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新旧冲突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鲁芳带的这一二十个殿前司诸班直,地位与杨景宗自然是天差地远,偏偏杨景宗还没有办法他们。按规制,别说他皇城司,就是三衙的其他侍卫马军和步军两司,路上见到了也是当作不认识,根本就不互相管辖。
有本事,杨景宗就去找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夏守赟去。那也是真宗的藩邸旧臣,只是他卖不卖杨景宗的面子,可就不好说了。得罪一个皇亲国戚,还是得罪自己的手下以后没有人听自己的,一个没有任何威望的管军大将会选什么都不奇怪。
看了看众人,鲁芳冷笑,让人去把乔大头扶起来,口中道:“我们先走,这账慢慢有的算!京城里面抬头不见低头见,不怕他们跑了!”
“走?往哪里走!”杨景宗终于清醒了过来,大吼一声:“来呀,把这些人给我围起来!擅自闯我家门,一个也不许走了!”
一直到现在,杨景宗也没有问过一句,乔大头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消息,可信不可信。眼看事情要糟了,才想起来,如果这个浑人真有军情禀报,那自己今天可就闯了大祸了。动用私刑不说,还贻误军机,赵祯再是回护,也免不了一个降职外任。
不管是杨景宗的皇城司卫士,还是在这里赌钱的武官,都被这帮邕州军弄得面上无光,有点下不来台。听见杨景宗终于开口了,一个一个出了口长气,一涌而上把鲁芳等人围了起来。
鲁芳带人来就是准备打架的,当下拉开架势,把乔大头围住,跟这些对峙。
李璋看看天边的一轮红日,渐渐滑落西山,再看看对峙的两帮人,如同乌眼鸡一样,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知道今天只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置身事外,平息事件也只有自己去想办法。
想了又想,李璋向杨景宗拱手行礼:“阿叔,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还要一直闹下去吗?地上的这个人,可是说的有军情奏报,不能耽误了。”
杨景宗见自己的人占了上风,胆子又壮了起来,恶狠狠地对乔大头道:“你这个贼骨头,到底有什么军情,且说来听听!”
“我呸!”乔大头啐了一口,“你个鸟太尉一看就不是好人,偏偏不告诉你!”
杨景宗冷哼一声,只是吩咐自己的人把鲁芳等人围住。只要把人拿去,有的是办法消遣他们,还怕撬不开一个莽汉的口!
李璋见天色已晚,再也不能耽误下去了,对杨景宗拱手:“阿叔,事情到了这个田地,小侄也无能为力,只好告辞!”
杨景宗冷哼一声:“你莫不是要进宫里去?我告诉你,你找太后来我也不怕!”
李璋苦笑:“我虽然是閤门的人,但都这个时候了,想进宫又哪里进得去?”
杨景宗看看天色,知道李璋说的不错。皇宫不是想进就进的,李璋是皇帝的亲表弟也不行,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根本就不会有人给他通禀。
李璋的身份在这里,杨景宗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只好让他离去。看李璋出门,杨景宗在他身后恶狠狠地道:“你只管到家里好好呆着,不要到处乱嚼舌头!”
李璋也懒得再理他,带着两个排军出了巷子。到了巷口,却不由踌躇起来。
这件事就此撒手不管是不行的,徐平那里无法交待,后来问起来赵祯那里也无法交待。但管,怎么管呢?李璋有些迷茫。
一个办法是去找杨景宗的上司,皇城使英州刺史王怀节。可王怀节平时就管不了杨景宗,这个时候去找他有什么用?
再说王怀节的身份特别,他的父亲王继忠,咸平六年与契丹作战的时候被俘,被萧太后看中,把自己的一个族女嫁给了他。当时大宋只当他已经殉国,对他家里优加抚恤,录了王怀节以下他的四个儿子为官。澶州之战的时候,契丹主帅战死,契丹想和,让王继忠向宋上表,澶渊之盟的谈判由此开始,宋也才知道他还活着。
这个故事可能就是徐平前世的《四郎探母》的原型了,只是当时宋和契丹两国的关系非常奇葩,后人很难理解。王继忠在契丹的地位很高,宋使每次到契丹,也会专门带礼物给他。而王继忠也一生忠于宋,自己多次要求返回,宋碍于和约竟然就不同意。这种情况下契丹待他还非常优厚,一直封到楚王。宋待王继忠的儿子一样也非常不错,他儿子王怀节顺顺当当做到了皇城使,徐平都觉得难以理解。
李璋只是听了一耳朵乔大头发现蕃邦细作,也不知道是党项还是契丹,代州跟这两个地方都接壤。如果是契丹的细作,王怀节必须避嫌,去找他就不合适了。
要么去找殿前司的长官副都指挥使夏守赟?李璋摇了摇头。夏守赟就是真宗重用东宫旧臣,管军大将怯懦无能的典型代表。让他来管,他管得了谁?还不如不来。
想来想去,李璋不得要领。暗叹一声,要是父样在京城就好了,他见多识广,在官场上陪了多少年的小心,一定有办法。父亲不在,徐平在也好啊。自己这位哥哥小的时候也不怎么成器,等到长大了,凡事都有主意。在他眼里,这肯定只是小事。
在巷口徘徊一会,看看红日低垂,李璋里越发焦急。
突然之间,李璋想一个人来,用手拍了一下脑袋:“我怎么把段阿爹给忘了!”
