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刺袁 中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空阴沉沉的,风带着厚重的湿气从东边吹来,绵延的小雨将青岛包围成了一座古城,雨淋淋地已经下了整整五日。\\wWw.qb5.com//
这里是青岛德租界,以德皇威廉二世命名的威廉街上一栋普通又不普通的中西式结合建筑。
说他普通是因为这种建筑在各地租界在寻常不过,而说它不普通是因为德国占据青岛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在此期间大兴土木,自德国人将青岛的总体规划将华人与欧洲人分开后,欧洲人区称“青岛区”,界内只准建“洋风”建筑。威廉街便位于‘青岛区’内靠近德国核心统治区观海山,能在这种地方违反德国人的意志建设一套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很明显若是没有些能耐,德国人根本不会买账。
事实上的确如此,这一栋建筑被命名为‘徐公馆’,内里住着一位曾经在清末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此公名曰‘徐世昌’,曾经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世人一提起徐世昌总喜欢跟袁世凯联系在一起,两人这一辈子可谓是结上了不解之缘。确实,从光绪五年,徐世昌在淮宁县任文案一职时,得以结识了袁世凯。袁世凯当时非常倾慕徐世昌的才气,而徐世昌则认为袁世凯是一个有大志的人,相互倾慕之下,两人遂结为金兰之好,说俗一点就是斩鸡头拜把子。当时的青年袁世凯得知徐世昌无钱赴省应试后,慷慨解囊,赠送了100两银子给徐世昌作为盘缠,以壮其行色,而徐世昌也确实是个才子,他在随后的科举考试之中连连得中,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翰林院庶吉士。可惜因为出身不好,做了几年的苦翰林。直到他把兄弟袁世凯在小站编练新军,才被邀请去给袁世凯做了幕僚,从此借助袁世凯的扶摇之势一并崛起。
凭借着拿捏得手的中庸之道,徐世昌担任的要缺、肥缺一个接一个,巡警部、邮传部、东三省总督、内阁协理大臣。辛亥革命的时候,还从清廷拿到了太傅太保的名衔,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义上达到了清朝官员的最顶点。徐世昌与袁世凯一样,有政治野心。徐世昌重掌中枢,欲行新政,却孤掌难鸣,于是他极力大造舆论,“助袁出山”,但清廷仍忌恨袁世凯,并不理睬徐的保奏。直到辛亥革命义旗高举,清廷欲调北洋新军镇压革命,才不得已把重新启用袁世凯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北洋六镇,从将到兵,一直听命于袁世凯,即使袁世凯回河南闲居,仍在暗中联络,遥控指挥。
辛亥革命时期,徐世昌、袁世凯两兄弟重新联手,袁开始唱主角,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时的徐世昌,审时度势,指导思想逐渐由君主专政——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对革命党人的策略也由剿而抚,由抚而和。他们不愿与革命党对阵,主张采用和平方式,赶清帝下台,这就避免了一场大内战,最终达到了推翻满清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的目的。
他让段祺瑞领衔,以北洋将领64人联名、发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以兵随之”。电发次日,徐世昌为避嫌恳请辞职。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这一诏书标志着大清王朝寿终正寝。诏书由张謇主稿,行文十分得体,不仅给垮台的清廷留足了面子,而且徐世昌还在最后塞进去这样一句话:“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值此新陈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fu,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几乎肯定了清廷亡后便是袁世凯的天下。袁世凯出山、逼宫、掌权三部曲,导演都是徐世昌。
