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天章阁夜对(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轮上弦月斜挂在天空,清泠的光辉笼罩着人间,迷离的色彩让人感觉这个世界有些虚幻的感觉。繁星点缀着天幕,竟然给人有些拥挤的错觉。
徐平坐在廊下,看着这夜空,微微有些出神。
对于平常人来说,这个年代晚上能够看到的星星比自己前世多得多了,连银河都清晰可见。而对司天监的那些人,观察到的星星却远不能跟前世相比,人的眼睛毕竟是有极限的,视线之外的广阔世界只能靠想象。
城北的玻璃场已经开始出产品了,只是还不稳定。邕州的工匠来了之后进度加快了很多,再等十天左右,蔗糖务调来的公吏也赶到,新场务就能走上正轨。
见到贾宪,徐平突然生出做副望远镜的念头。以前在邕州,虽然有玻璃,但没有巧手的工匠,没办法磨出镜片来,徐平也没有办法。现在回到京城了,各种巧手工匠应有尽有,翰林院里的碾玉待诏磨个镜片不在话下,再复杂的他们也能做出来。
有了望远镜,那些司天监的官员看见浩瀚的天空,不知会是什么样的想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有了更精确的观测,历书应该也会更精确些。不会再因为日食和月食与历书对不上,动不动就改,弄得那帮官员焦头烂额。
不远处,几个在馆阁值夜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热烈地谈论着国子监新印的丛书。他们是那些丛书的主要持笔者,热情高涨。
待制以上每晚都有人在馆阁轮值,不过不再是徐平从前那样守书库,主要任务改为了备顾问,随时准备皇上问对,兼职看着值夜的下层馆职。
这是身份的变化,待制以上和庶官完全是两个阶层。
说来也奇怪,聚集在范仲淹身边的官员以天圣二年和天圣八年的进士居多,夹在中间的天圣五年进士反而很少参与。从制度上说,此时的天圣五年进士,除了一等的几人,其他都在地方任职,与吕夷简的冲突较少。而天圣八年的刚好任馆职,天圣二年的则有不少已经入京为官,身逢其会。但从根子上,还是有一些思想上的因素。
此时在京里的天圣五年进士,除了徐平,还有王尧臣和韩琦,以及随着王曾入京的嵇颖,以及进入馆阁的王素。韩琦和范仲淹勉强算一派,但两人关系并没有多么密切,韩琦本人也没有参与这一次事件。王素与范仲淹本就是亲戚,他的叔叔王质与范仲淹是儿女亲家,日常走动是正常的,但此时政治上也没有旗帜鲜明地站在那一边。
这一现象很奇怪,每一届进士都有不同的想法。
正在这时,一个内侍带着两个小黄门进了崇文院,径直到徐平面前,道:“郡侯,官家正在天章阁,招您入对。”
徐平起身行礼:“阁长辛苦。”
今夜是徐平任龙图待制的第一次当值,说实话,皇上赵祯不招他才不正常。以前为庶官的时候,等闲跟皇上都见不上一面,更是基本没有两个人单独谈话的机会,因为没有那个职责,也被认为没有那个能力。哪怕是在馆阁值夜时入对,也是给其他学士补充,自己并不能单独发表意见。现在身为侍从官,两人可以私下谈话了,这才是待制以上官员跟其他官员比最优越的地方,意见可以直接影响皇上的决策了。
如果以徐平前世的政治身份作比喻,待制以上就是中央委员,真学士以上则就算是******委员了,宰执则是常委。待制以上的官员,才算是进了决策圈子。
来的这位是真正的阁长,带着提举天章阁的差事,中级内侍称呼“阁长”就是这么来的。不过徐平与他不熟,一路无话,只是跟着前行。
天章阁收的是真宗皇帝生前的御笔之类,当然也有图书,是纪念性建筑。皇上赵祯没事的时候喜欢在这里读书,有的时候也在这里招见近臣。
阁里灯火通明,旁边听候使唤的内侍并没有几个人,显得有些空荡荡的。
徐平见过了礼,赵祯吩咐赐座。
内侍上了茶,赵祯随口问道:“听闻条例编修所教导新招的三司公吏,这几日已经完毕,都分到下属衙门去了?”
