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节 英国老将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唐宇纵运气很好,运送到武汉的军火中,恰好有一批ak步枪,数量三千只,赵泽勇一口气全都给他了,足够唐宇纵临时装备起一个旅来。\wwW.Qb⑸。coМ\\同时还给唐宇纵第四师,临时增加了一百门火炮,让他们师的火炮数量达到了两百多门,这火力足够跟英国人对射了。还给了一批机枪,让唐宇纵手下担纲主攻的主力师火力几乎可以做到每班一挺机枪。
而李宗仁对武器装备和兵力都没有太多的要求,按照赵泽勇对历史的了解,李宗仁这个人似乎特别擅长使用杂牌部队,他打台儿庄战役的时候,没人想要的一手土枪一手烟枪的川军,他都乐意接纳,并用这样的部队在滕县打出了英勇的战斗来。李宗仁唯一的要求就是钱,赵泽勇给了他两百万,全部都是现大洋,足够李宗仁用来收买敌人了。
至于李宗仁建议的唐生智那边也说服了,就让李宗仁亲自去劝说,李宗仁应承了三百万大洋的军费,加上安徽的地盘,就足够让唐生智笑着出兵了。而且对于安徽的地盘,联省绝对不染指,全都交给唐生智。对于在两湖跟联省死磕争抢,还是去安徽发展同时在两湖保持势力,唐生智只要会算账就不难做决定。而且唐生智只对孙传芳的部队,英国人又不用他去碰,还担心什么呢。
此时在中国其他地方,对不断升级的联省和英国的冲突反应各异。
从西北冲出来的冯玉祥闷声发大财,快速的在河南扩张,已经跟奉系军队交上了火,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下,打了好几个硬仗,打的奉系军队接连败退,不停的收纳河南地方部队,势力滚雪球一般的增长。
山西的阎锡山继续观望。不过开始积极的跟各方接触,联系北伐军,联系日本人,试图在新的格局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蒋价石看到联省的强硬姿态则五味杂陈,此时的蒋价石依然以一个革命者自居,收回洋人特权彰显民族权力是他的革命信条,可是面对着洋人的强势,换做他还是会做暂时的妥协。在看到联省却一直强硬应对的时候,蒋价石是十分的羡慕。一切都取决于实力啊,如果他也有这样强大的实力。他也敢于跟洋人针锋相对。
从北伐开始,就一直意气风发的蒋价石,越来越感觉到实力的重要性。要是自己有绝对的实力,还需要考虑那些政治对手的态度吗,还会受制于苏联派来的共chan国际代表的制约吗,苏联人真是可恶。
广东革命政府层面,则继续保持沉默,在静观联省和英国人的冲突,他们此时还不相信联省会赢。因为他们的苏联顾问不认为,联省可以跟一个西方列强抗衡。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看热闹。
此时也没人会认为面对认真起来的英国人,联省还能占到便宜。但是列强也都很矛盾。利益上他们跟英国人有共同利益,英国人的胜利有可能增加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可道义上,他们则同情中国,因为从一开始就是因为英国人的蛮横滋事引起的。
但是各国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法国人最不在乎,英国人在长江的利益扩张跟他们的关系不大,英国人输了他们看一个热闹。影响不了法国在西南的利益,英国人赢了,也是英国人吃肉,其他列强顶多跟在后面喝点汤,可有可无。
美国人也是看热闹,他们习惯了跟在别人后面喝汤,利益均沾,能沾一点,可不是均占,占不了多少。所以美国人才一直没有响应英国人的要求,参与制裁封锁中国,因为那样一来,不管将来喝不喝的到英国人剩下的汤水,都必须先牺牲利益,美国商人是不会高兴的。
日本则紧紧盯着局势发展,他们在寻找扩大日本在华势力和影响力的机会。可惜的是,英国人并没有邀请他们同时出兵,对于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英国人看的很重,看的很紧,绝对不容许别国,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日本染指。对于经济制裁倒是邀请日本了,可是日本没能力,也不愿意。封锁中国,意味着日本将得罪中国的民众,好容易中国人的民族情绪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英国这个冤大头身上,都去抵制英国货了,何苦在让他们同时抵制日货呢。而且封锁中国,利益受损最严重的就是日本,日本的商船将无法承运中国货物,日本将无法从中国进口矿石,无法出口工业品,傻子才跟你一起封锁制裁呢。