徐世昌把袁世凯捧上总统的宝座,功莫大焉,若是一般人物自然少不了也要跟着去争夺那权势,做他一方大员、阁老。事实上当时国内诸多势力皆是认为国务总理一职非徐世昌莫属,然而他此时却激流勇退了。原来,徐世昌自认为曾受清廷厚恩,清帝退位时尚兼任太保,如果接受袁世凯的委任,难免遭到一帮遗老遗臣的非议。另外,徐世昌也考虑到民国初年局势不稳,外有列强觊觎内有党人兴风,与其去冒风险,倒不如闲居两年,看看风头再说,同时还可以赚个“不负皇恩”的好名声。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一再拒绝了袁世凯的邀请,跟随一众遗老退到青岛,与几位前朝王爷重臣为伍,每日闲时小饮几杯,偶尔听听过府的一帮遗老抱怨。几年来总算是安抚了一帮遗老,也将身上的骂名都推卸的一干二净,现在,他却开始算计着复出的时机。
很明显,徐世昌等待已久的机会送到了他的面前。
今年年初熊希龄内阁倒台之后,袁世凯虽说推了孙宝琦上位,让他做了内阁总理,但却对他这位亲家不太满意,或者说是十分不满意。因此,他不但策动王士珍重新出山助他,也想到了这位在青岛悠闲了几年的把兄弟,最近却是一直没停过派人往山东,希望徐世昌能出山助他重整河山。内阁总理,袁世凯早已为他留了许久了。
要说袁世凯为什么对孙宝琦不满意,主要还是因为孙宝琦跟盛宣怀走得太近了。清末官宦世家出身的孙宝琦绝对称得上是‘一等亲家’,育有二十四个子女的孙宝琦,用联姻的方式,在晚清政局中结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子嗣众多的他不但跟袁世凯联姻、跟北洋另一巨头盛宣怀也是儿女亲家。孙宝琦的五小姐嫁给了袁世凯的七公子袁克齐,十几岁就订了婚;袁世凯的六小姐袁篆桢又嫁给了孙宝琦的一个侄子为妻。不过比起盛宣怀又差了一些,孙家与盛家也是双份亲家,一份是盛家最得宠的公子四儿盛恩颐,娶了孙宝琦的大女儿孙用慧;另一份是孙家的四公子孙用岱,娶了盛宣怀的亲侄女盛范颐。两家都是累世为官,而且都曾在北京做官,又都是南方人,生活习惯相近,于是亲上加亲。
盛宣怀与袁世凯虽说都是李鸿章的亲信,但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一个抓枪杆子练兵,一个办实业弄钞票。可是枪杆子毕竟需要钞票来支持,所以在李鸿章去世之后,他们就成了一对冤家,为招商局和电报局的事情,你争我斗,双方各有高下。后来光绪和慈禧去世之后,盛氏反而更获高升,位至尚书,而袁世凯大概因抓权太切,触怒了摄政王,把他赶回河南彰德老家。而一旦辛亥革命事起,清廷只好重新起用袁世凯。结果,袁氏扔掉了钓鱼竿,跑到北京去收拾残局,而盛宣怀却被当成替罪羔羊,被通缉,只好亡命日本。
若是早前北洋姓袁的时候,袁世凯倒不会迁怒与孙宝琦。只是去年同国民党及李汉的大战之后,袁世凯赖之以为柱石的第二、三、六师遭李汉部重创,虽说他击败了国民党将河南、江苏、福建纳入掌握之中。但是,影响力却因为李汉的崛起受到质疑。在北洋内部,他的嫡系三师遭到重创,这也给了其他不满他的势力可趁之机。
比如之前一直待在日本的盛宣怀,他便趁机派遣爱子盛恩颐往湖北出钱置办了一些产业。并趁这关系跟权势滔天的南疆十省总督巡阅使李汉走上了关系。这事还要从几年前的汉冶萍公司说起,当初武昌起义后,湖北成了革命军的天下,而汉冶萍是大清官僚们办的实业,自然也成了革命的对象。李汉占领了湖北之后,将汉冶萍收入麾下,虽说那日本人在汉冶萍中占了不少股份,但盛宣怀名下也占了数百万的份额。只是当初盛宣怀逃往日本,又见无权的自己不能从革命党李汉手上抢夺回汉冶萍,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默认了李汉通过各种手段摊薄了他在汉冶萍里的股份。
得了李汉的默许,他盛宣怀便悄悄的经香港绕了大半圈从广东进入了李汉的统治区内。袁世凯的通缉令到了李汉治下便被他挡了下来,这半年来盛宣怀虽说也算老实的待在武昌三镇置办产业,可总归还是怀念大清的时候呼风唤雨的感觉。分外不喜寄人篱下的他一直都在联络当初旧部,这半年来也算是给袁世凯找了不少麻烦。最起码北洋的一帮钱袋子,现在开始跟他哭穷了。
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迁怒孙宝琦跟李汉庇护盛宣怀的原因。
许是远离朝堂太久,徐世昌动了重返政坛之心。这心一起,早前推辞袁世凯邀请的意思都变了味道。
“兄长何其不智,你意忘了清室于你可谓皇恩浩荡?前年你还亲口说过“不忘清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议和之际,你曲从袁谋,已为人所议;今再为袁效力,将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徐世昌的徐公馆内,今天一位客人闻听到了风声从天津赶来,却是要劝说他拒绝袁世凯的邀请,熄了入阁做那内阁总理之心。
此人不是旁人,乃是徐世昌的弟弟徐世光。当然,他并不是真的反对徐世昌复出,只听他道:“兄长不可糊涂,现在北洋军河南大败,元气大伤。山西、河南门户眼看不守,袁氏威望也是一落千丈。此时南北诸位皆在观望之中,兄长切莫心急走了错路!”
言下之意你两年都能等了,不能再等局势稍微清明一些,再出山吗!