徐平躬身答道:“禀陛下,已经分下去了。”
赵祯笑着摆了摆手:“我们私下说话,你不必拘束,我们不是外人。”
徐平谢恩,神色有些尴尬。这个度很不好拿捏,随便了让皇上觉得不守礼仪,过于拘束了又让他觉得生分,这种应对真不是徐平擅长的。
好在赵祯知道徐平的脾性,也不强求,问道:“下午谈论政事,吕相公说起了三司公吏的事情,说是你太过独断,不许其他人插手。吕相公的意思,你这样恐落人话柄。”
“确有此事。先前三司的公吏勾结舞弊,牵连到了许多朝中权贵大臣,不过一是没有实据,再一个涉及太广,最后便不了了之。为了此事,判盐铁勾院的郑戬还跟我闹了不少日子的脾气,实在追查不下去才算了。这次公吏分配衙门,我怕重蹈覆辙,便以兵案按照各公吏学习时的表现为根据,直接分下去了,没让别人插手。至于落人话柄,其实这事情只要我做,怎么处置都是会让人说的,毕竟公吏里还有不少官员子弟。”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徐平怕各司官员在培训的时候就各自拉拢,把跟自己有关系和听自己话的拉入自己衙门,培育根基。尤其是开拆司的吕公绰几乎不掩饰这一点,徐平便干脆由兵案统一分派,把关系近的人特意打散,那个陈正平更是被发派到了城外场务去。
这些细节赵祯自然不知道,也不可能让他知道,有的事情能说,有的事情不能说,官员心里都是有数的,不然自己会招来无穷烦恼。如果让赵祯知道了下面官员如此明目张胆地拉帮结派,必然会兴起风浪,而徐平手里又没有证据,到时候自己尴尬。
听了徐平的话,赵祯道:“你如此说,我心里就有数,此事你尽管去做,不用管别人说什么。寇瑊已经年老,三司的事情你多管一些,要勇于任事,不要有顾虑!”
徐平实在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只好道:“臣一定用心!”
“三司交到你的手里,我也放心。从上月驱逐了舞弊的公吏,这个月京城场务收入多了三十多万贯。每月三十万贯,一年就近四百万贯,朝廷岁入才多少?触目惊心!”
这件事情赵祯在朝堂上没有说,也没有责问大臣,但并不代表他心里不在意。这个时候说起来,犹自愤愤不平,声音都高了起来。
其实真要抓得严,每个月能够多出五十多万贯来。不过物极必反,徐平有意放宽松了些。免得让下面人不满,给他们填补以前亏空的机会,也给后面上涨留下了空间。
一年这么多钱,当然不都是被官吏贪污了,更多的是白白浪费掉了。每贪污一贯,就会造成十贯的损失,京城多少官员向这里面伸手,一年几百万贯就跟玩一样就不见了。
这些事情徐平更加不能说,只好默不作声。
赵祯道:“以后京城里的场务,你看紧一点,还有那些新开的场务,万万不可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三司这里多收一分,便会向民间少收一分,少收这一分不知就救活了多少人的身家性命。这不是小事,你务必用心!”
“臣领命。不过——在京场务,还是由库务司看着,关键还是要看他们。”
赵祯摇头:“库务司监察在京场务,结果出了这么大的乱子,他们一无所知。平常就是奏报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场务里的事务他们如何懂得?三司多管一些!”
此时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的是郑向,徐平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有个外甥周敦颐,小小年纪竟然《爱莲说》就写了出来,徐平前世还背过的。周敦颐八岁父亲去世,从那之后就是跟着郑向生活,此时也在京城里。
还有一点让徐平很惊异,原来周敦颐的母亲是改嫁过的,他们两兄弟是同母异父,兄弟两人的姓还不相同,一起被郑向养大。寡妇改嫁在这个年并不稀奇,像范仲淹还会给本家族改嫁的寡妇嫁妆,并不会岐视。徐平奇怪的是周敦颐是二程的授业恩师,而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那句“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偏偏是二程中的程颐说的。这样说让自己的恩师脸向哪里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周敦颐在后世的名声太大,徐平对郑向也一直礼貌有加。对这些名人,徐平是能不得罪尽量不得罪,读书人的嘴,一不小心自己就会成了恶人,何必惹那麻烦?
