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8 人间惊艳,实难争美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潼在内殿中一直磨蹭到了将近傍晚时分,这才想起外朝还有一个等待入见的青海赞婆。眼见天色已经不早,他也懒得再往外朝去,于是便命人召集英馆几员直往麟德殿去,准备在麟德殿里召见接待一下这位青海来客。
叶阿黎的身份与西蕃事务密切相关,自然也要列席作陪。不过她今日入宫,一身华裙盛妆,总是与外朝朝臣们参与的宴会氛围有些不搭。既然不久后便入宫,那也没有什么可避嫌的,索性便入内室换下了衫裙、改着一袭士子袍服,便同圣人一起往麟德殿而去。
当两人联袂行来时,麟德殿外已经诸员在候,青海的赞婆自然也在其中。众人见圣驾行至,纷纷入前见礼。
李潼对众人一一颔首回应,视线最终落在赞婆身上,不无好奇的打量一番。
自西行以来,他同噶尔家明争暗斗也是多年之久,但是噶尔家嫡系的成员们,见到的却不多。哪怕早年亲赴陇右,且抵达海东的战场上,但也没有机会与钦陵当面相见。
几年前朝廷自东都回迁长安、举行登基大典时,作为钦陵嫡子的弓仁倒是率队前来长安告贺观礼,结果却与来自吐蕃本土的使者们当街斗殴、并险些丧命,也促使朝廷派遣使员前往吐蕃。
除了这一桩让人不太愉快的经历之外,李潼与噶尔家成员便没有了公私场合的直接接触,因此心里对于噶尔家成员的风采还是略存好奇。毕竟噶尔家族乃是吐蕃第一权臣门户,也是吐蕃强大过程中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同时还是李潼心目中眼下边患的第一大敌。
赞婆的名声,李潼自然不会陌生。历史上钦陵在吐蕃赞普的穷逼之下,造反不成、兵败自杀,噶尔家族这昔日吐蕃第一权门在吐蕃再也没有了容身之处,正是在赞婆的带领下向大唐投降,日后并率部驻守于大唐与吐蕃的边界之地、唐休璟老将发威的洪源谷。
赞婆投唐后虽然乏甚表现,且在家国剧变的打击下心力交瘁,不久后便病逝。但是噶尔家族却在大唐国境中保全了下来,并成为陇右方面一支比较重要的边防力量,到了安史之乱发生时,诸边军伍入国,噶尔家族的成员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虽然后世的记忆与当下情势不同、不足以作为处理眼下人事问题的凭据,但受此影响,李潼对赞婆的印象还算不差。可是在打量一番后,老实说心里是有一些失望,眼前这老蕃胡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在是让人生不出一眼望去便心生敬服的威壮感。
以貌取人、人之常态,李潼自然也不能免俗。只不过他并不会将这一份感觉流露出来,也并不会对人对事做出什么肤浅草率的判断。
在将赞婆打量一番后,他入前一步,微笑说道:“事务缠身、相见有迟,有劳蕃客等候。”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 看书领现金红包!
“圣人国计自持,暇时有限,外员不朝而来、冒昧请见,才是失礼。圣人能海量包容、赐惠一见,外员已经深感感激。”
被李潼打量的同时,赞婆也用视线的余光观察了一番这位一手将大唐拖出内外困境的年轻英主。这一眼望去,不免也是心里颇生感慨。
虽然说势位盛壮到这种程度,仪容风采也仅仅只是锦上添花、无伤大体的事情。可是眼前这位唐国的少主,本业已经做得极好、让人无可挑剔,加分项上又是高得出奇,自然让人惊异有加。
怪不得尽管早年他兄长钦陵战败于海东,但提起唐国这一位皇帝陛下,却没有什么蔑称厌辞,甚至偶尔还口出赞语。
这也是极为罕见的,他兄长可从来不是什么气量大度之人,尊重敌人更是向来都谈不上。甚至就连国中的赞普权贵们,讲起他们噶尔家来,多是蔑称加布下奴、阿秦贼种,而钦陵对这些人也殊少敬意,私下里提起赞普常称之雅砻莽牛或是红宫猴子。
对自家国主轻蔑有加,对敌国君王却颇有欣赏,这自然有钦陵恃才傲物、不屑掩饰的性格原因。而赞婆在亲眼见到唐国这位圣人风采如何时,对兄长那番态度倒也隐隐有了几分认同。