随着北洋军河南战败,现在北洋集团内部以盛宣怀为首脑的反袁势力,却是准备趁机发动将袁世凯赶下台去,并将他作为此次李汉发起的护国之战的替罪羊。然后,趁现在的局势还没糜烂到不可收拾,由跟李汉搭上了线的盛宣怀出面收拾局面,以退为进,确保北洋的中枢地位。但是盛宣怀也知道他逃往日本两年间随着大量家产被袁世凯抄没,对北洋系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能跟几年前相比了。不过盛宣怀老谋深算,一早便派心腹前往天津拉拢了徐世昌之弟徐世光加入了他的反袁集团。现在听说了袁世凯依旧在拉拢徐世昌,希望他出山相助,他也跟着心思活络了起来。赶忙派徐世光前来游说其兄,希望其能出山帮助自己。
手段还不止这些,那盛宣怀也从李汉跟袁世凯的身上认识到了背后没有洋人支持很难成事,于是一早便派人联络了英日两国,希望能借洋人的影响力,赶在护杀到京津之前将袁世凯赶下台去。
徐世昌许是耐不住晚清遗留的寂寞,不愿就此沉沦,终老林下了。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务总理之显赫,其诱惑力可谓大矣。何况他也自谓一旦任职,“英雄”即有用武之地,只要施展才能,为国谋利,博取贤名,不也抵得过“不忠”之谤?不过他终究眼光还是十分毒辣,未尝看不清楚现在的局势不利北京,所以这段他观望的时间,也是盛宣怀拉拢他的最佳时间。
“友梅之意我已知晓,只是耐不住慰亭几番盛情。何况当前局势未明,我却不急回复与他!”
徐世光见他不想多言,又想起了盛宣怀的许诺,只好酝酿台词继续劝说,“兄长万万不可答应,那李易之之兵已经半步迈入直隶,袁氏纵使调兵遣将,当初掌握山西、河南尚不能守,如今只靠山东、直隶便能守住?我知兄长素来有大志,只是若北京仍被袁氏掌握,恐大兄出山亦要遭遇祸连,到时再想翻身便万般困难了!”
徐世光形容的不错,现在的袁世凯。确实是四面楚歌,空前孤立。
河南、山西战场上护的快速推进,五六个主力师在护的飞机、战车冲击之下不仅损失惨重,也几乎将两省拱手让给了李汉。北军的大败不仅使北京外强中干的真实实力被曝光,也使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袁世凯威风扫地。面对四面楚歌的危急局面,如果不能尽快结束战争,令护停止推进速度,恐怕要不了一个月护便将推进到京城,他袁世凯便要被出北京城了。
袁世凯的失败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政治上也是一样。京汉铁路实现河南沦陷已成定局的消息传出之后,各方反应逐渐明朗。在国外,英国、日本虽然继续支持袁世凯继续主宰北京中枢权力。但洋人两国分别因为欧洲紧张的局势跟日本国内的倒阁之战而腾不出手给予北洋实际的支援。尤其两国银行团担心北京无力偿还贷款,拒绝了继续向袁世凯提供贷款,致使袁世凯筹备军饷十分困难。而德国、美国已通过报纸表达了它们对于中国动荡局势的不安,而且借记者和评论家的口,将造成这种动荡局面的罪魁祸首直指袁世凯。两国国内皇室跟总统分别亲自接见了李汉派出的游说使团,李汉欲在两国兜售的价值数亿美元的铁路公债有望在最近获得批准。显然,在对华立场上,列强的分歧进一步扩大,如果说过去列强只有一个北洋集团可以选择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的“代理人”人选,那就是能够为列强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李汉集团。显然比起只能拿资源来换贷款的袁世凯,需要跟洋人采购大量机械、军火、贷款的李汉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一点列强各国明显已经从眼红的德国身上得到了证实。也因此,包括袁世凯曾经的铁杆盟国英国都为此产生了动摇,若不是英国新公使巴尔特至今尚未走出朱尔典的阴影,恐怕新公使巴尔特已经开始考虑全面放弃袁世凯,投入同德国争夺对李汉影响力的行列之中了!