德国、意大利这两个国家,此时还没有实力对中国有什么行动,不想看热闹也得看热闹,是最超然的围观众。
英国人自己呢,拉拢列强的封锁行动失败后,他们决定大规模军事介入。可作为世界霸权国家,既然介入了,就必须赢,不管是因为利益,还是荣誉和尊严,他们都没有输的余地。所以英国人尽管骄傲,可是对于这次干涉还是十分重视的,否则他们就不用派出十万兵力了。
派出庞大部队的同时,英国人还请出了他们国内的老将来坐镇。
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英国陆军上将,一个已经退出军界的老将军。
这位老将军军事经验十分丰富,全世界都很难找出几个这样的人。此人极具军事天赋,勇敢、魅力和智慧出众。他参加过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8-1880)、第一次英布战争(1881)、马赫迪战争(1883-1898)、第三次缅甸战争(1885-1886)、蒂拉赫之战(1897-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责指挥了马朱巴之战(1881)、埃兰兹拉赫特之战(1899)、杜伦科普之战(1899)、加利波利之战(1915)。
汉密尔顿毕业于桑切斯特军官学校,之后长期在殖民地服役,在印度、缅甸都有长期的服役历史,也在这些地区打过无数次的战争。可以说,他是伴随着英帝国在东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而成长的。也是以在殖民地的战功,而升任上将的。可以说此人的军衔上,沾满了殖民地人民的鲜血。
从1910年10月开始,汉密尔顿出任地中海英军总司令,1914年晋升为上将。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派出远征军赴法参战。汉密尔顿作为资历深厚的老将,当时渴望担任英国人远征军总司令,可是在竞争中败于约翰.弗伦奇将军,只能屈就英国本土陆军总司令,负责组织防御、扩充军备并转运往欧陆。但总的来说,一战中他也算是身居高位。
1915年英国决定对德国的盟国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发动一次海上攻击,从而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以进一步攻击君士坦丁堡,这次任务落到了汉密尔顿头上,汉密尔顿以英国地中海远征军总司令名义,指挥在加利波利的登陆作战。
可是这次作战失败了,败的很惨,被称为一次惨案,永远的记录在军事历史上。
严格说起来作战失败的责任汉密尔顿该负责的很少,他是临危受命,出发前没有详细的作战计划,没有完整的地图,甚至要靠着自己买的旅游图来提供信息。他带领的部队有澳大利亚部队,新西兰部队,法国部队,印度部队,而他的对手则是由德国人训练和指挥的土耳其精锐部队。
缺乏装备和支援、地形复杂困难、指挥官互相缺乏合作,英军的登陆作战代价十分高昂,最后伤亡了4万人以上。但汉密尔顿坚持反对撤兵,最终被解职回国,回国后英国政府任命汉密尔顿为北方战区司令官,但汉密尔顿拒绝任职,从此再也没有担任指挥职务。
显然失败让汉密尔顿感觉到耻辱,所以才不愿意撤军,希望用最后的胜利来捍卫自己的荣誉。但是最后被政府强行解职,自然是羞愤难当,对英国政府的重新任命抵制也就情有可原了。从这些事迹看来,汉密尔顿是一个倔强的,荣誉感很强的,典型的英官。
当英国人在中国遇到危机的时候,再次想到了这个老将军,这个在东方长期服役,并且有赫赫战功的老将军。此时考虑到政府的困难,和英国陆军的荣誉,汉密尔顿终于结束了自己十几年告别军旅的生涯,远赴中国。
汉密尔顿1853年出生,现在已经是73岁的高龄了,跟他同龄的,经历过一战的老将,此时大多数都已经故去了。而新一代的将军,却还没有成长起来,能够指挥十万人以上军队作战的军官,在整个英国竟然难以找到几个。
汉密尔顿以古稀之年出山,说是老当益壮,热爱国家,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了,英国人的窘境。一战的胜利,让英国人牺牲一代人,不仅有普通的士兵,还有优秀的军官。一战过去了十年,老人已逝,新人未立,这也是在二战中,英国人都严重缺乏陆军名将,除了一个蒙哥马利撑着门面外,几乎没几个拿得出手的能够掌控大局的军事将领的原因。
