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都是扯虎皮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贞观二十二年开始,甚至局部地区从贞观十八年开始算,就有大量掌握现金,到处寻找项目投资的地主豪商。
这些个局部地区,往往都有一个特征,官方“土地兼并”特别厉害。虽然明面上没有这样说,可能是其它种种形式,但其结果的实质,就是“土地兼并”。
大量土地资源被集中起来管理,可能是沿江沿河盖工厂、学校、政府部门、港口码头等等,也可能是类似“皇庄”那样的新式农庄。
总之,以往把钱埋在地下存起来的方式,不怎么好用。
等到后来特大城市都这么干之后,这些原本唐朝的农业精华区,也就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洛阳开始,有两条线,一条往东北方向,就是沧州;一条往东南方向,就是扬州。两个方向各有一条大运河,顺着运河两岸,又有各种新老官道。交通发达,加速了商品流通,自然就产生了投资的需要以及空间。
汝州作为直隶近畿的上等雄州,自然也是不能例外,要知道汝州是典型的优质农耕区,李皇帝在汝州七县一口气搞了二十多个“皇庄”。
只是有的“皇庄”是内府管理,有的“皇庄”现在是外朝新置专管衙门在管理。前者是皇帝老子的肉,后者是外朝官吏们的汤。
至于汝州豪强、世族……这二十多个“皇庄”的诞生背景,是清河崔氏被一波带走,那时候整个汝州上下,当真是敢怒不敢言。
也不是没有人想要号召一下搞事,比如说让一个两三千人口的小家族挑个事看看,探探风头。
然后……然后就没有什么小家族了。
汝州的统治根基,这几年早就发生了蜕变,虽然还在依靠地方“乡贤”,但地方“乡贤”的能量,明显是大大缩水,有没有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都不好说。
比如滍阳城西北有一片矿区,什么矿呢?瓷土外加玛瑙,玛瑙的数量还相当的多。换作以往,“乡贤”直接就把地给占了,等朝廷反应过来的时候,红白双契俱在,那是半点废话都没办法说。
但现在却是大不一样,州内大量百姓就指着朝廷吃饭呢,又不是指着老世族吃饭,这欺上瞒下的手段,小范围还行,涉及到矿藏之类,那就门也没有。
为了把这地界的矿藏彻底拿捏在手,内廷外朝一起发力,直接置办了一个县,就卡在鲁山和郏城的正中间。
又因产玛瑙的地界叫“龙兴沟”,所以这个县的名称,就定为龙兴县。
整个县人口不算多,但官帽子却不少,内府在这里设有采矿太监,下属玛瑙司、瓷土司、煤炭司,各设分监有司,带品级的宦官位子有三十多个,加上阉人也有自己的“帮办”“吏员”,杂七杂八加起来,算得上有油水的位子有两三百个。
这还是内府的勾当,外朝更是厉害,一个县的配置,就算不置县尉、县丞,只说六房那就是多少好处多少人情?
更何况,龙兴县划拉出来,直接就是肢解了郏城、鲁山、梁县好些地方。虽然都是边角料组成的,可耕地还是不少啊,挂着“皇庄”的名头进场,全他娘的是民部官吏,简直是爽到爆棚。
待事情妥帖之后,各矿开业,就需要大量的人工,原本汝州就有不少失地“农民”,这光景就有了去处。
整个龙兴县的县城,就是在“龙兴沟”的基础上扩建,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极为荒诞的事情,那就是汝州地面上,居然有了一个城市人口远远多于“野人”的县。
龙兴县的百姓,一应生活,都是围绕着矿。
内廷外朝的牲口们,最早是通过富有玛瑙这个名义下场的。等到了“龙兴沟”之后,转眼就变成了挖煤。
至于玛瑙什么的……那他娘的是啥玩意儿?