在国内,袁世凯的敌人也因为护在军事上的重大胜利而欢欣鼓舞。一直以来,李汉都只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却在政坛上从未谋求‘上位’,表现最明显的便是当初他掌握的共和党并未选择争夺国会大选,去年国民党拉拢他一起加入讨袁,大好的局势他也放弃了同军事实力更弱的国民党合作。政治上表现的‘迟钝’跟不作为,令军事力量虽然强大的他在引起普遍担心又一位军事强人崛起的声音中,依旧默不作声回应调解之声,闷头出兵一路强攻,大有全歼北洋集团的气势。
作为袁世凯曾经的政治盟友,一些人见风使舵,准备与袁世凯划清界线,甚至打算抢班夺权,这群人里的代表人物就是盛宣怀。他们正在密谋进行一次“内部斗争”用“和平手段”将袁世凯赶下台去。最让袁世凯感到忧虑的是,南方三强在李汉的军事威胁下虽有用兵之心却无用兵之实,随后更是在李汉宣布扩兵三十个师以及国民党在福建趁机策动将领反李,召开了规模浩大的驱李运动之后,广东也陆续有几部在国民党的怂恿下宣布讨伐龙济光。面对这种不利局势,担心一旦同李汉开战给国民党留下可趁之机的唐、陆、龙三人更加举棋不定,任由袁世凯筹码开得越来越高,反而更加束手束足,不敢轻举妄动!
3月31日新疆督军杨增新在李汉的威迫下已先后拍发通电,宣布“起义”加入护阵线,武装反袁。虽说目前地方仅有此一省如此,但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它代表着地方各实力派已经开始对袁世凯的实力产生了怀疑。
国外与国内的政治困境加在一起,使袁世凯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短短几天工夫,竟如衰老了十几岁一样。整个人看上去憔悴不堪,心病愈发加重的他就连日常国务会议也没有精力主持了,都是委托孙宝琦、周自齐等人主持。而他本人,则基本上就呆在总统府自己的办公室内,与几名亲信商议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
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消饵“内患”,内患一除,北洋上下才能坚如磐石。内患不除,这北洋就是一盘散沙。盛宣怀归来带来的不利影响袁世凯已经看到了,只能怪两人之间结下的仇太深了。当年袁世凯‘归隐’可不乏盛宣怀的功劳,甚至在他归隐之后几年里,盛宣怀一直都在配合摄政王争夺北洋集团的控制权,以至于曾派遣杀手欲致其死地。
而袁世凯复出之后,清廷本来只是名义上‘惩处’因提议铁路国有闹出了诸多祸端的盛宣怀一番。但是袁世凯记得他给自己找的麻烦,不惜以拒绝付出为代价,逼迫清廷下令拿办盛宣怀,迫使其最终逃往日本,两年之间不敢踏足国内一步。不仅如此,袁世凯窃取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更是无视盛宣怀的示好,下令强制接管了大清银行、交通银行、招商轮船等。不但查封没收了盛宣怀的易园等诸多私产,还连他在国内十数年间苦心经营的全部实业一扫而空,手段之恶劣比强制摊薄了盛宣怀汉冶萍股权的李汉还要恶毒百倍。逼得盛宣怀差点无力偿还他拖欠横滨正金银行的上百万欠款,最后还是拍卖家私、产业,总算是还上了欠款,一番折腾之下偌大的盛家已经被袁世凯削弱的不敌全盛时的十分之一。
也因为如此,两人之间结下的仇怨已经深不可解,难怪他要趁机出来闹事,同袁争夺北洋系的控制权。
为了对抗袁世凯,盛宣怀选了一个好时机,利用北军大败的大好时机对袁世凯实施了反击。而他手里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金钱,但是这些金钱并不全是盛宣怀自己掏腰包,在他的身后,还有一大帮袁世凯的政敌。这些人中有的是袁世凯的老政敌,早就巴望着袁世凯完蛋。有的是不满袁世凯的满清遗老遗少,他们早就对这背叛了大清的活曹操不满了。更多的还是存心落井下石的投机者,盛宣怀跟日本有关系世人皆知,面对其将获得列强支持的联络声,有不少人都动了心思,感觉跟他走近一些,在已经不能遮风挡雨的‘袁氏烂墙’上推上一把,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
所有的这些人联起手来就组成了“倒袁派”,他们手里或许没有什么武力。可以利用的只有政治资源,这一点他们不如袁世凯。但是仙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护在实际上也充当着他们的盟友的角色。山西、河南各大重镇的接连陷落,成为了他们的最好武器,一刀一刀的捅在袁世凯的身上!
当然,这些袁盛北洋之争还是次要的。袁世凯最头痛的,还是现在如何应付护的北伐兵锋。面对着护装备的飞机、战车,北军无论野战还是守城都不能抵抗,面对着一座座雄关失守,他最近闹心的荒!
一个内敌,一个外敌,这内外夹攻之下袁世凯已是无法招架,心力之憔悴,也只有他身边的人才能体会。但众人也是无能为力,事到如今。连自己的前途都是渺茫,哪里还顾得上袁老帅呢?
人心惶惶之间,却无人察觉到,一把刺刀已经悄悄的解了封,目标直指总统府!
