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八章 欧亚主义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国外需要救火也就算了,国内也不省心。这倒不是苏联民众出现了群体性事件这种事,这种事总书记留在莫斯科的几个肃反干部出身的委员,任何一个跳出来都能平息。
而是高层出现了矛盾,两个城市,两个地区的矛盾。其实是三个,关于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三个城市的关系,这还涉及到了地域矛盾。谁说领导层就不会有地域矛盾?地球上大到世界格局变换,小到蔬菜涨价,都有对喷的理由。人和人的相处不是青涩网站,做不到人人都喜欢。
“是罗曼诺夫和格里申的矛盾,其中还有哈拉佐夫的立场。”坐在飞机上的谢洛夫用手掐着自己有些僵硬的脖子,看着谢尔比茨基道,“如果这里面再加上你,那就热闹了。”
“我是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不是基辅市委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打着哈欠道,“老了,你们莫斯科的事情,我不会掺和,苏联需要我自然尽力,可我不会掺和到利益之争当中。”
什么叫你们莫斯科?谢洛夫对这种态度不是很满意,可现在不是撕逼的时候,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矛盾来源已久,从帝俄到苏联、一直到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联邦。
列宁格勒原来的名字叫做圣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一直都是帝俄的首都。莫斯科在列宁格勒面前底气,还没有帝都和魔都那样平等。魔都在帝都面前不过是后起之秀,可苏联现在的政治中心莫斯科,除了是现在的首都之外,什么经济、文化、历史通通都处在下风,这就很尴尬了。
列宁格勒的重要意义,导致了列宁格勒集团的产生。截止到目前,已经出现过三次。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基洛夫、二战之后日丹诺夫领导的列宁格勒集团,现在的罗曼诺夫。
如果说乌克兰集团冲击苏联领导层总是成功的话,那列宁格勒集团总是扮演最接近成功的失败者。三次冲击最高领导层全部失败,比克格勃的安全干部的失败还要多。从贝利亚到谢列平,苏联安全干部也才不过失败两次。
列宁格勒领导人屡屡失败,其中莫斯科的作用功不可没。莫斯科历代领导人,都以狙击列宁格勒领导人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为第一任务。多年以来,谢洛夫见到两个城市最和睦的时候,是谢列平叱咤风云的那几年,因为两个城市的市委第一书记,都是谢列平做共青团第一书记时候的团中央书记。
就这么几年,叶戈雷切夫两人被换掉后,两个城市的关系又回到了正轨中。莫斯科人充满优越感,总是有点居高临下地对待所有的外地人,包括彼得堡人。而彼得堡人则把莫斯科称作“大乡村”、……他们认为自己是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拥有者,更有学问和教养。
“让哈拉佐夫同志来一趟。”谢洛夫下了飞机直接回克里姆林宫,哈拉佐夫就是原来的立陶宛共产党第二书记,目前谢列平如果还有什么朋友没有被勃列日涅夫干掉的话,除了谢洛夫之外,哈拉佐夫就是唯一一个。
一般情况下莫斯科都能把列宁格勒的不满压下去,毕竟政治中心还有有利条件。不过变化来自于另外一个城市,俄罗斯历史上从来没有控制过的君士坦丁堡,现在叫苏维埃格勒。
苏维埃格勒起到了另外一个作用,这座并入苏联还不到二十年的城市,和列宁格勒的环境差不多。只不过一个南边,一个在北边,这次共同对莫斯科发难。这就让格里申有些招架不住,苏维埃格勒的发展得到了全苏联的支持,现在已经和列宁格勒并驾齐驱。面对莫斯科的一些条条框框,同样十分不满。
“地域矛盾还是这么令人挠头,你们苏维埃格勒掺和进来,就更加复杂了。”谢洛夫让小瓦莉娅弄来一杯红茶,他自己喝水,懒洋洋的道,“相信格里申现在的心情一定不好。”
“总书记,你也知道以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的地理位置,后来居上是正常的。”哈拉佐夫和谢洛夫认识很久,所以沟通起来直言不讳。
