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写经卷轴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什么味道啊?这么怪?”
刚才取出砖头的时候尘土飞扬,任博士也没顾得上去看里面有没有东西,现在已经开出洞口,顿时耸了耸鼻子,闻到了一股奇怪的味道。
“是纸墨的味道……”
庄睿也闻到了那股味道,但是和任博士一无所知不同,他早已知道里面藏放的东西是经书,所以更容易猜出来。
不过此刻庄睿心中也是十分震惊的,因为不论是他亲身经历过的那次考古发掘,还是从资料上多看到的发掘现场记录,基本上所有的墓葬或者的地宫出土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难闻甚至有毒的气体,这已经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共识了。
但是当抽出青砖之后,充斥在庄睿鼻尖的,只有一股淡淡的书纸香墨的味道青砖泥土之中,全无那种腐朽难闻的气体,这让庄睿对于里面的那些纸质书又多了一丝期待。
“没错,是纸墨的香味,这……这……”
任博士听庄睿这么一说,也感觉出这味道的出处了,脸上有些惊疑不定,在西北地区发现纸质文物,这意义可是非常重大的。
要知道,在西北地区尤其是敦煌附近,常年干旱少雨,最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历年来出土的一些品相完好的名人字画,大多都是这这些地区。
可惜由于地域限制,这里在古代文人雅士、风流骚客们相比江南等地区就要少了很多,字画类的文物相对也比较少。
如果江南大墓中的那些字画文物葬到这里来,估计那些只有著录而无实物的珍贵字画,都能被保存下来的。
“是经卷古籍,咱们小心点,把洞再开大一点儿,小贾,你们在地上铺上垫子,把手套都戴起来……”
任博士愣了一下神之后,马上反应了过来,拿起电筒往里面照射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情。
这佛像高达七八米,即使是底座也有三四平方米大小,里面简直就是一个小房间,在强光手电的照射下,一摞摞被油纸包裹着,摆放的整整齐齐的书籍,出现在了任博士和庄睿的眼前。
现在这个孔洞虽然足以让一个人钻进去了,但还是显得太小,如果从里面往外拿东西,说不定就会损坏掉。
庄睿和任博士又忙碌了将近半个小时,在佛像背后开出一个一米多高的洞来,由于是青砖抹砌的,倒是没费多少力气。
“庄睿,我进去,你在外面接着,小贾,你也过来,在拿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用手指捏住,要用手捧着……”
仅仅是目测,任博士也看出,这些古籍善本的年代最少在数百年以上的,虽然敦煌地区少雨多旱,不会受潮腐朽,但是干燥会使得纸质变得脆弱,所以这才反复交代几个研究生学员不得用手指去拿书。
在庄睿手电的照射下,任博士矮着身子钻进了佛像的肚子里,等任博士进去后,庄睿将灯放在了洞口处,顿时佛像内部一片光明。
任博士进去之后,并没有先打开油纸,而是伸手在油纸上面抹拭了一下,抬起手对着灯光看了一眼,说道:“这些物件摆放进来的时间,估计要比佛像建造的时间晚一些……”
在油纸的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灰尘,有些朋友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如此密封的地方,还会有灰尘的出现呢?
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空气中本来就有灰尘微粒,它们本来就在空气中漂浮,如果是通风的地方,灰尘在一个地方不会停留太久,自然也不会堆积起来。
如果在封闭的空间,空气不流动,灰尘慢慢聚集起来,堆积起来形成可以看见的灰尘,不再漂浮在空气中,覆盖在了物体表面。
任博士戴上了白手套,伸手试了一下这油纸包裹的书籍的重量,无奈的摇了摇头,这玩意他抱不动,还是只能将油纸拆开一点点的拿出去。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任博士将最上层的一个油纸包裹给打开了,一卷卷长约三十公分的圆形卷轴,出现在了任博士的眼前。
书卷的轴杆全部都为木头所制,颜色显得有些黯淡,卷轴的颜色也是深浅不一,头尾两处都有些泛黄发黑,这是年代久远所导致的。
“任哥,快点打开一个看看,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古籍?”