特别是见到一身男装、随行于唐国圣人身后,且两眼视线常常系此一身而目中无人的叶阿黎时,赞婆心中又是一叹。他自然记得叶阿黎入宫时并不是这一番装扮,可现在却是如此模样,显然与这位大唐圣人的关系已经亲密到了相当深的程度。
对此,赞婆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惋惜。倒不是因为他同吐蕃国中那些贵族年轻人们一样、对叶阿黎也存什么旖旎幻想,纯粹是出于对噶尔家日后发展的利弊考量。
早年出身琛氏的叶阿黎在国中深受诸大族们的排挤与图谋,几无立足之地。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琛氏就全无实力,若真的连基本的自保之力都无,早被诸大族瓜分吞食,更不会给她留下叛逃出国的机会。
噶尔家族作为伴随吐蕃统一高原而崛起的新贵,如果能够与琛氏这样的老牌氏族结合起来,那给双方带来的势力提升,要远远超过了一加一等于二这样一个结果。这一点,从叶阿黎叛逃之前主动联系钦陵、引其归国这一事件就得到了验证。
尽管如今琛氏的故封领地已经被剥夺,其部族势力迁移聚集到了孙波故地的东域西康,而不再像此前那样扎根于王统区。但这并不意味着琛氏的价值就减弱,如果琛氏能与噶尔家联合起来,那么就等于控制住了孙波与吐谷浑全境,直接就形成了与吐蕃赞普中分高原的局面。
底蕴不足、根基浅薄,是噶尔家族这种新贵门户的通病。往年吐蕃对外开拓高歌猛进、国力也是蒸蒸日上,这一弊病还有所掩饰,没有暴露出来,可是随着国势有所收缩,国中权贵们的注意力便更多的集中于当下的权力分配格局之中,那噶尔家这个异类便被凸显出来。
虽然表面上噶尔家仍然控制着吐蕃的军政大权,可是随着越来越多人不满于噶尔家族一家独大的局面,噶尔家父子相传的大论之位也就越来越名不副实,到如今更是完全的被排斥在国门之外。
如果能有琛氏这样一个老牌的氏族与噶尔家达成联盟,这对于撕开那些旧氏族之间的联盟无疑是有着极大的意义,乃至于给噶尔家的发展都开辟出一片新的广袤空间。凭着他们父兄在国中的威望积累,以及钦陵本身卓越的军事才能,直接取代赞普悉多野家甚至都极有可能。
已故的东赞父子,虽然也在国中揽权,但也比较注重维系与这些旧族的关系。而将噶尔家未来发展乃至于存亡、与这些旧族们的立场联想起来的,则就是赞婆。甚至早年钦陵派遣嫡子弓仁归国向叶阿黎求婚,正是出于赞婆的建议。
但是很可惜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却大大超出了他们兄弟的预估与判断,叶阿黎这女子一如既往的倔强,并不愿意接受国中这些大势之人的摆布,竟然选择叛逃投唐。尽管噶尔家在叶阿黎出逃前后,在与琛氏的合作中也取得了一些助益,但这一点收益却无涉根本,仍然不足以给噶尔家带来质的改变。
尽管叶阿黎已经投唐,但当得知唐国只是将之册封为西康女王,却并没有应允吐蕃和亲的说法时,赞婆对此还是怀有着一些期待。因为在他看来,与失势的旧氏族合作,是噶尔家为数不多能够重新返回吐蕃、再为国中势力所接纳的一个选择。
所以过往多年,虽然彼此天各一方,但在赞婆的建议下,青海方面对于客居长安的西康女王还是多有问候。甚至这一次赞婆入唐,都是直接借宿在西康王邸,也在于过往这段时期,彼此间也算是互动良好。
可现在看到这一幕,赞婆对此算是完全不抱任何希望了。如果此前还可以通过唐国怠慢蕃人、不会容忍一个蕃女进宫,且对于他们噶尔家与琛氏而言确是合则两利,对此仍然抱有一定的幻想,但现在看来,这么想实在是有些过于乐观了。
尤其大唐这位皇帝陛下,如此一个仪容风采,如此的权势无双,哪怕再怎么埋没良心,赞婆也实在不觉得叶阿黎有丝毫放弃眼前这位良选、而选择自家侄儿托付终身的可能。
当然,这一份失意,赞婆也只能埋藏在心里、而不敢宣之于口,彼此见面在经过一番简单的寒暄后,便都跟随着圣人一同登入了麟德殿中。
坐定之后,李潼又望着赞婆片刻,突然露齿一笑,指了指侍卫们班列所在,并笑语道:“甲子之内,人事俱非,遥想当年,令兄或就曾立于彼处。那时情景如何,朕自无缘得见,如今虽仍共待此天而活,但应该也无相见言谈的机会。”
