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各怀心思的同僚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不可能!”徐平听了石全彬的话,断然说道。
铜和铁在液态时很难互溶,只能物理混合,这个年代进行金属的物理混合,开什么玩笑?铜铁合金在徐平前世也是很难做到的,这个年代纯粹是妄想。
石全彬见徐平说得如此斩钉截铁,倒是出乎他的意料,急忙问道:“你说得如此笃定,云行,这事情可是拿得稳?”
“当然拿得稳!阁长,你且安心,这个法子定然是不成的。自先秦泉布,到汉五铢钱,一两千年间,你可听说过铁能与铜铸在一起?异想天开而已!”
徐平好歹两世为人,前世多多少少也了解过铜合金,确切无疑地知道铁在铜中的溶解度很低,远形不成常规意义的合金。不能形成均质合金,铸钱就失去了稳定性,也没有了实用价值。合金之所以形成合金,是要一种金属溶解在另一种金属里面,不是简单混在一起就可以了。铁恰恰不能溶解在铜里,两者也形不成新的晶体。
见徐平说得如此有把握,石全彬松了口气。现在皇宫里也正是新旧交接的当口,阎文应被擢为入内副都知,正炙手可热。如果这次让他献策成功,铸出铜铁钱来,石全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出头。
皇上这个人,耳朵根子软,重感情,但多年生活在刘太后的阴影下,不够自信。一方面亲政想大干一场,把原来的宰执撤换一空,结果很快对自己的施政能力展生怀疑,没几天还是把吕夷简拉了回来。
石全彬虽然跟在皇上多年,但皇上对自己的不自信也传染到了对身边人的不相信,总是觉得这些人能力不足。心里想着要用自己人,但又怕把事情办坏,为了稳妥,实际掌权的还是先前太后在的时候那帮人,不过是选择了一番罢了。
徐平一样也是受了赵祯这奇特心理的拖累,本官升得飞快,职事安排却非常谨慎。不以自己的好恶影响国家大事,赵祯很认真地贯彻这条原则,但偏偏他又没有足够的洞察力,也没有做事情雷厉风行的魄力。
说过正事,两人又闲谈一会,石全彬告辞离去。到了门口,又拉住徐平的手道:“云行,这事情对我非同小可,你此时也是盐铁判官,铸钱的事情说得上话,一切都帮哥哥担待。不管如何,万万不能让阎文应得势!”
徐平答应。若是别的事情,他还要考虑考虑,但铜钱杂铸他认定了不可能成功,无非是多说几许而已,让阎文应和许申难堪。
送走石全彬,徐平才认真考虑起目前朝中关于铸钱的争论。目前大宋缺不缺钱?认真地说,完全不缺。历朝历代,从没有像宋朝这样铸这么多钱,货重钱轻,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朝廷由于利益推动,却总是觉得钱不够用。
一切都还要归于奇葩的财政制度。坑冶收入,山泽之利,向归于天子私藏。天下各铸钱监,虽然分布于各路州,但铸成钱都要送到京师,归入内藏库。三司名下国家财库左藏库钱不够用,便向内藏库借贷,钱出来一部分。再一个大头是国家大礼比如郊祀之类的赏赐,钱又出来一部分。再一个就是灾年救灾,天子出私藏,或各地购买物品,钱又出来一部分。但每年的坊场课利还是归内藏,收上来的钱很大一部分又进了内藏库。
所以不管铸多少钱,大头都是在内藏库里睡觉,并不参与流通。而总天下财政的三司,又没有权力监管内藏库,一到国家用钱的时候,就会觉得钱少。
此次提出缺铜要铸钱,一个原因是太后当政后期花费无度,再一个太后丧事,皇上亲政,布德于天下也要撒钱,还有一个即将到来的献俘也要赏赐官兵,三司手里没钱了。
言而总之,不是天下真缺钱,而是朝廷缺乏支付手段的假缺钱。作为后来人,徐平自然看得明白,但现在各执政大臣,在这个连称提之术都没发展起来的这个时代,却被各种乱象蒙住了眼睛。缺钱就想办法找钱,而来钱最快最容易的莫过于铸虚钱。无论是当十钱,还是铜钱杂铸,本质上都是虚钱的一种,只是铜铁杂铸更有迷惑性而已。
真正的铸钱实际上早已亏本,最明显的是销钱为器民间屡禁不绝,如果无利可图,谁会做这违法犯禁的事?无非是有铜禁,又把这亏本的事实掩盖住罢了。
在徐平看来,无论是任布提出的铸当十钱,还是许申有意的铜铁杂铸,都是朝廷用通货膨胀从民间敛财的手段,只是一个赤,裸裸,一个隐蔽些。
也就是现在铁案在许申手下,徐平参与不进去,在他管下根本就不会出这种烂事。
