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 大宋文官惯用的手段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可是,谁知道,事情的结果却事与愿违。宋神宗大怒之下,实升暗贬了蔡道,却一直都不肯答应蔡道提出离京的请求。
幸好,蔡道暗中操纵的藏富于民计划并没有被废止,不论是变法派或是保守派的大臣,俱都认为和大辽国换取耕牛是有利可图的。
收购粮食、制成美酒、贩卖到辽国换取耕牛和极少量的战马,这些蔡道都已经插不上手了。而且,那些耕牛最终只有极少的数量能够流入贫民百姓手中。可是,不管是谁在主持这件事,仓库中的粮食的的确确地在减少,而大宋国北方耕牛的保有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之中。
所以,即便蔡道从这件事中被剥离了出去,计划却仍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元丰六年,畿内大旱,河北诸路又一次遭遇蝗灾。
可是,有了去年中原大熟打底,各地官府又在监察御史的监察下,补足了常平仓。
所以,即便按照蔡道种田的方法,畿内的土地在大旱之年也无法获得增产,大部分普通百姓还是在家里储备下了充足的粮食应付灾年,其手中也有了不少钱财。所以,畿内的土地即便减产较为严重,汴梁城内外也并没有出现往年那样的大规模的流民。
想当初,蔡道进京之后,曾经拜访过蔡确,并向这位八闽的前辈提供自己的意见,就是专门把分属于不同派系的低级官员,划片派往容易出乱子的地区,属于保守派系的全都派往了河北诸路,属于中间派系的派往西北地区,而属于变法派系的全都派往了更容易出乱子的河东路和齐鲁地区。
当时,蔡确和章敦还不理解蔡道这样建议的真正意义何在,不过,之后,蔡确在安排官员的时候,还是下意识的按照蔡道的建议就这么做了。
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只过了一年的时间,效果便显现了出来。
天下最容易出问题,也就是最容易出政绩的四个地区,西北地区,中间派系的官员在孙觉和苏轼的率领下,做得是风生水起。
河东路和齐鲁地区本是较为贫瘠的地区,相对于河北地区,那是山多地少,可是,在这一年之内,除了极个别州县以外,俱是风调雨顺,再加上变法派的低级官员都对推广蔡道的种植技术极为感兴趣,所以,这两个地方也都如同西北地区一样,取得了丰收。
相反,连续两年遭遇蝗灾,河北诸路百姓的情况可谓是雪上加霜。
宋神宗亲自指派郑侠从汴梁城调拨一批粮食通过水路运往大名府,救济因蝗灾而流离失所的饥民。
郑侠就这样,再一次被派到了河北诸路抗击蝗灾的第一线,最终的结果却是差强人意。
画流民图的时候,郑侠倒是做得非常得心应手。可是,轮到了他去处理流民问题的时候,这厮就采取了以往大宋文官惯用的手段,应对河北诸路的灾民。
大宋文官惯用的手段,既简单,又残忍。
先是派重兵把守住边境和各个府、州、县的城门,特别是黄河,这样做,既可以阻止流民进入河北诸路的各个城市之中,又可以阻止这些流民越过黄河,就食于京师。他甚至还联合河北诸路上上下下的官员一起欺上瞒下,强硬的按下了这次蝗灾对河北的影响。
经过蔡确和章敦的精心调派,河北诸路的府、州、县的主官几乎都变成了保守派的官员,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即便不是郑侠前头,他们自然也会是异常齐心。
老弱病残不是死在了家中,就是死在了流转于路途之上。官府的确也在路上派发了救灾粮食,可所派发的数量不但不足以满足所有的灾民,而且,这些救灾的粮食在派发到各级地方官府的时候,被保守派的官员和地方小吏们一层层的搜刮,很多都被贱卖给了去年因为蔡道插手,而蒙受了巨大损失的大粮商们。
结果就是,救灾的大锅中一直都煮着发出糜烂腐败的救灾粮食,可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是死了很多,而那些因为蝗灾失去土地的幸存下来的百姓都是一些身体强壮的汉子,他们最后俱被招入厢军当中。
这就是大宋文官处理流民时惯用的方法。
老手段,老方法,却异常的好用。
河北诸路也有变法派低级官员,不过大多不是主官而已,他们对这些人的手段了然于心,只是将情况详细地上报给了自己的‘老板’,就在一旁冷眼旁观。朝中的大臣们也自然是知晓这件事的,包括喜欢装糊涂的‘三旨宰相’王珪也十分清楚。
掌握着皇城司的石得一,虽然对地方上的监控没那么严,也同样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可是,不论是忠心耿耿的是石得一,还是什么都依从宋神宗的王珪,这一次都对郑侠以及河北诸路的官员的所作所为三缄其口,仅仅就只瞒着宋神宗一个人而已。
原因非常一致,石得一和所有大臣也都不希望在自己任内,再有任何大规模的流民进入京畿地区,所以,俱都冷眼旁观郑侠以及所有河北诸路官员们拙劣而丑陋的表演。
蔡道知道这件事吗?
