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货币之争(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入夜,郭宋在书房仔细欣赏户部印制的银票,当然,这只是样品,兑换体系还没有启动,这张银票之所以能发行,关键在于造纸技术和特殊的金线缝制,另外还有特殊的符号,这是天竺人发明的数字,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数字,已经在数十年前随同佛学一起传入唐朝,只是并不受唐朝重视。
郭宋不久前在雕版社中发现了这些数字,他便考虑将它们应用起来,这次银票的编号,就是第一次应用。
当然,有矛就有盾,这种特殊纸张的存在,很快会引来其他造纸大户的研发和模仿,民间也会有绣艺高超的人绣出更好的金线,这些都没有关系,可以用立法来限制。
另外还需要用实名制,就像支票的转让需要备书一样,银票的转让也需要在背面加盖印鉴背书,如果是假冒的银票,很容易通过背书者追溯到造假者。
这时,门外传来儿子郭锦城的声音,“父亲!”
郭宋点点头,“进来!”
片刻,儿子郭锦城走了进来,跪下行礼道:“孩儿参见父亲大人!”
“起来吧!”
郭宋对自己的长子确实很疼爱关心,他在报馆里做事,郭宋时刻关注儿子的动向,这半年儿子变化很大,长高一大截不用说了,他的身高已经超过郭薇薇,在家中仅次于自己了。
更重要的是,郭锦城长期和底层民众打交道,使他深深了解民间疾苦,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内向,这些变化令郭宋着实深感欣慰。
郭宋取出两份报纸,他已经叠好了民生栏目,他把报纸推到儿子面前笑问道:“这是本月十三日和十四日的报纸,上面的九种粮价完全一样,一文钱都没有变,是巧合,还是没有去调查?”
郭锦城脸一红道:“这是孩儿的一个疏漏,送去拼字的时候,拿错了文稿,十三日的文稿用了两次。”
“是你的责任吗?你给我实话实说!”
郭锦城沉默片刻道:“其实是送稿人搞错了,但他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认定责任在他,他会丢掉这份差事,对他家里影响很大,所以孩儿替他承担起这份责任。”
郭宋点点头,“你可以替他承担一次责任,但不能一直替他承担责任,我只是想知道,你有没有查清楚,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以后怎么避免再犯这种类似的错误?”
“原因确实是他大意了,两份稿子的格式完全一样,正好放在一起,他太匆忙,没有仔细看,现在我们为了防止发生同样的错误,便在桌上专门放了一个红色的木盒子,当天的稿子就放在木盒里,不再让送稿人自己在桌上找了,这是孩儿的建议,报馆采纳了。”
郭宋便不再提报纸之事,而是把银票递给儿子,“你再看看这个!”
郭锦城接过银票看了看,他顿时有了兴趣,问道:“这代表一百两银子?”
郭宋笑着解释道:“这叫银票,类似柜坊的飞钱,由户部制作,用特殊的纸张和金线防伪,如果户部发行一万两白银的银票,库房里就必须有相应的一万两银子,这座特殊的仓库叫做兑换库,但兑换库中白银或者钱实际上不是我们出的,是商人拿出来的,将来会兑换出去。
看似简单,可银票却大大方便了商人,他们不用携带大量银钱,只要带一叠银票便可以出远门了,更重要是,解决了目前市场上铜钱不足的大问题。”
郭锦城想了想问道:“只有白银吗?没有铜钱?孩儿觉得市场上除了银角子外,真正的白银很少见,主要还是铜钱,恐怕很多商人更需要是的钱票。”
郭宋点点头,“银票有,钱票也有,这只是一张样本,以后还会有一贯,五贯这种小额的钱票,直接可以拿去酒楼喝酒吃饭,可以买东西,用到一定时候,朝廷把它们逐渐收回来,再发行新的钱票,但那是另外一件事,我现在说的大额银票或者钱票。”
郭锦城摸摸后脑勺道:“孩儿还是不太理解,具体该怎么做?”