铸新钱为朝政大事,不可能由一个人说了算。一般来说,先由盐铁司集议,再由三司集议,然后还会有两府、三司、学士和皇上指定人员的集议,最后才是皇上裁夺。
连石全彬都找上门来了,可见事情已经势在必行,徐平也要为盐铁司内部集议做些准备。他那一肚皮的后世理论,虽然只是前世中学政治课本的水平,这个年代依然很难让人接受,必须准备一套说词。
第二天,即有中书札子,让三司集议铸新钱事宜。三司使程琳发了帖子到盐铁司,定于两日后在盐铁司先议。
这些日子徐平过得比较懒散,虽然也跟着上朝,也只是带着耳朵听听,奏事还轮不到他。正殿奏事,一天不过五班,辰时即罢,日常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和台谏把这五个班次一分,其他朝臣实际就没有机会与皇上说话了。至于皇上后殿再坐,那是属于宰执大臣的时间,像徐平这种小官除了特别事件根本就没资格。
至于上奏章,徐平眼里这朝廷到处都是问题,但要让他把问题理清楚,说明白,却又困重重,干脆也就免了。每日只是处理日常事务,上班下班,日子逍遥起来。
到了集议的日子,徐平下了朝,到自己治所画了押,签书了一些日常文书,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便出门转到盐铁副使任布的官厅。
守门的卫士已得了命令,见徐平到来,引着他进了门来。
程琳未到,副使任布坐在下首,更下面则是盐铁判官许申和判盐铁勾院郭劝。这都是徐平日常打交道的人,上来见了礼,便坐在了郭劝上首。
屋里的四个人便是盐铁司里的首脑人物了,至于具体办事的其他小官则不参与。四人之中,郭劝本官侍御史,还在徐平之下,敬陪末座。而且勾院掌审计督查,工作上也与其他三人不同,属于列席的人物。
坐下之后,四人聊了会闲话,许申问徐平:“前些日子,任副使请铸当十大钱,朝中议论纷纷,徐史馆如何看啊?”
徐平看看任布,又看看许申道:“铸大钱,虚高其值,无非取民财以济国用,历朝以来,不能持久,非万不得以不能行此法。”
许申捊了捊颔下胡须,点头道:“不错,朝中大臣也是如此议论。唐朝第五琦行大钱,致民不聊生,当为后人之戒啊!”
徐平勉强笑笑,没有再接话。
上首的任布面容严肃,目不斜视,好像没有听到两人说话一般。
副使虽然在判官之上,但向来并称,上下级关系并不严格。更重要的是,副使不掌握判官的人事任免和政绩考核,权威就轻了很多,许申没有许多顾忌。
徐平看看郭劝,正襟危坐,双眼似睁似闭,好像打座一般。自己新人,还是学这些官场老油条靠谱一些,但也学着郭劝的样子,再不发一言。
只有许申静不下来,不断地左顾右盼,没人与他说话憋得难受。
徐平并不知道任布为什么会提出铸当十钱,让自己成为了朝野上下的靶子。自唐朝安史之乱财政困难,第五琦掌管财政,为大唐起死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因为不谨慎推行大钱过急,导致民间大乱,最后被罢相。
宋人尤其是官员对唐史都特别熟,一提铸大钱,首先想起的就是第五琦,随便哪个人都能用这段历史批判一番。任布进士出身,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实在让人摸不透。
惟一的解释,就是任布不为宰相吕夷简所喜,想用这种理由出外为官?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徐平都觉得自己快神游天外,进入禅定状态了,终于听到门口卫士禀报:“省主到,众官出迎!”
徐平起身,暗暗出了口气,三司使程琳终于来了,随着其他几人一起迎出门去。
(备注:副使任布请铸大钱,判官许申提议杂铜铁铸钱,史载发生于景祐初年,差不多就是位于书中的这个时候。在《两宋货币史》中,汪圣铎先生猜测许申的提议实际上是用胆铜杂真铜铸钱,为胆铜法之始。参考其他资料,恐怕这个可能性不大,书里没有采用这个提法,还是认为就是用铁和铜杂铸。其他都为演义,读者不必当真。)(未完待续。)
“这不可能!”徐平听了石全彬的话,断然说道。
铜和铁在液态时很难互溶,只能物理混合,这个年代进行金属的物理混合,开什么玩笑?铜铁合金在徐平前世也是很难做到的,这个年代纯粹是妄想。
石全彬见徐平说得如此斩钉截铁,倒是出乎他的意料,急忙问道:“你说得如此笃定,云行,这事情可是拿得稳?”