骑着快马,李璋回到自己家里,快步来到段老院子的住处。
老院子正在带着李璋的弟弟玩耍,见李璋急匆匆地进来,问他:“大郎,什么事情如此焦急?今天不是你在宫里当值?如此早就回来了?”
李璋上前,把今天遇到的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问道:“段阿爹,现在杨太尉的外宅里,邕州来的那些人跟皇城司和几个三衙武官拉开架式,看看就要火并。这事情我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了不管,以后会落无数埋怨。但怎么管,心里又没有主意。”
段老院子让李璋的弟弟自己去玩耍,在交椅上坐下来,对李璋道:“大郎,你这是关心则乱哪。其实,仔细想想,放对的那些都是什么人?邕州来的那些人,本来是有些野性,只是几个月下来,磨得也差不多了。至于杨太尉,跟那些不成器的兵痞和百姓耍一耍狠还是可以,对上这些人,十有八九是讨不了好处去。至于在那里的几个三衙武官,本就是跟游手好闲的街头闲汉差不多,靠着祖宗荫庇在三衙里吃饭,又有什么决断了?所以,这事情多半是闹不起来。”
李璋迟疑道:“段阿爹的意思,这事情我只要旁观就好?”
“那自然不行!你已经撞上了,当不知道,事后徐平和官家都要埋怨你。依我看来,现在宫里自然是进不去了,你不如乘着外城门未关,骑上快马去中牟白沙镇,把这事情说给徐平知道。他那里正在收什么棉花,政事堂和枢密院的相公都在,要有什么决断,反而比其他人都方便得多,也快得多。”
李璋想想道:“枢密院的李相公在那里。只是,枢密院也不好插手三衙事务。”
段老院子笑道:“是不好插手三衙事务,但那个五台山来的人,不是说发现了蕃邦细作?这是边情,可就是归枢密院管了。你尽管去,到底该怎么管,徐平和相公们自然会有主意。你经过的事情还少,你想不出来的,他们会想出来的。”
李璋还是有些半信半疑,徐平也只是比自己大两岁而已,又多经历过什么事情了?以前也没觉得自己比他差不多少,就是自从中了进士,突然就一下子与自己拉开了距离。祖宗以来重要读书人,中个进士就这么厉害?
看看天色不早,李璋辞别了段老院子,带了两个排军,出了家门,向新郑门而去。
枢密院虽说是军政大事无所不统,但三衙还是有很大的独立性,政事堂和枢密院完全插不进手去。宰执们能够限制三衙的,只是对几个管军大将的提名权,决定权还是在皇帝那里。而且皇帝对三衙军官与其他官僚的态度不一样,一直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手自己手里,不允许其他人染指。
最极端的太宗时候,一些都指挥使之类的小官也是皇帝自己定,任何人不得插手。
皇帝掌握军权并没有什么,问题在这些人事任免,皇帝又从哪里知道谁合适谁不合适?管军大将是帝王亲信,除了听话一无是处,又能提拔出什么人来?
到了这个时候,三衙禁军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步。各级统兵将官,全部都是一个小圈子的,他们一靠资历,二靠祖荫,很多对军队事务一窍不通。而真正那些有能力的,又被这个圈子压制,升不上来。侥幸升上来的,也会被排挤,郁郁不得志。
这也是在历史上与西夏开战的时候,明明统兵官全部满员,甚至还有剩员,满朝上下却都感叹无将可用的原因。可笑的是,那些占着位子的统兵官竟然自己也这么觉得。等到军队出现了缺额,很多位置没有合适的人提拔上去,偏偏又人才济济了。
赵祯从邕谅路那里抽人补进三衙,又把三衙的军官派到那里去锻炼,策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些新来的人与旧圈子里的人矛盾如何解决。现在邕州来的人还是势力太小,无法直接跟三衙旧将起冲突,算杨景宗倒霉。等到后来,如果赵祯坚持自己的策略,这种矛盾会愈演愈烈。(未完待续。)
鲁芳带的这一二十个殿前司诸班直,地位与杨景宗自然是天差地远,偏偏杨景宗还没有办法他们。按规制,别说他皇城司,就是三衙的其他侍卫马军和步军两司,路上见到了也是当作不认识,根本就不互相管辖。
有本事,杨景宗就去找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夏守赟去。那也是真宗的藩邸旧臣,只是他卖不卖杨景宗的面子,可就不好说了。得罪一个皇亲国戚,还是得罪自己的手下以后没有人听自己的,一个没有任何威望的管军大将会选什么都不奇怪。
看了看众人,鲁芳冷笑,让人去把乔大头扶起来,口中道:“我们先走,这账慢慢有的算!京城里面抬头不见低头见,不怕他们跑了!”
