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一世富贵 > 第303章 我们如此做

第303章 我们如此做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到了青冢之下已近黄昏,一轮红日卧在西边辽阔的草原上,散出万道霞光。

    耶律仁先和刘六符提前已经到了,停在青冢之下,一直心中忐忑,不敢下马。虽然数里之内没有人影,但他们知道,十里开外就有党项人的大军在游荡。那些亡了国的蛮子们可不讲规矩,一个不好从哪里冲出来,就生死难料。

    直到见到徐平的仪仗到来,两人才长出了一口气。纵然以前没接触过,但徐都护的名声一向不错,一言九鼎,说出来的话从来没有反悔。

    双方约定各带一千兵马,阵势排好,徐平和范仲淹催马上前,见耶律仁先和刘六符。

    叙礼毕,徐平道:“大王和学士远来辛苦,本该为你们接风,只是军阵之前,有些不方便,无礼莫怪。”

    耶律仁先拱手:“这里本是契丹境土,都护是客,我应该给都护接风才是。”

    徐平笑道:“今日天色已晚,我们各自安歇吧。明日一早,便在这青冢之下,两军之间设一军帐,我们详细议论。——大王,两军相争是为国,私下里就不必剑拔弩张了。徐某是个实诚人,有一说一,何必每句话都带机锋?有些无趣了,正事不必带到私下里来了。”

    说完,拱手作别,与范仲淹一起拨马而回。

    耶律仁先看着两人的背影,恨恨地道:“打什么机锋?难不成几个月前,这里不是本国的境土?说得再是好听,也无非是借着几十万大军以势压人罢了!”

    刘六符低声道:“几十万大军是不能够摆出来说的,不然又何必来谈?大王,两国之间利益纠葛,不只是战阵胜负,使节之间锋利害也非小可!”

    “我明白,学士说得对!”耶律仁先点头。道理是明白,但这口气实在难以咽下。契丹与大宋打了无数交道,这还是第一次处于下风,被对方用武力威胁。

    回到营帐,徐平对范仲淹道:“夜长难以入梦,经略,我们再一起仔细想一想,还有哪些是先前没有想到的。此次见契丹使节,一切必须本于景德时澶州誓约!”

    范仲淹点头,两人各自下马回帐略作收拾,一起回到帅帐。

    帅帐里,徐平已经吩咐备下酒菜,点起灯来。旁边,挂着用大字誊录的《誓约》。

    这两三百字的《誓约》,便是宋和契丹和平数十年的根本。这不是一张废纸,要破坏《誓约》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有获得的利益远大于付出的代价,才会把这张纸不当一回事,现在显然还没有到时候。不管是对于宋朝,还是对于契丹,时机都不成熟。

    《誓约》的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宋每年助契丹军旅之费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二是澶州战后地盘一切如旧,即回到战前状态;三是各守疆界,不得交侵。

    此次谈判最关键的显然是第三条,即宋有没有侵契丹的疆界。徐平是不认的,自己是从党项人手里接收的地盘,党项人没有攻丰州,自己就宁愿放着一座空城在那里,也不出兵去攻。说到底,《澶州誓约》约束的是宋和契丹的边界,管不到跟党项的边界来。至于把党项算成大宋地盘,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契丹比大宋更早承认了党项的独立,这本就是契丹对不起大宋的地方。至于三十万两匹绢银的岁币,因为在《誓约》中用的名义是军旅之费,这次打过,军旅之费也要重新算过了。

    原则是这个原则,但两国谈判不是流氓讲数,很多话不能讲得很直白,不然纵然达到效果也会遗后人笑。来此之前,徐平和范仲淹已经商量过多次,今夜只是查遗被缺罢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入宦海,这句话徐平讲了无数次。潜移默化之下,开始影响到了朝廷中的官员。事情做计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进行演习,事后进行总结,已经成了很多官员的习惯。范仲淹是慢慢接受这一点的,不只是在军事上开始接受徐平的思想和做法,在具体做事的程序上也在改变。

    两人多次商讨,既是在对明日的谈判做计划,也是在进行演习。有人出主意,另一个人便从对方的立场进行讨论,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数次讨论。

    夜已经深了,徐平和范仲淹再次确认了两人的想法,饮了一杯酒,各自坐在帐里闭目沉思。仗打到现在,要把得到的利益固定下来,明天的谈判和接下来的战事一样重要。

    沉思了一会,徐平起身,走到帐外,默默看着月光下高大的青冢。

    一个人的功业是要由后人评说的,好与坏,功与过,自己只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评判者。随着党项的灭亡,西北出现了新局面,从河西到西域再无强敌。在东面与契丹对峙的同时,宋朝有了一个向西开拓,再次像汉唐一样控制西域的机会。