郭宋取出一张纸,提笔在纸上写下流程,并解释道:“其实就和飞钱一样,只是由户部发行,所有柜坊都通用,比如户部发行一百万两白银的银票,交给各个柜坊代办。
一个客商想去广州买一万两银子的货物,他就拿出一万两银子向柜坊购买一百张银票,柜坊把一万两白银交到朝廷兑换库中。
商人则带着银票去广州,他拿到货物后,对方可以用银票去任意一个柜坊兑换白银,也可以用银票继续去苏州购买丝绸,等这批银票在柜坊兑换了,负责最后兑换的柜坊总店就会向朝廷兑换库申请拿回一万两白银。”
“会不会出现柜坊觉得银票有假,不肯兑换呢?”郭锦城问道。
郭宋摇摇头,“我们的要求是,只要不是明显造假,柜坊都必须要兑换,然后由专门的稽查机构来查,问题出在哪里?”
郭宋放下笔又笑道:“我在考虑将来让内卫转型为稽查机构。”
郭锦城沉思片刻道:“这样说起来,这种大额银票或者钱票,朝廷并不需要准备银子和铜钱,其实都是商人的钱,朝廷只是用信誉来做担保,保证兑付,是这样吧!”
“你说得很对,这其实就和飞钱一样,只是用朝廷担保,缓解大宗货物交易的不便,之前几家柜坊准备联合发行一种大家都承认的飞钱,被我否决了,这种事情只能由朝廷做,正好王侑在宣州发现了这种可以难以仿制的纸,才促使我下定决心。”
“父亲需要孩儿做什么?”
郭宋取出一篇文章递给儿子笑道:“这是我的一篇关于银票和钱票的文章,你拿去报馆,印在后天的报纸上,另外,你告诉报馆李执事,可能会要求报纸开辟一个关于钱票的专栏,希望他做好准备。”
.........
这天,《长安快报》和《天下信报》都同时刊登出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关于银票和钱票的启用’,这篇文章出来,立刻在长安的街头巷尾引发热议,尤其商人对此格外敏感,他们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
不过普通百姓对此却没有什么感受,毕竟大额银票和钱票与他们相距遥远。
黄昏时分,西安门外大街各家的酒楼内宾客爆满,生意兴隆,几乎所有食客都在讨论银票和钱票的事情,虽然当天报上同时刊登了泉州姚广平遇刺身亡的消息,但没有人关心。
几天前报上也刊登了刘士宁被诛杀的消息,也只是让大家感叹虎父生犬子而已,对于朝廷地盘的扩大,大家都已经麻木了。
在明珠酒楼二楼靠窗处坐着两名官员,一个是工部侍郎苗稷,另一个是户部郎中杜嗣业,杜嗣业出任商州长史四年后,便调回朝廷出任户部郎中,银钱发行就是他的管辖范围。
当然,铸银钱是由少府寺负责,但每年需要铸多少钱,发行多少银角子,发行多少白银,则是户部来决定。
苗稷和杜嗣业的父亲杜宗武少年时曾是同窗好友,虽然杜宗武比苗稷大五岁,但不影响两人的交情,两人同年参加科举,苗稷有父亲的余荫,去了巴蜀为官,杜宗武却没有出头的机会。
但杜宗武的儿子杜嗣业却很有魄力,他科举落榜后,便带领一批读书人去河西投笔从戎,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郭宋的第二任记室参军。
一晃十几年过去,苗稷还是出任工部郎中,但比他小十岁的杜嗣业却已是户部郎中,而且苗稷官职已经到顶了,杜嗣业却前途无量。
“贤侄为什么要反对钱票呢?我觉得这是好事,能大大促进商业的发展,你不知道从前从巴蜀运送几千贯铜钱去长安都十分费力,现在用银票或者钱票,朝廷规定无条件兑付,岂不是大大方便了商人?”
杜嗣业摇摇头道:“我反对的不是大额钱票,而是文章后面说到的小额钱票,作为铜钱的替代品,一贯两贯之类,用来吃饭买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无限制印刷,如果有抵押金银还行,就怕朝廷尝到甜头,开始大量印刷,这和以前发行当十钱的铜板有什么区别?都是在剥削百姓的财富。”
“你的反对完全是寄托在一种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上,这样的反对没有意义,我估计晋王和朝廷都不会接受!”
“这不是我一个人反对,今天中午报纸出来后,整个户部都炸锅了,大部分人都反对,包括我们尚书也反对!”
