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82章 册封公爵

第682章 册封公爵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备对李素的封赏思路,恰好与他对关羽思路互补。

    因为建业还没光复,所以对李素的封赏同样不能一步到位。刘备留下了这个借口,准备过几个月、拖到来年再升一次。

    于是,刘备就暂不动李素的职官,继续保留司空,同时对他的外任总督略做调整。考虑到司隶地区即将全部光复,刘备就把李素的卫将军职位拿掉,先加司隶校尉。

    明年说不定还会改革官制,让司隶也允许出现临时性的“总督”职务,然后把李素对司隶地区的管辖合并到他的地方官职里面去。也就是在李素的“总督XX州”里面,加一个司隶,类似于后世那些设总督的朝代,有“直隶总督”一样。

    当然,“总督”的年限上限依然是要卡的,所以刘备才希望过完年再给李素加司隶地区的总督。这样才能确保“总督”职务依然是任期一年、皇帝可以特批再延长一年,也就是总任期绝对不超过两年,杜绝出现割据的趋势。

    最后,将李素的爵位从万户的县侯提为郡公。

    这也是刘备三开汉室后封出的第一个公爵——倒不是说刘备给李素的待遇超过了关羽,只是朝三暮四调整下顺序。给关羽先升大将军后给公爵,给李素先封公爵后升丞相。

    主要是刘备知道,李素自己不希望在三十岁前当上丞相,要给后世一个好榜样,那就明年再说好了。

    局势发展到目前这个状态,对李素的每一次封赏,都不再仅仅是他和刘备之间的事情,而是要作为一种制度建设的模范,供后世帝王子孙学习的“祖宗之法”。

    所以,才必须慎重。以后几十代皇帝,都是要不断援引这个案例,作为卡功臣升迁速度的标杆。

    关于郡公设置的很多细节,也都成了今天这场大朝议上的重中之重。

    当然了,关于郡公的性质,关西朝廷和关东伪朝倒是非常默契,都规定是不立社庙、不追封祖宗。

    所以这种郡公跟历史上王莽、曹操的公爵有本质区别。

    因为对王莽和曹操来说,最关键的不是是否称公,而是这个公要自带社稷、追封祖宗七代,和一套独立的公国朝廷班底。有了那些东西,才能先自成独立国家、有独立行政和军事体系,为篡汉建立基础。

    没有社稷、没有自己政府班底的郡公,是没有皇权威胁的。

    季汉第一个公爵的册封,当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满朝羡慕嫉妒和热议。

    不过,光复整个江南的功劳,毕竟足够巨大。李素从年初歼灭击杀孙策开始,他已经累计了那么多功劳都还没议升赏,此刻数功并赏,升高点也说得过去。

    另外,为了给郡公这个制度开个好头,形成惯例。刘备这次虽然给李素公爵,却没有打包“不名不趋、剑履上殿”这一整套“如萧何故事”的额外礼遇。

    只是把“剑履上殿”这一项单独抽出来,作为未来公爵的一贯礼遇。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历史上的萧何故事只是给萧何这个特定人物的,而不是普发给某一级爵位的待遇。后世模仿“如萧何故事”,一般也都是一朝只有一人,都是权倾朝野之辈才配。

    刘备是希望把公爵制度建设好,别玩崩盘,这就要卡一卡礼法待遇,不能一次性给全。

    剑履上殿没什么问题,只是上朝面君和去太庙时的着装待遇。以后凡是封了郡公的,都可以穿鞋佩剑,也便于一目了然看清臣子之间的尊卑。

    不名不趋如果给的人多了,容易造成朝议秩序混乱,看起来不整齐,就不普发了。

    不趋意味着一个臣子上朝的时候可以走得慢一些,如果有这种待遇的人有好几个,上朝的时候还压在文武领班之首,后面的人却要碎步小跑又不能超过他们,看起来不整齐,也增大了其他大臣的礼仪负担,不利于朝廷团结。

    不名,则意味着觐见的时候宫廷常侍报来人身份时,只报官职不报名字,这本来隐含了一种“皇帝跟咱交情很熟,只说官名皇帝就知道是谁”的暗示。

    关羽张飞李素跟刘备当然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不名刘备也知道是谁来了。但这个待遇也不该作为公爵的普遍待遇推广,不能保证未来每一个公爵都是跟皇帝熟到称兄道弟的。

