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干就完了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秦琅家今年秋季种的粮食主要是大豆,这是养殖场上好的饲料来源,同时也能榨油,随着现在炒菜的风行,植物油的需求也是大增的。
早霜对于秦家秋粮影响不大,大豆比麦粟等要好的多。
不过秦琅也不能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他特意赶回长安,先去见了马周,向他借调转运司的一些数据,接着又去了趟镇抚司,给张亮送了点河鲜,跟他打听了下突厥草原和北方边境上的天气情况。
再回到平康坊翼国公府里,秦琅已经表情严肃了。
用了三天时间,秦琅写了一道密折,说明了北方正在发生的情况,提醒皇帝要加以重视。
这个密折制度,原本是秦琅在自己家里用的,翼国公府家业扩张,家大业大,人手众多,产业多,人员多,想要管理控制好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秦家缺少底蕴,在管理这块肯定比不得五姓七家等。
虽说秦琅在每一块产业里,都有安排管事人员,但为了避免如许多暴发的新贵家容易出现管事腐败等情况,秦琅除了表面上的这套正常的人事管理安排外,他还从秦家府里府外,庄园作坊等处,精心挑选了一百余人,让这些人向自己秘密汇报工作。
这些人有些是管事,有些是掌柜,但也有一些只是庄头或是家将等,并不全是方面一把手。这些人等于是秦琅安插的秘密监督人员,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把自己管理的或者不是自己管理份内之事,只要是一些重要的事情,都可向秦琅汇报。
这个汇报,是不用经过翼国公府里的大管家统领的管事处的。
密报不经八大管事,直接呈到秦琅案前,由秦琅亲自阅读甚至是回复,这就是一个双保险,让秦琅能够清楚的知晓下面的实情,而不用担心管事处的隐瞒,或是下面庄园、作坊的管事的隐瞒。
对于这个秘密报表,秦琅只要两条要求,一是机密,不能泄露密报内容,甚至连密报的身份也是保密的,二就是真实。不管所报是份内之事还是份外之事,都必须真实。当然,有时一些重要的情报,也允许风闻而报。
这个秘报法,其实是秦琅借鉴后世满清康熙雍正的密折制度。
要知道,从秦汉到宋明,各级官员的奏事都有一套详细的规章制度的,比如唐宋的银台,明朝的通政司等,都是掌握着官员奏章的。所以其实皇帝所看到的奏折,其实朝廷也是早知晓的。
到了康熙时,他就搞出来一个密折制度,挑选了一百多个内外各级官员,让他们可以直接密奏御前,不经过任何人之手,皇帝亲自阅读回复,这就使的底下人无法隐瞒皇帝,尤其是朝中的宰相重臣们。
到了雍正皇帝时,他是个最勤政的皇帝,把密折制度也运用到极致,有密奏资格的臣子高达一千多人,据说雍正批阅臣子奏章的字数加起来都有两千多万字,相当了得。
秦琅觉得这种法子其实是个不错的。
毕竟做为领导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掌握第一手的实情,最怕的就是被欺瞒架空。
对于翼国公府这种新贵家族来说,扩张迅速,管事人手等也是成份复杂,这方面更考虑管理水平。
秦琅引用的这套密报制度效果还是不错的,结果承乾见到之后,跟长孙皇后说了,长孙又跟李世民说了,于是李世民也觉得这套办法很好。
李世民很厚颜无耻的就找秦琅聊了聊,然后就也搞起密折制度。
皇帝一上来就授予了许多大臣密折资格,宰相王公,还有那些实封功臣,诸道观察使、常平使以及各卫大将军、北衙禁军六军的大将军,皆被授予密折资格,一下子就给了三百多人这个资格。
原本李世民甚至想要给所有州刺史密折资格的,后来考虑到可能会处理不过来,才暂时作罢。
自采用了这密折制度后,李世民非常喜欢,觉得自己对天下的掌控又加强了许多。
配合镇抚司百骑司殿前司的监察,御史台的监督,门下省谏官们等,李世民感觉自己洞悉一切,没有人可以欺瞒他了。
秦琅的密折呈进银台门,立即便有内侍省宦官把这贴着特殊标签的折子急送到皇帝案前。
“秦琅的折子?还用的是红色折?”
