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2章 史上最强外戚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宰执们坐在殿中,喝着皇帝赐下的茶水,也明白这件事情,皇帝和天后还有秦俊秦理叔侄,早已经暗中达成了一致,甚至这里面可能还有吕宋那位南海圣人秦三郎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既然人家秦家一家人都达成一致了,那大家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不管是秦俊世封东胜国王、东胜都督,还是秦理世封乌孙州都督,也都不是什么最核心的地区。
乌孙州虽然南北百里,东西三百里,但这里紧邻饥饿草原、乌孙丘陵和海北戈壁。
相比起长约两百四十里,宽约二百里左右的伊丽河三角洲,差不多的大小,可伊丽三角洲的肥沃却是乌孙州百倍不止,整个环夷播海地带,只要朝廷不把这八千平方公里,约一千二百万亩的三角洲地区给划拉出去分封,那么宰执们一点意见也没有。
乌孙州给秦理,还能借秦家的财富和能力经营起这个西南一角,补上西疆边境防御的重要一环。
至于说秦俊的东胜州,之前好多人都还不知道在哪呢,直到皇帝把世封舆图拿出来,大家才哦的一声,原来这个东胜州这么远啊。
居然离吕宋旧金山都还几千里,距离广州居然万里,而听说东胜岛上除了森林就是鸟兽,野人都没多少,那么大家也就无所谓皇帝给秦俊赐封国王的待遇了。
说白了就是个远离中土万里的大荒岛,就算给予特殊的赐封,跟秦琅的吕宋国王一样称国王又如何,又威胁不到朝廷。
要不是皇帝还给秦俊儿子赐了个东曹州世封都督,占了原来河中东曹国的都城绿洲还是块不错的地方,大家都觉得这赏赐有点像是惩罚了。
知制诰狄仁杰负责草诏。
这位龙朔元年的状元郎,曾经随秦琅去吕宋呆了几年,在吕宋骑士院都察科做给事中,据说表现良好,有铁面之称。秦琅对自己最后一次主持科举的门生也十分关照,在吕宋给他赐封骑士头衔,授予封地。
在吕宋五年,狄仁杰的骑士阶位一升再升,获封的土地也一加再加,据说在岛上如今拥有数个种植园,每年种植园里的棉花、甘蔗、胡椒、茶叶这些的收益就很不错,起码比他现在朝中做翰林学士兼知制诰要丰厚的多。
当然,狄仁杰在吕宋呆了五年,然后回朝,短短八年时间,就做到了翰林院学士兼知制诰,号称储相,这可不仅是龙朔元年的状元郎就能获得的,更多的还是在吕宋获得了秦琅赏识,有秦家在后面不断助力提携才有的。
狄仁杰草诏很快,两篇制书写的非常有文采。
大学士刘仁轨看过后也非常满意,仅做了一两处小润色便呈奏天子。
两府长官同时辞职,这算是十分罕见了,尤其这两位还是秦家人。
不过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殿中人神色各异,内中隐秘却是难言。
就连天后秦柔嘉望着那道已经完成程序的诏书,都有几分怔怔失神。
秦俊秦理功成身退,主动辞去了两府长官之职,表明无意把持朝政,真正做到还政天子,这多少有些让天后意外的。
当年父亲毫不恋栈的辞归,让年轻的天后心中充满感激,也为自己不该产生过的猜忌之心愧疚。
但是做了十三年的天后,垂帘听政了十三年后,她不再是那个年轻的妇人,不再是那个刚听政时慌乱无措的女子,十三年听政的时间,足以把她磨砺的够坚强。
秦俊是她兄长,秦理是她叔父。
但当两位一同执掌政府,对掌文武大政的时候,她又是有些不安的,这种不安,比当初父亲秦琅在朝执政的时候还要多。
秦俊不是秦琅,谁能保证秦俊会如秦琅一样毫无恋栈中枢大权呢?
