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遍地新闻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随着报道入学的学生渐渐多起来,宿舍里的床铺全部让五颜六色的被单与褥子所覆盖,好似多彩的地毯,对于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过这样的集体生活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虽然他们中大多是第一次离开家,但是集体生活的大场面所产生的新鲜、乐趣,紧紧吸引着他们。
下午的时日已过半,余热依然弥漫在空气中,送学生的家长也陆续离去,大家虽第一次见,却没有丝毫的陌生,彼此互致问候之后,便三三两两地攀谈起来,突然一个抬高“八度”的声音将大家的谈话声压了下去:“大家静一静,刚才李老师安排,我们收拾一下东西,然后拿着餐具一起到教室集合!”
这声音不仅似堵住了大家的嘴巴,同时将大家的眼神齐刷刷地吸引了过去。站在宿舍门口讲话的同学,他一米六的个头,四方脸,双眼皮,微胖的身材穿着一件雪白的的确良衬衣,下边着一条蓝色的裤子,脚下踩着一双黑色的凉鞋,虽然说话的语音很高,但是微笑却挂在他那宽大的脸上,眼睛咪成了一条缝,向大家传递着发自内心的、友善的表情。
他话音刚落,大家便各自拿出自己准备的瓷碗、瓷缸、勺子、筷子等各式餐具,随着这位同学的引路,径直走向即将开始他们新学习征程的教室。
教室为三间瓦房,一字并排放置双人桌四张,当天入学时,可坐九排,除了两边与中间仅可走单人的过道外,再就是三尺讲台,对门讲台另一端有空间的地方放置了一个小橱子。这些大多从乡村小学走出来的孩子们,对于这样拥挤的座次,还是头一次见到。同时来到教室的还有那些扎着小马尾、留着小留海的二三十位小女生。大家没有任何争抢,依次涌入并随便找了个座位坐下来,静静地等着一个新的开始,大家都在翘首祈盼着什么似的,瞪着大眼睛看着三尺讲台上的大黑板。
安静仅持续了几分钟,大家并没有看到讲台上有什么人上去,于是细微的嘀咕声便开始了,不大一会儿,便演绎成了叽叽喳喳声,听不到大家在议论什么,但是却似有说不完的话似的,彼此的嘴巴并没有闲着。
依然是那位引领大家来教室的同学,从门外走进来,紧走了两步,直接登上了讲台,他并没人做任何手势,仅在讲台上站定,教室立即安静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聚集到讲台上。
“晚饭将开始了,李老师让我统计一下大家吃饭的数量,馒头是按个定的,晚上你吃一个馒头就在这张纸上写上个数与自己的姓名,如你吃馒头个数是一个就写上‘1’,如果两个就写上‘2’,大家听明白了,现在大家传着写上,走读的学生,可以回家吃晚饭,七点前到教室集合。”那同学一口气说完,便下了讲台,弯腰将一张纸与一只削好的铅笔递给了坐在讲台下第一排靠近教室门的那位同学。随之大家沸腾起来,大概就是围绕着吃几个馒头的议论。
就在这议论声中,几位走读的同学站起身来,走出了教室,各自回家去了。
太阳跳跃似的下滑进了屋顶,钻进了树梢,开饭的铃声响起来,班里四位个子稍大的男生,两两组合,一组抬着刚领来的馒头箱,那馒头箱看上去就似小商贩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卖冰糕的冰糕箱一样,长方的,外面刷着白漆,唯一不同的是商贩的冰糕箱有盖子,而馒头箱少了那盖子,多了两边可以抬的铁把手,另一组用扁担抬着一个大木桶,木桶金黄色,外面用三个钢箍分上中下三个层面紧紧套着,同时配了与其他水桶类似的提把手,那扁担从把手处穿过去,轻松地抬了起来。说笑着向学校大食堂走去。
学校食堂离教室算不上很远,相距仅一个操场,就在公布成绩的文庙大殿的后面,食堂外早已排了长队,馒头就堆在食堂靠南门一个大面板上,这面板相当于家里案板的十多个大小,全校学生吃的馒头在上面堆成了馒头山,冒着热气,好似山顶上的云海雾罩般,进入食堂里面,首先感到的是一种热气扑面,食堂里的几位师傅不敢怠慢,尽管那馒头热得让其不时甩着手,却始终不停地向白色的木箱内数着扒拉。
从食堂的北门进去,靠门旁是一口大锅,这锅台的一边是上锅台的阶梯,共有五个台阶,一位师傅上了台阶,站在锅台上,拿起立在锅台上的一张足有两米长把的铁锨从锅底铲了几下,然后换了一个亦有两米长把,另一端固定着一个小水桶似的大勺,在锅里糊糊上面搅上几下,便对下面的同学招呼:“哪个班的?”