最新全本:、、、、、、、、、、
天空阴沉沉的,风带着厚重的湿气从东边吹来,绵延的小雨将青岛包围成了一座古城,雨淋淋地已经下了整整五日。\\wWw.qb5.com//
这里是青岛德租界,以德皇威廉二世命名的威廉街上一栋普通又不普通的中西式结合建筑。
说他普通是因为这种建筑在各地租界在寻常不过,而说它不普通是因为德国占据青岛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在此期间大兴土木,自德国人将青岛的总体规划将华人与欧洲人分开后,欧洲人区称“青岛区”,界内只准建“洋风”建筑。威廉街便位于‘青岛区’内靠近德国核心统治区观海山,能在这种地方违反德国人的意志建设一套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很明显若是没有些能耐,德国人根本不会买账。
事实上的确如此,这一栋建筑被命名为‘徐公馆’,内里住着一位曾经在清末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此公名曰‘徐世昌’,曾经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世人一提起徐世昌总喜欢跟袁世凯联系在一起,两人这一辈子可谓是结上了不解之缘。确实,从光绪五年,徐世昌在淮宁县任文案一职时,得以结识了袁世凯。袁世凯当时非常倾慕徐世昌的才气,而徐世昌则认为袁世凯是一个有大志的人,相互倾慕之下,两人遂结为金兰之好,说俗一点就是斩鸡头拜把子。当时的青年袁世凯得知徐世昌无钱赴省应试后,慷慨解囊,赠送了100两银子给徐世昌作为盘缠,以壮其行色,而徐世昌也确实是个才子,他在随后的科举考试之中连连得中,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翰林院庶吉士。可惜因为出身不好,做了几年的苦翰林。直到他把兄弟袁世凯在小站编练新军,才被邀请去给袁世凯做了幕僚,从此借助袁世凯的扶摇之势一并崛起。
凭借着拿捏得手的中庸之道,徐世昌担任的要缺、肥缺一个接一个,巡警部、邮传部、东三省总督、内阁协理大臣。辛亥革命的时候,还从清廷拿到了太傅太保的名衔,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义上达到了清朝官员的最顶点。徐世昌与袁世凯一样,有政治野心。徐世昌重掌中枢,欲行新政,却孤掌难鸣,于是他极力大造舆论,“助袁出山”,但清廷仍忌恨袁世凯,并不理睬徐的保奏。直到辛亥革命义旗高举,清廷欲调北洋新军镇压革命,才不得已把重新启用袁世凯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北洋六镇,从将到兵,一直听命于袁世凯,即使袁世凯回河南闲居,仍在暗中联络,遥控指挥。
辛亥革命时期,徐世昌、袁世凯两兄弟重新联手,袁开始唱主角,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时的徐世昌,审时度势,指导思想逐渐由君主专政——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对革命党人的策略也由剿而抚,由抚而和。他们不愿与革命党对阵,主张采用和平方式,赶清帝下台,这就避免了一场大内战,最终达到了推翻满清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的目的。
他让段祺瑞领衔,以北洋将领64人联名、发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以兵随之”。电发次日,徐世昌为避嫌恳请辞职。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这一诏书标志着大清王朝寿终正寝。诏书由张謇主稿,行文十分得体,不仅给垮台的清廷留足了面子,而且徐世昌还在最后塞进去这样一句话:“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值此新陈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fu,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几乎肯定了清廷亡后便是袁世凯的天下。袁世凯出山、逼宫、掌权三部曲,导演都是徐世昌。
