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气壮河山》第二百八十九章:乌穆之战(六)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马坦部麾下的骑兵齐声喝“杀”,他们依借坡地的坡度策马而驰,坡度让骑兵座下的战马更容易完成加速,他们几乎是一下坡地就达到冲锋速度的要求。
按照骑军冲锋阵势,燎这一屯和许多同样是持骑枪的袍泽被按照在冲锋阵型的最前面,他们在冲锋的过程中没有端平骑枪,而是把骑枪夹在右臂适当地往下斜。
牢牢跟在枪骑兵后面的是弓骑兵,他们此时已经将骑弩或者角弓握在手里,一般在射完两轮到三轮的箭矢后他们会换上汉部骑兵每个人都会装备的战刀,准备近身厮杀,不过这些弓骑兵的主要任务不是用战刀近身杀敌,他们需要尽可能的保护自己不在冲阵的过程中掉队或是被敌人杀死。
数量颇多的刀骑兵,他们每个人都是持着一柄加长刀柄的斩马刀,那种斩马刀大约五尺六寸,加长了的刀柄能让他们在驰骋中轻松利用战马奔驰的速度杀敌,前冲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只要把斩马刀横出去基本不用刻意去挥动就能杀人。而他们将会跟在弓骑兵的梯队后面进行冲阵,在交错驰骋的过程中用斩马刀尽量收割生命。
轰鸣的马蹄声是目前草原上唯一的声音,两支不同阵营的骑军却选择不退缩,他们可以称得上凶悍,选择直直向对方发动冲锋。
两支由骑兵组成的箭头越离越近,匈奴军队这方几乎没有阵势可言,而事实上匈奴骑兵在作战时缺少新意,他们依靠的是自身的蛮勇和对骑术的熟悉,其实就是依靠身为草原民族的本钱在作战,这有一部份是因为缺少文化,另一部份则是处于草原民族天生对骑战所拥有的自信。
汉部的骑兵同样有着匈奴骑兵所拥有的本钱,谁都不会忘记汉部的人口结构是经过调整才有如今的均匀,在还没有调整前汉部的草原人口数量曾经一度占到了七成。
汉部的军队兵源其实也没有因为人口结构均匀而改变多少,汉部骑军目前的士兵仍然是以以前的草原人为主,只不过那些草原人都不承认以前的民族,某些人就根本没自己的民族甚至姓氏,所以他们选择遗忘并坚信现在的自己是一名汉人没什么出奇的地方。而农耕民族一般很难被选上成为一名骑兵,原因自然是不必再多谈了,需要正视的是汉部骑兵的马术不会比匈奴人差多少。
匈奴人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无比肯定林斌来自汉国,想当然耳就会往“汉部肯定也是汉国人居多”的方向想。别奢望在这个探查敌国情报观念如此微薄的年代,各国政权会去考究某个民族某支军队是什么人口构造,他们在乎的太过片面,无非就是那个敌国有多少军队,被派来多少军队作战罢了,至于后勤、国力、后续兵力等等,那是现代才出现的观念,在目前为止都尚算模糊。
无可否认,汉国真的很富裕!汉国从来都不缺少金属也不缺乏先进的技术,但是受于国策的关系,执行的还是黄老无为之术,基本上不提倡动甲兵,在没有动乱的时候总是例行的制造一些器械存放,数量不是很大,一旦到了有战乱的时候才会得到命令大量赶制。
国家的军事力量必然与之国策相挂钩,在‘修生养息;于民不争’的国策下,汉国是富裕了,但较之开国时期相比,军事实力也因为这一政策而不断被消减军费,除了边塞一直在大量补充戍卒之外,内地也就是在几个重要的关隘布有重兵,大量的青壮一般都是在当地当‘正卒’,也就是在本地服役,到了一定的时间后又会转为‘更卒’,也就是需要进行徭役的预备役军人,需要为本郡县服一个月的劳役。