好在如今秦俊辞了,态度坚决,现在这诏敕也出了,一切有了结果,虽然刚亲政的皇帝,依然不可能真正掌握朝廷大权,朝政会继续的出于两府宰执,而两府宰执也基本上都是父亲挑选出来的人。
可毕竟两府长官不再是秦家人,甚至两府里也不再有秦家人,这是很重的一点,天后能够接受秦党在朝执政,毕竟年轻的天子还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但天后也并不希望朝政由秦家人亲自执掌,哪怕他们是自己的兄长和叔父,这个中缘由复杂却又简单。
秦琅秦俊他们不直接执政,就算爵位再高威望再著,总不会直接威胁着皇位。
给秦俊加尊为护国翼王,就是出自天后之意,既然他们离开朝堂,那么对皇帝,对皇室来说,他们就不再是威胁,甚至加恩重封,反而能够借助在野的秦琅父子兄弟们的功勋威望,反过来制衡当政的两府宰执们,成为皇帝亲政的一张重要王牌。
这里面的微妙,年轻的天子还不太理解,但对于垂帘听政了十三年的天后秦氏来说,却是再清楚不过了。
安国齐王、镇国太平大长公主、护国翼王,太后一点都不介意把娘家人推到那个举世瞩目的位置上去,如今这样的状态,才是太后最放心也最想要的。
秦琅就呆在南海不入中原。
秦俊功成身退,也去南海当个岛国国王,百战百胜的秦理也离开中枢,前往西域经营自己的封国。
武安郡王秦孝忠被天后特意挽留在朝,甚至由中书舍人晋封为吏部侍郎,由正五品上到正四品上,连升四级,虽然仅是两位侍郎中资历最低执掌最少的,可吏尚书号称天官尚书,甚至吏部尚书往往是能拜相,或直接由仆射兼任的,这个衙门负责选官,权柄极重。
天后还让皇帝下诏,诏封秦琅嫡次子秦伦为卫国公,入朝为从三品秘书监加翰林院学士。
秦理的嫡次子入朝为左神机军中郎将。
这几个安排,皆是太后心意,殿中的宰执们倒是一眼能猜出原因。
秦俊秦理避嫌辞职,太后大加封赏安抚,然后又挑了三位秦家年轻子弟入朝任职,所授职务不高不低,却很重要,十分微妙。
这既能进一步安抚秦家,同时也让太后母子能够更多的借用秦家的力量,以平衡朝中其它宰执大臣们。
又不用担心这年轻人会威胁到皇帝。
毕竟秦家年轻一代就算入朝,可既无功勋又望威望,想要成长到足够的位置,拥有足够的威望势力,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而他们在朝,却又能成为皇帝母子和秦家的一道关键桥梁,关键必要的时候,能够迅速通过他们调用秦家的力量。
殿中宰执们对于这些心思,并不在意。
他们此时多数人都在想一个问题,既然两府长官同时出缺,那么谁将补这两个缺?
两府长官啊。
尤其是政事堂的中书令,虽然如今恢复了轮执政事笔的旧制,但是中书令依然是不成文的首相,毕竟政事堂就设在中书省内,中书省又有草诏之权,所有不管朝廷再怎么削宰相之权。
诸府院里,政事堂依然是权柄最大的那个衙门,中书令也依然是权力最大的宰相。
在政事堂内虽然宰相们没先后排名,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却还是有排名的,论职权,中书省如今最重。
读书人没有不想做官的。
而做官的也没有不想当宰相的。
十年寒窗苦读,不也只为一朝金榜题名为进士吗?
而辛苦做官,谁不想要能拜相?
当了宰相的人,自然想更进一步,成为中书令,做首相。
秦俊入朝为中书令,满朝公卿没有谁能有异议,毕竟在上元朝时代,秦家已经真正成为了大唐最顶级的门阀贵族,甚至已经远超五姓七家。
这个排名不是圣祖朝氏族志和高宗朝姓氏录排定的,而是秦家用了六十年时间,一点一点的打下来的。
多少氏族门阀陆续倒下,就算是五姓七家在武德和贞观朝曾经恢复了一点生机,也在贞观后期、开元后期和龙朔、上元年间几次被沉重打击,出过几个宰相又如何?
