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开海与兵制(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然,仅仅抓住这个权力还不够,财权朝廷一样要把握住。
否则就会使得边军急剧的膨胀,边将也会逐渐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要控制财权,朝廷就必须得有钱。
这也是朱由榔急着开海贸,并让郑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的根本原因。
比起收农税,海税的收入何止十几倍,甚至可能是几十倍。
这是因为海贸实在是太暴利了。一旦控制了海贸,朝廷就将赚的盆满钵满,有了钱自然就有了掌控力。
当然一整套健全的海贸制度也是很重要的。
不然即便现在能够赚到一些甜头,等到朱由榔去世,人亡政息,一切都是白搭。
朱由榔觉得海贸的关键是港口,所以在哪些地方开埠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明历史上也曾经开过海贸,但都是个别地方实验性质的。
朱由榔觉得既然要开海,不如索性开的彻底一些。
绝不能扭扭捏捏的,很是没意思。
当然,开海贸也不能一下子全放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批海港可以选择十个左右。
朱由榔初步考虑将福建的福州、泉州,广东的广州、海丰,南直隶海州、浙江宁波、杭州、台州、山东的登州、莱州作为首批开海城池。
这些都有各自的优势,放在第一批开海也没有什么毛病。
朱由榔相信只要朝廷的旨意一下,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人反对的。
等到第一批城池开海后两三年,第二批开海的城池也可以推出了。
只要这一系列操作不出什么大的问题,朝廷还是能够稳住几百年的。
当然除了开海之外,朱由榔觉得在晋升机制上还得多想想办法。
之前的大明军队缺少晋升机制,普通士兵的上升通道基本被堵死。
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死磕拼命了。
整日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好不容易立下了功劳却拿不到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换做是谁也忍不了啊。
与其平白无故的被夺走功劳气的炸肺,还不如摸鱼混日子。反正饿也饿不死。
这应该就是大部分明军士兵的心态。
朱由榔如今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普通士兵重新对大明对朝廷有信心。
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朝廷没有理由让他们心寒。
当然这种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即便朱由榔贵为大明天子,也不可能任何事都顺着自己的心思来。
但如果他不去做,底下的人更不会去做。
朱由榔好歹现在还有不小的威望,若不趁着这个机会强行推广一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件事朱由榔也已经和张煌言碰过头了。
张煌言是兵部尚书出身,又曾经领过兵,在军制改革方面可谓是很有发言权的。
朱由榔对张煌言很有信心。
当然,除此之外,其他臣子的意见也是要听的。
偏听则暗,兼信则明。
朱由榔可不想背上昏君的名号。
在朱由榔看来,兵制改革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需要时间的积累。
所以这方面朱由榔有十足的耐心。
先有铺垫,再有循序渐进的推进,朱由榔就不信大明的军制改不好。
当然,改革是肯定要得罪人的,而且是得罪既得利益群体。
这其中肯定有朝臣,有地主,有豪商。
所以有阻力是正常的,朱由榔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定要有人背骂名的话,那就由他来背好了。
朱由榔并不是一个矫情的人,但身为天子有些事情确实是他的责任。
“传旨,命张阁老入宫觐见。”
…
…
百姓们陆陆续续向西域迁移,官道上甚至出现了成群结队的情况。
“孩儿他爹,咱们还得走多久啊?”
“这谁知道呢,别管那么多了继续赶路好了。反正路上有这么多人陪着我们,也没啥可担心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我觉得脚乏的很。总想歇一歇。”
“忍一忍吧,等大伙都歇的时候咱们再歇。”
百姓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尽可能的每天多走一些路。这样就能更早一些抵达西域。
一日不到西域,朝廷给出的那些政策也就是镜中水月,都是在画饼。
只有真真切切的看到那些土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才会心安。
“等到了西域啊,咱们就盖一个大宅子,到时候三大间屋子,每间都能睡人。这样等孩子们长大了也够住。”
“那真是太好了。咱不求孩子们大富大贵,只求他们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
“对啊,到了西域那里十年没有赋税,只要咱们踏实肯干肯吃苦,一定可以积攒下来一些家底的。”
像这样的家庭不止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前往西域。
对他们来说西域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但正是如此,使得他们能够心里有个盼头,可以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仍然不停下脚步。
朝廷给了他们希望,但具体的还得他们自己去争取。
西域,到了西域便是美好新生活的开始,到了西域他们就能看到希望。
…
…
敦煌。
贺珍这几日可谓是忙的焦头烂额。
作为李定国和李来亨留守在敦煌的大将,贺珍仗没打几场,整日里无聊至极。
他想着能够多来一些事情做,却没想到事情一股脑的来了。
“一下子来这么多百姓,这可是要我头疼死了。”
贺珍实在想不明白,朝廷一道指令会让这么多百姓一股脑的涌来。
难不成都是冲着这免除十年赋税来的?
若是这样,倒也是可以理解了。
贺珍本人就是苦哈哈出身,知道苛捐杂税对于底层百姓的压力有多大。
有时候真的就是差那一口气。
遇到丰年还好,遇到灾年可能连赋税都交不上,只能找个歪脖子树上吊了。
但是免除赋税就不一样了。
没有了这方面的压力,百姓们可以积攒下来一些家底,即便遇到灾年勉强也能熬过去。
对百姓们来说求得就是一口饭吃。只要有饭吃,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
...