    朝中没有人能够抵抗住这个诱惑,从皇帝赵祯,到众大臣,目光实际上都盯在了河西数郡上。迫不及待地要与契丹定下边界,便就是为了集中全力向西开拓。

    后人对自己功业的评说,对徐平等大臣来说是谥号,对赵祯来说就是庙号。什么样的谥号和庙号好?《谥书》当然分了三六九等,不过自汉朝建立这套系统已经千年,谥号和庙号已经与人挂钩。曾经那些伟大的帝王用过的庙号,对于皇帝来说就是好庙号,大臣的谥号也是一样的道理。《谥书》只是一个原则,真正的美谥其实来自于前人,来自于自己的功业可以与前人相比,从而得到了同样的美谥。

    两汉数百年,得到庙号的皇帝不过了了数人而已。刘邦的汉太祖,文帝的汉太宗,后世已经成了开国和继位者的专属,即祖有功而宗有德,以功德立国,后面的皇帝就不能再想了。其他的美谥,无非是汉武帝的世宗,汉宣帝的中宗,再加上光武帝的世祖和照烈帝的烈祖而已。赵祯对这一套熟悉无比,没有机会他不敢想,现在机会来了,他当然也要搏一个美谥留给自己。开拓西域成功,就可以勉强当得起一个中宗,如果能够收复幽燕,当个世宗就名实相符了。至于历史上得到的仁宗,因为后主刘禅被人追谥的就是仁宗,显然不是一个美谥。人到了一个地步,对于功业的渴望,会超越一切。

    眼前的这座青冢,便是在汉宣帝东征西讨,降匈奴、破西羌,囊括西域之后,帝国无法再延续其辉煌,而只能派一个弱女子去和亲。而且让王昭君一世留在北地,从胡俗,终身没有再返中原。国力强盛起来,去压服四夷或许并不困难,但能够延续这种辉煌,最大程度地解决掉子孙后世的隐患,才是最艰难的。

    在这个年代,人们对汉朝功业的向往是徐平前世所无法想象的,或许那个时候欧洲人对罗马的感情才勉强可比吧。不只是在宋朝如此,契丹也是同样如此。契丹两姓,后族萧姓便就是追慕汉丞相萧何,而耶律氏的汉姓则是刘,取的是汉朝国姓。

    这座青冢让徐平生出无限感慨,便是因为这个弱女子和亲胡地,是西汉强盛与衰落分界的一个象征。自己或许能帮着赵祯实现超越汉武帝的功业,甚至在文治上还可超越,但能够坚持多久呢?总不能靠着过几十年出个中宗,百年数百年出个世祖、烈祖吧。更何况最后一个烈祖还失败了,一生最辉煌的时候便是偏安一隅。

    从自己所知道的千年历史中挑一套制度出来,套到这个时代的头上显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种做法要是有用,他前世数百个国家,有着成套的制度可以学习,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参考,做出点名堂来的国家有几个?大多数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只有那些没有办法的弱者,才不得不去邯郸学步。真正能够搞出名堂来的,无不是从别人那里学一些,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制一些,最后自成一番天地。他的前世如此,这个世界依然是如此,未来永远是未知的。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由无数细节最终催生而成,同样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就不会在另一个地方上演一模一样的事情。历史上的英国出现了“羊吃人”,出现了大宪章,那么在宋朝便就绝对不会出现。美国出现了大庄园和工商业的对立,出现了南北战争,在宋朝就绝对不会有。法国发生了大革命,宋朝同样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沙俄出现了彼德大帝的改良,最终形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国家,宋朝便就不会如此。同样的条件之下,面对同样的困难,在不同的地方必然会催生出不同的事件,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认识。简单类比,就犯了机械主义的错误。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徐平其实没有多少参考作用,有价值的是前世所学中,对这些事件发生原因的解析。

    徐平不是神仙,他无法留给后世一套可保千年太平的规矩,那只能由这个世界的无数人一起努力才可以做到。他不知道什么一定是对的,但他知道跟前世所学的其他国家一模一样必然是错的。自己的路,终究是要靠这个年代的人自己走出来。

    徐平所能够提供的,是做事的基本原则,解决事情的办法。并把自己所知道的,经过了千年时间验证的那些知识形成文化与制度,一直延续下去。

    告诉这个年代的人什么是资本主义,要去组织议会,诸此种种,远不如让他们形成事前计划,事后总结,尽量进行各种演习有用。因为那些知识,对于这片土地,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可能没有半点用处。

    人不是神仙,哪怕是从千年之后而来,也无法知道千年之后是个什么样子。你千年前的事实是那个样子,只不过是因为很长时间主角是别人,自己做了主角必然是另一个面目。

    百年之后,自己要由别人上谥号,会是什么呢?说穿了,跟皇帝的庙号去向那几位伟大帝王的庙号上套一个道理,自己当然会被向前世的文官武将上面去套。作为武将,无非是卫霍之功,作为文臣,就是萧何陈平。文武全才,那就只能是张良和诸葛亮了。

    徐平不知道自己最后会是什么,只希望不会超出这几个人的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