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强龙遇到地头蛇(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毫无疑问布伊尔是一只老狐狸。
他将斥候四散出去打探消息,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明军的确切情报,保证明军已经走远。
这种时候他再率部杀出来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但是李定国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第一时间就派出斥候进行反侦查,保证突厥马贼中的斥候不会侦查到明军的动向。
因为明军不可能真的走的太远,所以明军便隐藏在了距离撒马尔罕城外不远的一片树林里。
这片树立足够大,也足够隐蔽,用来隐藏明军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明军如今在明,突厥马贼在暗。
李定国要做的就是把正在暗处窥探的突厥马贼逼到明处来。
只要成功做到了这点,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的多了。
毕竟以明军的战斗经验,一旦跟对手正面交锋上,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如今的情况对于明军来说还是比较有利的,关键是要能忍。
李定国可谓是忍中王者了。
当初面对清军的数次围剿,换成一般人早就受不了屈辱率部冲杀出去了,可是李定国偏偏忍了下来。
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正是因为李定国的忍耐,使得明军能够蓄足气力完成最后一击,成功翻盘清军。
也正是昆明保卫战的胜利吹响了明军全面反攻的号角,最终逆天改命,帮助大明延续寿命。
如今的情况局面比之当初好了不知道多少,李定国又有什么理由不忍呢?
反倒是刘兴明、郝摇旗有些耐不住性子。
毕竟他们前不久刚刚大胜奥斯曼人。
从心底里他们是瞧不起突厥人的。
眼下却不得不忍着等着,多少会有些不爽。
但是他们控制自己情绪控制的很好,虽然心中不爽,但是没有过多的表现出来。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到将士们,会影响到晋王殿下的判断。
他们充分信任李定国,所以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交给李定国。
他们不会丝毫的干扰李定国,也不会让李定国陷入为难的境地。
眼下就是等,只要突厥马贼们先坐不住了,对明军来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等待的工夫是煎熬的,但是李定国也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点,那就是粟特人对于土地沙漠化的控制或者说治理很好。
城外到处都可以看到树林,这些树林固定了土地,保证沙子不会把绿洲吞没。
这一点让李定国联想起了西域的情况。
早在汉唐时期,西域尚且是一方乐土。
那时候西域各国土地肥美,植被丰富。
可是自打唐末以来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
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整个西域已经是沙漠包围绿洲的情况。
一些著名的古城甚至已经被沙漠吞没。
这种情况多少有些令人唏嘘感慨。
细细想来,西域沙漠化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大明朝廷在前中期放弃了西域乃至河西走廊的控制权。
一开始明军还尚且能够控制哈密地区,到了后来干脆只退守嘉峪关内,嘉峪关以西的大片地区明军都不派兵驻守。
实在是因为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相较于富饶的中原地区,确实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
但事情都是有其两面性的。
你不对西域加以控制,就会有别人趁机入主,鸠占鹊巢。
久而久之,当地的百姓对于汉文化渐渐疏远,也就没有了多多少认同感。
所幸的是当今天子英明神武,深谋远虑,及时的考虑到了这点,并派李定国率大军收复了西域,又派出大量的读书人前去当地传播汉文化。
也许一代人不够,但是两代人、三代人不断的努力,终归是可以扭转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使得他们对于汉文化有一个较为充分的认同。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千百年后,子孙后代一定会感激他们。
当然了,文化认同是一方面,环境治理又是另一方面。
明军的到来并没有对于土地沙漠化的情况改变太多。
因为李定国前前后后尝试种植了不少种的树,但这些树种下后不久就都枯死干死了。
实在是沙漠环境恶劣,根本留不住水,哪怕是地下水也会迅速的干涸。
这种情况下,要想种树成林实在是太难了。
最后一向高傲的李定国也不得不放弃了全面种树固沙治沙的想法,只在西域各大城池中种植树木,保证城池不被侵蚀。
但他来到撒马尔罕城后发现当地的情况和西域其实是差不多的,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环境气候。
但是似乎粟特人对于土地沙漠化的控制相当的到位。
那些主要城池且不去说,便是这些城池的连接带也都种满了树木。
被植被覆盖的土地沙化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些地方沙土甚至转变成为了泥土。
相信再过去几十年,这种情况就会彻底好转。
李定国很想知道粟特人是用了什么法子,让种下的树木得以存活。
在剿灭突厥马贼之后,李定国也想要向当地的胡商询问一番其中究竟。
若是可以得到有用的答复,从而治理好了西域的土地沙漠化情况,远比从粟特人手中得到一些金银答谢要有用的多。
李定国是一个很注重现实的人。
所以他很希望可以真正从粟特人身上学到一些什么。
“晋王殿下,天色眼看就要黑了,咱们要不要生火?”
