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收割机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七月丙申,十一。
郭咨一个人先回来了。群牧司的事情涉及到中牟县的地方不多,他不想与一群大兵呆在一起,便先回了徐平庄上。
到了庄前问了庄客,是徐平正在地里试验机器,并不在庄里面。郭咨心中好奇,便由庄客带着,来到了地里。
依然是上一次的那些人,随着徐平在甜高粱地里试验收割机。高粱比苜蓿长得高大粗壮,种得也稀,割刀的速度便有不同的要求。如今已是七月,快到收获的季节了,徐平一天也不敢耽搁。
李璋随着到地里,嚼了根甜秆解馋就厌了,自己找了个水塘捕鱼。
郭咨到了地头,见徐平几人跟着黄牛在地的中间正在收割,两行割倒的高粱齐齐地倒在收过的地里。
弯下腰看了地上割倒的高粱,郭咨也被惊在那里。农业效率的提升,就是从纯靠人力到借助畜力,再到使用动力的过程。郭咨这几年做官,大多都是与农业相关,当然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撇下庄客不管,郭咨急步进了田地,跟上徐平一行人。
见到郭咨,徐平吃了一惊:“主簿怎么到地里来了?这里面高低不平,高粱茬尖利异常,容易伤人,我还是陪你到庄里歇着。”
郭咨摆手道:“不必,我正要看看你是如何种地的。”
这种超越时代的机器,徐平当然不想被别人看了去,但也不至于心惊胆颤地怕人发现。穿了,从原理上来,收割机也没多么神奇,还是模仿人割作物的动作,并不会被这个时代的人物当成妖怪。真正的技术其实都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比如刀的形状和转速,刀刃的角度,动力的转换和传递,这些模糊起来在古代都有迹可寻,但具体的数据非经长时间的实践不可。
徐平所掌握的,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的精确数据,出来刚好就对了,让人无话可。其实徐平前世带着新式农机下乡推广,围观的农民也经常会原来就是这么回事,甚至能出一大堆自觉更好的方案来,真正用起来才会发现总是差了什么。真正让农民一见就惊为天人的,基本都是无人飞机全自动控制这种一看就是高大上的,然而实际上他们又用不上。
人们不会对自己能看懂的东西觉得神奇,只是会觉得这东西其实很简单,只是自己恰好没向那个方向想而已。而农机又大多都是如此,根本上还是模拟人类的动作,因为人天然是自然界最高端的科技,生产中自然而然就会找出最优的动作,农机只是把一种比较优的动作固定下来持续进行。
如果没有那堆黄铜制成的齿轮,不要郭咨,就连高大全这些庄客都会觉得徐平只是脑子转得快些,齿轮箱才让他们觉得有些神秘感。
跟着在地里走了一个来回,到地头停下,郭咨问徐平:“这种农具也是庄主制出来的?我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
徐平道:“是啊,我这庄子地方太大,庄客又少,只好制些农具出来节省人力,不然哪里种得过来。”
郭咨道:“庄主能否让我仔细看看?”
徐平又哪里能不行?
郭咨弯下腰,把整台机器仔细看了一遍,指着封起来的齿轮箱:“这农具其他地方我都看得明白,惟有这个铁箱里面不知道是什么道理。而看起来这农具之所以能用,奥秘全在这铁箱里面了。”
徐平看他的样子,不把齿轮箱看个明白是不死心了,便让孙七郎上来打开,干脆让郭咨一次看个够。
孙七郎取个扳手,上来起出箱盖上的黄铜螺栓,动作简洁熟练,已颇有些老工人的派头了。他与高大全的分工,这些工作都是他来做,或许是天生的性情,他也喜欢做这些。
扳手和黄铜螺栓又让郭咨眼睛亮了一下,不过没有什么。
看着齿轮箱里黄澄澄的一箱齿轮,郭咨呆了一下,问道:“这铁箱里面的都是鍮石制成的?”
徐平脸色变了一下,对郭咨道:“主簿不会我私制禁物吧。”
郭咨笑道:“朝廷禁铜,只是为了抑制奢靡之风,确保铸钱用铜不缺。庄主用来制农具,农是天下根本,谁又会什么。不过我是好奇,你是怎么想到把这用到农具上的。”
徐平松了口气:“齿轮在水磨上能用,怎么就不能用到农具上了?”
