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见识一下沮授的真正实力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黄权虽然觉得关羽和诸葛亮的建议很有道理,但作为刘备派来催促关羽主动求战的使者,黄权还是得把他的职责彻底履行了,才好考虑回去复命。
关羽强调说不是他不想出战,而是开春后这十几天里,对面的沮授防御得很好,依托城池、长堑、甬道严密设防,很难攻破。
黄权就得亲眼见识见识究竟有多难攻破,连汉军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新式攻城武器、杠杆式投石机全面普及,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搞清楚了前因后果,回长安时劝说刘备才更有说服力。
好在关羽本来就在隔三差五准备试探性的进攻,倒是没让黄权等太久。
仅仅在黄权抵达前线后两天,三月初三,一场试探性攻势,就在山阳县一带展开了。
至于为什么关羽把进攻点选在山阳县,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是经过一个冬天的深思熟虑,外加黄权来之前,双方已经花了血的代价厮杀验证、最后磨合出了默契:
河内郡在这一带的敌我分布对峙态势,主要以关羽占据西南方的野王、沁水,而袁绍军占据东面的郡治怀县、北面上党郡的高都县为主。
但沮授在北侧的防线,并没有以高都县城为依托,而是突前布置、把防线部署在了太行山与河内平原的交界处。依托太行山边缘支岭的主山脊修筑简易的工事、烽火台。
所以,哪怕临时的夯土墙不高、壕沟也不深,防御效果却依然很可观,这就相当于是直接花大代价弄了一小段几十里长的简易长城。
这夯土墙的主要用途不再是防止敌人攀登,而是跟长城一样,以便于守军机动为主。关羽攻击任何一个点,沮授都能快速让士兵沿着夯土甬道较快地集结到被攻击的位置。
如此一来,去年冬天诸葛亮为关羽临时赢得的内线作战兵力集结速度优势,便就此逆转了。
现在是关羽主攻而沮授主守,太行山沿线每个单独的点上沮授短时间内集结投入力量的速度都更快,以至于关羽哪怕有兵员质量优势和装备优势,也难以打开缺口。
不得不承认,沮授确实也是一个擅长战略防御统筹的高端人才了,历史上他能帮袁绍酝酿全盘战略、把公孙瓒渐渐逼死,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官渡袁绍虽然惨败,但很多时候没听沮授的,内部谋士意见分歧严重,沮授之才历史上自然也有所被低估。
当然,沮授部署下这个防御,也不是全无代价。至少,他在这个冬天为了在高度县以南太行山边缘抢修防线,据说直接摔死和工程事故死亡的并州民夫,就达到了数千人级别的规模,这还没算其他非直接损失。对民力的使用和压榨,也是没有办法的。
可以说沮授虽然能防住,但付出的代价绝不比几百年前的名将廉颇搞百里石防线小——
几百年前,廉颇的百里石防线思路,也是沿用了赵人一贯的长城建设思路,不求太行山山脊上的土墙防御力多高,只求附属的甬道便于守军以比进攻方更快的速度机动到位。
事实上,战国时修的赵长城,说白了就是一系列太行山区诸陉谷之间的通讯调兵设施、同时还起到迟滞进攻方的作用。在赵国还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的那些年里,太行山各个方向边缘的这种“长城”,重要程度是不相上下的。
只不过后来被秦统一之后,秦、赵之间那些太行山边缘的“赵长城”失去了军事用途,所以渐渐被秦废弃。秦只是拿了赵在太行山最北面、与匈奴、中山接壤的那部分长城,并入连接到秦的万里长城。