“走?往哪里走!”杨景宗终于清醒了过来,大吼一声:“来呀,把这些人给我围起来!擅自闯我家门,一个也不许走了!”
一直到现在,杨景宗也没有问过一句,乔大头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消息,可信不可信。眼看事情要糟了,才想起来,如果这个浑人真有军情禀报,那自己今天可就闯了大祸了。动用私刑不说,还贻误军机,赵祯再是回护,也免不了一个降职外任。
不管是杨景宗的皇城司卫士,还是在这里赌钱的武官,都被这帮邕州军弄得面上无光,有点下不来台。听见杨景宗终于开口了,一个一个出了口长气,一涌而上把鲁芳等人围了起来。
鲁芳带人来就是准备打架的,当下拉开架势,把乔大头围住,跟这些对峙。
李璋看看天边的一轮红日,渐渐滑落西山,再看看对峙的两帮人,如同乌眼鸡一样,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知道今天只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置身事外,平息事件也只有自己去想办法。
想了又想,李璋向杨景宗拱手行礼:“阿叔,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还要一直闹下去吗?地上的这个人,可是说的有军情奏报,不能耽误了。”
杨景宗见自己的人占了上风,胆子又壮了起来,恶狠狠地对乔大头道:“你这个贼骨头,到底有什么军情,且说来听听!”
“我呸!”乔大头啐了一口,“你个鸟太尉一看就不是好人,偏偏不告诉你!”
杨景宗冷哼一声,只是吩咐自己的人把鲁芳等人围住。只要把人拿去,有的是办法消遣他们,还怕撬不开一个莽汉的口!
李璋见天色已晚,再也不能耽误下去了,对杨景宗拱手:“阿叔,事情到了这个田地,小侄也无能为力,只好告辞!”
杨景宗冷哼一声:“你莫不是要进宫里去?我告诉你,你找太后来我也不怕!”
李璋苦笑:“我虽然是閤门的人,但都这个时候了,想进宫又哪里进得去?”
杨景宗看看天色,知道李璋说的不错。皇宫不是想进就进的,李璋是皇帝的亲表弟也不行,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根本就不会有人给他通禀。
李璋的身份在这里,杨景宗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只好让他离去。看李璋出门,杨景宗在他身后恶狠狠地道:“你只管到家里好好呆着,不要到处乱嚼舌头!”
李璋也懒得再理他,带着两个排军出了巷子。到了巷口,却不由踌躇起来。
这件事就此撒手不管是不行的,徐平那里无法交待,后来问起来赵祯那里也无法交待。但管,怎么管呢?李璋有些迷茫。
一个办法是去找杨景宗的上司,皇城使英州刺史王怀节。可王怀节平时就管不了杨景宗,这个时候去找他有什么用?
再说王怀节的身份特别,他的父亲王继忠,咸平六年与契丹作战的时候被俘,被萧太后看中,把自己的一个族女嫁给了他。当时大宋只当他已经殉国,对他家里优加抚恤,录了王怀节以下他的四个儿子为官。澶州之战的时候,契丹主帅战死,契丹想和,让王继忠向宋上表,澶渊之盟的谈判由此开始,宋也才知道他还活着。
这个故事可能就是徐平前世的《四郎探母》的原型了,只是当时宋和契丹两国的关系非常奇葩,后人很难理解。王继忠在契丹的地位很高,宋使每次到契丹,也会专门带礼物给他。而王继忠也一生忠于宋,自己多次要求返回,宋碍于和约竟然就不同意。这种情况下契丹待他还非常优厚,一直封到楚王。宋待王继忠的儿子一样也非常不错,他儿子王怀节顺顺当当做到了皇城使,徐平都觉得难以理解。
李璋只是听了一耳朵乔大头发现蕃邦细作,也不知道是党项还是契丹,代州跟这两个地方都接壤。如果是契丹的细作,王怀节必须避嫌,去找他就不合适了。
要么去找殿前司的长官副都指挥使夏守赟?李璋摇了摇头。夏守赟就是真宗重用东宫旧臣,管军大将怯懦无能的典型代表。让他来管,他管得了谁?还不如不来。
想来想去,李璋不得要领。暗叹一声,要是父样在京城就好了,他见多识广,在官场上陪了多少年的小心,一定有办法。父亲不在,徐平在也好啊。自己这位哥哥小的时候也不怎么成器,等到长大了,凡事都有主意。在他眼里,这肯定只是小事。
在巷口徘徊一会,看看红日低垂,李璋里越发焦急。
突然之间,李璋想一个人来,用手拍了一下脑袋:“我怎么把段阿爹给忘了!”