“当然拿得稳!阁长,你且安心,这个法子定然是不成的。自先秦泉布,到汉五铢钱,一两千年间,你可听说过铁能与铜铸在一起?异想天开而已!”
徐平好歹两世为人,前世多多少少也了解过铜合金,确切无疑地知道铁在铜中的溶解度很低,远形不成常规意义的合金。不能形成均质合金,铸钱就失去了稳定性,也没有了实用价值。合金之所以形成合金,是要一种金属溶解在另一种金属里面,不是简单混在一起就可以了。铁恰恰不能溶解在铜里,两者也形不成新的晶体。
见徐平说得如此有把握,石全彬松了口气。现在皇宫里也正是新旧交接的当口,阎文应被擢为入内副都知,正炙手可热。如果这次让他献策成功,铸出铜铁钱来,石全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出头。
皇上这个人,耳朵根子软,重感情,但多年生活在刘太后的阴影下,不够自信。一方面亲政想大干一场,把原来的宰执撤换一空,结果很快对自己的施政能力展生怀疑,没几天还是把吕夷简拉了回来。
石全彬虽然跟在皇上多年,但皇上对自己的不自信也传染到了对身边人的不相信,总是觉得这些人能力不足。心里想着要用自己人,但又怕把事情办坏,为了稳妥,实际掌权的还是先前太后在的时候那帮人,不过是选择了一番罢了。
徐平一样也是受了赵祯这奇特心理的拖累,本官升得飞快,职事安排却非常谨慎。不以自己的好恶影响国家大事,赵祯很认真地贯彻这条原则,但偏偏他又没有足够的洞察力,也没有做事情雷厉风行的魄力。
说过正事,两人又闲谈一会,石全彬告辞离去。到了门口,又拉住徐平的手道:“云行,这事情对我非同小可,你此时也是盐铁判官,铸钱的事情说得上话,一切都帮哥哥担待。不管如何,万万不能让阎文应得势!”
徐平答应。若是别的事情,他还要考虑考虑,但铜钱杂铸他认定了不可能成功,无非是多说几许而已,让阎文应和许申难堪。
送走石全彬,徐平才认真考虑起目前朝中关于铸钱的争论。目前大宋缺不缺钱?认真地说,完全不缺。历朝历代,从没有像宋朝这样铸这么多钱,货重钱轻,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朝廷由于利益推动,却总是觉得钱不够用。
一切都还要归于奇葩的财政制度。坑冶收入,山泽之利,向归于天子私藏。天下各铸钱监,虽然分布于各路州,但铸成钱都要送到京师,归入内藏库。三司名下国家财库左藏库钱不够用,便向内藏库借贷,钱出来一部分。再一个大头是国家大礼比如郊祀之类的赏赐,钱又出来一部分。再一个就是灾年救灾,天子出私藏,或各地购买物品,钱又出来一部分。但每年的坊场课利还是归内藏,收上来的钱很大一部分又进了内藏库。
所以不管铸多少钱,大头都是在内藏库里睡觉,并不参与流通。而总天下财政的三司,又没有权力监管内藏库,一到国家用钱的时候,就会觉得钱少。
此次提出缺铜要铸钱,一个原因是太后当政后期花费无度,再一个太后丧事,皇上亲政,布德于天下也要撒钱,还有一个即将到来的献俘也要赏赐官兵,三司手里没钱了。
言而总之,不是天下真缺钱,而是朝廷缺乏支付手段的假缺钱。作为后来人,徐平自然看得明白,但现在各执政大臣,在这个连称提之术都没发展起来的这个时代,却被各种乱象蒙住了眼睛。缺钱就想办法找钱,而来钱最快最容易的莫过于铸虚钱。无论是当十钱,还是铜钱杂铸,本质上都是虚钱的一种,只是铜铁杂铸更有迷惑性而已。
真正的铸钱实际上早已亏本,最明显的是销钱为器民间屡禁不绝,如果无利可图,谁会做这违法犯禁的事?无非是有铜禁,又把这亏本的事实掩盖住罢了。
在徐平看来,无论是任布提出的铸当十钱,还是许申有意的铜铁杂铸,都是朝廷用通货膨胀从民间敛财的手段,只是一个赤,裸裸,一个隐蔽些。
也就是现在铁案在许申手下,徐平参与不进去,在他管下根本就不会出这种烂事。
铸新钱为朝政大事,不可能由一个人说了算。一般来说,先由盐铁司集议,再由三司集议,然后还会有两府、三司、学士和皇上指定人员的集议,最后才是皇上裁夺。