“高二三班!”下面排在最前面的同学应声道。
锅台另一边的一位师傅急忙翻看小本子:“高二三班,66人!”
“好嘞!”站在锅台的师傅一边答应着,一边甩开膀子,舞动那长勺,满满地舀起咸糊糊,朝那高二三班的大桶内倒去,按照人数,差不多时,便依次换下一下班级。这对于刚来的孩子们来说,真的是新闻,以前别说没有见过这场面,就是听也没听说过还有如此大的锅,人站在锅台上盛饭,并且那锅能跳进去五个人洗澡都不显拥挤。
当两个小组将饭抬回去时,李老师已经在教室等候,他让同学们将饭碗围绕抬来的木桶放了一圈,并留了一个人靠近木桶的缺口,然后自己亲自拿起农村用的带把儿的水舀子,舀起木桶内的糊糊,盛放入各自的饭碗内。
当看到同学们都将饭碗端入教室时,他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向那位引大家来教室的同学低声说了句什么,便径直走了。
大家吃完饭后,各自洗刷完自己的碗筷,没有人走远,除了去趟卫生间,或是到院内的小卖部买点必备的学习用品,再就是回到教室里笑谈着什么,依然是那位引领大家来教室的同学,提着大木桶在教室前的水笼头前洗刷着,这一幕恰巧被陪着马法成从小卖部回来的穆珍看到,他拉了拉马法成,向水笼头方向努了下嘴,低声说:“我们过去帮忙吧!”马法成当即赞同,两人走过去,帮着洗刷。
“谢谢!我叫严东方,你们呢?”严东方边刷着木桶边问道。
“客气啥,我叫马法成,办法的法,成功的成。他叫穆珍。”马法成抢先回答道。
刷完木桶,他们三人将木桶抬到教室门口一旁放下来,这时穆珍发现,木桶并不是很轻,一个人提起来,明显有些吃力。
太阳公公害羞般地变红了脸,预示着夜的大幕即将拉开,教室里四个长灯管亮起来,当年的农村,能够接上电灯的就很少,即便用上电的农村,家里也只是接了几个打开发红的电灯泡,这样的长灯管也只是偶尔在公社供销社里见过,但是用的家庭还是凤毛麟角,灯光纵然比起现在大功率节能灯昏暗许多,但要比起很多当年未供电的乡村煤油灯,已经似天上“神灯”了。
坐在教室内同学们彼此之间均刚刚认识,但却似久未相见的熟人一样,彼此相互交流得正欢,教室内叽叽喳喳,嗡嗡作响,毕竟是七十余人,空间有限。
当挂在校园南部那排办公室西头的电铃响起后不到一分钟,班主任李老师大步迈上教室讲台,用崭新的黑板擦敲了敲讲台上的讲桌两下,教室内的喧嚣戛然而止,静得可以听到窗外细微风声吹动树叶的声音,李老师的开场白开始了:“祝贺大家进入我们班,从今天开始,大家就是中学生了,这是大家一生学习生活中新的开始。现在全班共七十二名同学,其中五十名同学是从八百余名参考的同学中优中选优选出来的,另外的二十二名同学是我们后续补招进来的,但是无论是优选的,还是补招的,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小学班级的尖子,我为担任你们的班主任感到荣幸,将来我会为你们的未来感到自豪!为了便于大家与我的沟通,先任命一位班长,请严西光同学站起来!”
班里坐在中间靠边的引领大家来教室的那位男生站了起来。
“请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自己!”李老师投去信任的目光。
“我叫严西光,来自湖里,今年十三岁,我们那里是湖区,上学不容易,所以就报考了我们这所中学,今后我会与大家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谢谢大家!”显然,严西光讲话条理清晰,话语中透露着坚定,没有丝毫的胆怯,赢得了所有同学心中的好评。指定严西光当班长,已不是什么悬念,从他引领大家来教室的那一刻开始,大家就认可了他,这个班的班长非他莫属。
李老师带头鼓起了掌,大家也跟着鼓掌,掌声落下时,李老师向严西光挥了下手说:“请坐下!”