便是下来捞钱的采矿太监,也早就打定了主意,这要是皇帝主子要龙兴县入贡玛瑙呢,他就直接去外地买个几百斤,对付对付也就够了。
主要业务,那当然还是修路运煤啊。
这事儿还不能吃独食,离开鲁山、郏城的帮忙,那就成不了事。
因为“龙兴沟”交通不便,想要顺顺当当运煤出去,总不能靠牛车吧。
要么板轨,要么船运。
船运其实问题不大,虽然“龙兴沟”地势相对平坦,但也是有支流联通汝水和滍水,只是想要疏浚河道,增加运力,没有鲁山县和郏城县的帮忙,那就只能干瞪眼。
所以从最开始下场,“龙兴沟”的几百号官吏,就跟三县同僚早早地打好了招呼,有钱一起赚,投资一起来。
你的煤,就是我的煤;我的煤,就是你的煤。
郏城县和鲁山县也挺高兴,靠他们自己,想要搞个煤矿起来,还真是挺难的,再有就是打开渠道的可能性不大。
这帮“龙兴沟”的畜生,那都是空降过来的中央“大佬”,他们想要做煤球、煤饼卖到京城去,那是没有难度的。另外两家想要卖,京城那边能吃下多少,还真不好说。
当然做官嘛,你有你的神通,我有我的道法。
空降的京官是给力,可自家有门路,那也不差什么。
再说了,搞了这么多年,龙兴县也没挖出来多少煤,投资太大,规模太小,道路也不畅通,结果盯着矿去的,最终还是在种地。几年下来,“龙兴沟”的牲口们都快要心气儿被抽光了。
虽说也没亏本,但总归是不爽的。
在这样的行情下,汝州地面的官僚们选择“自救”,自然是可以理解。
像郏城县初来乍到两年多的县令源十九郎,他本来也没啥想法,可备不住机会来了不是?
自家亲老叔,江汉观察使老大人张德路过此地,这不赶趟子拉赞助等什么呢?
于是乎,源十九郎也没跟同僚们说出自己的关系,反正他们也瞧不起自己。等到张德到郏城县,他立刻化作一条饿狗,屁颠屁颠在张德面前转悠。
察觉到张德挺“念旧”,源十九郎顿时就来了精神,知道这事儿吧……有戏。
“你胃口可真不小啊十九郎。”
老张笑着说道。
“老叔老叔老叔,咱们这不是漫天要价嘛。老叔是长辈,我这个做晚辈的,顽皮一点也是可以的嘛。”
“你他娘的一个正堂县令,跟老夫说顽皮?”
“县令是县令,可以是晚辈啊老叔!”
源十九郎浑然不要脸,凑到张德跟前,“只要投资煤矿,这股份好说!”
“你他娘的还知道股份?!”
老张顿时乐了,这小子做官做得有点意思啊。
贞观二十二年开始,甚至局部地区从贞观十八年开始算,就有大量掌握现金,到处寻找项目投资的地主豪商。
这些个局部地区,往往都有一个特征,官方“土地兼并”特别厉害。虽然明面上没有这样说,可能是其它种种形式,但其结果的实质,就是“土地兼并”。
大量土地资源被集中起来管理,可能是沿江沿河盖工厂、学校、政府部门、港口码头等等,也可能是类似“皇庄”那样的新式农庄。
总之,以往把钱埋在地下存起来的方式,不怎么好用。
等到后来特大城市都这么干之后,这些原本唐朝的农业精华区,也就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洛阳开始,有两条线,一条往东北方向,就是沧州;一条往东南方向,就是扬州。两个方向各有一条大运河,顺着运河两岸,又有各种新老官道。交通发达,加速了商品流通,自然就产生了投资的需要以及空间。
汝州作为直隶近畿的上等雄州,自然也是不能例外,要知道汝州是典型的优质农耕区,李皇帝在汝州七县一口气搞了二十多个“皇庄”。
只是有的“皇庄”是内府管理,有的“皇庄”现在是外朝新置专管衙门在管理。前者是皇帝老子的肉,后者是外朝官吏们的汤。
至于汝州豪强、世族……这二十多个“皇庄”的诞生背景,是清河崔氏被一波带走,那时候整个汝州上下,当真是敢怒不敢言。
也不是没有人想要号召一下搞事,比如说让一个两三千人口的小家族挑个事看看,探探风头。
然后……然后就没有什么小家族了。
汝州的统治根基,这几年早就发生了蜕变,虽然还在依靠地方“乡贤”,但地方“乡贤”的能量,明显是大大缩水,有没有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都不好说。
比如滍阳城西北有一片矿区,什么矿呢?瓷土外加玛瑙,玛瑙的数量还相当的多。换作以往,“乡贤”直接就把地给占了,等朝廷反应过来的时候,红白双契俱在,那是半点废话都没办法说。
但现在却是大不一样,州内大量百姓就指着朝廷吃饭呢,又不是指着老世族吃饭,这欺上瞒下的手段,小范围还行,涉及到矿藏之类,那就门也没有。
为了把这地界的矿藏彻底拿捏在手,内廷外朝一起发力,直接置办了一个县,就卡在鲁山和郏城的正中间。
又因产玛瑙的地界叫“龙兴沟”,所以这个县的名称,就定为龙兴县。
整个县人口不算多,但官帽子却不少,内府在这里设有采矿太监,下属玛瑙司、瓷土司、煤炭司,各设分监有司,带品级的宦官位子有三十多个,加上阉人也有自己的“帮办”“吏员”,杂七杂八加起来,算得上有油水的位子有两三百个。
这还是内府的勾当,外朝更是厉害,一个县的配置,就算不置县尉、县丞,只说六房那就是多少好处多少人情?