最新全本:、、、、、、、、、、
唐宇纵运气很好,运送到武汉的军火中,恰好有一批ak步枪,数量三千只,赵泽勇一口气全都给他了,足够唐宇纵临时装备起一个旅来。\wwW.Qb⑸。coМ\\同时还给唐宇纵第四师,临时增加了一百门火炮,让他们师的火炮数量达到了两百多门,这火力足够跟英国人对射了。还给了一批机枪,让唐宇纵手下担纲主攻的主力师火力几乎可以做到每班一挺机枪。
而李宗仁对武器装备和兵力都没有太多的要求,按照赵泽勇对历史的了解,李宗仁这个人似乎特别擅长使用杂牌部队,他打台儿庄战役的时候,没人想要的一手土枪一手烟枪的川军,他都乐意接纳,并用这样的部队在滕县打出了英勇的战斗来。李宗仁唯一的要求就是钱,赵泽勇给了他两百万,全部都是现大洋,足够李宗仁用来收买敌人了。
至于李宗仁建议的唐生智那边也说服了,就让李宗仁亲自去劝说,李宗仁应承了三百万大洋的军费,加上安徽的地盘,就足够让唐生智笑着出兵了。而且对于安徽的地盘,联省绝对不染指,全都交给唐生智。对于在两湖跟联省死磕争抢,还是去安徽发展同时在两湖保持势力,唐生智只要会算账就不难做决定。而且唐生智只对孙传芳的部队,英国人又不用他去碰,还担心什么呢。
此时在中国其他地方,对不断升级的联省和英国的冲突反应各异。
从西北冲出来的冯玉祥闷声发大财,快速的在河南扩张,已经跟奉系军队交上了火,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下,打了好几个硬仗,打的奉系军队接连败退,不停的收纳河南地方部队,势力滚雪球一般的增长。
山西的阎锡山继续观望。不过开始积极的跟各方接触,联系北伐军,联系日本人,试图在新的格局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蒋价石看到联省的强硬姿态则五味杂陈,此时的蒋价石依然以一个革命者自居,收回洋人特权彰显民族权力是他的革命信条,可是面对着洋人的强势,换做他还是会做暂时的妥协。在看到联省却一直强硬应对的时候,蒋价石是十分的羡慕。一切都取决于实力啊,如果他也有这样强大的实力。他也敢于跟洋人针锋相对。
从北伐开始,就一直意气风发的蒋价石,越来越感觉到实力的重要性。要是自己有绝对的实力,还需要考虑那些政治对手的态度吗,还会受制于苏联派来的共chan国际代表的制约吗,苏联人真是可恶。
广东革命政府层面,则继续保持沉默,在静观联省和英国人的冲突,他们此时还不相信联省会赢。因为他们的苏联顾问不认为,联省可以跟一个西方列强抗衡。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看热闹。
此时也没人会认为面对认真起来的英国人,联省还能占到便宜。但是列强也都很矛盾。利益上他们跟英国人有共同利益,英国人的胜利有可能增加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可道义上,他们则同情中国,因为从一开始就是因为英国人的蛮横滋事引起的。
但是各国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法国人最不在乎,英国人在长江的利益扩张跟他们的关系不大,英国人输了他们看一个热闹。影响不了法国在西南的利益,英国人赢了,也是英国人吃肉,其他列强顶多跟在后面喝点汤,可有可无。
美国人也是看热闹,他们习惯了跟在别人后面喝汤,利益均沾,能沾一点,可不是均占,占不了多少。所以美国人才一直没有响应英国人的要求,参与制裁封锁中国,因为那样一来,不管将来喝不喝的到英国人剩下的汤水,都必须先牺牲利益,美国商人是不会高兴的。
日本则紧紧盯着局势发展,他们在寻找扩大日本在华势力和影响力的机会。可惜的是,英国人并没有邀请他们同时出兵,对于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英国人看的很重,看的很紧,绝对不容许别国,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日本染指。对于经济制裁倒是邀请日本了,可是日本没能力,也不愿意。封锁中国,意味着日本将得罪中国的民众,好容易中国人的民族情绪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英国这个冤大头身上,都去抵制英国货了,何苦在让他们同时抵制日货呢。而且封锁中国,利益受损最严重的就是日本,日本的商船将无法承运中国货物,日本将无法从中国进口矿石,无法出口工业品,傻子才跟你一起封锁制裁呢。