沮授在关羽北侧的防御思想,只是把早已废弃数百年的赵人遗迹重新捡了起来,修缮连接。在太行山边缘的某些山岭主脊上,其实还有没塌完的夯土遗迹可以直接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少死了点民工百姓。
(注:秦人没有刻意拆除无用部分的赵长城,只是放在那里让它自行毁坏。所以四百多年后依然有残迹也是很正常的。就好比那些没有修缮价值的明长城墙段,到了四百多年后的当代依然还在,类似现在驴友爬的明朝野长城)
北侧朝着太行山的攻势明显不划算、难度也最大,关羽前些日子稍稍受挫后,也就放弃了那个主攻方向,不再执着。
毕竟防线那么长,随便决定性地战略突破一个点,都算是胜利,都能逼敌决战,那当然要挑软柿子捏。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关羽还能选择的进攻重点,也就只剩很有限的几个选项,而这方面的顾虑,早在今天的又一次试探进攻之前,诸葛亮都已经在地图作业阶段跟黄权分析过了,所以黄权完全没有质疑:
第一个方向,就是攻击怀县与高都太行防线的结合部、山阳县周边地区。
山阳县就是后世的河南焦作,是太行山区与怀县(今焦作市武陟县)的薄弱连接部。
沮授在这一段的甬道长堑工事,是难得的没有太行山地形可以凭借的,完全在黄河冲积平原上修工事,算是最容易攻的了。沮授的整个防线,也就这里有一段三十多里的平原防区,其他都有山。
说句题外话,汉朝原本在兖州就有一个郡叫山阳,郡治是昌邑,而河内这边的山阳只是一个县。但历史上后来曹丕称帝的时候,直接把山阳县从河内划出来,设为一个公国,跟郡平级,作为“山阳公”也就是退位的汉献帝的封地。
原因就是曹丕看中了河内属于司隶,就在雒阳对岸,离朝廷中枢很近,所以便于监视退位的刘协,不给别人借刘协搞事情的机会。
关羽可选的第二个方向,则是攻坚,直接强攻怀县城池。怀县作为河内郡治,城防设施当然比山阳与怀县之间的平原甬道坚固得多。
第三个方向,是直接顺着黄河往下进攻,突破到怀县后方,再进行战略大包抄,把整个沮授兵团包饺子。
但这一招最大的问题是关羽现在虽然在东垣、野王等地有了船只,但这些船也不过是诸葛亮黄月英改良的“船型大篷车2.0”下水后的产物,论尺寸吨位其实还不如传统的水战走舸。
而袁绍军虽然水军不强,但好歹黄河下游一贯是袁绍的主场。北方黄河水浅,不如长江可以用楼船,不过斗舰、艨艟还是管够的。
诸葛亮又还不懂李素刚发明的“撑杆雷”战术,这种玩意儿也不能大规模用于“走舸换艨艟”的同归于尽战术,毕竟没那么多死士,普及不了。所以至少一年内黄河水战肯定是袁绍占优。
算来算去,选项三不可行,选项二的难度不如选项一划算,那就专注于选项一呗。
事实上,对面的沮授何尝不知道这一切。他对二三两个方向的防守资源,其实也有酌情打折扣,好钢用在刀刃上。为的就是预判逼关羽的走位,然后集中资源守最不好守的防区。
……
初三这天一早,黄权带着他从长安带来的三千援军,跟随关羽一起亲临山阳县前线,这座原本历史上会在汉朝灭亡后成为退位皇帝山阳公封地的城市。
关羽为了今天这一战,也准备了五万作战部队,不过没有全部带到前线,主要是兵力太多不适宜展开。所以有三万人留在了野王西北、沁水丹水河口西北角的大营里,只带了两万人前出作战。
那三万要等前方有了突破之后,再作为预备队投入,目前先养精蓄锐保持体力。
前线经过长时间的对峙,双方的攻防设施都很完备了。
关羽因为敌人的防线很长、每次不一定选取同一个点突破,所以也没有把杠杆式投石机打造成固定式的,而是宁可多花点材料、增加一些结构难度、牺牲一点射程,做成可移动的“投石车”。