“我理解,但是从政治上,我必须站在格里申的一边。”谢洛夫耸耸肩道,“我们不是一个完全的欧洲国家,是西伯利亚给了我们和美国对抗的资源。欧亚主义和东罗马帝国的文化是相容的,双头鹰的意义相信你作为苏维埃格勒的第一书记,能明白其中的内涵。”
“欧洲人一直认为我们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只有近几年才承认,这和我们的国力有关系。西欧那些老牌帝国主义求我们时候,才能想起来欧洲团结。”谢洛夫冷哼道,“我们不需要去求他们,苏联是欧洲国家同样也是亚洲国家,整个欧亚大陆上的事,我们都要管。”
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代替莫斯科的地位,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列宁格勒是帝俄的首都,还是亲西方派的发源地,苏维埃格勒就更不用说了,苏联一直反感宗教。
时间不长,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格里申,还有列宁格勒的领导人罗曼诺夫都来到了克里姆林宫。总书记首先怒斥了罗曼诺夫和哈拉佐夫,毫不犹豫的站在格里申一边。他是苏联共产党的总书记,必须维护对苏联最有利的方案。
怒斥了之后还是要回到正式问题,就是两个城市对莫斯科的限制,“你们想要移民的话,俄罗斯没有,可以去中亚的加盟共和国想想办法。”
不放开政策限制,只能把这种不满延后,等到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羽翼丰满了,以后还会向莫斯科发难。这根本无法避免,美国的洛杉矶和纽约、中国的魔都和帝都都有这种管系,苏联能通过行政力量永远的把这种不满压下去?根本不可能。
“苏联就是苏联,我们站在地球上,不需要想我们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这种无聊问题。欧洲和亚洲都在苏联的考虑范围之内。”第二天的共青团真理报标题,也算是给几个大城市的撕逼浇了一盆冷水。
苏联代表团刚刚离开法国,里根的法国之行也即将开始。里根此次将对英法德三国进行访问,谢洛夫在法国的时候,里根正在伦敦给予撒切尔夫人支持。谢洛夫回国救火后,里根在开始对法国的访问。
“对于冷战的策略是,我们赢,他们输。”在离开伦敦之前,里根对撒切尔夫人说道。
不过里根在到达法国后,迎接他的是众多的抗议浪潮,因为里根想要把中子弹部署在欧洲,用来应对苏联的坦克大军,法国对此坚决反对。多年来法国一直扯北约的后腿,禁止任何加强欧洲紧张局势的部署,苏联不听的话就警告美国。
美国刚刚露出想要部署中子弹的意思,法国立刻表示坚决反对,煽动和法国关系不错的国家一起反对,整个西欧都蔓延着铺天盖地的抗议浪潮。
在这件事上联邦德国和法国是一致的,还没等里根到达德国,联邦德国的抗议者已经上街了,德国人的想法也很简单,他们宁可被苏联的坦克威胁,也不愿意被苏联的核导弹威胁。
苏联已经几次声明,美国部署中子弹不过是在尝试突破核武器的使用限制,不管美国说的多好听,苏联都会用核弹来回应,不会理会美国狡辩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适用范围。
“在这件事上,一定要拉上法国,我们宁可被法国的核武器威胁,也要让美国的中子弹离我们远点。”谢洛夫对着外交部长葛罗米柯道,“里根走到哪,我们就抗议到哪。”
事实就是这么清楚,苏联宁可忍受法国的威胁,也不能让美国威胁自己,苏联的态度清楚的被法国总统密特朗接收,这次法国成了美国最大的绊脚石。
里根访问法国的几天里,就像是苏联认为的那样,走到哪里被抗议到哪里。所谓的个人魅力,演讲能力都发挥不出来。首先法国人听不懂英语,再者法国媒体没有包装里根。在没有包装的情况下,里根有个人魅力也发挥不出来。
没有媒体的包装,什么伟大领袖,里根还没有刚刚离开法国的大特务头子有魅力。至少谢洛夫访问的时候,法国媒体统一口径认为,法国和苏联的友好将是世界和平的基石。
在一片抗议浪潮之中,里根到达联邦德国,仍然能看到人山人海的抗议者,抗议里根试图在联邦德国部署中子弹的想法。
“给我架上高音喇叭,围着西柏林,里根敢来西柏林,我让他一场演讲都进去不下去。”通过某个斯塔西资深特工,苏联立刻做出针对性部署。美国总统一碰到什么难题的时候,往往会跑到西柏林刷存在感,表现自己的英勇无畏。里根是演员出身,想到这招一点都不意外。
