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晚唐浮生 > 第五十二章 春种秋收

第五十二章 春种秋收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安史之乱,对国朝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在财政日益困难的情况下,朝廷实行两税法,由古代的“舍地税人”转向“舍人税地”方向。人丁,不再是征税的衡量标准,资产才是,故极大得罪了权贵。

    但朝廷财政困难,从富人权贵身上弄钱的想法非常迫切,最后还是执行了下去。

    两税法的推广,造就了商业的日益繁荣,商业方面的税种逐渐增多,不再是安史之乱前那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了。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比如今日前来兴道坊府邸的富商大贾,都是乘坐装饰考究的马车来的,而且遍身罗绮,仆从如云。

    商人亦可做官,国朝不少官员本就是商人出身。

    时人对经商之羡慕也溢于言表,商事诗多得数不胜数。文人也收受商人钱财,在题壁诗中加入商业元素,其实就是打广告。

    拓跋思敬已来长安数日。

    他现在是一个标准的商人,从绥州贩卖牲畜来关中。

    灵夏一头羯羊二百多钱,关中有的地方四百余钱,有的五六百钱,长安甚至更高,这就存在了巨大的牟利空间。虽然不像有的商品动辄几倍、十几倍利,但羊的需求量大啊,走量的东西,哪怕不到一倍利,也是值得做的。

    关中这百余年来,算是承平的了。偶有几次战事,也是局部性的,且很快就平定。最严重的巢乱,也没有波及到京兆府北部、西部,经过了七八年时间的休养生息,百姓又缓过了气来,生活走上了正轨。

    拓跋思敬做的不是这种小生意,那样太零碎,他搞的是长安城里的大生意。

    朝廷有制:亲王以下,二品官,每月发的俸禄里面,不算其他米面油醋酒果子之类,光肉食就有“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二十头”;三品官是十二头羊,四品、五品官每个月供给九头羊。

    南衙北司逾万官员,五品及以上虽然不算很多,但你还得算上各种散职,加起来也不是什么小数目了。

    还有宫廷、衙门、馆舍、驿站、军营等机构的日常酒肉消耗,这也是一大块。

    当然朝廷如今都这个鸟样了,财政困难,俸禄要么拖欠,要么打折。但怎么说呢,钱帛可以拖欠,酒也可以不发,但米面、粉、油、盐、醋、蜜、果、酥、炭以及葱韭椒之类的调味品,如果再不发,可就过分了。

    大家都不领俸禄,全给你白干活是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邵大帅上供的牲畜,是朝廷发放俸禄、军饷的重要来源。

    国朝就是这样,钱帛只是俸禄的一部分,豆豉、葱韭、生姜、蒜之类都算俸禄。货币供应不足,就是这个鸟样,这个问题估计要到明后期、清代那会才能部分解决,但多半没法完全解决。

    以上是俸禄及公家消费,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私人消费。

    巢乱已经过去快八年了,长安人口渐渐恢复,宫廷人口、官员家属、军士家人、寺观僧尼、外镇侨寓、流动商人、普通市民等等,大几十万还是有的。他们的生活水准参差不一,但高标准生活的人群数量很庞大,这个消费量也不可小视。

    这就是首都。

    任何一个商人攀上这里面的生意,都能发大财。

    拓跋思敬原本是做不了这个生意的,那是长安商人的地盘。但这些年朔方军日渐强势,邵大帅的政治影响力横扫京西北诸镇及京畿地区,连带着朔方商人也日渐起势,就如同武夫们一样,开始“入侵”其他地方。

    拓跋思敬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抓住机会,把生意做进了长安。

    他有一个叫崔释的合作者,长安本地商人,实力雄厚,今日受邀参加了邵大帅在府邸内举办的宴会。

    大帅是何心思,拓跋思敬也能猜测一二,鼓励关中与灵夏之间商业来往,以实府库。

    他的野心,太大了。

    当年兄长还在时,最大的梦想不过是能当上夏绥节度使罢了,与邵树德一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对了,拓跋思恭已经死了,葬于草原。拓跋氏出逃的那些人,如今只剩思谏、仁福叔侄二人,在河西沙碛艰难求存,听闻与甘州回鹘可汗李仁美关系密切,守望互助。

    拓跋思敬今岁斗胆进言,派人去沙碛联络拓跋思谏、仁福二人,招其来降,使永不为边患。

    邵树德许之。

    如今灵夏这个局面,拓跋氏即便回来了,也没有任何东山再起的可能。

    邵树德并不嗜杀,灵州降将韩逊还在丰安军钱守素手下当副使呢。他对部队的掌控力很自信,军官想反,拉不走士兵,这就很尴尬。

    解决了这桩心事,拓跋思敬还有一事始终悬在心上,那就是女儿拓跋蒲。

    年纪不小了,但没法出嫁,一直住在家里,外人闲言碎语不少。

    有次拓跋思敬回家,看到府内外甲士如云,大惊。再看女儿头发湿漉漉的,脸色潮红地从屋里走出来,顿时什么都明白了,扭头就去市肆里喝酒。

    折掘氏,欺人太甚!