李潼在内殿中一直磨蹭到了将近傍晚时分,这才想起外朝还有一个等待入见的青海赞婆。眼见天色已经不早,他也懒得再往外朝去,于是便命人召集英馆几员直往麟德殿去,准备在麟德殿里召见接待一下这位青海来客。
叶阿黎的身份与西蕃事务密切相关,自然也要列席作陪。不过她今日入宫,一身华裙盛妆,总是与外朝朝臣们参与的宴会氛围有些不搭。既然不久后便入宫,那也没有什么可避嫌的,索性便入内室换下了衫裙、改着一袭士子袍服,便同圣人一起往麟德殿而去。
当两人联袂行来时,麟德殿外已经诸员在候,青海的赞婆自然也在其中。众人见圣驾行至,纷纷入前见礼。
李潼对众人一一颔首回应,视线最终落在赞婆身上,不无好奇的打量一番。
自西行以来,他同噶尔家明争暗斗也是多年之久,但是噶尔家嫡系的成员们,见到的却不多。哪怕早年亲赴陇右,且抵达海东的战场上,但也没有机会与钦陵当面相见。
几年前朝廷自东都回迁长安、举行登基大典时,作为钦陵嫡子的弓仁倒是率队前来长安告贺观礼,结果却与来自吐蕃本土的使者们当街斗殴、并险些丧命,也促使朝廷派遣使员前往吐蕃。
除了这一桩让人不太愉快的经历之外,李潼与噶尔家成员便没有了公私场合的直接接触,因此心里对于噶尔家成员的风采还是略存好奇。毕竟噶尔家族乃是吐蕃第一权臣门户,也是吐蕃强大过程中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同时还是李潼心目中眼下边患的第一大敌。
赞婆的名声,李潼自然不会陌生。历史上钦陵在吐蕃赞普的穷逼之下,造反不成、兵败自杀,噶尔家族这昔日吐蕃第一权门在吐蕃再也没有了容身之处,正是在赞婆的带领下向大唐投降,日后并率部驻守于大唐与吐蕃的边界之地、唐休璟老将发威的洪源谷。
赞婆投唐后虽然乏甚表现,且在家国剧变的打击下心力交瘁,不久后便病逝。但是噶尔家族却在大唐国境中保全了下来,并成为陇右方面一支比较重要的边防力量,到了安史之乱发生时,诸边军伍入国,噶尔家族的成员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虽然后世的记忆与当下情势不同、不足以作为处理眼下人事问题的凭据,但受此影响,李潼对赞婆的印象还算不差。可是在打量一番后,老实说心里是有一些失望,眼前这老蕃胡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在是让人生不出一眼望去便心生敬服的威壮感。
以貌取人、人之常态,李潼自然也不能免俗。只不过他并不会将这一份感觉流露出来,也并不会对人对事做出什么肤浅草率的判断。
在将赞婆打量一番后,他入前一步,微笑说道:“事务缠身、相见有迟,有劳蕃客等候。”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 看书领现金红包!
“圣人国计自持,暇时有限,外员不朝而来、冒昧请见,才是失礼。圣人能海量包容、赐惠一见,外员已经深感感激。”
被李潼打量的同时,赞婆也用视线的余光观察了一番这位一手将大唐拖出内外困境的年轻英主。这一眼望去,不免也是心里颇生感慨。
虽然说势位盛壮到这种程度,仪容风采也仅仅只是锦上添花、无伤大体的事情。可是眼前这位唐国的少主,本业已经做得极好、让人无可挑剔,加分项上又是高得出奇,自然让人惊异有加。
怪不得尽管早年他兄长钦陵战败于海东,但提起唐国这一位皇帝陛下,却没有什么蔑称厌辞,甚至偶尔还口出赞语。
这也是极为罕见的,他兄长可从来不是什么气量大度之人,尊重敌人更是向来都谈不上。甚至就连国中的赞普权贵们,讲起他们噶尔家来,多是蔑称加布下奴、阿秦贼种,而钦陵对这些人也殊少敬意,私下里提起赞普常称之雅砻莽牛或是红宫猴子。
对自家国主轻蔑有加,对敌国君王却颇有欣赏,这自然有钦陵恃才傲物、不屑掩饰的性格原因。而赞婆在亲眼见到唐国这位圣人风采如何时,对兄长那番态度倒也隐隐有了几分认同。
特别是见到一身男装、随行于唐国圣人身后,且两眼视线常常系此一身而目中无人的叶阿黎时,赞婆心中又是一叹。他自然记得叶阿黎入宫时并不是这一番装扮,可现在却是如此模样,显然与这位大唐圣人的关系已经亲密到了相当深的程度。