连石全彬都找上门来了,可见事情已经势在必行,徐平也要为盐铁司内部集议做些准备。他那一肚皮的后世理论,虽然只是前世中学政治课本的水平,这个年代依然很难让人接受,必须准备一套说词。
第二天,即有中书札子,让三司集议铸新钱事宜。三司使程琳发了帖子到盐铁司,定于两日后在盐铁司先议。
这些日子徐平过得比较懒散,虽然也跟着上朝,也只是带着耳朵听听,奏事还轮不到他。正殿奏事,一天不过五班,辰时即罢,日常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和台谏把这五个班次一分,其他朝臣实际就没有机会与皇上说话了。至于皇上后殿再坐,那是属于宰执大臣的时间,像徐平这种小官除了特别事件根本就没资格。
至于上奏章,徐平眼里这朝廷到处都是问题,但要让他把问题理清楚,说明白,却又困重重,干脆也就免了。每日只是处理日常事务,上班下班,日子逍遥起来。
到了集议的日子,徐平下了朝,到自己治所画了押,签书了一些日常文书,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便出门转到盐铁副使任布的官厅。
守门的卫士已得了命令,见徐平到来,引着他进了门来。
程琳未到,副使任布坐在下首,更下面则是盐铁判官许申和判盐铁勾院郭劝。这都是徐平日常打交道的人,上来见了礼,便坐在了郭劝上首。
屋里的四个人便是盐铁司里的首脑人物了,至于具体办事的其他小官则不参与。四人之中,郭劝本官侍御史,还在徐平之下,敬陪末座。而且勾院掌审计督查,工作上也与其他三人不同,属于列席的人物。
坐下之后,四人聊了会闲话,许申问徐平:“前些日子,任副使请铸当十大钱,朝中议论纷纷,徐史馆如何看啊?”
徐平看看任布,又看看许申道:“铸大钱,虚高其值,无非取民财以济国用,历朝以来,不能持久,非万不得以不能行此法。”
许申捊了捊颔下胡须,点头道:“不错,朝中大臣也是如此议论。唐朝第五琦行大钱,致民不聊生,当为后人之戒啊!”
徐平勉强笑笑,没有再接话。
上首的任布面容严肃,目不斜视,好像没有听到两人说话一般。
副使虽然在判官之上,但向来并称,上下级关系并不严格。更重要的是,副使不掌握判官的人事任免和政绩考核,权威就轻了很多,许申没有许多顾忌。
徐平看看郭劝,正襟危坐,双眼似睁似闭,好像打座一般。自己新人,还是学这些官场老油条靠谱一些,但也学着郭劝的样子,再不发一言。
只有许申静不下来,不断地左顾右盼,没人与他说话憋得难受。
徐平并不知道任布为什么会提出铸当十钱,让自己成为了朝野上下的靶子。自唐朝安史之乱财政困难,第五琦掌管财政,为大唐起死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因为不谨慎推行大钱过急,导致民间大乱,最后被罢相。
宋人尤其是官员对唐史都特别熟,一提铸大钱,首先想起的就是第五琦,随便哪个人都能用这段历史批判一番。任布进士出身,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实在让人摸不透。
惟一的解释,就是任布不为宰相吕夷简所喜,想用这种理由出外为官?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徐平都觉得自己快神游天外,进入禅定状态了,终于听到门口卫士禀报:“省主到,众官出迎!”
徐平起身,暗暗出了口气,三司使程琳终于来了,随着其他几人一起迎出门去。
(备注:副使任布请铸大钱,判官许申提议杂铜铁铸钱,史载发生于景祐初年,差不多就是位于书中的这个时候。在《两宋货币史》中,汪圣铎先生猜测许申的提议实际上是用胆铜杂真铜铸钱,为胆铜法之始。参考其他资料,恐怕这个可能性不大,书里没有采用这个提法,还是认为就是用铁和铜杂铸。其他都为演义,读者不必当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