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学校比武,拼音传播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华夏的教育是在原始社会诞生的,最初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的传授。
传说中的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就是一种证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需要在专门的场所进行,这就出现了学校。
文字记载显示,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以前的夏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不同名称的学校,可能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
大体说来,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供大贵族子弟就读。
乡学是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按照学习的程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
小学是启蒙教育,除了识文断字以外,还要学习礼节仪式、音乐舞蹈、骑马射箭、书写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大学则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以便日后参与国家治理。
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控制,培养贵族子弟,一般庶民和奴隶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官学。
随着周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微,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强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制度也随之变化。
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士。
这些士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私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颍川书院和燕赵书院,也是私学,前者有族学发展起来的,后者直接面对整个社会。毕竟赵家想参与权力游戏,文化人的培养必不可少。
像赵云现在除了在鸿都门学带了一部分学子外,因为燕赵书院去年才刚刚开学,目前真还提供不了人才上岗,除非是先生们。
但是每一个博士,又是书院的火种,到交州来得不偿失,还不如等到第一批学子学成,再择一批优秀的上任,毕竟天下的目光都盯着这里。
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也称辟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授,置博士弟子五十。
历经发展,到王莽掌政时期,太学弟子已多达一万余人,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中期,设立在雒阳的太学,就读学生竟多达三万人,现在也就这个规模。
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
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
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
东汉初期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现在世家实力过大,私学林立,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如今的雒阳,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教育集中地,除了太学以外,还有专科学校专门学习书法、绘画的鸿都门学,如今算学成了其招牌之一。
后世人对这两所学校十分熟悉,其实在这方面还有一所学校更加有名气。
顺帝十七,京师雒阳除了面向全国的太学以外,还设立了一所外戚及大臣子弟读书的太学——四姓小侯学。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汉明帝永平九年,《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经。
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
由于当时外戚四姓不是列侯,故曰小侯。
《后汉书?儒林传》又云:显宗(即明帝)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族,别立学舍,搜选高能,以授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
四姓小侯学是雒阳的贵族学校,初期可入学的,只有四姓子弟。后来,功臣子孙皆可入学。
该学校在聘选教师等方面超过一般太学,因之声名日彰,流传到国外,引起外人的羡慕,而有匈奴遣派子弟来汉留学之举,可以说四姓小侯学是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大学。
赵云在接任镇南将军、朱崖洲都督的时候,身上的鸿都门学博士并没有人要他辞去。
灵帝不说话,博士祭酒乐松不可能去触这个霉头,如日中天的南征军,里面囊括了四姓小侯学、太学和鸿都门学的学子,连他自己也塞了家族子弟在军队里,希望分一杯羹。
赵云在交州兴起的拼音和四个声调的划分,很快就传到了雒阳。
四姓小侯学、太学和鸿都门学,这次居然出奇的一致,把反对的声音压下去。
开什么玩笑,当代大儒马日磾、荀爽和蔡邕联手推动,谁敢质疑?
要说他们还代表士子的话,鸿都门学则是大喜过望,赵博士刚刚为学校增添了算学,连今后启蒙的经典拼音也将由他们来负责。
谁不知道,该学校的后台老板就是灵帝刘宏?他授意成立的学校,宦官集团自然不可能去反对。
四姓小侯学与太学坐不住了,我们的主业确实是五经,教授《诗》、《书》、《礼》、《易》、《春秋》,可我们的任务就是传播知识,你们门学算啥?