劳役的项目包括修治道路和桥梁、挖河浚渠修筑城墙,转漕运输,因为国家向来对这些基建不予拨款,只能由地方长官无偿役使当地更卒完成,基本上这些人都是不需要兵器的军人,各郡县也就可以按照国家的政策多囤积金属以备不时之用。
汉初以来,承担宫廷护卫的南军士卒,按照征兵制的轨道,每年从郡国征调‘正卒’充任。每一个在服役年龄段的男子,都有可能被征调到京师充当护卫皇宫的军士,为期一年。因而那些守卫皇宫的卫士们,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异乡人。
至于北军,也就是职业的军人,他们都是长安以及三辅人,长年在繁华之地成长,所受的教育比之其它外地郡县优秀、生活也富裕,这也就解释为什么北军都有一股子傲气。每一个朝代的京城人士都视非京城人为土包子,这种优越感很难讲清楚。
南军与北军取自不同的兵源,是有其深意的。外郡的农家子弟到京城护卫皇宫,由于来自远方,与京师本地的民情无法融合;南军内部来自各地的兵卒之间,语言和生活习惯也不同,加之服役期只有一年,也难以达成密切的沟通,故而不易发生集体作乱之事。而三辅子弟们的家族、亲朋、祖坟都在这块土地上,动一发而牵全身。有了这种牵挂,驻守京师的三辅子弟们不会轻易冒险犯难,辱及亲族。
说明了什么?说明汉部与汉国绝对是不同的两种军队制度,汉国没有的汉部有,当然,汉国有的汉部也绝大多数没有,而这个年代是生存竞争的年代,军事力量才是关键,军事实力的差距还在被继续拉大会造成什么结构?看现在汉国被军事威胁压迫,汉部短短两年内就成为军事强国就能说明一些东西。没错!就是国策的区别,而这一点恰恰是匈奴人不理解也从来都没有想过的!
有时候一点点错误的理解就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一旦错误理解了一些什么东西必然会影响到下面的部属,从而形成骨牌效应,一排崩塌了就会继续崩塌下去,直至国家崩溃。
匈奴的崩溃就将从乌穆草原这个战场开始……
留在后方并站在巢车上的观察兵看到即将对阵的两军相距只余两里的时候抓起腰间的号角吹了起来,冲锋中的豹军阵中号手听到了,他在驰骋中也抓起号角吹响起了两长一短的号声。
燎很镇定,他眼睛死死盯住前方的匈奴骑兵,他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对方的脸孔,他看到了一个左脸颊有刀疤的匈奴骑兵,那个匈奴骑兵的装扮与其他人不同,看上去颜色相对华丽许多,而在草原民族里颜色复杂正是身为高贵的人的意思。他在心里默念:“这个是我的!”
一阵尖锐的声响在刹那时竟然压下了骑军冲锋的马蹄声,霍时天空好像一暗,燎害怕骑兜掉了没敢抬头,他尽量将眼睛往上瞧,看见的是一片由箭矢编制而成的黑幕,那块黑幕在飞,飞向正对面的敌军,注定引爆无数血花,溅起漂亮的血色花朵。
三长两短的号角声又被吹响了,燎顾不得分神,他用力咆哮:“枪骑兵端枪——持平!”,而各屯的屯长也在这么喊,立时奔驰在冲锋阵列前方的豹军枪骑兵拉开了彼此的间距,他们要收割生命了!
马坦没有随着麾下骑兵一起冲锋,一名校尉以上的将领他的职责早已经不是上阵杀敌而是需要在后方控制战局,这一点只在汉部被强硬规定。
同样立在巢车之上的侦察兵激动说:“接触了!”