徐世昌把袁世凯捧上总统的宝座,功莫大焉,若是一般人物自然少不了也要跟着去争夺那权势,做他一方大员、阁老。事实上当时国内诸多势力皆是认为国务总理一职非徐世昌莫属,然而他此时却激流勇退了。原来,徐世昌自认为曾受清廷厚恩,清帝退位时尚兼任太保,如果接受袁世凯的委任,难免遭到一帮遗老遗臣的非议。另外,徐世昌也考虑到民国初年局势不稳,外有列强觊觎内有党人兴风,与其去冒风险,倒不如闲居两年,看看风头再说,同时还可以赚个“不负皇恩”的好名声。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一再拒绝了袁世凯的邀请,跟随一众遗老退到青岛,与几位前朝王爷重臣为伍,每日闲时小饮几杯,偶尔听听过府的一帮遗老抱怨。几年来总算是安抚了一帮遗老,也将身上的骂名都推卸的一干二净,现在,他却开始算计着复出的时机。
很明显,徐世昌等待已久的机会送到了他的面前。
今年年初熊希龄内阁倒台之后,袁世凯虽说推了孙宝琦上位,让他做了内阁总理,但却对他这位亲家不太满意,或者说是十分不满意。因此,他不但策动王士珍重新出山助他,也想到了这位在青岛悠闲了几年的把兄弟,最近却是一直没停过派人往山东,希望徐世昌能出山助他重整河山。内阁总理,袁世凯早已为他留了许久了。
要说袁世凯为什么对孙宝琦不满意,主要还是因为孙宝琦跟盛宣怀走得太近了。清末官宦世家出身的孙宝琦绝对称得上是‘一等亲家’,育有二十四个子女的孙宝琦,用联姻的方式,在晚清政局中结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子嗣众多的他不但跟袁世凯联姻、跟北洋另一巨头盛宣怀也是儿女亲家。孙宝琦的五小姐嫁给了袁世凯的七公子袁克齐,十几岁就订了婚;袁世凯的六小姐袁篆桢又嫁给了孙宝琦的一个侄子为妻。不过比起盛宣怀又差了一些,孙家与盛家也是双份亲家,一份是盛家最得宠的公子四儿盛恩颐,娶了孙宝琦的大女儿孙用慧;另一份是孙家的四公子孙用岱,娶了盛宣怀的亲侄女盛范颐。两家都是累世为官,而且都曾在北京做官,又都是南方人,生活习惯相近,于是亲上加亲。
盛宣怀与袁世凯虽说都是李鸿章的亲信,但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一个抓枪杆子练兵,一个办实业弄钞票。可是枪杆子毕竟需要钞票来支持,所以在李鸿章去世之后,他们就成了一对冤家,为招商局和电报局的事情,你争我斗,双方各有高下。后来光绪和慈禧去世之后,盛氏反而更获高升,位至尚书,而袁世凯大概因抓权太切,触怒了摄政王,把他赶回河南彰德老家。而一旦辛亥革命事起,清廷只好重新起用袁世凯。结果,袁氏扔掉了钓鱼竿,跑到北京去收拾残局,而盛宣怀却被当成替罪羔羊,被通缉,只好亡命日本。
若是早前北洋姓袁的时候,袁世凯倒不会迁怒与孙宝琦。只是去年同国民党及李汉的大战之后,袁世凯赖之以为柱石的第二、三、六师遭李汉部重创,虽说他击败了国民党将河南、江苏、福建纳入掌握之中。但是,影响力却因为李汉的崛起受到质疑。在北洋内部,他的嫡系三师遭到重创,这也给了其他不满他的势力可趁之机。
比如之前一直待在日本的盛宣怀,他便趁机派遣爱子盛恩颐往湖北出钱置办了一些产业。并趁这关系跟权势滔天的南疆十省总督巡阅使李汉走上了关系。这事还要从几年前的汉冶萍公司说起,当初武昌起义后,湖北成了革命军的天下,而汉冶萍是大清官僚们办的实业,自然也成了革命的对象。李汉占领了湖北之后,将汉冶萍收入麾下,虽说那日本人在汉冶萍中占了不少股份,但盛宣怀名下也占了数百万的份额。只是当初盛宣怀逃往日本,又见无权的自己不能从革命党李汉手上抢夺回汉冶萍,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默认了李汉通过各种手段摊薄了他在汉冶萍里的股份。
得了李汉的默许,他盛宣怀便悄悄的经香港绕了大半圈从广东进入了李汉的统治区内。袁世凯的通缉令到了李汉治下便被他挡了下来,这半年来盛宣怀虽说也算老实的待在武昌三镇置办产业,可总归还是怀念大清的时候呼风唤雨的感觉。分外不喜寄人篱下的他一直都在联络当初旧部,这半年来也算是给袁世凯找了不少麻烦。最起码北洋的一帮钱袋子,现在开始跟他哭穷了。
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迁怒孙宝琦跟李汉庇护盛宣怀的原因。
许是远离朝堂太久,徐世昌动了重返政坛之心。这心一起,早前推辞袁世凯邀请的意思都变了味道。
“兄长何其不智,你意忘了清室于你可谓皇恩浩荡?前年你还亲口说过“不忘清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议和之际,你曲从袁谋,已为人所议;今再为袁效力,将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徐世昌的徐公馆内,今天一位客人闻听到了风声从天津赶来,却是要劝说他拒绝袁世凯的邀请,熄了入阁做那内阁总理之心。
此人不是旁人,乃是徐世昌的弟弟徐世光。当然,他并不是真的反对徐世昌复出,只听他道:“兄长不可糊涂,现在北洋军河南大败,元气大伤。山西、河南门户眼看不守,袁氏威望也是一落千丈。此时南北诸位皆在观望之中,兄长切莫心急走了错路!”
言下之意你两年都能等了,不能再等局势稍微清明一些,再出山吗!