自然是知道,他也有自己的消息来源。
他虽然也痛惜河北诸路的无辜老百姓们的遭遇,可也是爱莫能助了。如今的他,已经失去了向宋神宗上奏折的权利。再说,他对于宋神宗已经彻底的失望了。即便身边有曾巩这样的重臣在,蔡道也不想再去管这种事情。他还想让这位大文豪多活几年,最起码在被人贬出汴梁城之前,在帮衬自己几年的时间。
说到底,天南地北的百姓,那都是他赵宋治下的子民,和蔡道有没有任何的关系。蔡道穿不穿越过来,这些该死的百姓还是要死。皇上被蒙在了鼓里,文武百官不急,石得一这个大太监也不急,他一个七岁的孩童着什么急呢?
自从被掳夺走身上唯一的官职之后,蔡道就已经变得心灰意冷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已经下定决心,只要宋神宗还在位,只要不是仙游县、夷洲岛和水泊梁山出问题,他对任何事情都是三缄其口。
天下百姓受苦的多了去了,又不是河北诸路一地的百姓们在受苦,天有不测风云,大宋的疆域之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各种的灾祸,只不过是没有像河北诸路这么集中罢了。
起码来说,因为蔡道的原因,中原地方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能吃上几顿饱饭了,没有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继续再饿着肚子在地里干活。
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在变好,而且,在这元丰年的最后三年中,中原地区迎来了宋真宗引进占城稻之后和宋仁宗息事养民四十年之后,大宋国迎来了第三次人口大爆发。
蔡道刚从周边的百姓家里就能够感受到民众的喜悦,这三年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生孩子。
因为他的几个举措,已经活民无数,蔡道又有什么好沮丧的呢?
郑侠连续两次出师不利,他在官员和士绅中的声望反而大增,可官中侠的名号却在畿内地区和河北诸路,这两处大的地区百姓们的心中,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笑料。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次,民众自发的传颂着一首童谣。
侠之大者是硕鼠,为国为官不为民。
蔡道没有想到但是,郑侠他人没有在汴梁城,却也给他找了点麻烦。(未完待续)
可是,谁知道,事情的结果却事与愿违。宋神宗大怒之下,实升暗贬了蔡道,却一直都不肯答应蔡道提出离京的请求。
幸好,蔡道暗中操纵的藏富于民计划并没有被废止,不论是变法派或是保守派的大臣,俱都认为和大辽国换取耕牛是有利可图的。
收购粮食、制成美酒、贩卖到辽国换取耕牛和极少量的战马,这些蔡道都已经插不上手了。而且,那些耕牛最终只有极少的数量能够流入贫民百姓手中。可是,不管是谁在主持这件事,仓库中的粮食的的确确地在减少,而大宋国北方耕牛的保有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之中。
所以,即便蔡道从这件事中被剥离了出去,计划却仍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元丰六年,畿内大旱,河北诸路又一次遭遇蝗灾。
可是,有了去年中原大熟打底,各地官府又在监察御史的监察下,补足了常平仓。
所以,即便按照蔡道种田的方法,畿内的土地在大旱之年也无法获得增产,大部分普通百姓还是在家里储备下了充足的粮食应付灾年,其手中也有了不少钱财。所以,畿内的土地即便减产较为严重,汴梁城内外也并没有出现往年那样的大规模的流民。
想当初,蔡道进京之后,曾经拜访过蔡确,并向这位八闽的前辈提供自己的意见,就是专门把分属于不同派系的低级官员,划片派往容易出乱子的地区,属于保守派系的全都派往了河北诸路,属于中间派系的派往西北地区,而属于变法派系的全都派往了更容易出乱子的河东路和齐鲁地区。
当时,蔡确和章敦还不理解蔡道这样建议的真正意义何在,不过,之后,蔡确在安排官员的时候,还是下意识的按照蔡道的建议就这么做了。
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只过了一年的时间,效果便显现了出来。
天下最容易出问题,也就是最容易出政绩的四个地区,西北地区,中间派系的官员在孙觉和苏轼的率领下,做得是风生水起。
河东路和齐鲁地区本是较为贫瘠的地区,相对于河北地区,那是山多地少,可是,在这一年之内,除了极个别州县以外,俱是风调雨顺,再加上变法派的低级官员都对推广蔡道的种植技术极为感兴趣,所以,这两个地方也都如同西北地区一样,取得了丰收。
相反,连续两年遭遇蝗灾,河北诸路百姓的情况可谓是雪上加霜。
宋神宗亲自指派郑侠从汴梁城调拨一批粮食通过水路运往大名府,救济因蝗灾而流离失所的饥民。