    所以,为了制度建设,即使李素和关羽等人这辈子注定可以拿到“不名不趋”,也要分开给。

    ……

    商定完郡公册封的全部细节和待遇之后,下一个关注点就是李素这个郡公的封地究竟在哪儿。

    按照常理,大部分公侯爵位都会尽量选择受封者本人的祖籍所在。

    但考虑到李素名义上的故乡中山郡还没光复,而且刘备私下里也知道“伯雅早年在中山的出身不太好,也没什么亲戚”。

    所以刘备一贯是想帮李素回避早年经历,哪怕当年刘备做不了主,也会尽量为李素斡旋他实际控制的辖区,给一个实封——比如当初刘备盘踞蜀中,给李素斡旋争取来的郫侯,其实就花了很多代价。

    (注:李素“十八岁之前,做过比督邮书掾更卑微的工作”这段履历“黑历史”,世上只有刘关张三个人知道。但他们都很仗义选择了帮李素保密。所以官方对外宣传口径,都是李素一工作就是督邮书掾。刘备知道这一点,所以也知道李素毫不怀念中山老家)

    如今,益州已经治理多年,而且蜀地人口稠密、之前受战争的破坏也比较小,已经和平了八年了,人口增长恢复明显,成都平原就那么大平原面积和发展潜力,后续发展都只能往工商业上走了。

    而且,天下统一进程推进到这一步,蜀地因为交通条件的不利,已经很难继续作为往关东、往东北方推进的后勤基地了。

    毕竟从华夏大地的最西南角打回最东北角,蜀地除了提供军工武器和其他高附加值工业品之外,别的农牧产品和基础的林矿产品都没法外输,运输成本太大。

    天下一统之后,刘备的朝廷越往东迁移,反而要防止蜀地出现一家独大的势力,避免割据的嫌疑。所以为了朝廷也好,为了保护李素、帮李素避嫌也好,刘备都选择了在李素新光复的占领区,也就是扬州地区,给李素选了一个郡作为封地。

    江东前线三郡丹阳综合发展最好,是江东政治中心,但目前还没收复。人口和经济原本是吴郡最好,不过吴郡民风更暗弱,民不尚武,所以军事潜力太弱,不像丹阳郡可以征出山越族的丹阳兵。

    发展最差也最地广人稀的是会稽郡,不过那儿发展潜力上升空间也最大,还有漫长的海岸线未来可以发展航海,于是李素就被封为会稽郡公。

    另外,刘备考虑到李素将来可能还有爵位封邑方面的上升空间,而且会稽郡面积大,县的数量很多,所以没有一次性把整个郡封给他,只是划了十个县作为封地。

    未来李素再立其他功劳,要拥有跨郡的封地,是很困难的,但是在本郡再多拿几个县,增加封户数量,阻力就要小得多,李素继续立功的动力也大得多。

    刘备这么安排,也是又埋伏了一个“祖宗之法”在里头,给后世帝王子孙学习模仿。

    刘备知道李素擅长种田搞建设,而且他跟诸葛亮师徒那些小巧的工业发明也层出不穷。到地广人稀山越人密布的边郡当公爵,李素于公于私都会帮忙建设自己的封地,也好扩大属于自己的财源和赋税。

    同时,目前的扬州和荆州,才是未来对抗曹操的最前线。战后把扬州恢复生产一下,将来还可以出兵夺取淮南,作为统一天下最后之战时的一路重要力量。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虽然没有不名不趋,但剑履上殿加上郡公爵位,再考虑到司空的年纪,将来显然是超过萧何故事了。

    纵然陛下不用像高祖那样防范武臣,但文官谋主先封公,也算是开后世子孙垂范了,今天的每一着安排,都是奔着将来被人当祖宗之法借鉴的考虑去的。”

    参与朝议的众臣,在讨论完李素的具体封赏和公爵设置后,心中纷纷如是揣摩。

    ……

    搞定李素的事儿后,其余赵云、黄忠、甘宁、太史慈、周泰、鲁肃、顾雍等人的升迁,就容易处理得多了,毕竟都是有惯例的常规操作,不用搞制度创新。

    赵云是南方众将中、此番升赏前原始官职地位最高的。

    他也是从去年当阳之战起就没有论功过了,考虑到他有多场野战全歼敌军步兵大军主力的战绩,先全灭程普,后全灭于禁。仅这两项,就已经不亚于历史上关羽从荆州北伐中原时的总功绩了。

    何况赵云还有其他多次小规模战役的功劳,在全灭江东的过程中总功绩绝对排得进前三,所以最终是从后将军升为卫将军——李素的卫将军头衔换成司隶校尉后,已经空出来了,正好给赵云。