稍顿了一下,李老师又接着并关切地问道:“大家认为严西光同学介绍得好不好?”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好,我们所有同学都来介绍一下自己。按座次顺序,依次来介绍,一个同学介绍完,自动坐下,紧挨着的同学接着来。”李老师说完,向坐在第一排靠南边的第一个同学伸过手去:“请你先来!”
“我叫李道明,来自清河公社大李家,今年十二岁,考入这所学校,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叫牛国军,来自离这里不算远的山乡县枣园村,今年十三岁,很幸运来这里上学,希望今后大家能多给予帮助!”转身向全班同学示意地点了一下头。
“我叫……”
同学们依次介绍下去,真的不亏是从全县选出来的优秀学子,所有同学不论男女,自我介绍中虽然显出一种稚嫩,除个别声音偏小外,无一人露出胆小的举止。
李老师听完大家的介绍,很是欣慰,他笑了笑,总结性地说道:“大家不止来自我们县,还有邻县及更远的地方,大家能走到一起,很不容易,古人说得好,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你们坐在同窗下,都是有三辈子亲的喽!将来无论走到何方,身在何处,你们都会彼此记得曾经在谷城一中一起学习过,生活过,并且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李老师说到这里,小有激动,环视了一下整个教室,“你们说是不是啊?”
大家被李老师的这段话所鼓舞,再一次齐声回应“是!”虽语言简短,但力道却是很足,显示出孩子们童稚之气里隐含的坚定。
“我们班人员多,给大家编个学号,这个学号就似部队的编号一样,如没有什么大变动,这学号就将伴随你三年,下面我宣布一下。据后来听说,学号是按入学时的考试成绩排名得来的,学号为一号的同学,当时的入学成绩就是这个班级的第一名,因为分了两个班,总成绩第一的在一班,那第二名就在二班,互相交叉,依次序分配到两个班的。也正是如此,在这里坚持三年的同学中,学号就一直没有变动过。
李老师在简要地提了几项要求后,让大家到教室外排队,男生站一队,女生站一队,两队从矮到高,依次排开,最后李老师按照高矮顺序,对个别同学进行了调整,按照所站的顺序,进行座次安排。
下了灯课,大家回宿舍里休息,从放学到息灯,时间仅半小时,大家紧张有序地准备,然后各自进了自己的被窝,按照李老师讲的,睡觉时不准乱说话的要求,没有人违反规定,也许是孩子们忙了一天太累了,也许是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灯还没有息,宿舍内便传来只有睡眠时的低微鼾声。
早晨的起床铃声响起,那些在家中睡惯了懒觉的孩子们,此时却一咕噜从床上爬起来,急急忙忙穿上衣服,在宿舍前集合,李老师不知何时,早已等候在这里,然后与从女生宿舍走来的女生站队合在一起,跟随着李老师朝学校的大操场走去。
学校的大操场并不在校园里,而是紧邻校园的一块空地上,操场在孩子们眼中,容易拿来与家里的晒粮场相比,不仅大得多,而且上面还有几个整齐排列的篮球架,每个架子前面的地面踩出的光亮,显然是打篮球留下的痕迹。在操场的正北方,有一个大的高台,一位年轻微胖的老师在台子上站着吹哨子,向下面的涌入操场的队伍,不停地挥着手势。
队列是按班级站的,从初中部到高中部,一字排开,当各班按照标注的位置站定后,高台上的老师大声说:“今天我们新来了两个初中班,队伍的排头由初一一班来做,请听口令,初一一班,左转弯,齐步走!”