更何况,龙兴县划拉出来,直接就是肢解了郏城、鲁山、梁县好些地方。虽然都是边角料组成的,可耕地还是不少啊,挂着“皇庄”的名头进场,全他娘的是民部官吏,简直是爽到爆棚。
待事情妥帖之后,各矿开业,就需要大量的人工,原本汝州就有不少失地“农民”,这光景就有了去处。
整个龙兴县的县城,就是在“龙兴沟”的基础上扩建,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极为荒诞的事情,那就是汝州地面上,居然有了一个城市人口远远多于“野人”的县。
龙兴县的百姓,一应生活,都是围绕着矿。
内廷外朝的牲口们,最早是通过富有玛瑙这个名义下场的。等到了“龙兴沟”之后,转眼就变成了挖煤。
至于玛瑙什么的……那他娘的是啥玩意儿?
便是下来捞钱的采矿太监,也早就打定了主意,这要是皇帝主子要龙兴县入贡玛瑙呢,他就直接去外地买个几百斤,对付对付也就够了。
主要业务,那当然还是修路运煤啊。
这事儿还不能吃独食,离开鲁山、郏城的帮忙,那就成不了事。
因为“龙兴沟”交通不便,想要顺顺当当运煤出去,总不能靠牛车吧。
要么板轨,要么船运。
船运其实问题不大,虽然“龙兴沟”地势相对平坦,但也是有支流联通汝水和滍水,只是想要疏浚河道,增加运力,没有鲁山县和郏城县的帮忙,那就只能干瞪眼。
所以从最开始下场,“龙兴沟”的几百号官吏,就跟三县同僚早早地打好了招呼,有钱一起赚,投资一起来。
你的煤,就是我的煤;我的煤,就是你的煤。
郏城县和鲁山县也挺高兴,靠他们自己,想要搞个煤矿起来,还真是挺难的,再有就是打开渠道的可能性不大。
这帮“龙兴沟”的畜生,那都是空降过来的中央“大佬”,他们想要做煤球、煤饼卖到京城去,那是没有难度的。另外两家想要卖,京城那边能吃下多少,还真不好说。
当然做官嘛,你有你的神通,我有我的道法。
空降的京官是给力,可自家有门路,那也不差什么。
再说了,搞了这么多年,龙兴县也没挖出来多少煤,投资太大,规模太小,道路也不畅通,结果盯着矿去的,最终还是在种地。几年下来,“龙兴沟”的牲口们都快要心气儿被抽光了。
虽说也没亏本,但总归是不爽的。
在这样的行情下,汝州地面的官僚们选择“自救”,自然是可以理解。
像郏城县初来乍到两年多的县令源十九郎,他本来也没啥想法,可备不住机会来了不是?
自家亲老叔,江汉观察使老大人张德路过此地,这不赶趟子拉赞助等什么呢?
于是乎,源十九郎也没跟同僚们说出自己的关系,反正他们也瞧不起自己。等到张德到郏城县,他立刻化作一条饿狗,屁颠屁颠在张德面前转悠。
察觉到张德挺“念旧”,源十九郎顿时就来了精神,知道这事儿吧……有戏。
“你胃口可真不小啊十九郎。”
老张笑着说道。
“老叔老叔老叔,咱们这不是漫天要价嘛。老叔是长辈,我这个做晚辈的,顽皮一点也是可以的嘛。”
“你他娘的一个正堂县令,跟老夫说顽皮?”
“县令是县令,可以是晚辈啊老叔!”
源十九郎浑然不要脸,凑到张德跟前,“只要投资煤矿,这股份好说!”
“你他娘的还知道股份?!”
老张顿时乐了,这小子做官做得有点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