    连赵云都只是“平吴之功前三”,而第一毫无疑问是李素,那也就意味着,那些武将里面,也有人功劳比赵云更大一些,抢了第二的位置。

    熟悉今年以来战报的朝臣,早已看出来这个功劳第二的位置,是黄忠的——黄忠运气非常好,在赤壁-沙羡这场歼灭孙策六万水军主力的最大决战中,捞到了最大的一块功劳,击毙了孙策本人。

    而且因为李素的战事任务安排,后来的太湖水战中,黄忠也是带着李素的中军收割了不少功劳,最后还让他主持对建业的攻城战。可谓是有始有终,有水战也有攻坚。

    所以,这次南方诸将的升迁中,黄忠升的级数是最多的。只不过他来得晚,基础起步低,最终官位依然不算非常高。

    黄忠战前是校尉,赤壁之战之功和杀死孙策之功,经朝议认定当升为杂号将军,暂定的封号是“积射将军”,这也是一个西汉就有的杂号,跟“强弩将军”并列。

    也就是说黄忠杀完孙策这个功劳论完之后,他就已经跟“终极状态完全体”的张任一样级别了。但后面还有太湖之战和建业之战的升赏没算完呢。

    把太湖和建业等等功劳都算上,黄忠又能从杂号将军升为四安将军,目前是安东将军。建业正式攻破后,将来再凑点别的新功劳,或许就是平东将军。

    爵位穰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从校尉到四平四安,也算是起了个懒觉、赶了个巧集。把之前投刘备来得晚落下的发育,狠狠补发育了一把。

    与黄忠形成对比的,则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太史慈。

    太史慈跟随刘备极早,但中间蹉跎数年,刘备称帝时太史慈也不过是杂号的伏波将军。

    这次他跟黄忠一起拼命补发育,但他每次都是打先锋,从赤壁到太湖都是如此。

    偏偏两次遇到周瑜的时候,太史慈光靠自己的力量都打得不是很漂亮利落,确实需要带领中军后援的黄忠来救援、最终克尽全功打崩周瑜。

    所以太史慈三战的功劳都次于黄忠,也比黄忠少升了一级,从伏波将军升到平南将军,最后的最终级别跟黄忠齐平。

    太史慈最终爵位牟平乡侯,食邑一千八百户(他战前就有亭侯爵位,所以最终食邑比黄忠多)。

    甘宁在江东的三次主要战役中,都是自领一郡与主力分开行动,扮演了绕后骚扰、断敌归路等等操作。任务也都完成得不错,所以他的最终升迁幅度和计功介于黄忠和太史慈之间。

    于是甘宁从横海将军升为平东将军,不过在增加食邑户数方面,比太史慈又多加了五百户,最终为永安乡侯,食邑两千户。

    将来如果黄忠要升平东,那就指望甘宁再去东海立点功劳,追杀周瑜曹操那些出海开拓殖民的势力。等甘宁变成镇东将军了,平东的位置自然能腾出空缺。

    黄忠甘宁太史慈之后,不必一一赘述,

    典韦的中护军不变,继续增加五百户封邑。周泰从楼船将军升为中领军,与典韦并列。

    鲁肃、顾雍的荆州布政使、扬州布政使职务不变,不过都另加了“录尚书事”的头衔,让他们将来在处理荆州、扬州内政事务时,分别在工部和民部事务方面可以不必请示中央对应的九部,自行决定,便于他们战时灵活开展工作。

    这也算是表彰他们在灭吴过程中的后勤贡献和劝降贡献。

    鲁肃和顾雍也总算是在文职级别方面,明显超出了原本跟他们并列的益州布政使诸葛瑾一截。谁让诸葛瑾在角落里,灭吴之战时捞不到什么支援的机会呢。

    再往下那些升职,就都只是都尉升校尉、升杂号一类,比较琐碎。

    主要是赵云、太史慈、甘宁麾下那些接受他们指挥的基层将领。

    李严、魏延这些人是赵云下属,魏延在歼灭程普和于禁的两战中都有作为赵云下属的不错表现,只是没必要单独拿出来赘述。其他荆州系将领也多半是这种情况,就是跟着主帅勤勤恳恳立点按部就班的杀敌战功。

    李严从校尉升为杂号的楼船将军,魏延总算也从都尉升到杂号横野将军,霍峻、陈到为校尉,廖化、宗预为都尉(最后这三人都是高顺部下,跟着高顺派给李素的援军来的,稍微捞了点杀敌军功),其余不能尽述。

    ——

    PS:升官环节,比较流水账琐碎,大家忍一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