.........
入夜,郭宋在书房仔细欣赏户部印制的银票,当然,这只是样品,兑换体系还没有启动,这张银票之所以能发行,关键在于造纸技术和特殊的金线缝制,另外还有特殊的符号,这是天竺人发明的数字,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数字,已经在数十年前随同佛学一起传入唐朝,只是并不受唐朝重视。
郭宋不久前在雕版社中发现了这些数字,他便考虑将它们应用起来,这次银票的编号,就是第一次应用。
当然,有矛就有盾,这种特殊纸张的存在,很快会引来其他造纸大户的研发和模仿,民间也会有绣艺高超的人绣出更好的金线,这些都没有关系,可以用立法来限制。
另外还需要用实名制,就像支票的转让需要备书一样,银票的转让也需要在背面加盖印鉴背书,如果是假冒的银票,很容易通过背书者追溯到造假者。
这时,门外传来儿子郭锦城的声音,“父亲!”
郭宋点点头,“进来!”
片刻,儿子郭锦城走了进来,跪下行礼道:“孩儿参见父亲大人!”
“起来吧!”
郭宋对自己的长子确实很疼爱关心,他在报馆里做事,郭宋时刻关注儿子的动向,这半年儿子变化很大,长高一大截不用说了,他的身高已经超过郭薇薇,在家中仅次于自己了。
更重要的是,郭锦城长期和底层民众打交道,使他深深了解民间疾苦,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内向,这些变化令郭宋着实深感欣慰。
郭宋取出两份报纸,他已经叠好了民生栏目,他把报纸推到儿子面前笑问道:“这是本月十三日和十四日的报纸,上面的九种粮价完全一样,一文钱都没有变,是巧合,还是没有去调查?”
郭锦城脸一红道:“这是孩儿的一个疏漏,送去拼字的时候,拿错了文稿,十三日的文稿用了两次。”
“是你的责任吗?你给我实话实说!”
郭锦城沉默片刻道:“其实是送稿人搞错了,但他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认定责任在他,他会丢掉这份差事,对他家里影响很大,所以孩儿替他承担起这份责任。”
郭宋点点头,“你可以替他承担一次责任,但不能一直替他承担责任,我只是想知道,你有没有查清楚,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以后怎么避免再犯这种类似的错误?”
“原因确实是他大意了,两份稿子的格式完全一样,正好放在一起,他太匆忙,没有仔细看,现在我们为了防止发生同样的错误,便在桌上专门放了一个红色的木盒子,当天的稿子就放在木盒里,不再让送稿人自己在桌上找了,这是孩儿的建议,报馆采纳了。”
郭宋便不再提报纸之事,而是把银票递给儿子,“你再看看这个!”
郭锦城接过银票看了看,他顿时有了兴趣,问道:“这代表一百两银子?”
郭宋笑着解释道:“这叫银票,类似柜坊的飞钱,由户部制作,用特殊的纸张和金线防伪,如果户部发行一万两白银的银票,库房里就必须有相应的一万两银子,这座特殊的仓库叫做兑换库,但兑换库中白银或者钱实际上不是我们出的,是商人拿出来的,将来会兑换出去。
看似简单,可银票却大大方便了商人,他们不用携带大量银钱,只要带一叠银票便可以出远门了,更重要是,解决了目前市场上铜钱不足的大问题。”
郭锦城想了想问道:“只有白银吗?没有铜钱?孩儿觉得市场上除了银角子外,真正的白银很少见,主要还是铜钱,恐怕很多商人更需要是的钱票。”
郭宋点点头,“银票有,钱票也有,这只是一张样本,以后还会有一贯,五贯这种小额的钱票,直接可以拿去酒楼喝酒吃饭,可以买东西,用到一定时候,朝廷把它们逐渐收回来,再发行新的钱票,但那是另外一件事,我现在说的大额银票或者钱票。”
郭锦城摸摸后脑勺道:“孩儿还是不太理解,具体该怎么做?”
