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乱世栋梁 > 第二百三十五章 攻心

第二百三十五章 攻心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午,长安城东,灞桥西,周军故垒,此时已为楚军占据。

    前来视察的楚国皇太子李昉,身处一片狼藉之中。

    烧毁的营垒、帐篷,遍布血污的地面和壕沟,四处可见的烧焦骸骨、奇形怪状的躯体,以及不知是木炭还是残肢断臂的大量条状物。

    空气中弥漫着诡异肉香味,虽然味道很淡,但夹杂着血腥味,足以让人觉得胃部不适。

    李昉忍着想吐的冲动,不顾地面血污,尽可能让自己看上去若无其事,缓缓走着,向陪同将领,问起昨日战况。

    昨日战况激烈,尤其长安城东、灞桥西侧营垒处发生的激战。

    当时,楚军集结兵力,从渭水北岸向南发动进攻,既与城北周军交战,又分兵作为“尖刀”直插城东,将城东灞桥周营和长安之间的联系“断开”。

    一段话就能描述完毕的战斗经过,实际上是无数官军将士用生命实现的。

    尤其直插城东的“尖刀”,承受着周军疯狂的反扑。

    他们既要快速突入长安城东和灞桥周营之间地带,又要立刻构筑障碍阵地,同时抵御长安城守军和灞桥周军的两面夹击。

    因为是轻装快速渡河,所以“尖刀”无法携带沉重的火炮,兵力上又是明显劣势,若光靠人力,根本就完成不了如此重任。

    所以,此战大量使用火油弹等纵火武器,又用上了大量“管风琴”等连发“热”兵器,以“热”兵器的巨大杀伤力弥补兵力的不足,抵御周军的进攻。

    以此等到援军赶来,并等到了大量火炮过河、投入作战。

    大量“热”兵器和纵火兵器的使用,将长安城东、灞桥周营化作焦土,大火熊熊燃烧,火场范围极大,入夜后,夜空都被火光照亮

    进攻持续了一晚,大火于凌晨时熄灭,除了部分骑兵出逃,大部分周兵只有两种状态,死,或者被俘。

    战果,就是现在的效果:周军营垒仿佛彻底过了一场大火那样。

    到处是焦炭,也不知哪些是“人炭”,哪些是“木炭”。

    李昉身处这一大片焦土之中,除了感受到战场的血腥,还感受到时代的剧变。

    父亲的话,在他耳边响起:热兵器的时代到来后,战争的形态会发生剧变。

    火炮、火铳,都是靠着火药推动弹丸,以此造成巨大杀伤,所以属于“热”兵器。

    “热”兵器摆脱了人类自身力量的限制,威力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一个设计科学的新式堡垒,即便只有不到千人守备,在弹药、补给充足的情况下,凭借火炮,可以承受数万人冷兵器军队的长期围攻。

    而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手持一杆装填完毕的火铳,就有极大几率射杀一名身经百战的彪形大汉。

    一群老弱妇孺,依托具备完整攻势的村级堡垒,靠着少量火炮,以及人手一杆的火铳,就能从容击败来袭的流寇或者强盗(用的是冷兵器),哪怕对方数倍于己。

    这就是“热”兵器的威力,对于人的体力、力量、作战技艺没有太多要求。

    传统的弓箭兵,需要经过至少一年的训练,才具备基本的作战能力,而长矛兵、刀盾兵,要有数年的积累,才有打白刃战的基本素养。

    但火铳兵不同,李昉看过兵部拟定的“训练大纲”,新兵在经过为期六个月的训练后(最低要求),就能成为一个堪用的火铳兵。

    这样的兵,能够熟练操作火铳,能够执行各类队形变换命令,能够遵守严苛的纪律,能够排着队列上战场,投入到血战之中。

    六个月的“速成兵”,只要指挥得当,能以结队作战的方式,大量击杀那些百战老兵,此次决战,就说明新式军队的威力极大。

    而这样的军队,练兵成本要低得多。

    甚至残酷些说,这样练出来的火铳兵,是成本极低的“消耗品”,用这种消耗品们组建起来的军队,其战斗力却是一流的。

    当然,有两个前提:火炮不能少,必要的骑兵队,也是要有的。

    李昉看着远处正在游弋的骑兵,又看着附近正在移动的大量“克虏伯”,莫名觉得身体里充满信心。

    这些“克虏伯”是攻城利器,但分量重,在野战条件下移动起来速度慢,限制颇多。

    但只要|“克虏伯”出现在身边,就能让人信心大增。

    现在,伤亡惨重的周军困守长安,意图负隅顽抗,看样子不会轻易认输,所以,“克虏伯”要发威了。

    他的视线,转到西面远处的长安城。

    周国派出刺客,刺杀他父亲,虽然刺杀失败,但消息恐怕传不到长安,所以,城中的那些人,在决战惨败之后,必然寄希望于刺客得手,楚军后撤。

    射进城内的劝降书,看来不会有什么回应,李昉对此并不寄予希望,他的希望,在于将士们的英勇善战。

    以及“克虏伯”的巨大威力。

    不过,攻城不能只有字面意义上的攻城,对于守军,必须“攻心”,如此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李昉收回视线,问随行将领:“俘虏们都释放了么?”

    “殿下,俘虏全都释放了,包括伤员。”一名将领回答,“临走,每个人还能领一张蒸饼做朝食,蒸饼都是现热的。”

    李昉又问:“我军将士这么多人,后勤做饭也不容易吧?还给这么多俘虏一人一张蒸饼,忙得过来?”

    “殿下,后勤忙得过来,蒸饼都是提前做好的干粮,拿出来过水蒸一下就行了,忙得过来。”

    “俘虏们的表现如何?对于我军释放他们回去。”

    “大多是面无表情,或者是惊魂未定的模样。”说到这里,几名将领笑起来:“他们的魂魄都被火器打散了,如同断了腿的癞皮狗,已经蔫了。”

    李昉再次看向长安城方向:“这些俘虏跑去城下,叫得开门么?”

    “不知道,反正我军不靠近,至于城门开不开,让不让这些溃兵入城,那是长安守军的事情。”

    李昕不再问,看着远方。

    决战过后,大量周军投降,如何妥善处置这些俘虏,是个问题。

    若分头安置,会摊薄楚军兵力,毕竟即便是看守这些缴了械的俘虏,也得花费不少人力。

    而且,这么多俘虏每日伙食要有基本的保障,必然加重楚军的后勤负担。

    若杀了,且不说杀俘不祥,就说此举对长安守军的刺激,不会小,所以没有必要。

    所以,战前参谋部拟定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决战胜利之后,将投降、被俘的周兵,悉数释放,是为“攻心”。

    这些被释放的俘虏,长安城如果不接纳,会导致城内守军觉得心寒,士气大跌。

    若接纳了,惊弓之鸟入了城,会把在城外交战的经历,添油加醋的扩撒出去,使得更多的人知道楚军的“可怕之处”。

    但楚军释放俘虏的举动,却能让溃兵和亲朋好友在害怕的同时,明白自己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投降可以保命,死战,真的就会死。

    所以,周国一方让败兵们入城,同样会导致城内守军士气大跌。

    这就是最直截了当的阳谋,就不知长安城里的那位执政,做出何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