李世民认真起来,红色代表紧急,秦琅经常能够得到皇帝召见,所以用红色密折,肯定是有紧急要事奏报。
立即打开阅读起来。
良久,李世民皱眉思索起来。
不是举报谋反,也是弹劾要员,却是关于北方的早霜灾情,这让皇帝有些意外,可读完之后,却又为秦琅在密折里带着数字的结论而惊讶。
先前李世民也接到过秦琼、李绩、张亮等不少官员的奏报,谈及到北方突厥的现状,里面也不乏关于现在草原上有些乱,郁射设跟颉利关系不好,突利也与颉利有矛盾,漠北铁勒与突厥贵族们有冲突之类的,但草原上从来都是这样,这些也不是啥新鲜事。
只要突厥人不集结部落南来,朝廷也是乐的看他们窝里斗的,李世民之前就有些幸灾乐祸的感觉,经常看到这些奏折,总能心情大好。
可现在秦琅说,他高兴太早了?
还说一场大危机已经在酝酿,很可能要爆发。
若是别人跟他说这话,李世民多半是不会相信的,但说这话的是秦琅,李世民就多加了几分小心,因为秦琅很少无的放矢,他说话总是附带着详细的数据佐证的。
更让李世民担忧的还在于秦琅推断,这场起于草原的早霜正在南来,将危害到今年的秋收收成,今年北方粮食将可能减产,而且今年冬天可能会更寒冷,会有大雪灾。
为何朕的天下总是如此多灾多难?
刚经历了一个夏季丰收,怎么秋季就又要灾情?
秋有旱霜,冬将大雪。
这让自认为已经从武德年纷乱困境走出来的李世民,忧虑了。
突厥人怕雪灾,其实中原也一样怕雪灾。
他李世民又不是烧炭的,心忧炭贱愿天寒那是卖炭翁,做为一国之君,他很清楚天下还有多少衣不蔽体的百姓,尤其是到了冬季后,更是会有许多人挨冻受冷。一场大雪,便可能会带走成百上千的百姓性命。
那些简陋的草棚茅屋,很能扛的过雪灾的袭击。
“南海池边临湖殿,召开廷议。”
临湖殿。
去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正是在此坐镇指挥,幽李渊杀建成。
因为是廷议,倒也没那么多朝会的礼数,皇帝对大臣们也不错,每人都有坐席几案,还有茶水点心,倒像是个茶话会一样。
不过秦琅跪坐在那里,倒还是更喜欢自己仿明式设计让木匠们制造的家具,那圈背连着扶手的圈椅坐着不爽吗?起码脚就很放松啊!
只不过唐人喜欢正坐,也就是席地而坐,跪坐脚上,如秦琅平时在家里那样垂足而坐,这是被唐人称为胡坐的,如五姓七家这样讲家的门第,是绝不允许出现的。
秦琅平时在家随便,有客人时一般也只好席地或是用坐榻。
紫檀木的几案上,摆着精美的白瓷茶具,上好的团茶,一饼值二两黄金,旁边几个小瓷碟里,分别放着青盐、冰糖、葱姜枣桔皮茱萸桂皮等。
“陛下,臣以为可趁突厥内部矛盾,施以离间之计。朝廷可派使臣前往册封郁射设为小可汗,册封突利为大汗,让他们分颉利之势,我大唐册封汗号,赐给旗鼓,甚至可以选宫人赐封公主号以许之和亲!”
兵部尚书侯君集很积极的发言。
秦琅坐在那里往小炭炉里投入茶叶,很专心。
刑部尚书李靖则更加主动。
“臣请率军出雁门关,进军定襄,收复云中!陛下,若能趁此机会,奇兵突袭,完全可以夺回外长城关隘,则河东内外长城之间的定襄马邑皆可收复,并州太原也因此稳固也。”
“臣只要两万精兵,便可!”
李靖很自信,这个自信缘于他曾经在马邑当过郡丞,隋末时在马邑镇守过很长时间,对于代北之地是相当熟悉。
隋末时,雁门关外的马邑郡落入突厥控制之中,当年刘武周败于唐军之手后,其麾下心腹苑君璋等北投突厥,于是代北之地名义上是划归隋后主杨政道,实际上还是突厥人控制着。
李靖自回朝后,先是当左卫大将军,如今又当刑部尚书,十分不得劲,早就想出去打仗了。
可惜李靖话一落,秘书监魏征立即毫不留情的开始抨击李靖、侯君集是穷兵黩武,口水都直接喷到李靖的茶杯里去了。
“玄龄,你觉得呢?”