初一一班的队列是按照先男生后女生,男女队列又按从矮到高排列的,站有最前面的四位男生是班里最矮的,但个子差不多高,四个人其中就有我们的主人公——穆珍。
当最后一个班级步入跑道时,与最先进入跑道的初一一班几乎连成一体了。这样宏大的队伍,在刚入校的孩子们眼里,也只有在电影镜头里看到了。
以上见闻,是语文老师第一堂课上让大家写日记时记录下来的,虽然有的只是只言片语,这些场景却激起了孩子们对一中大集体生活无限热爱,也为开始的新生活带来无限热情。
充满意激情与诗意的一中生活便在孩子们闻所未闻的场景中揭开了序幕。
随着报道入学的学生渐渐多起来,宿舍里的床铺全部让五颜六色的被单与褥子所覆盖,好似多彩的地毯,对于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过这样的集体生活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虽然他们中大多是第一次离开家,但是集体生活的大场面所产生的新鲜、乐趣,紧紧吸引着他们。
下午的时日已过半,余热依然弥漫在空气中,送学生的家长也陆续离去,大家虽第一次见,却没有丝毫的陌生,彼此互致问候之后,便三三两两地攀谈起来,突然一个抬高“八度”的声音将大家的谈话声压了下去:“大家静一静,刚才李老师安排,我们收拾一下东西,然后拿着餐具一起到教室集合!”
这声音不仅似堵住了大家的嘴巴,同时将大家的眼神齐刷刷地吸引了过去。站在宿舍门口讲话的同学,他一米六的个头,四方脸,双眼皮,微胖的身材穿着一件雪白的的确良衬衣,下边着一条蓝色的裤子,脚下踩着一双黑色的凉鞋,虽然说话的语音很高,但是微笑却挂在他那宽大的脸上,眼睛咪成了一条缝,向大家传递着发自内心的、友善的表情。
他话音刚落,大家便各自拿出自己准备的瓷碗、瓷缸、勺子、筷子等各式餐具,随着这位同学的引路,径直走向即将开始他们新学习征程的教室。
教室为三间瓦房,一字并排放置双人桌四张,当天入学时,可坐九排,除了两边与中间仅可走单人的过道外,再就是三尺讲台,对门讲台另一端有空间的地方放置了一个小橱子。这些大多从乡村小学走出来的孩子们,对于这样拥挤的座次,还是头一次见到。同时来到教室的还有那些扎着小马尾、留着小留海的二三十位小女生。大家没有任何争抢,依次涌入并随便找了个座位坐下来,静静地等着一个新的开始,大家都在翘首祈盼着什么似的,瞪着大眼睛看着三尺讲台上的大黑板。
安静仅持续了几分钟,大家并没有看到讲台上有什么人上去,于是细微的嘀咕声便开始了,不大一会儿,便演绎成了叽叽喳喳声,听不到大家在议论什么,但是却似有说不完的话似的,彼此的嘴巴并没有闲着。
依然是那位引领大家来教室的同学,从门外走进来,紧走了两步,直接登上了讲台,他并没人做任何手势,仅在讲台上站定,教室立即安静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聚集到讲台上。
“晚饭将开始了,李老师让我统计一下大家吃饭的数量,馒头是按个定的,晚上你吃一个馒头就在这张纸上写上个数与自己的姓名,如你吃馒头个数是一个就写上‘1’,如果两个就写上‘2’,大家听明白了,现在大家传着写上,走读的学生,可以回家吃晚饭,七点前到教室集合。”那同学一口气说完,便下了讲台,弯腰将一张纸与一只削好的铅笔递给了坐在讲台下第一排靠近教室门的那位同学。随之大家沸腾起来,大概就是围绕着吃几个馒头的议论。
就在这议论声中,几位走读的同学站起身来,走出了教室,各自回家去了。
太阳跳跃似的下滑进了屋顶,钻进了树梢,开饭的铃声响起来,班里四位个子稍大的男生,两两组合,一组抬着刚领来的馒头箱,那馒头箱看上去就似小商贩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卖冰糕的冰糕箱一样,长方的,外面刷着白漆,唯一不同的是商贩的冰糕箱有盖子,而馒头箱少了那盖子,多了两边可以抬的铁把手,另一组用扁担抬着一个大木桶,木桶金黄色,外面用三个钢箍分上中下三个层面紧紧套着,同时配了与其他水桶类似的提把手,那扁担从把手处穿过去,轻松地抬了起来。说笑着向学校大食堂走去。
学校食堂离教室算不上很远,相距仅一个操场,就在公布成绩的文庙大殿的后面,食堂外早已排了长队,馒头就堆在食堂靠南门一个大面板上,这面板相当于家里案板的十多个大小,全校学生吃的馒头在上面堆成了馒头山,冒着热气,好似山顶上的云海雾罩般,进入食堂里面,首先感到的是一种热气扑面,食堂里的几位师傅不敢怠慢,尽管那馒头热得让其不时甩着手,却始终不停地向白色的木箱内数着扒拉。
从食堂的北门进去,靠门旁是一口大锅,这锅台的一边是上锅台的阶梯,共有五个台阶,一位师傅上了台阶,站在锅台上,拿起立在锅台上的一张足有两米长把的铁锨从锅底铲了几下,然后换了一个亦有两米长把,另一端固定着一个小水桶似的大勺,在锅里糊糊上面搅上几下,便对下面的同学招呼:“哪个班的?”