郭咨直起身来,叹了口气:“庄主心思巧妙,是我不及了。”
齿轮在中国早就出现,到了宋朝,就是人字齿轮和齿轮系也已经不稀奇,多是木制,铁制和铜制的也很常见,但基本是铸造的。郭咨本就擅长发明,对这些东西见得多了,也不认为是多么神奇的事物,只是对徐平能想到把这种机构搬到农具上觉得想得巧妙。
徐平这些齿轮有技术的不在结构,而是用黄铜精确压制,使传动相对平稳,黄铜的机械强度勉强能用。再一个用蓖麻油润滑,大大降低了磨损。要知道蓖麻油是自然界中最好的润滑油,徐平前世最高端的润滑油里也大多还是要添加不同比例,有着极好的润滑效果。
这一台收割机,在郭咨眼里,单独拿出哪一个部分来,他也不觉得有什么神奇,并没有超越时代的技术。但组合到一起,就达到了他想也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虽然不出来,总是觉得怪怪的,想来想去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徐平这个庄主果然是心思精巧无人能及。
又看着割了两行,郭咨问徐平:“庄主,你这农具如此精巧,省人力极多,有没有想过献给朝廷?或许就能换来一个官身!”
徐平断然摇头:“不想!”
换来官身,换个什么官?三班奉职?还是中牟助教?三班奉职不用了,李用和刚当官的时候徐平知道是个什么惨样。至于助教么,这也算个官?此时东京城里,梳头磨剪刀的人人都称助教,不让人笑死!
向朝廷献技术,大宋朝廷一般会给两样赏赐,一种是直接给钱,一千贯两千贯也不少了,但徐平不会自己赚吗?更何况朝廷很少给钱,遇到要给百姓出钱的时候,大多都是给个身份。钱少的时候给和尚道士身份,钱多了就发你几套空白官身了事,这种官前面已经了,并没多少作用。
除非特殊情况,如向朝廷献浸铜法的那一家,给了官身,还让他们家负责铜矿的管理和技术。但这也不是徐平想要的,想做官就中进士去。
郭咨见徐平答得坚决,知道他志不在此,也就住口不。不愿意献出农具,官方也不会强迫,自然还有其他办法让你发挥作用。
这个朝代虽然对民间管理严密,终究还算不上苛刻。
七月丙申,十一。
郭咨一个人先回来了。群牧司的事情涉及到中牟县的地方不多,他不想与一群大兵呆在一起,便先回了徐平庄上。
到了庄前问了庄客,是徐平正在地里试验机器,并不在庄里面。郭咨心中好奇,便由庄客带着,来到了地里。
依然是上一次的那些人,随着徐平在甜高粱地里试验收割机。高粱比苜蓿长得高大粗壮,种得也稀,割刀的速度便有不同的要求。如今已是七月,快到收获的季节了,徐平一天也不敢耽搁。
李璋随着到地里,嚼了根甜秆解馋就厌了,自己找了个水塘捕鱼。
郭咨到了地头,见徐平几人跟着黄牛在地的中间正在收割,两行割倒的高粱齐齐地倒在收过的地里。
弯下腰看了地上割倒的高粱,郭咨也被惊在那里。农业效率的提升,就是从纯靠人力到借助畜力,再到使用动力的过程。郭咨这几年做官,大多都是与农业相关,当然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撇下庄客不管,郭咨急步进了田地,跟上徐平一行人。
见到郭咨,徐平吃了一惊:“主簿怎么到地里来了?这里面高低不平,高粱茬尖利异常,容易伤人,我还是陪你到庄里歇着。”
郭咨摆手道:“不必,我正要看看你是如何种地的。”
这种超越时代的机器,徐平当然不想被别人看了去,但也不至于心惊胆颤地怕人发现。穿了,从原理上来,收割机也没多么神奇,还是模仿人割作物的动作,并不会被这个时代的人物当成妖怪。真正的技术其实都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比如刀的形状和转速,刀刃的角度,动力的转换和传递,这些模糊起来在古代都有迹可寻,但具体的数据非经长时间的实践不可。
徐平所掌握的,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的精确数据,出来刚好就对了,让人无话可。其实徐平前世带着新式农机下乡推广,围观的农民也经常会原来就是这么回事,甚至能出一大堆自觉更好的方案来,真正用起来才会发现总是差了什么。真正让农民一见就惊为天人的,基本都是无人飞机全自动控制这种一看就是高大上的,然而实际上他们又用不上。
人们不会对自己能看懂的东西觉得神奇,只是会觉得这东西其实很简单,只是自己恰好没向那个方向想而已。而农机又大多都是如此,根本上还是模拟人类的动作,因为人天然是自然界最高端的科技,生产中自然而然就会找出最优的动作,农机只是把一种比较优的动作固定下来持续进行。
如果没有那堆黄铜制成的齿轮,不要郭咨,就连高大全这些庄客都会觉得徐平只是脑子转得快些,齿轮箱才让他们觉得有些神秘感。
跟着在地里走了一个来回,到地头停下,郭咨问徐平:“这种农具也是庄主制出来的?我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
徐平道:“是啊,我这庄子地方太大,庄客又少,只好制些农具出来节省人力,不然哪里种得过来。”
郭咨道:“庄主能否让我仔细看看?”