赵云发明的又怎么了?他确实是鸿都门学的博士,可他的知识是如何来的?还不是靠着族学、颍川书院累积学习来的。
所有这些学校,不也是太学、四姓小侯学出去的士子传播的吗,当他进学校学习的时候,门学都还没有影子。
读书人要争的就是一个脸面,人家赵云确实大公无私,直截了当一个汉语拼音,没有冠上任何标记,不像他的云体。
一时之间,两所学校联合起来,共同针对鸿都门学。
灵帝也直挠头,最后干脆和稀泥,每所学校都有传播的权利。
赵云的声势,一时无两,让刘宏气得直翻白眼,都把你弄交州去了,咋影响反而更大?(未完待续。)
华夏的教育是在原始社会诞生的,最初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的传授。
传说中的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就是一种证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需要在专门的场所进行,这就出现了学校。
文字记载显示,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以前的夏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不同名称的学校,可能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
大体说来,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供大贵族子弟就读。
乡学是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按照学习的程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
小学是启蒙教育,除了识文断字以外,还要学习礼节仪式、音乐舞蹈、骑马射箭、书写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大学则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以便日后参与国家治理。
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控制,培养贵族子弟,一般庶民和奴隶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官学。
随着周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微,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强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制度也随之变化。
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士。
这些士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私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颍川书院和燕赵书院,也是私学,前者有族学发展起来的,后者直接面对整个社会。毕竟赵家想参与权力游戏,文化人的培养必不可少。
像赵云现在除了在鸿都门学带了一部分学子外,因为燕赵书院去年才刚刚开学,目前真还提供不了人才上岗,除非是先生们。
但是每一个博士,又是书院的火种,到交州来得不偿失,还不如等到第一批学子学成,再择一批优秀的上任,毕竟天下的目光都盯着这里。
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也称辟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授,置博士弟子五十。
历经发展,到王莽掌政时期,太学弟子已多达一万余人,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中期,设立在雒阳的太学,就读学生竟多达三万人,现在也就这个规模。
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
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
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
东汉初期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现在世家实力过大,私学林立,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如今的雒阳,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教育集中地,除了太学以外,还有专科学校专门学习书法、绘画的鸿都门学,如今算学成了其招牌之一。
后世人对这两所学校十分熟悉,其实在这方面还有一所学校更加有名气。
顺帝十七,京师雒阳除了面向全国的太学以外,还设立了一所外戚及大臣子弟读书的太学——四姓小侯学。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汉明帝永平九年,《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经。
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
由于当时外戚四姓不是列侯,故曰小侯。
《后汉书?儒林传》又云:显宗(即明帝)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族,别立学舍,搜选高能,以授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
四姓小侯学是雒阳的贵族学校,初期可入学的,只有四姓子弟。后来,功臣子孙皆可入学。
该学校在聘选教师等方面超过一般太学,因之声名日彰,流传到国外,引起外人的羡慕,而有匈奴遣派子弟来汉留学之举,可以说四姓小侯学是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大学。
赵云在接任镇南将军、朱崖洲都督的时候,身上的鸿都门学博士并没有人要他辞去。
灵帝不说话,博士祭酒乐松不可能去触这个霉头,如日中天的南征军,里面囊括了四姓小侯学、太学和鸿都门学的学子,连他自己也塞了家族子弟在军队里,希望分一杯羹。
赵云在交州兴起的拼音和四个声调的划分,很快就传到了雒阳。
四姓小侯学、太学和鸿都门学,这次居然出奇的一致,把反对的声音压下去。
开什么玩笑,当代大儒马日磾、荀爽和蔡邕联手推动,谁敢质疑?
要说他们还代表士子的话,鸿都门学则是大喜过望,赵博士刚刚为学校增添了算学,连今后启蒙的经典拼音也将由他们来负责。
谁不知道,该学校的后台老板就是灵帝刘宏?他授意成立的学校,宦官集团自然不可能去反对。
四姓小侯学与太学坐不住了,我们的主业确实是五经,教授《诗》、《书》、《礼》、《易》、《春秋》,可我们的任务就是传播知识,你们门学算啥?
赵云发明的又怎么了?他确实是鸿都门学的博士,可他的知识是如何来的?还不是靠着族学、颍川书院累积学习来的。
所有这些学校,不也是太学、四姓小侯学出去的士子传播的吗,当他进学校学习的时候,门学都还没有影子。
读书人要争的就是一个脸面,人家赵云确实大公无私,直截了当一个汉语拼音,没有冠上任何标记,不像他的云体。
一时之间,两所学校联合起来,共同针对鸿都门学。
灵帝也直挠头,最后干脆和稀泥,每所学校都有传播的权利。
赵云的声势,一时无两,让刘宏气得直翻白眼,都把你弄交州去了,咋影响反而更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