马坦有眼睛,他能自己看,他看到的是己方弓骑兵射出一轮箭后匈奴骑兵进行反击,双方阵列中不断有骑兵中箭落马,差不多是三个呼吸的时间两军的前锋就互相发生碰撞,己方的枪骑兵果然利用骑枪长度的优势将杀伤距离太近的匈奴骑兵串成肉串。
燎抛开了过重的骑枪,他一斜身抽出战刀,而在这抽刀期间付出的是被匈奴骑兵的刀锋伤到左臂,依稀脑海中还出现刀锋与甲片的‘嘶啦’摩擦声响。
枪骑兵冲阵的威力不用怀疑,事实上冷兵器时代骑战前期杀伤力最大的就是枪骑兵这个消耗性兵种,利用得最完善的不是在古中国战场,而是西方的罗马战场,罗马的雇佣兵出产地的马格内西亚帕加马(Pergamum
马坦部麾下的骑兵齐声喝“杀”,他们依借坡地的坡度策马而驰,坡度让骑兵座下的战马更容易完成加速,他们几乎是一下坡地就达到冲锋速度的要求。
按照骑军冲锋阵势,燎这一屯和许多同样是持骑枪的袍泽被按照在冲锋阵型的最前面,他们在冲锋的过程中没有端平骑枪,而是把骑枪夹在右臂适当地往下斜。
牢牢跟在枪骑兵后面的是弓骑兵,他们此时已经将骑弩或者角弓握在手里,一般在射完两轮到三轮的箭矢后他们会换上汉部骑兵每个人都会装备的战刀,准备近身厮杀,不过这些弓骑兵的主要任务不是用战刀近身杀敌,他们需要尽可能的保护自己不在冲阵的过程中掉队或是被敌人杀死。
数量颇多的刀骑兵,他们每个人都是持着一柄加长刀柄的斩马刀,那种斩马刀大约五尺六寸,加长了的刀柄能让他们在驰骋中轻松利用战马奔驰的速度杀敌,前冲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只要把斩马刀横出去基本不用刻意去挥动就能杀人。而他们将会跟在弓骑兵的梯队后面进行冲阵,在交错驰骋的过程中用斩马刀尽量收割生命。
轰鸣的马蹄声是目前草原上唯一的声音,两支不同阵营的骑军却选择不退缩,他们可以称得上凶悍,选择直直向对方发动冲锋。
两支由骑兵组成的箭头越离越近,匈奴军队这方几乎没有阵势可言,而事实上匈奴骑兵在作战时缺少新意,他们依靠的是自身的蛮勇和对骑术的熟悉,其实就是依靠身为草原民族的本钱在作战,这有一部份是因为缺少文化,另一部份则是处于草原民族天生对骑战所拥有的自信。
汉部的骑兵同样有着匈奴骑兵所拥有的本钱,谁都不会忘记汉部的人口结构是经过调整才有如今的均匀,在还没有调整前汉部的草原人口数量曾经一度占到了七成。
汉部的军队兵源其实也没有因为人口结构均匀而改变多少,汉部骑军目前的士兵仍然是以以前的草原人为主,只不过那些草原人都不承认以前的民族,某些人就根本没自己的民族甚至姓氏,所以他们选择遗忘并坚信现在的自己是一名汉人没什么出奇的地方。而农耕民族一般很难被选上成为一名骑兵,原因自然是不必再多谈了,需要正视的是汉部骑兵的马术不会比匈奴人差多少。
匈奴人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无比肯定林斌来自汉国,想当然耳就会往“汉部肯定也是汉国人居多”的方向想。别奢望在这个探查敌国情报观念如此微薄的年代,各国政权会去考究某个民族某支军队是什么人口构造,他们在乎的太过片面,无非就是那个敌国有多少军队,被派来多少军队作战罢了,至于后勤、国力、后续兵力等等,那是现代才出现的观念,在目前为止都尚算模糊。
无可否认,汉国真的很富裕!汉国从来都不缺少金属也不缺乏先进的技术,但是受于国策的关系,执行的还是黄老无为之术,基本上不提倡动甲兵,在没有动乱的时候总是例行的制造一些器械存放,数量不是很大,一旦到了有战乱的时候才会得到命令大量赶制。
国家的军事力量必然与之国策相挂钩,在‘修生养息;于民不争’的国策下,汉国是富裕了,但较之开国时期相比,军事实力也因为这一政策而不断被消减军费,除了边塞一直在大量补充戍卒之外,内地也就是在几个重要的关隘布有重兵,大量的青壮一般都是在当地当‘正卒’,也就是在本地服役,到了一定的时间后又会转为‘更卒’,也就是需要进行徭役的预备役军人,需要为本郡县服一个月的劳役。
