,这么大的岛,正处在大唐、新罗和倭国的三岔口,倒是一个绝佳的中转处。若是占据了这里,便可随时出兵倭国和新罗百济,也能极大缩短海上的补给线。”
听话听音儿,李牧瞧了李世民一眼,心道,陛下您倒是胃口不小啊,不是只打高句丽么,怎么新罗和百济也扯上了?新罗可是我老婆的陪嫁,断然是不能给你的。
不过这话可不能说出来,李牧想了想,对李世民道:“想确认倒也容易,把‘探路船’派出去,约莫这个距离,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之间,肯定回来了。”
李世民点点头,两月之后,刚好过完年,什么事儿也不耽误。他想了想,道:“这次就不要让佑儿去了。”
李牧苦笑,道:“他也得能听我的话算啊,反正我不去说,陛下要拦着,陛下去拦吧。”
李牧会同意李世民的想法,是因为这个地方,也十分附和他的预想。把儋罗占了,不但可以作一个军事基地,还可以做一个交易中心,养马度假皆可,岂不美哉?
而且李世民也说了,他的战略是只取利,不占领。这跟李牧的想法,也是不谋而合。只是合的方向不一样,你不要,我要啊!商业这个东西,哪有全得利和全赔钱的,如果是一边倒,交易早就不复存在了。李牧可以把海岛经营成大唐的工厂,这样不但可以富足大唐,也能养活岛上的百姓,至少不用在‘衣不蔽体’了。
短时间看,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至于很久以后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人都死了,骨头渣子都烂没了,还操那份心干什么?
眼瞅着月上树梢,临近子时,快到‘下班儿’的时候了,李牧看了看李世民,心道你咋还不走呢?
终于,李世民放下了舆图,抬头看向李牧,道:“朕打算年前,派出一股骑兵,派人去高句丽收殓埋葬前隋战死的隋人尸体,摧毁他们用尸体立的京观,敲打他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