他们始终不曾掌过大唐真正的核心权力,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没给他们喘息发展之机。
从武德朝一直到如今天宝朝,反倒是军功贵族集团始终屹立不倒,尤其是以秦家为首的瓦岗系军功集团,更是彪悍异常。
秦俊的身后站着秦琅,站着整个军功新贵集团。
而秦俊也以拥立之功,以宣威西域之功,最终做上了中书令,大唐最当权的是军功集团,所以最重军功。
秦俊一武人,能够坐上中书令的位置,也是威服众人的。
现在他走了,这个位置谁坐?
侍中裴行俭、左仆射来恒、右仆射赫处俊,黄门侍郎许圉师、中书侍郎李敬玄,又或吏部尚书马载,转运使长孙延、御史大夫崔修业,这些人全都是秦家一系的。
裴行俭和来恒都是秦琅的门生兼义兄,赫处俊、许圉师这甥舅俩也都是秦琅的门生。
马载是马周的儿子,也是秦琅的义子兼门生,李敬玄是马周的义子。
长孙延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孙,也是秦琅的妹夫兼亲家,崔修业是崔敦礼的儿子。
他们能走到今天,固然也是有足够的本事才能和功绩,但更多的还是靠着秦琅给的机会,是团结在秦琅这面旗帜下,才有今天的。
秦俊来当中书令,谁都不会有意见。
但现在,谁来接替秦俊?
天后坐在帘后,目光在宰执们身上反复扫过。
她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裴行俭或是来恒,来恒行事更稳重,裴行俭则更锐利,两人都是忠武王的义子,跟秦家的关系自然也是最近的,远超许圉师、赫处俊等人。
“关于中书令与枢密使二职空缺,孤将派使者前往吕宋,向安国齐王、太师问策,请太师举荐。”
听到这话,殿中众人倒是有些小小意外,又很快觉得理所当然。
倒是齐松了口气,若由秦琅来举荐两府长官人选,倒是省的大家暗中较劲了。
宰执们坐在殿中,喝着皇帝赐下的茶水,也明白这件事情,皇帝和天后还有秦俊秦理叔侄,早已经暗中达成了一致,甚至这里面可能还有吕宋那位南海圣人秦三郎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既然人家秦家一家人都达成一致了,那大家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不管是秦俊世封东胜国王、东胜都督,还是秦理世封乌孙州都督,也都不是什么最核心的地区。
乌孙州虽然南北百里,东西三百里,但这里紧邻饥饿草原、乌孙丘陵和海北戈壁。
相比起长约两百四十里,宽约二百里左右的伊丽河三角洲,差不多的大小,可伊丽三角洲的肥沃却是乌孙州百倍不止,整个环夷播海地带,只要朝廷不把这八千平方公里,约一千二百万亩的三角洲地区给划拉出去分封,那么宰执们一点意见也没有。
乌孙州给秦理,还能借秦家的财富和能力经营起这个西南一角,补上西疆边境防御的重要一环。
至于说秦俊的东胜州,之前好多人都还不知道在哪呢,直到皇帝把世封舆图拿出来,大家才哦的一声,原来这个东胜州这么远啊。
居然离吕宋旧金山都还几千里,距离广州居然万里,而听说东胜岛上除了森林就是鸟兽,野人都没多少,那么大家也就无所谓皇帝给秦俊赐封国王的待遇了。
说白了就是个远离中土万里的大荒岛,就算给予特殊的赐封,跟秦琅的吕宋国王一样称国王又如何,又威胁不到朝廷。
要不是皇帝还给秦俊儿子赐了个东曹州世封都督,占了原来河中东曹国的都城绿洲还是块不错的地方,大家都觉得这赏赐有点像是惩罚了。
知制诰狄仁杰负责草诏。
这位龙朔元年的状元郎,曾经随秦琅去吕宋呆了几年,在吕宋骑士院都察科做给事中,据说表现良好,有铁面之称。秦琅对自己最后一次主持科举的门生也十分关照,在吕宋给他赐封骑士头衔,授予封地。
在吕宋五年,狄仁杰的骑士阶位一升再升,获封的土地也一加再加,据说在岛上如今拥有数个种植园,每年种植园里的棉花、甘蔗、胡椒、茶叶这些的收益就很不错,起码比他现在朝中做翰林学士兼知制诰要丰厚的多。