郑侠就这样,再一次被派到了河北诸路抗击蝗灾的第一线,最终的结果却是差强人意。
画流民图的时候,郑侠倒是做得非常得心应手。可是,轮到了他去处理流民问题的时候,这厮就采取了以往大宋文官惯用的手段,应对河北诸路的灾民。
大宋文官惯用的手段,既简单,又残忍。
先是派重兵把守住边境和各个府、州、县的城门,特别是黄河,这样做,既可以阻止流民进入河北诸路的各个城市之中,又可以阻止这些流民越过黄河,就食于京师。他甚至还联合河北诸路上上下下的官员一起欺上瞒下,强硬的按下了这次蝗灾对河北的影响。
经过蔡确和章敦的精心调派,河北诸路的府、州、县的主官几乎都变成了保守派的官员,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即便不是郑侠前头,他们自然也会是异常齐心。
老弱病残不是死在了家中,就是死在了流转于路途之上。官府的确也在路上派发了救灾粮食,可所派发的数量不但不足以满足所有的灾民,而且,这些救灾的粮食在派发到各级地方官府的时候,被保守派的官员和地方小吏们一层层的搜刮,很多都被贱卖给了去年因为蔡道插手,而蒙受了巨大损失的大粮商们。
结果就是,救灾的大锅中一直都煮着发出糜烂腐败的救灾粮食,可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是死了很多,而那些因为蝗灾失去土地的幸存下来的百姓都是一些身体强壮的汉子,他们最后俱被招入厢军当中。
这就是大宋文官处理流民时惯用的方法。
老手段,老方法,却异常的好用。
河北诸路也有变法派低级官员,不过大多不是主官而已,他们对这些人的手段了然于心,只是将情况详细地上报给了自己的‘老板’,就在一旁冷眼旁观。朝中的大臣们也自然是知晓这件事的,包括喜欢装糊涂的‘三旨宰相’王珪也十分清楚。
掌握着皇城司的石得一,虽然对地方上的监控没那么严,也同样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可是,不论是忠心耿耿的是石得一,还是什么都依从宋神宗的王珪,这一次都对郑侠以及河北诸路的官员的所作所为三缄其口,仅仅就只瞒着宋神宗一个人而已。
原因非常一致,石得一和所有大臣也都不希望在自己任内,再有任何大规模的流民进入京畿地区,所以,俱都冷眼旁观郑侠以及所有河北诸路官员们拙劣而丑陋的表演。
蔡道知道这件事吗?
自然是知道,他也有自己的消息来源。
他虽然也痛惜河北诸路的无辜老百姓们的遭遇,可也是爱莫能助了。如今的他,已经失去了向宋神宗上奏折的权利。再说,他对于宋神宗已经彻底的失望了。即便身边有曾巩这样的重臣在,蔡道也不想再去管这种事情。他还想让这位大文豪多活几年,最起码在被人贬出汴梁城之前,在帮衬自己几年的时间。
说到底,天南地北的百姓,那都是他赵宋治下的子民,和蔡道有没有任何的关系。蔡道穿不穿越过来,这些该死的百姓还是要死。皇上被蒙在了鼓里,文武百官不急,石得一这个大太监也不急,他一个七岁的孩童着什么急呢?
自从被掳夺走身上唯一的官职之后,蔡道就已经变得心灰意冷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已经下定决心,只要宋神宗还在位,只要不是仙游县、夷洲岛和水泊梁山出问题,他对任何事情都是三缄其口。
天下百姓受苦的多了去了,又不是河北诸路一地的百姓们在受苦,天有不测风云,大宋的疆域之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各种的灾祸,只不过是没有像河北诸路这么集中罢了。
起码来说,因为蔡道的原因,中原地方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能吃上几顿饱饭了,没有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继续再饿着肚子在地里干活。
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在变好,而且,在这元丰年的最后三年中,中原地区迎来了宋真宗引进占城稻之后和宋仁宗息事养民四十年之后,大宋国迎来了第三次人口大爆发。
蔡道刚从周边的百姓家里就能够感受到民众的喜悦,这三年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生孩子。
因为他的几个举措,已经活民无数,蔡道又有什么好沮丧的呢?
郑侠连续两次出师不利,他在官员和士绅中的声望反而大增,可官中侠的名号却在畿内地区和河北诸路,这两处大的地区百姓们的心中,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笑料。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次,民众自发的传颂着一首童谣。
侠之大者是硕鼠,为国为官不为民。
蔡道没有想到但是,郑侠他人没有在汴梁城,却也给他找了点麻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