国外需要救火也就算了,国内也不省心。这倒不是苏联民众出现了群体性事件这种事,这种事总书记留在莫斯科的几个肃反干部出身的委员,任何一个跳出来都能平息。
而是高层出现了矛盾,两个城市,两个地区的矛盾。其实是三个,关于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三个城市的关系,这还涉及到了地域矛盾。谁说领导层就不会有地域矛盾?地球上大到世界格局变换,小到蔬菜涨价,都有对喷的理由。人和人的相处不是青涩网站,做不到人人都喜欢。
“是罗曼诺夫和格里申的矛盾,其中还有哈拉佐夫的立场。”坐在飞机上的谢洛夫用手掐着自己有些僵硬的脖子,看着谢尔比茨基道,“如果这里面再加上你,那就热闹了。”
“我是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不是基辅市委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打着哈欠道,“老了,你们莫斯科的事情,我不会掺和,苏联需要我自然尽力,可我不会掺和到利益之争当中。”
什么叫你们莫斯科?谢洛夫对这种态度不是很满意,可现在不是撕逼的时候,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矛盾来源已久,从帝俄到苏联、一直到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联邦。
列宁格勒原来的名字叫做圣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一直都是帝俄的首都。莫斯科在列宁格勒面前底气,还没有帝都和魔都那样平等。魔都在帝都面前不过是后起之秀,可苏联现在的政治中心莫斯科,除了是现在的首都之外,什么经济、文化、历史通通都处在下风,这就很尴尬了。
列宁格勒的重要意义,导致了列宁格勒集团的产生。截止到目前,已经出现过三次。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基洛夫、二战之后日丹诺夫领导的列宁格勒集团,现在的罗曼诺夫。
如果说乌克兰集团冲击苏联领导层总是成功的话,那列宁格勒集团总是扮演最接近成功的失败者。三次冲击最高领导层全部失败,比克格勃的安全干部的失败还要多。从贝利亚到谢列平,苏联安全干部也才不过失败两次。
列宁格勒领导人屡屡失败,其中莫斯科的作用功不可没。莫斯科历代领导人,都以狙击列宁格勒领导人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为第一任务。多年以来,谢洛夫见到两个城市最和睦的时候,是谢列平叱咤风云的那几年,因为两个城市的市委第一书记,都是谢列平做共青团第一书记时候的团中央书记。
就这么几年,叶戈雷切夫两人被换掉后,两个城市的关系又回到了正轨中。莫斯科人充满优越感,总是有点居高临下地对待所有的外地人,包括彼得堡人。而彼得堡人则把莫斯科称作“大乡村”、……他们认为自己是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拥有者,更有学问和教养。
“让哈拉佐夫同志来一趟。”谢洛夫下了飞机直接回克里姆林宫,哈拉佐夫就是原来的立陶宛共产党第二书记,目前谢列平如果还有什么朋友没有被勃列日涅夫干掉的话,除了谢洛夫之外,哈拉佐夫就是唯一一个。
一般情况下莫斯科都能把列宁格勒的不满压下去,毕竟政治中心还有有利条件。不过变化来自于另外一个城市,俄罗斯历史上从来没有控制过的君士坦丁堡,现在叫苏维埃格勒。
苏维埃格勒起到了另外一个作用,这座并入苏联还不到二十年的城市,和列宁格勒的环境差不多。只不过一个南边,一个在北边,这次共同对莫斯科发难。这就让格里申有些招架不住,苏维埃格勒的发展得到了全苏联的支持,现在已经和列宁格勒并驾齐驱。面对莫斯科的一些条条框框,同样十分不满。
“地域矛盾还是这么令人挠头,你们苏维埃格勒掺和进来,就更加复杂了。”谢洛夫让小瓦莉娅弄来一杯红茶,他自己喝水,懒洋洋的道,“相信格里申现在的心情一定不好。”
“总书记,你也知道以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的地理位置,后来居上是正常的。”哈拉佐夫和谢洛夫认识很久,所以沟通起来直言不讳。