徐平又哪里能不行?
郭咨弯下腰,把整台机器仔细看了一遍,指着封起来的齿轮箱:“这农具其他地方我都看得明白,惟有这个铁箱里面不知道是什么道理。而看起来这农具之所以能用,奥秘全在这铁箱里面了。”
徐平看他的样子,不把齿轮箱看个明白是不死心了,便让孙七郎上来打开,干脆让郭咨一次看个够。
孙七郎取个扳手,上来起出箱盖上的黄铜螺栓,动作简洁熟练,已颇有些老工人的派头了。他与高大全的分工,这些工作都是他来做,或许是天生的性情,他也喜欢做这些。
扳手和黄铜螺栓又让郭咨眼睛亮了一下,不过没有什么。
看着齿轮箱里黄澄澄的一箱齿轮,郭咨呆了一下,问道:“这铁箱里面的都是鍮石制成的?”
徐平脸色变了一下,对郭咨道:“主簿不会我私制禁物吧。”
郭咨笑道:“朝廷禁铜,只是为了抑制奢靡之风,确保铸钱用铜不缺。庄主用来制农具,农是天下根本,谁又会什么。不过我是好奇,你是怎么想到把这用到农具上的。”
徐平松了口气:“齿轮在水磨上能用,怎么就不能用到农具上了?”
郭咨直起身来,叹了口气:“庄主心思巧妙,是我不及了。”
齿轮在中国早就出现,到了宋朝,就是人字齿轮和齿轮系也已经不稀奇,多是木制,铁制和铜制的也很常见,但基本是铸造的。郭咨本就擅长发明,对这些东西见得多了,也不认为是多么神奇的事物,只是对徐平能想到把这种机构搬到农具上觉得想得巧妙。
徐平这些齿轮有技术的不在结构,而是用黄铜精确压制,使传动相对平稳,黄铜的机械强度勉强能用。再一个用蓖麻油润滑,大大降低了磨损。要知道蓖麻油是自然界中最好的润滑油,徐平前世最高端的润滑油里也大多还是要添加不同比例,有着极好的润滑效果。
这一台收割机,在郭咨眼里,单独拿出哪一个部分来,他也不觉得有什么神奇,并没有超越时代的技术。但组合到一起,就达到了他想也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虽然不出来,总是觉得怪怪的,想来想去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徐平这个庄主果然是心思精巧无人能及。
又看着割了两行,郭咨问徐平:“庄主,你这农具如此精巧,省人力极多,有没有想过献给朝廷?或许就能换来一个官身!”
徐平断然摇头:“不想!”
换来官身,换个什么官?三班奉职?还是中牟助教?三班奉职不用了,李用和刚当官的时候徐平知道是个什么惨样。至于助教么,这也算个官?此时东京城里,梳头磨剪刀的人人都称助教,不让人笑死!
向朝廷献技术,大宋朝廷一般会给两样赏赐,一种是直接给钱,一千贯两千贯也不少了,但徐平不会自己赚吗?更何况朝廷很少给钱,遇到要给百姓出钱的时候,大多都是给个身份。钱少的时候给和尚道士身份,钱多了就发你几套空白官身了事,这种官前面已经了,并没多少作用。
除非特殊情况,如向朝廷献浸铜法的那一家,给了官身,还让他们家负责铜矿的管理和技术。但这也不是徐平想要的,想做官就中进士去。
郭咨见徐平答得坚决,知道他志不在此,也就住口不。不愿意献出农具,官方也不会强迫,自然还有其他办法让你发挥作用。
这个朝代虽然对民间管理严密,终究还算不上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