庄睿在佛像外面也是看的真切,其实他昨儿一晚上都没睡好,一直在猜测这些古卷的来历,眼下到了揭晓谜底的时候,庄睿的心情也是非常激动。
“好,嗯……”
任博士张嘴答了一声“好”之后,马上闭上嘴巴嗯了一声,因为这口中呼吸出去的空气潮湿,会对面前的这些卷轴有影响的。
“这……这,怎……怎么可能啊?”
任博士拿起一个卷轴,小心的将其摊开了四五公分的样子,凑着灯光一瞧,当下张大了嘴巴,完全忘记了要保护卷轴的初衷。
“任哥,怎么了?”
庄睿看到任博士的样子,心里有些奇怪,自己这师兄也算得上是见多识广了,怎么会被一卷古籍给震住呢?
“呼……”
任博士听到庄睿的话后,顿时反应了过来,连忙紧紧闭上了嘴巴,将卷轴合起来后,小心翼翼的侧着身子走到洞口,大声的喘了一口气。
“庄睿,你看看吧,这……这怎么可能呀?”
在将卷轴交给庄睿的时候,任博士脸上的惊荣还没有褪去,显然这卷轴的内容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任哥,这是道教经书啊,怎么了?”
庄睿打开卷轴之后,一行竖着的字样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庄睿虽然对佛道二教都没有什么研究,但是看到这经书的名字,也知道这应该是道教的经书。
任博士摆了摆手,没好气的说道:“谁说不是道教经书啊,你看看这字体……”
“字体?”
庄睿闻言愣了一下,再向手中打开的卷轴看去,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这是手抄的写经卷轴?!”
所谓写经,即誊抄书写佛典的称呼,约起于西元前一、二世纪,即印度初期佛教之时代,其中,印度是以梵语书写,西域地方则梵语、胡语并用,锡兰等专以巴利语书写经典。
后来道教盛行之后,写经这一称谓也被其所用,只要是人工手写誊抄的经卷,都被冠以这个称呼,在印刷术尚未发达时,写经实具有弘传流通之意义与功德。
像神话故事西游记中所说的唐僧取经,其实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唐玄奘所从西域带回的经书,其大部分就是手抄本,至于写经卷轴被世人所熟知,则是在一百年前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之后的事情了。
敦煌藏经洞所出土的经卷古籍,几乎全部都是人工手写誊抄的,由于明清之前遗留下来的手写经书极少,所以写经卷轴,几乎就成了敦煌出土文献的代名词了。
庄睿的反应也不慢,将写经的的来历在脑中转了一圈之后,马上开口问道:“任哥,这……这莫非是敦煌藏书?”
“我……我也不知道,这卷《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是楷书抄写的,你看看,这每行都是十七个字,上下及行间都是用淡墨丝栏给区分开的,应该是隋朝的风格……”
任博士接过庄睿手中的写经,又打量了一番,给这个卷轴断了年代,接着说道:“明清之前的写经,几乎都出自敦煌,我看……**不离十就是敦煌文献里的一部分了……”
虽然做出了推断,但是任博士怎么都想不明白,敦煌文献问世已经长达百年,而已知的那些古卷经书,也都流失在世界各个国家,为何这里又会出现这么一卷经文呢?
而且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估计不仅仅是自己手中的,这佛像内被油纸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物件,恐怕都是这种经文古卷了。
“想那么多干嘛?猛子哥不是说过吗,在百多年前,曾经有敦煌的道士来过这里,说不定就是那个王道士藏匿的呢……”
庄睿不知道,他随口说出的这么一句话,却真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些经卷,的确是王道士当年藏匿的。
上个世纪初的时候,王道士和这座古寺的主持交好,在发现敦煌藏经洞之后,将一批约三万多本经卷运到此处,只是没想到几年过后,那位主持在坐化之前,又邀约王道士来到了这里。
当时主持本想将这些经书归还给王道士的,只是那时王道士为了保护敦煌遗产四处求援而未果,在敦煌还放着五万多卷经书不知道如何处置,当然也就没心思去处理这些经卷了。
加上那时寺庙周围的沙漠化已经比较严重了,运输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思付再三之后,还是决定将这些经书藏匿在寺庙里。
时隔近百年,当年知道这些秘辛的人早已逝去,如果不是庄睿等人误打误撞的来到这里,恐怕这些珍贵的敦煌文献,还不知道将被埋没多少年月?