    外头一阵响动,仆人来告,崔释前来拜访。

    拓跋思敬放下酒樽,整了整袍服,出门相迎。

    “崔三你怎生来得如此之晚?”

    “四郎勿要问了,灵武郡王要在同州开博览会,遍邀长安商徒参会。”

    两人一边说一边走,很快进了正厅。

    “为何是同州?”拓跋思敬奇道。

    按他的想法,每一个辖州都该办一个,一年两次。或许人手不足?

    也是,灵夏人才太少了。会写字、会算账的人少得可怜,每个州都办的话,从哪抽调那么多人?

    “多半是想诱河中商徒而来。”崔释从兜里摸出了一枚银元,道:“拓跋四郎可见过此物?”

    “听说过。”拓跋思敬不参加博览会,只赶着牲畜去关中做买卖。

    “灵武郡王有言,以皋兰钱监所铸之银元为记账钱,都到同州沙苑监外的坊市做买卖。确实是想把河中府、华州甚至陕虢的商徒也诱过来,哈哈。”崔释笑道。

    兵打到哪里,买卖摊子铺到哪里,灵武郡王到底是武夫还是商徒啊?

    “崔三你觉得会有人去同州么?”

    “不少。夏兵还在城内呢,今晚之宴,各坊商徒买了不少银元票,几十元到千元不等。”崔释从袖袋里摸出一张,道:“二百圆,只能在同州坊市用。”

    拓跋思敬一惊,问道:“只能在同州用?那为何还有人买?”

    “都当成灵武郡王的摊派了。”崔释有些尴尬。

    拓跋思敬凝神思索。他一直觉得灵武郡王弄出银元票,肯定是想在各州通行的。如今看来,竟然做不到么?

    是因为账目太庞大,算不过来?不应该啊,一年就办两次博览会,没多少账要算的。

    灵州、夏州、绥州的银元票便可通用!

    还是同州的距离太遥远了?没法管?抑或是人手不足?

    拓跋思敬想不明白,决定不去想了。反正对朔方镇来说,大头兵们杀进了关中,商徒也跟着南下关中,大家都有的赚,这便够了。

    “商徒去同州坊市做买卖,朝廷赚的钱就少了啊……”

    “朝廷刮敛无度,什么榷酒钱、榷曲钱、关津税、进献、宫市乃至皇陵供奉。列位宰相再收,怕是商徒都跑光了。”崔释有些嘲讽地说道,看来平日里被刮得不轻。

    他当然能看出,这是灵武郡王侵夺朝廷钱财的行为,但对他们商徒有好处,交的税也不多,何乐而不为呢?

    朝廷困难?养的人太多了!朔方幕府怎么没养这么多闲人?

    钱不够,就不要养神策军了!或者养个两三万人,能控制京畿就行了。二十多个县,要那么多兵作甚?

    南衙北司,官也太多了一些!河运院、渭桥仓,空空如也,还养那么多官吏,简直可笑。

    如果可以的话,干脆让灵武郡王兼任京畿制置使好了,管京兆府、同、华、金、商一府四州,大伙负担也能轻一点。

    反正这关中之地,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朝廷还能拿他怎样?不如痛快点。

    商徒,喜欢灵武郡王,不喜欢朝廷!

    被商徒们喜欢的灵武郡王正在府中与幕僚们议事。

    “同州博览会,一年办两次,可收多少钱?”邵树德很关心这个问题。

    “大帅,灵州坊市办了两次博览会,共收了二万六千余圆商税,同州,应会多一些。”支度司判官封渭已经外放绥州当刺史,目前司内事务由韦庄管着。

    一圆,大概值1.5缗钱不到。灵州坊市办了两次博览会,收得的税换算成铜钱,将近四万了。

    这还只是灵州一地。

    夏州也办了两次,征税一万多圆,绥州进项两万圆出头。

    “收税只是一项好处。”邵树德站起身,道:“得让越来越多的商徒认识到银元票这东西。哪怕只是在商徒手中流转,亦有极大利益。百姓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可用不到银元票,商徒们把铜钱还给百姓好了。”

    众人闻言皆笑。

    银元票,仅限于固定地点使用,在开账户的商人间流转,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这东西。他们也不用接触,因为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这么大金额的钱。

    “商徒们见得多了,用得多了,也就放心了。以后急用时,说不定还要问清算银行借银元票呢。不光商徒,说不定哪些朝官还得求上门来。”邵树德又说道。

    “此非债帅故事?”韦庄惊道。

    大伙又笑。

    朝廷气象不错那些年,比如宪宗元和中兴那会,神策军将领大量外放各地任节度使。他们不得不四处借高利贷,贿赂中官,求得实缺。到任后再搜刮钱财,弥补亏空。

    时人对这些神策军出身的节度使有个形象的称呼:债帅。

    “吾已春种,便待秋收了。”邵树德坐回椅子,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