亲兵的一句话把李定国思绪又拉回了现实。
防沙固沙毕竟是将来的事情,眼下李定国还是得首先解决了撒马尔罕的马贼之患。
至于要不要生火,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
道理很简单,若是生火的话,在夜色之中十分的明显,很容易被突厥人发现。
而明军毕竟没有离开撒马尔罕太远,玩的是灯下黑,一旦亮灯很容易被发现。
但如果不生火,吃饭就是个问题,明军将士们只能够啃干粮。而且这里昼夜温差极大,到了晚上不生火的话很可能被冻得够呛。
而且当地据说还有野兽出没,多少也是个威胁。
…
…
毫无疑问布伊尔是一只老狐狸。
他将斥候四散出去打探消息,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明军的确切情报,保证明军已经走远。
这种时候他再率部杀出来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但是李定国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第一时间就派出斥候进行反侦查,保证突厥马贼中的斥候不会侦查到明军的动向。
因为明军不可能真的走的太远,所以明军便隐藏在了距离撒马尔罕城外不远的一片树林里。
这片树立足够大,也足够隐蔽,用来隐藏明军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明军如今在明,突厥马贼在暗。
李定国要做的就是把正在暗处窥探的突厥马贼逼到明处来。
只要成功做到了这点,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的多了。
毕竟以明军的战斗经验,一旦跟对手正面交锋上,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如今的情况对于明军来说还是比较有利的,关键是要能忍。
李定国可谓是忍中王者了。
当初面对清军的数次围剿,换成一般人早就受不了屈辱率部冲杀出去了,可是李定国偏偏忍了下来。
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正是因为李定国的忍耐,使得明军能够蓄足气力完成最后一击,成功翻盘清军。
也正是昆明保卫战的胜利吹响了明军全面反攻的号角,最终逆天改命,帮助大明延续寿命。
如今的情况局面比之当初好了不知道多少,李定国又有什么理由不忍呢?
反倒是刘兴明、郝摇旗有些耐不住性子。
毕竟他们前不久刚刚大胜奥斯曼人。
从心底里他们是瞧不起突厥人的。
眼下却不得不忍着等着,多少会有些不爽。
但是他们控制自己情绪控制的很好,虽然心中不爽,但是没有过多的表现出来。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到将士们,会影响到晋王殿下的判断。
他们充分信任李定国,所以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交给李定国。
他们不会丝毫的干扰李定国,也不会让李定国陷入为难的境地。
眼下就是等,只要突厥马贼们先坐不住了,对明军来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等待的工夫是煎熬的,但是李定国也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点,那就是粟特人对于土地沙漠化的控制或者说治理很好。
城外到处都可以看到树林,这些树林固定了土地,保证沙子不会把绿洲吞没。
这一点让李定国联想起了西域的情况。
早在汉唐时期,西域尚且是一方乐土。
那时候西域各国土地肥美,植被丰富。
可是自打唐末以来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
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整个西域已经是沙漠包围绿洲的情况。
一些著名的古城甚至已经被沙漠吞没。
这种情况多少有些令人唏嘘感慨。
细细想来,西域沙漠化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大明朝廷在前中期放弃了西域乃至河西走廊的控制权。
一开始明军还尚且能够控制哈密地区,到了后来干脆只退守嘉峪关内,嘉峪关以西的大片地区明军都不派兵驻守。
实在是因为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相较于富饶的中原地区,确实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
但事情都是有其两面性的。
你不对西域加以控制,就会有别人趁机入主,鸠占鹊巢。
久而久之,当地的百姓对于汉文化渐渐疏远,也就没有了多多少认同感。
所幸的是当今天子英明神武,深谋远虑,及时的考虑到了这点,并派李定国率大军收复了西域,又派出大量的读书人前去当地传播汉文化。
也许一代人不够,但是两代人、三代人不断的努力,终归是可以扭转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使得他们对于汉文化有一个较为充分的认同。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千百年后,子孙后代一定会感激他们。
当然了,文化认同是一方面,环境治理又是另一方面。
明军的到来并没有对于土地沙漠化的情况改变太多。
因为李定国前前后后尝试种植了不少种的树,但这些树种下后不久就都枯死干死了。
实在是沙漠环境恶劣,根本留不住水,哪怕是地下水也会迅速的干涸。
这种情况下,要想种树成林实在是太难了。
最后一向高傲的李定国也不得不放弃了全面种树固沙治沙的想法,只在西域各大城池中种植树木,保证城池不被侵蚀。
但他来到撒马尔罕城后发现当地的情况和西域其实是差不多的,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环境气候。
但是似乎粟特人对于土地沙漠化的控制相当的到位。
那些主要城池且不去说,便是这些城池的连接带也都种满了树木。
被植被覆盖的土地沙化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些地方沙土甚至转变成为了泥土。
相信再过去几十年,这种情况就会彻底好转。
李定国很想知道粟特人是用了什么法子,让种下的树木得以存活。
在剿灭突厥马贼之后,李定国也想要向当地的胡商询问一番其中究竟。
若是可以得到有用的答复,从而治理好了西域的土地沙漠化情况,远比从粟特人手中得到一些金银答谢要有用的多。
李定国是一个很注重现实的人。
所以他很希望可以真正从粟特人身上学到一些什么。
“晋王殿下,天色眼看就要黑了,咱们要不要生火?”
亲兵的一句话把李定国思绪又拉回了现实。
防沙固沙毕竟是将来的事情,眼下李定国还是得首先解决了撒马尔罕的马贼之患。
至于要不要生火,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
道理很简单,若是生火的话,在夜色之中十分的明显,很容易被突厥人发现。
而明军毕竟没有离开撒马尔罕太远,玩的是灯下黑,一旦亮灯很容易被发现。
但如果不生火,吃饭就是个问题,明军将士们只能够啃干粮。而且这里昼夜温差极大,到了晚上不生火的话很可能被冻得够呛。
而且当地据说还有野兽出没,多少也是个威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