“什么味道啊?这么怪?”
刚才取出砖头的时候尘土飞扬,任博士也没顾得上去看里面有没有东西,现在已经开出洞口,顿时耸了耸鼻子,闻到了一股奇怪的味道。
“是纸墨的味道……”
庄睿也闻到了那股味道,但是和任博士一无所知不同,他早已知道里面藏放的东西是经书,所以更容易猜出来。
不过此刻庄睿心中也是十分震惊的,因为不论是他亲身经历过的那次考古发掘,还是从资料上多看到的发掘现场记录,基本上所有的墓葬或者的地宫出土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难闻甚至有毒的气体,这已经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共识了。
但是当抽出青砖之后,充斥在庄睿鼻尖的,只有一股淡淡的书纸香墨的味道青砖泥土之中,全无那种腐朽难闻的气体,这让庄睿对于里面的那些纸质书又多了一丝期待。
“没错,是纸墨的香味,这……这……”
任博士听庄睿这么一说,也感觉出这味道的出处了,脸上有些惊疑不定,在西北地区发现纸质文物,这意义可是非常重大的。
要知道,在西北地区尤其是敦煌附近,常年干旱少雨,最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历年来出土的一些品相完好的名人字画,大多都是这这些地区。
可惜由于地域限制,这里在古代文人雅士、风流骚客们相比江南等地区就要少了很多,字画类的文物相对也比较少。
如果江南大墓中的那些字画文物葬到这里来,估计那些只有著录而无实物的珍贵字画,都能被保存下来的。
“是经卷古籍,咱们小心点,把洞再开大一点儿,小贾,你们在地上铺上垫子,把手套都戴起来……”
任博士愣了一下神之后,马上反应了过来,拿起电筒往里面照射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情。
这佛像高达七八米,即使是底座也有三四平方米大小,里面简直就是一个小房间,在强光手电的照射下,一摞摞被油纸包裹着,摆放的整整齐齐的书籍,出现在了任博士和庄睿的眼前。
现在这个孔洞虽然足以让一个人钻进去了,但还是显得太小,如果从里面往外拿东西,说不定就会损坏掉。
庄睿和任博士又忙碌了将近半个小时,在佛像背后开出一个一米多高的洞来,由于是青砖抹砌的,倒是没费多少力气。
“庄睿,我进去,你在外面接着,小贾,你也过来,在拿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用手指捏住,要用手捧着……”
仅仅是目测,任博士也看出,这些古籍善本的年代最少在数百年以上的,虽然敦煌地区少雨多旱,不会受潮腐朽,但是干燥会使得纸质变得脆弱,所以这才反复交代几个研究生学员不得用手指去拿书。
在庄睿手电的照射下,任博士矮着身子钻进了佛像的肚子里,等任博士进去后,庄睿将灯放在了洞口处,顿时佛像内部一片光明。
任博士进去之后,并没有先打开油纸,而是伸手在油纸上面抹拭了一下,抬起手对着灯光看了一眼,说道:“这些物件摆放进来的时间,估计要比佛像建造的时间晚一些……”
在油纸的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灰尘,有些朋友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如此密封的地方,还会有灰尘的出现呢?
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空气中本来就有灰尘微粒,它们本来就在空气中漂浮,如果是通风的地方,灰尘在一个地方不会停留太久,自然也不会堆积起来。
如果在封闭的空间,空气不流动,灰尘慢慢聚集起来,堆积起来形成可以看见的灰尘,不再漂浮在空气中,覆盖在了物体表面。
任博士戴上了白手套,伸手试了一下这油纸包裹的书籍的重量,无奈的摇了摇头,这玩意他抱不动,还是只能将油纸拆开一点点的拿出去。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任博士将最上层的一个油纸包裹给打开了,一卷卷长约三十公分的圆形卷轴,出现在了任博士的眼前。
书卷的轴杆全部都为木头所制,颜色显得有些黯淡,卷轴的颜色也是深浅不一,头尾两处都有些泛黄发黑,这是年代久远所导致的。
“任哥,快点打开一个看看,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古籍?”