对此,赞婆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惋惜。倒不是因为他同吐蕃国中那些贵族年轻人们一样、对叶阿黎也存什么旖旎幻想,纯粹是出于对噶尔家日后发展的利弊考量。
早年出身琛氏的叶阿黎在国中深受诸大族们的排挤与图谋,几无立足之地。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琛氏就全无实力,若真的连基本的自保之力都无,早被诸大族瓜分吞食,更不会给她留下叛逃出国的机会。
噶尔家族作为伴随吐蕃统一高原而崛起的新贵,如果能够与琛氏这样的老牌氏族结合起来,那给双方带来的势力提升,要远远超过了一加一等于二这样一个结果。这一点,从叶阿黎叛逃之前主动联系钦陵、引其归国这一事件就得到了验证。
尽管如今琛氏的故封领地已经被剥夺,其部族势力迁移聚集到了孙波故地的东域西康,而不再像此前那样扎根于王统区。但这并不意味着琛氏的价值就减弱,如果琛氏能与噶尔家联合起来,那么就等于控制住了孙波与吐谷浑全境,直接就形成了与吐蕃赞普中分高原的局面。
底蕴不足、根基浅薄,是噶尔家族这种新贵门户的通病。往年吐蕃对外开拓高歌猛进、国力也是蒸蒸日上,这一弊病还有所掩饰,没有暴露出来,可是随着国势有所收缩,国中权贵们的注意力便更多的集中于当下的权力分配格局之中,那噶尔家这个异类便被凸显出来。
虽然表面上噶尔家仍然控制着吐蕃的军政大权,可是随着越来越多人不满于噶尔家族一家独大的局面,噶尔家父子相传的大论之位也就越来越名不副实,到如今更是完全的被排斥在国门之外。
如果能有琛氏这样一个老牌的氏族与噶尔家达成联盟,这对于撕开那些旧氏族之间的联盟无疑是有着极大的意义,乃至于给噶尔家的发展都开辟出一片新的广袤空间。凭着他们父兄在国中的威望积累,以及钦陵本身卓越的军事才能,直接取代赞普悉多野家甚至都极有可能。
已故的东赞父子,虽然也在国中揽权,但也比较注重维系与这些旧族的关系。而将噶尔家未来发展乃至于存亡、与这些旧族们的立场联想起来的,则就是赞婆。甚至早年钦陵派遣嫡子弓仁归国向叶阿黎求婚,正是出于赞婆的建议。
但是很可惜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却大大超出了他们兄弟的预估与判断,叶阿黎这女子一如既往的倔强,并不愿意接受国中这些大势之人的摆布,竟然选择叛逃投唐。尽管噶尔家在叶阿黎出逃前后,在与琛氏的合作中也取得了一些助益,但这一点收益却无涉根本,仍然不足以给噶尔家带来质的改变。
尽管叶阿黎已经投唐,但当得知唐国只是将之册封为西康女王,却并没有应允吐蕃和亲的说法时,赞婆对此还是怀有着一些期待。因为在他看来,与失势的旧氏族合作,是噶尔家为数不多能够重新返回吐蕃、再为国中势力所接纳的一个选择。
所以过往多年,虽然彼此天各一方,但在赞婆的建议下,青海方面对于客居长安的西康女王还是多有问候。甚至这一次赞婆入唐,都是直接借宿在西康王邸,也在于过往这段时期,彼此间也算是互动良好。
可现在看到这一幕,赞婆对此算是完全不抱任何希望了。如果此前还可以通过唐国怠慢蕃人、不会容忍一个蕃女进宫,且对于他们噶尔家与琛氏而言确是合则两利,对此仍然抱有一定的幻想,但现在看来,这么想实在是有些过于乐观了。
尤其大唐这位皇帝陛下,如此一个仪容风采,如此的权势无双,哪怕再怎么埋没良心,赞婆也实在不觉得叶阿黎有丝毫放弃眼前这位良选、而选择自家侄儿托付终身的可能。
当然,这一份失意,赞婆也只能埋藏在心里、而不敢宣之于口,彼此见面在经过一番简单的寒暄后,便都跟随着圣人一同登入了麟德殿中。
坐定之后,李潼又望着赞婆片刻,突然露齿一笑,指了指侍卫们班列所在,并笑语道:“甲子之内,人事俱非,遥想当年,令兄或就曾立于彼处。那时情景如何,朕自无缘得见,如今虽仍共待此天而活,但应该也无相见言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