皇帝没理魏征,直接问房玄龄。
“朔方还有梁师都未灭,代北也有苑君璋、杨政道之流,若是真按翼国公推测,今冬有灾,则不适合与突厥交恶开战。”
身为左仆射,百官之首,房玄龄考虑问题当然得从大局出发。
秦琅家今年秋季种的粮食主要是大豆,这是养殖场上好的饲料来源,同时也能榨油,随着现在炒菜的风行,植物油的需求也是大增的。
早霜对于秦家秋粮影响不大,大豆比麦粟等要好的多。
不过秦琅也不能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他特意赶回长安,先去见了马周,向他借调转运司的一些数据,接着又去了趟镇抚司,给张亮送了点河鲜,跟他打听了下突厥草原和北方边境上的天气情况。
再回到平康坊翼国公府里,秦琅已经表情严肃了。
用了三天时间,秦琅写了一道密折,说明了北方正在发生的情况,提醒皇帝要加以重视。
这个密折制度,原本是秦琅在自己家里用的,翼国公府家业扩张,家大业大,人手众多,产业多,人员多,想要管理控制好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秦家缺少底蕴,在管理这块肯定比不得五姓七家等。
虽说秦琅在每一块产业里,都有安排管事人员,但为了避免如许多暴发的新贵家容易出现管事腐败等情况,秦琅除了表面上的这套正常的人事管理安排外,他还从秦家府里府外,庄园作坊等处,精心挑选了一百余人,让这些人向自己秘密汇报工作。
这些人有些是管事,有些是掌柜,但也有一些只是庄头或是家将等,并不全是方面一把手。这些人等于是秦琅安插的秘密监督人员,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把自己管理的或者不是自己管理份内之事,只要是一些重要的事情,都可向秦琅汇报。
这个汇报,是不用经过翼国公府里的大管家统领的管事处的。
密报不经八大管事,直接呈到秦琅案前,由秦琅亲自阅读甚至是回复,这就是一个双保险,让秦琅能够清楚的知晓下面的实情,而不用担心管事处的隐瞒,或是下面庄园、作坊的管事的隐瞒。
对于这个秘密报表,秦琅只要两条要求,一是机密,不能泄露密报内容,甚至连密报的身份也是保密的,二就是真实。不管所报是份内之事还是份外之事,都必须真实。当然,有时一些重要的情报,也允许风闻而报。
这个秘报法,其实是秦琅借鉴后世满清康熙雍正的密折制度。
要知道,从秦汉到宋明,各级官员的奏事都有一套详细的规章制度的,比如唐宋的银台,明朝的通政司等,都是掌握着官员奏章的。所以其实皇帝所看到的奏折,其实朝廷也是早知晓的。
到了康熙时,他就搞出来一个密折制度,挑选了一百多个内外各级官员,让他们可以直接密奏御前,不经过任何人之手,皇帝亲自阅读回复,这就使的底下人无法隐瞒皇帝,尤其是朝中的宰相重臣们。
到了雍正皇帝时,他是个最勤政的皇帝,把密折制度也运用到极致,有密奏资格的臣子高达一千多人,据说雍正批阅臣子奏章的字数加起来都有两千多万字,相当了得。
秦琅觉得这种法子其实是个不错的。
毕竟做为领导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掌握第一手的实情,最怕的就是被欺瞒架空。
对于翼国公府这种新贵家族来说,扩张迅速,管事人手等也是成份复杂,这方面更考虑管理水平。
秦琅引用的这套密报制度效果还是不错的,结果承乾见到之后,跟长孙皇后说了,长孙又跟李世民说了,于是李世民也觉得这套办法很好。
李世民很厚颜无耻的就找秦琅聊了聊,然后就也搞起密折制度。
皇帝一上来就授予了许多大臣密折资格,宰相王公,还有那些实封功臣,诸道观察使、常平使以及各卫大将军、北衙禁军六军的大将军,皆被授予密折资格,一下子就给了三百多人这个资格。
原本李世民甚至想要给所有州刺史密折资格的,后来考虑到可能会处理不过来,才暂时作罢。
自采用了这密折制度后,李世民非常喜欢,觉得自己对天下的掌控又加强了许多。
配合镇抚司百骑司殿前司的监察,御史台的监督,门下省谏官们等,李世民感觉自己洞悉一切,没有人可以欺瞒他了。
秦琅的密折呈进银台门,立即便有内侍省宦官把这贴着特殊标签的折子急送到皇帝案前。
“秦琅的折子?还用的是红色折?”