当然,狄仁杰在吕宋呆了五年,然后回朝,短短八年时间,就做到了翰林院学士兼知制诰,号称储相,这可不仅是龙朔元年的状元郎就能获得的,更多的还是在吕宋获得了秦琅赏识,有秦家在后面不断助力提携才有的。
狄仁杰草诏很快,两篇制书写的非常有文采。
大学士刘仁轨看过后也非常满意,仅做了一两处小润色便呈奏天子。
两府长官同时辞职,这算是十分罕见了,尤其这两位还是秦家人。
不过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殿中人神色各异,内中隐秘却是难言。
就连天后秦柔嘉望着那道已经完成程序的诏书,都有几分怔怔失神。
秦俊秦理功成身退,主动辞去了两府长官之职,表明无意把持朝政,真正做到还政天子,这多少有些让天后意外的。
当年父亲毫不恋栈的辞归,让年轻的天后心中充满感激,也为自己不该产生过的猜忌之心愧疚。
但是做了十三年的天后,垂帘听政了十三年后,她不再是那个年轻的妇人,不再是那个刚听政时慌乱无措的女子,十三年听政的时间,足以把她磨砺的够坚强。
秦俊是她兄长,秦理是她叔父。
但当两位一同执掌政府,对掌文武大政的时候,她又是有些不安的,这种不安,比当初父亲秦琅在朝执政的时候还要多。
秦俊不是秦琅,谁能保证秦俊会如秦琅一样毫无恋栈中枢大权呢?
好在如今秦俊辞了,态度坚决,现在这诏敕也出了,一切有了结果,虽然刚亲政的皇帝,依然不可能真正掌握朝廷大权,朝政会继续的出于两府宰执,而两府宰执也基本上都是父亲挑选出来的人。
可毕竟两府长官不再是秦家人,甚至两府里也不再有秦家人,这是很重的一点,天后能够接受秦党在朝执政,毕竟年轻的天子还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但天后也并不希望朝政由秦家人亲自执掌,哪怕他们是自己的兄长和叔父,这个中缘由复杂却又简单。
秦琅秦俊他们不直接执政,就算爵位再高威望再著,总不会直接威胁着皇位。
给秦俊加尊为护国翼王,就是出自天后之意,既然他们离开朝堂,那么对皇帝,对皇室来说,他们就不再是威胁,甚至加恩重封,反而能够借助在野的秦琅父子兄弟们的功勋威望,反过来制衡当政的两府宰执们,成为皇帝亲政的一张重要王牌。
这里面的微妙,年轻的天子还不太理解,但对于垂帘听政了十三年的天后秦氏来说,却是再清楚不过了。
安国齐王、镇国太平大长公主、护国翼王,太后一点都不介意把娘家人推到那个举世瞩目的位置上去,如今这样的状态,才是太后最放心也最想要的。
秦琅就呆在南海不入中原。
秦俊功成身退,也去南海当个岛国国王,百战百胜的秦理也离开中枢,前往西域经营自己的封国。
武安郡王秦孝忠被天后特意挽留在朝,甚至由中书舍人晋封为吏部侍郎,由正五品上到正四品上,连升四级,虽然仅是两位侍郎中资历最低执掌最少的,可吏尚书号称天官尚书,甚至吏部尚书往往是能拜相,或直接由仆射兼任的,这个衙门负责选官,权柄极重。
天后还让皇帝下诏,诏封秦琅嫡次子秦伦为卫国公,入朝为从三品秘书监加翰林院学士。
秦理的嫡次子入朝为左神机军中郎将。
这几个安排,皆是太后心意,殿中的宰执们倒是一眼能猜出原因。
秦俊秦理避嫌辞职,太后大加封赏安抚,然后又挑了三位秦家年轻子弟入朝任职,所授职务不高不低,却很重要,十分微妙。
这既能进一步安抚秦家,同时也让太后母子能够更多的借用秦家的力量,以平衡朝中其它宰执大臣们。
又不用担心这年轻人会威胁到皇帝。
毕竟秦家年轻一代就算入朝,可既无功勋又望威望,想要成长到足够的位置,拥有足够的威望势力,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而他们在朝,却又能成为皇帝母子和秦家的一道关键桥梁,关键必要的时候,能够迅速通过他们调用秦家的力量。
殿中宰执们对于这些心思,并不在意。
他们此时多数人都在想一个问题,既然两府长官同时出缺,那么谁将补这两个缺?