这一点其实挺不寻常,因为自动七年前李素第一次发明杠杆式投石机以来,其实华夏战场上大部分这种兵器都是固定式的。这玩意儿比较沉重,没法整体搬运,攻城阵地又不太需要挪窝,所以做成固定式比较省事。
玩过《帝国时代》的玩家都清楚,杠杆式投石机不比扭矩式,扭矩式才是《帝国时代》里那种可以直接缓慢推着开着走的散弹机,而杠杆式投石机是游戏里的“打包机”,要拆开才能移动。
这一次,为了机动进攻、不被一个攻击点困住,关羽特地强调了攻城器械要全部具有机动性,为此诸葛亮和黄月英还火线优化,稍稍调整了一下结构,确保“打包机”的打包速度能方便快捷一些。
部队机动到位之后,投石机很快部署完成,壕桥车和尖头木驴也推了上来。因为是攻击长堑夯土墙形成的甬道防线,而非攻城,所以没有城门可以攻打,也就不用部署撞门锤和冲车。
黄权没有见识过这类战场环境的攻防厮杀,心中还带着几分疑惑不解,但随着厮杀的开始,他也把这些疑问暂时抛到了脑后,关切地注意着进展动态。
投石机的弹幕破空飞射,关羽今天集中了三十部打包机,火力不可谓不密集。而对面的甬道墙壁不过是一丈半高的夯土,墙的厚度甚至不足以让墙头上并行站三个士兵。
只是因为筑墙的夯土本身就是从墙前面的平地上挖出来的,所以墙造好的同时墙根前缘自然形成了六七尺深的宽阔土坑。让墙壁的总高度落差勉强超过了两丈两尺。
配重式投石机的石弹,只要时间充裕,足以彻底砸毁除了长安雒阳郿坞以外的天下一切坚城关墙,这点防御力算什么?
所以仅仅是一个多时辰的火力准备后,甬道墙壁就被砸开了好几个彻底崩塌的缺口,塌落下来的土方甚至有直接塌近墙前的长堑土坑里,把坑填平了些,看似攻击方更容易冲上去了。
“就这?那太尉为什么还说沮授的防御很难攻破?”黄权看着对面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就被砸破了墙壁,顿时觉得心理落差很大,有种期待了半天后发现敌人很弱鸡的意外失望。
黄权虽然觉得关羽和诸葛亮的建议很有道理,但作为刘备派来催促关羽主动求战的使者,黄权还是得把他的职责彻底履行了,才好考虑回去复命。
关羽强调说不是他不想出战,而是开春后这十几天里,对面的沮授防御得很好,依托城池、长堑、甬道严密设防,很难攻破。
黄权就得亲眼见识见识究竟有多难攻破,连汉军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新式攻城武器、杠杆式投石机全面普及,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搞清楚了前因后果,回长安时劝说刘备才更有说服力。
好在关羽本来就在隔三差五准备试探性的进攻,倒是没让黄权等太久。
仅仅在黄权抵达前线后两天,三月初三,一场试探性攻势,就在山阳县一带展开了。
至于为什么关羽把进攻点选在山阳县,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是经过一个冬天的深思熟虑,外加黄权来之前,双方已经花了血的代价厮杀验证、最后磨合出了默契:
河内郡在这一带的敌我分布对峙态势,主要以关羽占据西南方的野王、沁水,而袁绍军占据东面的郡治怀县、北面上党郡的高都县为主。
但沮授在北侧的防线,并没有以高都县城为依托,而是突前布置、把防线部署在了太行山与河内平原的交界处。依托太行山边缘支岭的主山脊修筑简易的工事、烽火台。
所以,哪怕临时的夯土墙不高、壕沟也不深,防御效果却依然很可观,这就相当于是直接花大代价弄了一小段几十里长的简易长城。
这夯土墙的主要用途不再是防止敌人攀登,而是跟长城一样,以便于守军机动为主。关羽攻击任何一个点,沮授都能快速让士兵沿着夯土甬道较快地集结到被攻击的位置。