李世民认真起来,红色代表紧急,秦琅经常能够得到皇帝召见,所以用红色密折,肯定是有紧急要事奏报。
立即打开阅读起来。
良久,李世民皱眉思索起来。
不是举报谋反,也是弹劾要员,却是关于北方的早霜灾情,这让皇帝有些意外,可读完之后,却又为秦琅在密折里带着数字的结论而惊讶。
先前李世民也接到过秦琼、李绩、张亮等不少官员的奏报,谈及到北方突厥的现状,里面也不乏关于现在草原上有些乱,郁射设跟颉利关系不好,突利也与颉利有矛盾,漠北铁勒与突厥贵族们有冲突之类的,但草原上从来都是这样,这些也不是啥新鲜事。
只要突厥人不集结部落南来,朝廷也是乐的看他们窝里斗的,李世民之前就有些幸灾乐祸的感觉,经常看到这些奏折,总能心情大好。
可现在秦琅说,他高兴太早了?
还说一场大危机已经在酝酿,很可能要爆发。
若是别人跟他说这话,李世民多半是不会相信的,但说这话的是秦琅,李世民就多加了几分小心,因为秦琅很少无的放矢,他说话总是附带着详细的数据佐证的。
更让李世民担忧的还在于秦琅推断,这场起于草原的早霜正在南来,将危害到今年的秋收收成,今年北方粮食将可能减产,而且今年冬天可能会更寒冷,会有大雪灾。
为何朕的天下总是如此多灾多难?
刚经历了一个夏季丰收,怎么秋季就又要灾情?
秋有旱霜,冬将大雪。
这让自认为已经从武德年纷乱困境走出来的李世民,忧虑了。
突厥人怕雪灾,其实中原也一样怕雪灾。
他李世民又不是烧炭的,心忧炭贱愿天寒那是卖炭翁,做为一国之君,他很清楚天下还有多少衣不蔽体的百姓,尤其是到了冬季后,更是会有许多人挨冻受冷。一场大雪,便可能会带走成百上千的百姓性命。
那些简陋的草棚茅屋,很能扛的过雪灾的袭击。
“南海池边临湖殿,召开廷议。”
临湖殿。
去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正是在此坐镇指挥,幽李渊杀建成。
因为是廷议,倒也没那么多朝会的礼数,皇帝对大臣们也不错,每人都有坐席几案,还有茶水点心,倒像是个茶话会一样。
不过秦琅跪坐在那里,倒还是更喜欢自己仿明式设计让木匠们制造的家具,那圈背连着扶手的圈椅坐着不爽吗?起码脚就很放松啊!
只不过唐人喜欢正坐,也就是席地而坐,跪坐脚上,如秦琅平时在家里那样垂足而坐,这是被唐人称为胡坐的,如五姓七家这样讲家的门第,是绝不允许出现的。
秦琅平时在家随便,有客人时一般也只好席地或是用坐榻。
紫檀木的几案上,摆着精美的白瓷茶具,上好的团茶,一饼值二两黄金,旁边几个小瓷碟里,分别放着青盐、冰糖、葱姜枣桔皮茱萸桂皮等。
“陛下,臣以为可趁突厥内部矛盾,施以离间之计。朝廷可派使臣前往册封郁射设为小可汗,册封突利为大汗,让他们分颉利之势,我大唐册封汗号,赐给旗鼓,甚至可以选宫人赐封公主号以许之和亲!”
兵部尚书侯君集很积极的发言。
秦琅坐在那里往小炭炉里投入茶叶,很专心。
刑部尚书李靖则更加主动。
“臣请率军出雁门关,进军定襄,收复云中!陛下,若能趁此机会,奇兵突袭,完全可以夺回外长城关隘,则河东内外长城之间的定襄马邑皆可收复,并州太原也因此稳固也。”
“臣只要两万精兵,便可!”
李靖很自信,这个自信缘于他曾经在马邑当过郡丞,隋末时在马邑镇守过很长时间,对于代北之地是相当熟悉。
隋末时,雁门关外的马邑郡落入突厥控制之中,当年刘武周败于唐军之手后,其麾下心腹苑君璋等北投突厥,于是代北之地名义上是划归隋后主杨政道,实际上还是突厥人控制着。
李靖自回朝后,先是当左卫大将军,如今又当刑部尚书,十分不得劲,早就想出去打仗了。
可惜李靖话一落,秘书监魏征立即毫不留情的开始抨击李靖、侯君集是穷兵黩武,口水都直接喷到李靖的茶杯里去了。
“玄龄,你觉得呢?”
皇帝没理魏征,直接问房玄龄。
“朔方还有梁师都未灭,代北也有苑君璋、杨政道之流,若是真按翼国公推测,今冬有灾,则不适合与突厥交恶开战。”
身为左仆射,百官之首,房玄龄考虑问题当然得从大局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