当然,仅仅抓住这个权力还不够,财权朝廷一样要把握住。
否则就会使得边军急剧的膨胀,边将也会逐渐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要控制财权,朝廷就必须得有钱。
这也是朱由榔急着开海贸,并让郑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的根本原因。
比起收农税,海税的收入何止十几倍,甚至可能是几十倍。
这是因为海贸实在是太暴利了。一旦控制了海贸,朝廷就将赚的盆满钵满,有了钱自然就有了掌控力。
当然一整套健全的海贸制度也是很重要的。
不然即便现在能够赚到一些甜头,等到朱由榔去世,人亡政息,一切都是白搭。
朱由榔觉得海贸的关键是港口,所以在哪些地方开埠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明历史上也曾经开过海贸,但都是个别地方实验性质的。
朱由榔觉得既然要开海,不如索性开的彻底一些。
绝不能扭扭捏捏的,很是没意思。
当然,开海贸也不能一下子全放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批海港可以选择十个左右。
朱由榔初步考虑将福建的福州、泉州,广东的广州、海丰,南直隶海州、浙江宁波、杭州、台州、山东的登州、莱州作为首批开海城池。
这些都有各自的优势,放在第一批开海也没有什么毛病。
朱由榔相信只要朝廷的旨意一下,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人反对的。
等到第一批城池开海后两三年,第二批开海的城池也可以推出了。
只要这一系列操作不出什么大的问题,朝廷还是能够稳住几百年的。
当然除了开海之外,朱由榔觉得在晋升机制上还得多想想办法。
之前的大明军队缺少晋升机制,普通士兵的上升通道基本被堵死。
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死磕拼命了。
整日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好不容易立下了功劳却拿不到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换做是谁也忍不了啊。
与其平白无故的被夺走功劳气的炸肺,还不如摸鱼混日子。反正饿也饿不死。
这应该就是大部分明军士兵的心态。
朱由榔如今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普通士兵重新对大明对朝廷有信心。
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朝廷没有理由让他们心寒。
当然这种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即便朱由榔贵为大明天子,也不可能任何事都顺着自己的心思来。
但如果他不去做,底下的人更不会去做。
朱由榔好歹现在还有不小的威望,若不趁着这个机会强行推广一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件事朱由榔也已经和张煌言碰过头了。
张煌言是兵部尚书出身,又曾经领过兵,在军制改革方面可谓是很有发言权的。
朱由榔对张煌言很有信心。
当然,除此之外,其他臣子的意见也是要听的。
偏听则暗,兼信则明。
朱由榔可不想背上昏君的名号。
在朱由榔看来,兵制改革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需要时间的积累。
所以这方面朱由榔有十足的耐心。
先有铺垫,再有循序渐进的推进,朱由榔就不信大明的军制改不好。
当然,改革是肯定要得罪人的,而且是得罪既得利益群体。
这其中肯定有朝臣,有地主,有豪商。
所以有阻力是正常的,朱由榔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定要有人背骂名的话,那就由他来背好了。
朱由榔并不是一个矫情的人,但身为天子有些事情确实是他的责任。
“传旨,命张阁老入宫觐见。”
…
…
百姓们陆陆续续向西域迁移,官道上甚至出现了成群结队的情况。
“孩儿他爹,咱们还得走多久啊?”
“这谁知道呢,别管那么多了继续赶路好了。反正路上有这么多人陪着我们,也没啥可担心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我觉得脚乏的很。总想歇一歇。”
“忍一忍吧,等大伙都歇的时候咱们再歇。”
百姓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尽可能的每天多走一些路。这样就能更早一些抵达西域。
一日不到西域,朝廷给出的那些政策也就是镜中水月,都是在画饼。
只有真真切切的看到那些土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才会心安。
“等到了西域啊,咱们就盖一个大宅子,到时候三大间屋子,每间都能睡人。这样等孩子们长大了也够住。”
“那真是太好了。咱不求孩子们大富大贵,只求他们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
“对啊,到了西域那里十年没有赋税,只要咱们踏实肯干肯吃苦,一定可以积攒下来一些家底的。”
像这样的家庭不止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前往西域。
对他们来说西域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但正是如此,使得他们能够心里有个盼头,可以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仍然不停下脚步。
朝廷给了他们希望,但具体的还得他们自己去争取。
西域,到了西域便是美好新生活的开始,到了西域他们就能看到希望。
…
…
敦煌。
贺珍这几日可谓是忙的焦头烂额。
作为李定国和李来亨留守在敦煌的大将,贺珍仗没打几场,整日里无聊至极。
他想着能够多来一些事情做,却没想到事情一股脑的来了。
“一下子来这么多百姓,这可是要我头疼死了。”
贺珍实在想不明白,朝廷一道指令会让这么多百姓一股脑的涌来。
难不成都是冲着这免除十年赋税来的?
若是这样,倒也是可以理解了。
贺珍本人就是苦哈哈出身,知道苛捐杂税对于底层百姓的压力有多大。
有时候真的就是差那一口气。
遇到丰年还好,遇到灾年可能连赋税都交不上,只能找个歪脖子树上吊了。
但是免除赋税就不一样了。
没有了这方面的压力,百姓们可以积攒下来一些家底,即便遇到灾年勉强也能熬过去。
对百姓们来说求得就是一口饭吃。只要有饭吃,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