“高二三班!”下面排在最前面的同学应声道。
锅台另一边的一位师傅急忙翻看小本子:“高二三班,66人!”
“好嘞!”站在锅台的师傅一边答应着,一边甩开膀子,舞动那长勺,满满地舀起咸糊糊,朝那高二三班的大桶内倒去,按照人数,差不多时,便依次换下一下班级。这对于刚来的孩子们来说,真的是新闻,以前别说没有见过这场面,就是听也没听说过还有如此大的锅,人站在锅台上盛饭,并且那锅能跳进去五个人洗澡都不显拥挤。
当两个小组将饭抬回去时,李老师已经在教室等候,他让同学们将饭碗围绕抬来的木桶放了一圈,并留了一个人靠近木桶的缺口,然后自己亲自拿起农村用的带把儿的水舀子,舀起木桶内的糊糊,盛放入各自的饭碗内。
当看到同学们都将饭碗端入教室时,他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向那位引大家来教室的同学低声说了句什么,便径直走了。
大家吃完饭后,各自洗刷完自己的碗筷,没有人走远,除了去趟卫生间,或是到院内的小卖部买点必备的学习用品,再就是回到教室里笑谈着什么,依然是那位引领大家来教室的同学,提着大木桶在教室前的水笼头前洗刷着,这一幕恰巧被陪着马法成从小卖部回来的穆珍看到,他拉了拉马法成,向水笼头方向努了下嘴,低声说:“我们过去帮忙吧!”马法成当即赞同,两人走过去,帮着洗刷。
“谢谢!我叫严东方,你们呢?”严东方边刷着木桶边问道。
“客气啥,我叫马法成,办法的法,成功的成。他叫穆珍。”马法成抢先回答道。
刷完木桶,他们三人将木桶抬到教室门口一旁放下来,这时穆珍发现,木桶并不是很轻,一个人提起来,明显有些吃力。
太阳公公害羞般地变红了脸,预示着夜的大幕即将拉开,教室里四个长灯管亮起来,当年的农村,能够接上电灯的就很少,即便用上电的农村,家里也只是接了几个打开发红的电灯泡,这样的长灯管也只是偶尔在公社供销社里见过,但是用的家庭还是凤毛麟角,灯光纵然比起现在大功率节能灯昏暗许多,但要比起很多当年未供电的乡村煤油灯,已经似天上“神灯”了。
坐在教室内同学们彼此之间均刚刚认识,但却似久未相见的熟人一样,彼此相互交流得正欢,教室内叽叽喳喳,嗡嗡作响,毕竟是七十余人,空间有限。
当挂在校园南部那排办公室西头的电铃响起后不到一分钟,班主任李老师大步迈上教室讲台,用崭新的黑板擦敲了敲讲台上的讲桌两下,教室内的喧嚣戛然而止,静得可以听到窗外细微风声吹动树叶的声音,李老师的开场白开始了:“祝贺大家进入我们班,从今天开始,大家就是中学生了,这是大家一生学习生活中新的开始。现在全班共七十二名同学,其中五十名同学是从八百余名参考的同学中优中选优选出来的,另外的二十二名同学是我们后续补招进来的,但是无论是优选的,还是补招的,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小学班级的尖子,我为担任你们的班主任感到荣幸,将来我会为你们的未来感到自豪!为了便于大家与我的沟通,先任命一位班长,请严西光同学站起来!”
班里坐在中间靠边的引领大家来教室的那位男生站了起来。
“请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自己!”李老师投去信任的目光。
“我叫严西光,来自湖里,今年十三岁,我们那里是湖区,上学不容易,所以就报考了我们这所中学,今后我会与大家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谢谢大家!”显然,严西光讲话条理清晰,话语中透露着坚定,没有丝毫的胆怯,赢得了所有同学心中的好评。指定严西光当班长,已不是什么悬念,从他引领大家来教室的那一刻开始,大家就认可了他,这个班的班长非他莫属。
李老师带头鼓起了掌,大家也跟着鼓掌,掌声落下时,李老师向严西光挥了下手说:“请坐下!”