“我理解,但是从政治上,我必须站在格里申的一边。”谢洛夫耸耸肩道,“我们不是一个完全的欧洲国家,是西伯利亚给了我们和美国对抗的资源。欧亚主义和东罗马帝国的文化是相容的,双头鹰的意义相信你作为苏维埃格勒的第一书记,能明白其中的内涵。”
“欧洲人一直认为我们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只有近几年才承认,这和我们的国力有关系。西欧那些老牌帝国主义求我们时候,才能想起来欧洲团结。”谢洛夫冷哼道,“我们不需要去求他们,苏联是欧洲国家同样也是亚洲国家,整个欧亚大陆上的事,我们都要管。”
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代替莫斯科的地位,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列宁格勒是帝俄的首都,还是亲西方派的发源地,苏维埃格勒就更不用说了,苏联一直反感宗教。
时间不长,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格里申,还有列宁格勒的领导人罗曼诺夫都来到了克里姆林宫。总书记首先怒斥了罗曼诺夫和哈拉佐夫,毫不犹豫的站在格里申一边。他是苏联共产党的总书记,必须维护对苏联最有利的方案。
怒斥了之后还是要回到正式问题,就是两个城市对莫斯科的限制,“你们想要移民的话,俄罗斯没有,可以去中亚的加盟共和国想想办法。”
不放开政策限制,只能把这种不满延后,等到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羽翼丰满了,以后还会向莫斯科发难。这根本无法避免,美国的洛杉矶和纽约、中国的魔都和帝都都有这种管系,苏联能通过行政力量永远的把这种不满压下去?根本不可能。
“苏联就是苏联,我们站在地球上,不需要想我们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这种无聊问题。欧洲和亚洲都在苏联的考虑范围之内。”第二天的共青团真理报标题,也算是给几个大城市的撕逼浇了一盆冷水。
苏联代表团刚刚离开法国,里根的法国之行也即将开始。里根此次将对英法德三国进行访问,谢洛夫在法国的时候,里根正在伦敦给予撒切尔夫人支持。谢洛夫回国救火后,里根在开始对法国的访问。
“对于冷战的策略是,我们赢,他们输。”在离开伦敦之前,里根对撒切尔夫人说道。
不过里根在到达法国后,迎接他的是众多的抗议浪潮,因为里根想要把中子弹部署在欧洲,用来应对苏联的坦克大军,法国对此坚决反对。多年来法国一直扯北约的后腿,禁止任何加强欧洲紧张局势的部署,苏联不听的话就警告美国。
美国刚刚露出想要部署中子弹的意思,法国立刻表示坚决反对,煽动和法国关系不错的国家一起反对,整个西欧都蔓延着铺天盖地的抗议浪潮。
在这件事上联邦德国和法国是一致的,还没等里根到达德国,联邦德国的抗议者已经上街了,德国人的想法也很简单,他们宁可被苏联的坦克威胁,也不愿意被苏联的核导弹威胁。
苏联已经几次声明,美国部署中子弹不过是在尝试突破核武器的使用限制,不管美国说的多好听,苏联都会用核弹来回应,不会理会美国狡辩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适用范围。
“在这件事上,一定要拉上法国,我们宁可被法国的核武器威胁,也要让美国的中子弹离我们远点。”谢洛夫对着外交部长葛罗米柯道,“里根走到哪,我们就抗议到哪。”
事实就是这么清楚,苏联宁可忍受法国的威胁,也不能让美国威胁自己,苏联的态度清楚的被法国总统密特朗接收,这次法国成了美国最大的绊脚石。
里根访问法国的几天里,就像是苏联认为的那样,走到哪里被抗议到哪里。所谓的个人魅力,演讲能力都发挥不出来。首先法国人听不懂英语,再者法国媒体没有包装里根。在没有包装的情况下,里根有个人魅力也发挥不出来。
没有媒体的包装,什么伟大领袖,里根还没有刚刚离开法国的大特务头子有魅力。至少谢洛夫访问的时候,法国媒体统一口径认为,法国和苏联的友好将是世界和平的基石。
在一片抗议浪潮之中,里根到达联邦德国,仍然能看到人山人海的抗议者,抗议里根试图在联邦德国部署中子弹的想法。
“给我架上高音喇叭,围着西柏林,里根敢来西柏林,我让他一场演讲都进去不下去。”通过某个斯塔西资深特工,苏联立刻做出针对性部署。美国总统一碰到什么难题的时候,往往会跑到西柏林刷存在感,表现自己的英勇无畏。里根是演员出身,想到这招一点都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