郭宋取出一张纸,提笔在纸上写下流程,并解释道:“其实就和飞钱一样,只是由户部发行,所有柜坊都通用,比如户部发行一百万两白银的银票,交给各个柜坊代办。
一个客商想去广州买一万两银子的货物,他就拿出一万两银子向柜坊购买一百张银票,柜坊把一万两白银交到朝廷兑换库中。
商人则带着银票去广州,他拿到货物后,对方可以用银票去任意一个柜坊兑换白银,也可以用银票继续去苏州购买丝绸,等这批银票在柜坊兑换了,负责最后兑换的柜坊总店就会向朝廷兑换库申请拿回一万两白银。”
“会不会出现柜坊觉得银票有假,不肯兑换呢?”郭锦城问道。
郭宋摇摇头,“我们的要求是,只要不是明显造假,柜坊都必须要兑换,然后由专门的稽查机构来查,问题出在哪里?”
郭宋放下笔又笑道:“我在考虑将来让内卫转型为稽查机构。”
郭锦城沉思片刻道:“这样说起来,这种大额银票或者钱票,朝廷并不需要准备银子和铜钱,其实都是商人的钱,朝廷只是用信誉来做担保,保证兑付,是这样吧!”
“你说得很对,这其实就和飞钱一样,只是用朝廷担保,缓解大宗货物交易的不便,之前几家柜坊准备联合发行一种大家都承认的飞钱,被我否决了,这种事情只能由朝廷做,正好王侑在宣州发现了这种可以难以仿制的纸,才促使我下定决心。”
“父亲需要孩儿做什么?”
郭宋取出一篇文章递给儿子笑道:“这是我的一篇关于银票和钱票的文章,你拿去报馆,印在后天的报纸上,另外,你告诉报馆李执事,可能会要求报纸开辟一个关于钱票的专栏,希望他做好准备。”
.........
这天,《长安快报》和《天下信报》都同时刊登出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关于银票和钱票的启用’,这篇文章出来,立刻在长安的街头巷尾引发热议,尤其商人对此格外敏感,他们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
不过普通百姓对此却没有什么感受,毕竟大额银票和钱票与他们相距遥远。
黄昏时分,西安门外大街各家的酒楼内宾客爆满,生意兴隆,几乎所有食客都在讨论银票和钱票的事情,虽然当天报上同时刊登了泉州姚广平遇刺身亡的消息,但没有人关心。
几天前报上也刊登了刘士宁被诛杀的消息,也只是让大家感叹虎父生犬子而已,对于朝廷地盘的扩大,大家都已经麻木了。
在明珠酒楼二楼靠窗处坐着两名官员,一个是工部侍郎苗稷,另一个是户部郎中杜嗣业,杜嗣业出任商州长史四年后,便调回朝廷出任户部郎中,银钱发行就是他的管辖范围。
当然,铸银钱是由少府寺负责,但每年需要铸多少钱,发行多少银角子,发行多少白银,则是户部来决定。
苗稷和杜嗣业的父亲杜宗武少年时曾是同窗好友,虽然杜宗武比苗稷大五岁,但不影响两人的交情,两人同年参加科举,苗稷有父亲的余荫,去了巴蜀为官,杜宗武却没有出头的机会。
但杜宗武的儿子杜嗣业却很有魄力,他科举落榜后,便带领一批读书人去河西投笔从戎,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郭宋的第二任记室参军。
一晃十几年过去,苗稷还是出任工部郎中,但比他小十岁的杜嗣业却已是户部郎中,而且苗稷官职已经到顶了,杜嗣业却前途无量。
“贤侄为什么要反对钱票呢?我觉得这是好事,能大大促进商业的发展,你不知道从前从巴蜀运送几千贯铜钱去长安都十分费力,现在用银票或者钱票,朝廷规定无条件兑付,岂不是大大方便了商人?”
杜嗣业摇摇头道:“我反对的不是大额钱票,而是文章后面说到的小额钱票,作为铜钱的替代品,一贯两贯之类,用来吃饭买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无限制印刷,如果有抵押金银还行,就怕朝廷尝到甜头,开始大量印刷,这和以前发行当十钱的铜板有什么区别?都是在剥削百姓的财富。”
“你的反对完全是寄托在一种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上,这样的反对没有意义,我估计晋王和朝廷都不会接受!”
“这不是我一个人反对,今天中午报纸出来后,整个户部都炸锅了,大部分人都反对,包括我们尚书也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