劳役的项目包括修治道路和桥梁、挖河浚渠修筑城墙,转漕运输,因为国家向来对这些基建不予拨款,只能由地方长官无偿役使当地更卒完成,基本上这些人都是不需要兵器的军人,各郡县也就可以按照国家的政策多囤积金属以备不时之用。
汉初以来,承担宫廷护卫的南军士卒,按照征兵制的轨道,每年从郡国征调‘正卒’充任。每一个在服役年龄段的男子,都有可能被征调到京师充当护卫皇宫的军士,为期一年。因而那些守卫皇宫的卫士们,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异乡人。
至于北军,也就是职业的军人,他们都是长安以及三辅人,长年在繁华之地成长,所受的教育比之其它外地郡县优秀、生活也富裕,这也就解释为什么北军都有一股子傲气。每一个朝代的京城人士都视非京城人为土包子,这种优越感很难讲清楚。
南军与北军取自不同的兵源,是有其深意的。外郡的农家子弟到京城护卫皇宫,由于来自远方,与京师本地的民情无法融合;南军内部来自各地的兵卒之间,语言和生活习惯也不同,加之服役期只有一年,也难以达成密切的沟通,故而不易发生集体作乱之事。而三辅子弟们的家族、亲朋、祖坟都在这块土地上,动一发而牵全身。有了这种牵挂,驻守京师的三辅子弟们不会轻易冒险犯难,辱及亲族。
说明了什么?说明汉部与汉国绝对是不同的两种军队制度,汉国没有的汉部有,当然,汉国有的汉部也绝大多数没有,而这个年代是生存竞争的年代,军事力量才是关键,军事实力的差距还在被继续拉大会造成什么结构?看现在汉国被军事威胁压迫,汉部短短两年内就成为军事强国就能说明一些东西。没错!就是国策的区别,而这一点恰恰是匈奴人不理解也从来都没有想过的!
有时候一点点错误的理解就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一旦错误理解了一些什么东西必然会影响到下面的部属,从而形成骨牌效应,一排崩塌了就会继续崩塌下去,直至国家崩溃。
匈奴的崩溃就将从乌穆草原这个战场开始……
留在后方并站在巢车上的观察兵看到即将对阵的两军相距只余两里的时候抓起腰间的号角吹了起来,冲锋中的豹军阵中号手听到了,他在驰骋中也抓起号角吹响起了两长一短的号声。
燎很镇定,他眼睛死死盯住前方的匈奴骑兵,他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对方的脸孔,他看到了一个左脸颊有刀疤的匈奴骑兵,那个匈奴骑兵的装扮与其他人不同,看上去颜色相对华丽许多,而在草原民族里颜色复杂正是身为高贵的人的意思。他在心里默念:“这个是我的!”
一阵尖锐的声响在刹那时竟然压下了骑军冲锋的马蹄声,霍时天空好像一暗,燎害怕骑兜掉了没敢抬头,他尽量将眼睛往上瞧,看见的是一片由箭矢编制而成的黑幕,那块黑幕在飞,飞向正对面的敌军,注定引爆无数血花,溅起漂亮的血色花朵。
三长两短的号角声又被吹响了,燎顾不得分神,他用力咆哮:“枪骑兵端枪——持平!”,而各屯的屯长也在这么喊,立时奔驰在冲锋阵列前方的豹军枪骑兵拉开了彼此的间距,他们要收割生命了!
马坦没有随着麾下骑兵一起冲锋,一名校尉以上的将领他的职责早已经不是上阵杀敌而是需要在后方控制战局,这一点只在汉部被强硬规定。
同样立在巢车之上的侦察兵激动说:“接触了!”
马坦有眼睛,他能自己看,他看到的是己方弓骑兵射出一轮箭后匈奴骑兵进行反击,双方阵列中不断有骑兵中箭落马,差不多是三个呼吸的时间两军的前锋就互相发生碰撞,己方的枪骑兵果然利用骑枪长度的优势将杀伤距离太近的匈奴骑兵串成肉串。
燎抛开了过重的骑枪,他一斜身抽出战刀,而在这抽刀期间付出的是被匈奴骑兵的刀锋伤到左臂,依稀脑海中还出现刀锋与甲片的‘嘶啦’摩擦声响。
枪骑兵冲阵的威力不用怀疑,事实上冷兵器时代骑战前期杀伤力最大的就是枪骑兵这个消耗性兵种,利用得最完善的不是在古中国战场,而是西方的罗马战场,罗马的雇佣兵出产地的马格内西亚帕加马(Pergam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