骑着快马,李璋回到自己家里,快步来到段老院子的住处。
老院子正在带着李璋的弟弟玩耍,见李璋急匆匆地进来,问他:“大郎,什么事情如此焦急?今天不是你在宫里当值?如此早就回来了?”
李璋上前,把今天遇到的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问道:“段阿爹,现在杨太尉的外宅里,邕州来的那些人跟皇城司和几个三衙武官拉开架式,看看就要火并。这事情我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了不管,以后会落无数埋怨。但怎么管,心里又没有主意。”
段老院子让李璋的弟弟自己去玩耍,在交椅上坐下来,对李璋道:“大郎,你这是关心则乱哪。其实,仔细想想,放对的那些都是什么人?邕州来的那些人,本来是有些野性,只是几个月下来,磨得也差不多了。至于杨太尉,跟那些不成器的兵痞和百姓耍一耍狠还是可以,对上这些人,十有八九是讨不了好处去。至于在那里的几个三衙武官,本就是跟游手好闲的街头闲汉差不多,靠着祖宗荫庇在三衙里吃饭,又有什么决断了?所以,这事情多半是闹不起来。”
李璋迟疑道:“段阿爹的意思,这事情我只要旁观就好?”
“那自然不行!你已经撞上了,当不知道,事后徐平和官家都要埋怨你。依我看来,现在宫里自然是进不去了,你不如乘着外城门未关,骑上快马去中牟白沙镇,把这事情说给徐平知道。他那里正在收什么棉花,政事堂和枢密院的相公都在,要有什么决断,反而比其他人都方便得多,也快得多。”
李璋想想道:“枢密院的李相公在那里。只是,枢密院也不好插手三衙事务。”
段老院子笑道:“是不好插手三衙事务,但那个五台山来的人,不是说发现了蕃邦细作?这是边情,可就是归枢密院管了。你尽管去,到底该怎么管,徐平和相公们自然会有主意。你经过的事情还少,你想不出来的,他们会想出来的。”
李璋还是有些半信半疑,徐平也只是比自己大两岁而已,又多经历过什么事情了?以前也没觉得自己比他差不多少,就是自从中了进士,突然就一下子与自己拉开了距离。祖宗以来重要读书人,中个进士就这么厉害?
看看天色不早,李璋辞别了段老院子,带了两个排军,出了家门,向新郑门而去。
枢密院虽说是军政大事无所不统,但三衙还是有很大的独立性,政事堂和枢密院完全插不进手去。宰执们能够限制三衙的,只是对几个管军大将的提名权,决定权还是在皇帝那里。而且皇帝对三衙军官与其他官僚的态度不一样,一直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手自己手里,不允许其他人染指。
最极端的太宗时候,一些都指挥使之类的小官也是皇帝自己定,任何人不得插手。
皇帝掌握军权并没有什么,问题在这些人事任免,皇帝又从哪里知道谁合适谁不合适?管军大将是帝王亲信,除了听话一无是处,又能提拔出什么人来?
到了这个时候,三衙禁军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步。各级统兵将官,全部都是一个小圈子的,他们一靠资历,二靠祖荫,很多对军队事务一窍不通。而真正那些有能力的,又被这个圈子压制,升不上来。侥幸升上来的,也会被排挤,郁郁不得志。
这也是在历史上与西夏开战的时候,明明统兵官全部满员,甚至还有剩员,满朝上下却都感叹无将可用的原因。可笑的是,那些占着位子的统兵官竟然自己也这么觉得。等到军队出现了缺额,很多位置没有合适的人提拔上去,偏偏又人才济济了。
赵祯从邕谅路那里抽人补进三衙,又把三衙的军官派到那里去锻炼,策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些新来的人与旧圈子里的人矛盾如何解决。现在邕州来的人还是势力太小,无法直接跟三衙旧将起冲突,算杨景宗倒霉。等到后来,如果赵祯坚持自己的策略,这种矛盾会愈演愈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