赵祯话里有些让三司夺库务司权的意思,徐平不好发挥,只是嘴里答应。本来是库务司分三司权,现在又反过来,谁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反复?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是赵家的祖宗家法,机构叠床架屋,就是为了方便这种时候随时调配官员职责。徐平到底是臣,没必要自己凑上去迎合这制度。(未完待续。)
一轮上弦月斜挂在天空,清泠的光辉笼罩着人间,迷离的色彩让人感觉这个世界有些虚幻的感觉。繁星点缀着天幕,竟然给人有些拥挤的错觉。
徐平坐在廊下,看着这夜空,微微有些出神。
对于平常人来说,这个年代晚上能够看到的星星比自己前世多得多了,连银河都清晰可见。而对司天监的那些人,观察到的星星却远不能跟前世相比,人的眼睛毕竟是有极限的,视线之外的广阔世界只能靠想象。
城北的玻璃场已经开始出产品了,只是还不稳定。邕州的工匠来了之后进度加快了很多,再等十天左右,蔗糖务调来的公吏也赶到,新场务就能走上正轨。
见到贾宪,徐平突然生出做副望远镜的念头。以前在邕州,虽然有玻璃,但没有巧手的工匠,没办法磨出镜片来,徐平也没有办法。现在回到京城了,各种巧手工匠应有尽有,翰林院里的碾玉待诏磨个镜片不在话下,再复杂的他们也能做出来。
有了望远镜,那些司天监的官员看见浩瀚的天空,不知会是什么样的想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有了更精确的观测,历书应该也会更精确些。不会再因为日食和月食与历书对不上,动不动就改,弄得那帮官员焦头烂额。
不远处,几个在馆阁值夜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热烈地谈论着国子监新印的丛书。他们是那些丛书的主要持笔者,热情高涨。
待制以上每晚都有人在馆阁轮值,不过不再是徐平从前那样守书库,主要任务改为了备顾问,随时准备皇上问对,兼职看着值夜的下层馆职。
这是身份的变化,待制以上和庶官完全是两个阶层。
说来也奇怪,聚集在范仲淹身边的官员以天圣二年和天圣八年的进士居多,夹在中间的天圣五年进士反而很少参与。从制度上说,此时的天圣五年进士,除了一等的几人,其他都在地方任职,与吕夷简的冲突较少。而天圣八年的刚好任馆职,天圣二年的则有不少已经入京为官,身逢其会。但从根子上,还是有一些思想上的因素。
此时在京里的天圣五年进士,除了徐平,还有王尧臣和韩琦,以及随着王曾入京的嵇颖,以及进入馆阁的王素。韩琦和范仲淹勉强算一派,但两人关系并没有多么密切,韩琦本人也没有参与这一次事件。王素与范仲淹本就是亲戚,他的叔叔王质与范仲淹是儿女亲家,日常走动是正常的,但此时政治上也没有旗帜鲜明地站在那一边。
这一现象很奇怪,每一届进士都有不同的想法。
正在这时,一个内侍带着两个小黄门进了崇文院,径直到徐平面前,道:“郡侯,官家正在天章阁,招您入对。”
徐平起身行礼:“阁长辛苦。”
今夜是徐平任龙图待制的第一次当值,说实话,皇上赵祯不招他才不正常。以前为庶官的时候,等闲跟皇上都见不上一面,更是基本没有两个人单独谈话的机会,因为没有那个职责,也被认为没有那个能力。哪怕是在馆阁值夜时入对,也是给其他学士补充,自己并不能单独发表意见。现在身为侍从官,两人可以私下谈话了,这才是待制以上官员跟其他官员比最优越的地方,意见可以直接影响皇上的决策了。
如果以徐平前世的政治身份作比喻,待制以上就是中央委员,真学士以上则就算是******委员了,宰执则是常委。待制以上的官员,才算是进了决策圈子。
来的这位是真正的阁长,带着提举天章阁的差事,中级内侍称呼“阁长”就是这么来的。不过徐平与他不熟,一路无话,只是跟着前行。
天章阁收的是真宗皇帝生前的御笔之类,当然也有图书,是纪念性建筑。皇上赵祯没事的时候喜欢在这里读书,有的时候也在这里招见近臣。
阁里灯火通明,旁边听候使唤的内侍并没有几个人,显得有些空荡荡的。
徐平见过了礼,赵祯吩咐赐座。
内侍上了茶,赵祯随口问道:“听闻条例编修所教导新招的三司公吏,这几日已经完毕,都分到下属衙门去了?”