随着北洋军河南战败,现在北洋集团内部以盛宣怀为首脑的反袁势力,却是准备趁机发动将袁世凯赶下台去,并将他作为此次李汉发起的护国之战的替罪羊。然后,趁现在的局势还没糜烂到不可收拾,由跟李汉搭上了线的盛宣怀出面收拾局面,以退为进,确保北洋的中枢地位。但是盛宣怀也知道他逃往日本两年间随着大量家产被袁世凯抄没,对北洋系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能跟几年前相比了。不过盛宣怀老谋深算,一早便派心腹前往天津拉拢了徐世昌之弟徐世光加入了他的反袁集团。现在听说了袁世凯依旧在拉拢徐世昌,希望他出山相助,他也跟着心思活络了起来。赶忙派徐世光前来游说其兄,希望其能出山帮助自己。
手段还不止这些,那盛宣怀也从李汉跟袁世凯的身上认识到了背后没有洋人支持很难成事,于是一早便派人联络了英日两国,希望能借洋人的影响力,赶在护杀到京津之前将袁世凯赶下台去。
徐世昌许是耐不住晚清遗留的寂寞,不愿就此沉沦,终老林下了。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务总理之显赫,其诱惑力可谓大矣。何况他也自谓一旦任职,“英雄”即有用武之地,只要施展才能,为国谋利,博取贤名,不也抵得过“不忠”之谤?不过他终究眼光还是十分毒辣,未尝看不清楚现在的局势不利北京,所以这段他观望的时间,也是盛宣怀拉拢他的最佳时间。
“友梅之意我已知晓,只是耐不住慰亭几番盛情。何况当前局势未明,我却不急回复与他!”
徐世光见他不想多言,又想起了盛宣怀的许诺,只好酝酿台词继续劝说,“兄长万万不可答应,那李易之之兵已经半步迈入直隶,袁氏纵使调兵遣将,当初掌握山西、河南尚不能守,如今只靠山东、直隶便能守住?我知兄长素来有大志,只是若北京仍被袁氏掌握,恐大兄出山亦要遭遇祸连,到时再想翻身便万般困难了!”
徐世光形容的不错,现在的袁世凯。确实是四面楚歌,空前孤立。
河南、山西战场上护的快速推进,五六个主力师在护的飞机、战车冲击之下不仅损失惨重,也几乎将两省拱手让给了李汉。北军的大败不仅使北京外强中干的真实实力被曝光,也使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袁世凯威风扫地。面对四面楚歌的危急局面,如果不能尽快结束战争,令护停止推进速度,恐怕要不了一个月护便将推进到京城,他袁世凯便要被出北京城了。
袁世凯的失败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政治上也是一样。京汉铁路实现河南沦陷已成定局的消息传出之后,各方反应逐渐明朗。在国外,英国、日本虽然继续支持袁世凯继续主宰北京中枢权力。但洋人两国分别因为欧洲紧张的局势跟日本国内的倒阁之战而腾不出手给予北洋实际的支援。尤其两国银行团担心北京无力偿还贷款,拒绝了继续向袁世凯提供贷款,致使袁世凯筹备军饷十分困难。而德国、美国已通过报纸表达了它们对于中国动荡局势的不安,而且借记者和评论家的口,将造成这种动荡局面的罪魁祸首直指袁世凯。两国国内皇室跟总统分别亲自接见了李汉派出的游说使团,李汉欲在两国兜售的价值数亿美元的铁路公债有望在最近获得批准。显然,在对华立场上,列强的分歧进一步扩大,如果说过去列强只有一个北洋集团可以选择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的“代理人”人选,那就是能够为列强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李汉集团。显然比起只能拿资源来换贷款的袁世凯,需要跟洋人采购大量机械、军火、贷款的李汉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一点列强各国明显已经从眼红的德国身上得到了证实。也因此,包括袁世凯曾经的铁杆盟国英国都为此产生了动摇,若不是英国新公使巴尔特至今尚未走出朱尔典的阴影,恐怕新公使巴尔特已经开始考虑全面放弃袁世凯,投入同德国争夺对李汉影响力的行列之中了!