两府长官啊。
尤其是政事堂的中书令,虽然如今恢复了轮执政事笔的旧制,但是中书令依然是不成文的首相,毕竟政事堂就设在中书省内,中书省又有草诏之权,所有不管朝廷再怎么削宰相之权。
诸府院里,政事堂依然是权柄最大的那个衙门,中书令也依然是权力最大的宰相。
在政事堂内虽然宰相们没先后排名,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却还是有排名的,论职权,中书省如今最重。
读书人没有不想做官的。
而做官的也没有不想当宰相的。
十年寒窗苦读,不也只为一朝金榜题名为进士吗?
而辛苦做官,谁不想要能拜相?
当了宰相的人,自然想更进一步,成为中书令,做首相。
秦俊入朝为中书令,满朝公卿没有谁能有异议,毕竟在上元朝时代,秦家已经真正成为了大唐最顶级的门阀贵族,甚至已经远超五姓七家。
这个排名不是圣祖朝氏族志和高宗朝姓氏录排定的,而是秦家用了六十年时间,一点一点的打下来的。
多少氏族门阀陆续倒下,就算是五姓七家在武德和贞观朝曾经恢复了一点生机,也在贞观后期、开元后期和龙朔、上元年间几次被沉重打击,出过几个宰相又如何?
他们始终不曾掌过大唐真正的核心权力,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没给他们喘息发展之机。
从武德朝一直到如今天宝朝,反倒是军功贵族集团始终屹立不倒,尤其是以秦家为首的瓦岗系军功集团,更是彪悍异常。
秦俊的身后站着秦琅,站着整个军功新贵集团。
而秦俊也以拥立之功,以宣威西域之功,最终做上了中书令,大唐最当权的是军功集团,所以最重军功。
秦俊一武人,能够坐上中书令的位置,也是威服众人的。
现在他走了,这个位置谁坐?
侍中裴行俭、左仆射来恒、右仆射赫处俊,黄门侍郎许圉师、中书侍郎李敬玄,又或吏部尚书马载,转运使长孙延、御史大夫崔修业,这些人全都是秦家一系的。
裴行俭和来恒都是秦琅的门生兼义兄,赫处俊、许圉师这甥舅俩也都是秦琅的门生。
马载是马周的儿子,也是秦琅的义子兼门生,李敬玄是马周的义子。
长孙延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孙,也是秦琅的妹夫兼亲家,崔修业是崔敦礼的儿子。
他们能走到今天,固然也是有足够的本事才能和功绩,但更多的还是靠着秦琅给的机会,是团结在秦琅这面旗帜下,才有今天的。
秦俊来当中书令,谁都不会有意见。
但现在,谁来接替秦俊?
天后坐在帘后,目光在宰执们身上反复扫过。
她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裴行俭或是来恒,来恒行事更稳重,裴行俭则更锐利,两人都是忠武王的义子,跟秦家的关系自然也是最近的,远超许圉师、赫处俊等人。
“关于中书令与枢密使二职空缺,孤将派使者前往吕宋,向安国齐王、太师问策,请太师举荐。”
听到这话,殿中众人倒是有些小小意外,又很快觉得理所当然。
倒是齐松了口气,若由秦琅来举荐两府长官人选,倒是省的大家暗中较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