庄睿在佛像外面也是看的真切,其实他昨儿一晚上都没睡好,一直在猜测这些古卷的来历,眼下到了揭晓谜底的时候,庄睿的心情也是非常激动。
“好,嗯……”
任博士张嘴答了一声“好”之后,马上闭上嘴巴嗯了一声,因为这口中呼吸出去的空气潮湿,会对面前的这些卷轴有影响的。
“这……这,怎……怎么可能啊?”
任博士拿起一个卷轴,小心的将其摊开了四五公分的样子,凑着灯光一瞧,当下张大了嘴巴,完全忘记了要保护卷轴的初衷。
“任哥,怎么了?”
庄睿看到任博士的样子,心里有些奇怪,自己这师兄也算得上是见多识广了,怎么会被一卷古籍给震住呢?
“呼……”
任博士听到庄睿的话后,顿时反应了过来,连忙紧紧闭上了嘴巴,将卷轴合起来后,小心翼翼的侧着身子走到洞口,大声的喘了一口气。
“庄睿,你看看吧,这……这怎么可能呀?”
在将卷轴交给庄睿的时候,任博士脸上的惊荣还没有褪去,显然这卷轴的内容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任哥,这是道教经书啊,怎么了?”
庄睿打开卷轴之后,一行竖着的字样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庄睿虽然对佛道二教都没有什么研究,但是看到这经书的名字,也知道这应该是道教的经书。
任博士摆了摆手,没好气的说道:“谁说不是道教经书啊,你看看这字体……”
“字体?”
庄睿闻言愣了一下,再向手中打开的卷轴看去,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这是手抄的写经卷轴?!”
所谓写经,即誊抄书写佛典的称呼,约起于西元前一、二世纪,即印度初期佛教之时代,其中,印度是以梵语书写,西域地方则梵语、胡语并用,锡兰等专以巴利语书写经典。
后来道教盛行之后,写经这一称谓也被其所用,只要是人工手写誊抄的经卷,都被冠以这个称呼,在印刷术尚未发达时,写经实具有弘传流通之意义与功德。
像神话故事西游记中所说的唐僧取经,其实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唐玄奘所从西域带回的经书,其大部分就是手抄本,至于写经卷轴被世人所熟知,则是在一百年前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之后的事情了。
敦煌藏经洞所出土的经卷古籍,几乎全部都是人工手写誊抄的,由于明清之前遗留下来的手写经书极少,所以写经卷轴,几乎就成了敦煌出土文献的代名词了。
庄睿的反应也不慢,将写经的的来历在脑中转了一圈之后,马上开口问道:“任哥,这……这莫非是敦煌藏书?”
“我……我也不知道,这卷《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是楷书抄写的,你看看,这每行都是十七个字,上下及行间都是用淡墨丝栏给区分开的,应该是隋朝的风格……”
任博士接过庄睿手中的写经,又打量了一番,给这个卷轴断了年代,接着说道:“明清之前的写经,几乎都出自敦煌,我看……**不离十就是敦煌文献里的一部分了……”
虽然做出了推断,但是任博士怎么都想不明白,敦煌文献问世已经长达百年,而已知的那些古卷经书,也都流失在世界各个国家,为何这里又会出现这么一卷经文呢?
而且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估计不仅仅是自己手中的,这佛像内被油纸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物件,恐怕都是这种经文古卷了。
“想那么多干嘛?猛子哥不是说过吗,在百多年前,曾经有敦煌的道士来过这里,说不定就是那个王道士藏匿的呢……”
庄睿不知道,他随口说出的这么一句话,却真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些经卷,的确是王道士当年藏匿的。
上个世纪初的时候,王道士和这座古寺的主持交好,在发现敦煌藏经洞之后,将一批约三万多本经卷运到此处,只是没想到几年过后,那位主持在坐化之前,又邀约王道士来到了这里。
当时主持本想将这些经书归还给王道士的,只是那时王道士为了保护敦煌遗产四处求援而未果,在敦煌还放着五万多卷经书不知道如何处置,当然也就没心思去处理这些经卷了。
加上那时寺庙周围的沙漠化已经比较严重了,运输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思付再三之后,还是决定将这些经书藏匿在寺庙里。
时隔近百年,当年知道这些秘辛的人早已逝去,如果不是庄睿等人误打误撞的来到这里,恐怕这些珍贵的敦煌文献,还不知道将被埋没多少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