徐平躬身答道:“禀陛下,已经分下去了。”
赵祯笑着摆了摆手:“我们私下说话,你不必拘束,我们不是外人。”
徐平谢恩,神色有些尴尬。这个度很不好拿捏,随便了让皇上觉得不守礼仪,过于拘束了又让他觉得生分,这种应对真不是徐平擅长的。
好在赵祯知道徐平的脾性,也不强求,问道:“下午谈论政事,吕相公说起了三司公吏的事情,说是你太过独断,不许其他人插手。吕相公的意思,你这样恐落人话柄。”
“确有此事。先前三司的公吏勾结舞弊,牵连到了许多朝中权贵大臣,不过一是没有实据,再一个涉及太广,最后便不了了之。为了此事,判盐铁勾院的郑戬还跟我闹了不少日子的脾气,实在追查不下去才算了。这次公吏分配衙门,我怕重蹈覆辙,便以兵案按照各公吏学习时的表现为根据,直接分下去了,没让别人插手。至于落人话柄,其实这事情只要我做,怎么处置都是会让人说的,毕竟公吏里还有不少官员子弟。”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徐平怕各司官员在培训的时候就各自拉拢,把跟自己有关系和听自己话的拉入自己衙门,培育根基。尤其是开拆司的吕公绰几乎不掩饰这一点,徐平便干脆由兵案统一分派,把关系近的人特意打散,那个陈正平更是被发派到了城外场务去。
这些细节赵祯自然不知道,也不可能让他知道,有的事情能说,有的事情不能说,官员心里都是有数的,不然自己会招来无穷烦恼。如果让赵祯知道了下面官员如此明目张胆地拉帮结派,必然会兴起风浪,而徐平手里又没有证据,到时候自己尴尬。
听了徐平的话,赵祯道:“你如此说,我心里就有数,此事你尽管去做,不用管别人说什么。寇瑊已经年老,三司的事情你多管一些,要勇于任事,不要有顾虑!”
徐平实在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只好道:“臣一定用心!”
“三司交到你的手里,我也放心。从上月驱逐了舞弊的公吏,这个月京城场务收入多了三十多万贯。每月三十万贯,一年就近四百万贯,朝廷岁入才多少?触目惊心!”
这件事情赵祯在朝堂上没有说,也没有责问大臣,但并不代表他心里不在意。这个时候说起来,犹自愤愤不平,声音都高了起来。
其实真要抓得严,每个月能够多出五十多万贯来。不过物极必反,徐平有意放宽松了些。免得让下面人不满,给他们填补以前亏空的机会,也给后面上涨留下了空间。
一年这么多钱,当然不都是被官吏贪污了,更多的是白白浪费掉了。每贪污一贯,就会造成十贯的损失,京城多少官员向这里面伸手,一年几百万贯就跟玩一样就不见了。
这些事情徐平更加不能说,只好默不作声。
赵祯道:“以后京城里的场务,你看紧一点,还有那些新开的场务,万万不可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三司这里多收一分,便会向民间少收一分,少收这一分不知就救活了多少人的身家性命。这不是小事,你务必用心!”
“臣领命。不过——在京场务,还是由库务司看着,关键还是要看他们。”
赵祯摇头:“库务司监察在京场务,结果出了这么大的乱子,他们一无所知。平常就是奏报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场务里的事务他们如何懂得?三司多管一些!”
此时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的是郑向,徐平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有个外甥周敦颐,小小年纪竟然《爱莲说》就写了出来,徐平前世还背过的。周敦颐八岁父亲去世,从那之后就是跟着郑向生活,此时也在京城里。
还有一点让徐平很惊异,原来周敦颐的母亲是改嫁过的,他们两兄弟是同母异父,兄弟两人的姓还不相同,一起被郑向养大。寡妇改嫁在这个年并不稀奇,像范仲淹还会给本家族改嫁的寡妇嫁妆,并不会岐视。徐平奇怪的是周敦颐是二程的授业恩师,而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那句“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偏偏是二程中的程颐说的。这样说让自己的恩师脸向哪里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周敦颐在后世的名声太大,徐平对郑向也一直礼貌有加。对这些名人,徐平是能不得罪尽量不得罪,读书人的嘴,一不小心自己就会成了恶人,何必惹那麻烦?
赵祯话里有些让三司夺库务司权的意思,徐平不好发挥,只是嘴里答应。本来是库务司分三司权,现在又反过来,谁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反复?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是赵家的祖宗家法,机构叠床架屋,就是为了方便这种时候随时调配官员职责。徐平到底是臣,没必要自己凑上去迎合这制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