在国内,袁世凯的敌人也因为护在军事上的重大胜利而欢欣鼓舞。一直以来,李汉都只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却在政坛上从未谋求‘上位’,表现最明显的便是当初他掌握的共和党并未选择争夺国会大选,去年国民党拉拢他一起加入讨袁,大好的局势他也放弃了同军事实力更弱的国民党合作。政治上表现的‘迟钝’跟不作为,令军事力量虽然强大的他在引起普遍担心又一位军事强人崛起的声音中,依旧默不作声回应调解之声,闷头出兵一路强攻,大有全歼北洋集团的气势。
作为袁世凯曾经的政治盟友,一些人见风使舵,准备与袁世凯划清界线,甚至打算抢班夺权,这群人里的代表人物就是盛宣怀。他们正在密谋进行一次“内部斗争”用“和平手段”将袁世凯赶下台去。最让袁世凯感到忧虑的是,南方三强在李汉的军事威胁下虽有用兵之心却无用兵之实,随后更是在李汉宣布扩兵三十个师以及国民党在福建趁机策动将领反李,召开了规模浩大的驱李运动之后,广东也陆续有几部在国民党的怂恿下宣布讨伐龙济光。面对这种不利局势,担心一旦同李汉开战给国民党留下可趁之机的唐、陆、龙三人更加举棋不定,任由袁世凯筹码开得越来越高,反而更加束手束足,不敢轻举妄动!
3月31日新疆督军杨增新在李汉的威迫下已先后拍发通电,宣布“起义”加入护阵线,武装反袁。虽说目前地方仅有此一省如此,但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它代表着地方各实力派已经开始对袁世凯的实力产生了怀疑。
国外与国内的政治困境加在一起,使袁世凯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短短几天工夫,竟如衰老了十几岁一样。整个人看上去憔悴不堪,心病愈发加重的他就连日常国务会议也没有精力主持了,都是委托孙宝琦、周自齐等人主持。而他本人,则基本上就呆在总统府自己的办公室内,与几名亲信商议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
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消饵“内患”,内患一除,北洋上下才能坚如磐石。内患不除,这北洋就是一盘散沙。盛宣怀归来带来的不利影响袁世凯已经看到了,只能怪两人之间结下的仇太深了。当年袁世凯‘归隐’可不乏盛宣怀的功劳,甚至在他归隐之后几年里,盛宣怀一直都在配合摄政王争夺北洋集团的控制权,以至于曾派遣杀手欲致其死地。
而袁世凯复出之后,清廷本来只是名义上‘惩处’因提议铁路国有闹出了诸多祸端的盛宣怀一番。但是袁世凯记得他给自己找的麻烦,不惜以拒绝付出为代价,逼迫清廷下令拿办盛宣怀,迫使其最终逃往日本,两年之间不敢踏足国内一步。不仅如此,袁世凯窃取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更是无视盛宣怀的示好,下令强制接管了大清银行、交通银行、招商轮船等。不但查封没收了盛宣怀的易园等诸多私产,还连他在国内十数年间苦心经营的全部实业一扫而空,手段之恶劣比强制摊薄了盛宣怀汉冶萍股权的李汉还要恶毒百倍。逼得盛宣怀差点无力偿还他拖欠横滨正金银行的上百万欠款,最后还是拍卖家私、产业,总算是还上了欠款,一番折腾之下偌大的盛家已经被袁世凯削弱的不敌全盛时的十分之一。
也因为如此,两人之间结下的仇怨已经深不可解,难怪他要趁机出来闹事,同袁争夺北洋系的控制权。
为了对抗袁世凯,盛宣怀选了一个好时机,利用北军大败的大好时机对袁世凯实施了反击。而他手里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金钱,但是这些金钱并不全是盛宣怀自己掏腰包,在他的身后,还有一大帮袁世凯的政敌。这些人中有的是袁世凯的老政敌,早就巴望着袁世凯完蛋。有的是不满袁世凯的满清遗老遗少,他们早就对这背叛了大清的活曹操不满了。更多的还是存心落井下石的投机者,盛宣怀跟日本有关系世人皆知,面对其将获得列强支持的联络声,有不少人都动了心思,感觉跟他走近一些,在已经不能遮风挡雨的‘袁氏烂墙’上推上一把,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
所有的这些人联起手来就组成了“倒袁派”,他们手里或许没有什么武力。可以利用的只有政治资源,这一点他们不如袁世凯。但是仙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护在实际上也充当着他们的盟友的角色。山西、河南各大重镇的接连陷落,成为了他们的最好武器,一刀一刀的捅在袁世凯的身上!
当然,这些袁盛北洋之争还是次要的。袁世凯最头痛的,还是现在如何应付护的北伐兵锋。面对着护装备的飞机、战车,北军无论野战还是守城都不能抵抗,面对着一座座雄关失守,他最近闹心的荒!
一个内敌,一个外敌,这内外夹攻之下袁世凯已是无法招架,心力之憔悴,也只有他身边的人才能体会。但众人也是无能为力,事到如今。连自己的前途都是渺茫,哪里还顾得上袁老帅呢?
人心惶惶之间,却无人察觉到,一把刺刀已经悄悄的解了封,目标直指总统府!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