如此一来,去年冬天诸葛亮为关羽临时赢得的内线作战兵力集结速度优势,便就此逆转了。
现在是关羽主攻而沮授主守,太行山沿线每个单独的点上沮授短时间内集结投入力量的速度都更快,以至于关羽哪怕有兵员质量优势和装备优势,也难以打开缺口。
不得不承认,沮授确实也是一个擅长战略防御统筹的高端人才了,历史上他能帮袁绍酝酿全盘战略、把公孙瓒渐渐逼死,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官渡袁绍虽然惨败,但很多时候没听沮授的,内部谋士意见分歧严重,沮授之才历史上自然也有所被低估。
当然,沮授部署下这个防御,也不是全无代价。至少,他在这个冬天为了在高度县以南太行山边缘抢修防线,据说直接摔死和工程事故死亡的并州民夫,就达到了数千人级别的规模,这还没算其他非直接损失。对民力的使用和压榨,也是没有办法的。
可以说沮授虽然能防住,但付出的代价绝不比几百年前的名将廉颇搞百里石防线小——
几百年前,廉颇的百里石防线思路,也是沿用了赵人一贯的长城建设思路,不求太行山山脊上的土墙防御力多高,只求附属的甬道便于守军以比进攻方更快的速度机动到位。
事实上,战国时修的赵长城,说白了就是一系列太行山区诸陉谷之间的通讯调兵设施、同时还起到迟滞进攻方的作用。在赵国还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的那些年里,太行山各个方向边缘的这种“长城”,重要程度是不相上下的。
只不过后来被秦统一之后,秦、赵之间那些太行山边缘的“赵长城”失去了军事用途,所以渐渐被秦废弃。秦只是拿了赵在太行山最北面、与匈奴、中山接壤的那部分长城,并入连接到秦的万里长城。
沮授在关羽北侧的防御思想,只是把早已废弃数百年的赵人遗迹重新捡了起来,修缮连接。在太行山边缘的某些山岭主脊上,其实还有没塌完的夯土遗迹可以直接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少死了点民工百姓。
(注:秦人没有刻意拆除无用部分的赵长城,只是放在那里让它自行毁坏。所以四百多年后依然有残迹也是很正常的。就好比那些没有修缮价值的明长城墙段,到了四百多年后的当代依然还在,类似现在驴友爬的明朝野长城)
北侧朝着太行山的攻势明显不划算、难度也最大,关羽前些日子稍稍受挫后,也就放弃了那个主攻方向,不再执着。
毕竟防线那么长,随便决定性地战略突破一个点,都算是胜利,都能逼敌决战,那当然要挑软柿子捏。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关羽还能选择的进攻重点,也就只剩很有限的几个选项,而这方面的顾虑,早在今天的又一次试探进攻之前,诸葛亮都已经在地图作业阶段跟黄权分析过了,所以黄权完全没有质疑:
第一个方向,就是攻击怀县与高都太行防线的结合部、山阳县周边地区。
山阳县就是后世的河南焦作,是太行山区与怀县(今焦作市武陟县)的薄弱连接部。
沮授在这一段的甬道长堑工事,是难得的没有太行山地形可以凭借的,完全在黄河冲积平原上修工事,算是最容易攻的了。沮授的整个防线,也就这里有一段三十多里的平原防区,其他都有山。
说句题外话,汉朝原本在兖州就有一个郡叫山阳,郡治是昌邑,而河内这边的山阳只是一个县。但历史上后来曹丕称帝的时候,直接把山阳县从河内划出来,设为一个公国,跟郡平级,作为“山阳公”也就是退位的汉献帝的封地。
原因就是曹丕看中了河内属于司隶,就在雒阳对岸,离朝廷中枢很近,所以便于监视退位的刘协,不给别人借刘协搞事情的机会。
关羽可选的第二个方向,则是攻坚,直接强攻怀县城池。怀县作为河内郡治,城防设施当然比山阳与怀县之间的平原甬道坚固得多。