稍顿了一下,李老师又接着并关切地问道:“大家认为严西光同学介绍得好不好?”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好,我们所有同学都来介绍一下自己。按座次顺序,依次来介绍,一个同学介绍完,自动坐下,紧挨着的同学接着来。”李老师说完,向坐在第一排靠南边的第一个同学伸过手去:“请你先来!”
“我叫李道明,来自清河公社大李家,今年十二岁,考入这所学校,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叫牛国军,来自离这里不算远的山乡县枣园村,今年十三岁,很幸运来这里上学,希望今后大家能多给予帮助!”转身向全班同学示意地点了一下头。
“我叫……”
同学们依次介绍下去,真的不亏是从全县选出来的优秀学子,所有同学不论男女,自我介绍中虽然显出一种稚嫩,除个别声音偏小外,无一人露出胆小的举止。
李老师听完大家的介绍,很是欣慰,他笑了笑,总结性地说道:“大家不止来自我们县,还有邻县及更远的地方,大家能走到一起,很不容易,古人说得好,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你们坐在同窗下,都是有三辈子亲的喽!将来无论走到何方,身在何处,你们都会彼此记得曾经在谷城一中一起学习过,生活过,并且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李老师说到这里,小有激动,环视了一下整个教室,“你们说是不是啊?”
大家被李老师的这段话所鼓舞,再一次齐声回应“是!”虽语言简短,但力道却是很足,显示出孩子们童稚之气里隐含的坚定。
“我们班人员多,给大家编个学号,这个学号就似部队的编号一样,如没有什么大变动,这学号就将伴随你三年,下面我宣布一下。据后来听说,学号是按入学时的考试成绩排名得来的,学号为一号的同学,当时的入学成绩就是这个班级的第一名,因为分了两个班,总成绩第一的在一班,那第二名就在二班,互相交叉,依次序分配到两个班的。也正是如此,在这里坚持三年的同学中,学号就一直没有变动过。
李老师在简要地提了几项要求后,让大家到教室外排队,男生站一队,女生站一队,两队从矮到高,依次排开,最后李老师按照高矮顺序,对个别同学进行了调整,按照所站的顺序,进行座次安排。
下了灯课,大家回宿舍里休息,从放学到息灯,时间仅半小时,大家紧张有序地准备,然后各自进了自己的被窝,按照李老师讲的,睡觉时不准乱说话的要求,没有人违反规定,也许是孩子们忙了一天太累了,也许是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灯还没有息,宿舍内便传来只有睡眠时的低微鼾声。
早晨的起床铃声响起,那些在家中睡惯了懒觉的孩子们,此时却一咕噜从床上爬起来,急急忙忙穿上衣服,在宿舍前集合,李老师不知何时,早已等候在这里,然后与从女生宿舍走来的女生站队合在一起,跟随着李老师朝学校的大操场走去。
学校的大操场并不在校园里,而是紧邻校园的一块空地上,操场在孩子们眼中,容易拿来与家里的晒粮场相比,不仅大得多,而且上面还有几个整齐排列的篮球架,每个架子前面的地面踩出的光亮,显然是打篮球留下的痕迹。在操场的正北方,有一个大的高台,一位年轻微胖的老师在台子上站着吹哨子,向下面的涌入操场的队伍,不停地挥着手势。
队列是按班级站的,从初中部到高中部,一字排开,当各班按照标注的位置站定后,高台上的老师大声说:“今天我们新来了两个初中班,队伍的排头由初一一班来做,请听口令,初一一班,左转弯,齐步走!”
初一一班的队列是按照先男生后女生,男女队列又按从矮到高排列的,站有最前面的四位男生是班里最矮的,但个子差不多高,四个人其中就有我们的主人公——穆珍。
当最后一个班级步入跑道时,与最先进入跑道的初一一班几乎连成一体了。这样宏大的队伍,在刚入校的孩子们眼里,也只有在电影镜头里看到了。
以上见闻,是语文老师第一堂课上让大家写日记时记录下来的,虽然有的只是只言片语,这些场景却激起了孩子们对一中大集体生活无限热爱,也为开始的新生活带来无限热情。
充满意激情与诗意的一中生活便在孩子们闻所未闻的场景中揭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