德国、意大利这两个国家,此时还没有实力对中国有什么行动,不想看热闹也得看热闹,是最超然的围观众。
英国人自己呢,拉拢列强的封锁行动失败后,他们决定大规模军事介入。可作为世界霸权国家,既然介入了,就必须赢,不管是因为利益,还是荣誉和尊严,他们都没有输的余地。所以英国人尽管骄傲,可是对于这次干涉还是十分重视的,否则他们就不用派出十万兵力了。
派出庞大部队的同时,英国人还请出了他们国内的老将来坐镇。
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英国陆军上将,一个已经退出军界的老将军。
这位老将军军事经验十分丰富,全世界都很难找出几个这样的人。此人极具军事天赋,勇敢、魅力和智慧出众。他参加过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8-1880)、第一次英布战争(1881)、马赫迪战争(1883-1898)、第三次缅甸战争(1885-1886)、蒂拉赫之战(1897-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责指挥了马朱巴之战(1881)、埃兰兹拉赫特之战(1899)、杜伦科普之战(1899)、加利波利之战(1915)。
汉密尔顿毕业于桑切斯特军官学校,之后长期在殖民地服役,在印度、缅甸都有长期的服役历史,也在这些地区打过无数次的战争。可以说,他是伴随着英帝国在东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而成长的。也是以在殖民地的战功,而升任上将的。可以说此人的军衔上,沾满了殖民地人民的鲜血。
从1910年10月开始,汉密尔顿出任地中海英军总司令,1914年晋升为上将。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派出远征军赴法参战。汉密尔顿作为资历深厚的老将,当时渴望担任英国人远征军总司令,可是在竞争中败于约翰.弗伦奇将军,只能屈就英国本土陆军总司令,负责组织防御、扩充军备并转运往欧陆。但总的来说,一战中他也算是身居高位。
1915年英国决定对德国的盟国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发动一次海上攻击,从而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以进一步攻击君士坦丁堡,这次任务落到了汉密尔顿头上,汉密尔顿以英国地中海远征军总司令名义,指挥在加利波利的登陆作战。
可是这次作战失败了,败的很惨,被称为一次惨案,永远的记录在军事历史上。
严格说起来作战失败的责任汉密尔顿该负责的很少,他是临危受命,出发前没有详细的作战计划,没有完整的地图,甚至要靠着自己买的旅游图来提供信息。他带领的部队有澳大利亚部队,新西兰部队,法国部队,印度部队,而他的对手则是由德国人训练和指挥的土耳其精锐部队。
缺乏装备和支援、地形复杂困难、指挥官互相缺乏合作,英军的登陆作战代价十分高昂,最后伤亡了4万人以上。但汉密尔顿坚持反对撤兵,最终被解职回国,回国后英国政府任命汉密尔顿为北方战区司令官,但汉密尔顿拒绝任职,从此再也没有担任指挥职务。
显然失败让汉密尔顿感觉到耻辱,所以才不愿意撤军,希望用最后的胜利来捍卫自己的荣誉。但是最后被政府强行解职,自然是羞愤难当,对英国政府的重新任命抵制也就情有可原了。从这些事迹看来,汉密尔顿是一个倔强的,荣誉感很强的,典型的英官。
当英国人在中国遇到危机的时候,再次想到了这个老将军,这个在东方长期服役,并且有赫赫战功的老将军。此时考虑到政府的困难,和英国陆军的荣誉,汉密尔顿终于结束了自己十几年告别军旅的生涯,远赴中国。
汉密尔顿1853年出生,现在已经是73岁的高龄了,跟他同龄的,经历过一战的老将,此时大多数都已经故去了。而新一代的将军,却还没有成长起来,能够指挥十万人以上军队作战的军官,在整个英国竟然难以找到几个。
汉密尔顿以古稀之年出山,说是老当益壮,热爱国家,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了,英国人的窘境。一战的胜利,让英国人牺牲一代人,不仅有普通的士兵,还有优秀的军官。一战过去了十年,老人已逝,新人未立,这也是在二战中,英国人都严重缺乏陆军名将,除了一个蒙哥马利撑着门面外,几乎没几个拿得出手的能够掌控大局的军事将领的原因。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