第三个方向,是直接顺着黄河往下进攻,突破到怀县后方,再进行战略大包抄,把整个沮授兵团包饺子。
但这一招最大的问题是关羽现在虽然在东垣、野王等地有了船只,但这些船也不过是诸葛亮黄月英改良的“船型大篷车2.0”下水后的产物,论尺寸吨位其实还不如传统的水战走舸。
而袁绍军虽然水军不强,但好歹黄河下游一贯是袁绍的主场。北方黄河水浅,不如长江可以用楼船,不过斗舰、艨艟还是管够的。
诸葛亮又还不懂李素刚发明的“撑杆雷”战术,这种玩意儿也不能大规模用于“走舸换艨艟”的同归于尽战术,毕竟没那么多死士,普及不了。所以至少一年内黄河水战肯定是袁绍占优。
算来算去,选项三不可行,选项二的难度不如选项一划算,那就专注于选项一呗。
事实上,对面的沮授何尝不知道这一切。他对二三两个方向的防守资源,其实也有酌情打折扣,好钢用在刀刃上。为的就是预判逼关羽的走位,然后集中资源守最不好守的防区。
……
初三这天一早,黄权带着他从长安带来的三千援军,跟随关羽一起亲临山阳县前线,这座原本历史上会在汉朝灭亡后成为退位皇帝山阳公封地的城市。
关羽为了今天这一战,也准备了五万作战部队,不过没有全部带到前线,主要是兵力太多不适宜展开。所以有三万人留在了野王西北、沁水丹水河口西北角的大营里,只带了两万人前出作战。
那三万要等前方有了突破之后,再作为预备队投入,目前先养精蓄锐保持体力。
前线经过长时间的对峙,双方的攻防设施都很完备了。
关羽因为敌人的防线很长、每次不一定选取同一个点突破,所以也没有把杠杆式投石机打造成固定式的,而是宁可多花点材料、增加一些结构难度、牺牲一点射程,做成可移动的“投石车”。
这一点其实挺不寻常,因为自动七年前李素第一次发明杠杆式投石机以来,其实华夏战场上大部分这种兵器都是固定式的。这玩意儿比较沉重,没法整体搬运,攻城阵地又不太需要挪窝,所以做成固定式比较省事。
玩过《帝国时代》的玩家都清楚,杠杆式投石机不比扭矩式,扭矩式才是《帝国时代》里那种可以直接缓慢推着开着走的散弹机,而杠杆式投石机是游戏里的“打包机”,要拆开才能移动。
这一次,为了机动进攻、不被一个攻击点困住,关羽特地强调了攻城器械要全部具有机动性,为此诸葛亮和黄月英还火线优化,稍稍调整了一下结构,确保“打包机”的打包速度能方便快捷一些。
部队机动到位之后,投石机很快部署完成,壕桥车和尖头木驴也推了上来。因为是攻击长堑夯土墙形成的甬道防线,而非攻城,所以没有城门可以攻打,也就不用部署撞门锤和冲车。
黄权没有见识过这类战场环境的攻防厮杀,心中还带着几分疑惑不解,但随着厮杀的开始,他也把这些疑问暂时抛到了脑后,关切地注意着进展动态。
投石机的弹幕破空飞射,关羽今天集中了三十部打包机,火力不可谓不密集。而对面的甬道墙壁不过是一丈半高的夯土,墙的厚度甚至不足以让墙头上并行站三个士兵。
只是因为筑墙的夯土本身就是从墙前面的平地上挖出来的,所以墙造好的同时墙根前缘自然形成了六七尺深的宽阔土坑。让墙壁的总高度落差勉强超过了两丈两尺。
配重式投石机的石弹,只要时间充裕,足以彻底砸毁除了长安雒阳郿坞以外的天下一切坚城关墙,这点防御力算什么?
所以仅仅是一个多时辰的火力准备后,甬道墙壁就被砸开了好几个彻底崩塌的缺口,塌落下来的土方甚至有直接塌近墙前的长堑土坑里,把坑填平了些,看似攻击方更容易冲上去了。
“就这?那太尉为什么还说沮授的防御很难攻破?”黄权看着对面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就被砸破了墙壁,顿时觉得心理落差很大,有种期待了半天后发现敌人很弱鸡的意外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