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北伐檄文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天,鲍勃向西王提出采访那位年轻的萧上尉,但这个请求很爽快的被拒绝了,西王给出的解释是萧上尉调任炮兵部队,而炮兵部队作为机密军事单位,谢绝一切采访。》虽然鲍勃的请求被拒绝,但从西王护犊子的表情中鲍勃还是捕捉到了什么,这个萧上尉背景一定不简单,更加坚定了鲍勃要采访到这位人物的信念。要求虽然被拒绝了,但作为资深记者,鲍勃和情报人员一样,有着他独特的办法。
萧云贵拒绝鲍勃的采访要求其实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保护萧有和,一则他太年轻,二则要是敌对势力知道自己的一个儿子身处军队之中,他的安全就很成问题。同时,萧云贵也没空理会鲍勃后续会采用的方法,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正在进行的战争之上。
京城大营补给线打通的三天之后,萧云贵在京郊南苑大营内向天下发布了《统一全国讨逆北伐檄文》,号召全**民上下,同心协力,为完成全国统一,实现全国多民族共和共荣的全面统一大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北伐檄文是出自洪韵儿手笔,左宗棠、许乃钊等当时文人大豪添笔润色,当中一改当年太平天国发布的《奉天讨胡檄》中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提法,将主旨变成了统一全国、扫荡乱逆、实现全国各族共和共荣的伟大目标而对盘踞在北方各地的割据势力进行最后的北伐。
文中已经没有再将满清列为一个政权看待,而是将满清降格为地方割据势力,同时驱逐鞑虏这种排满、排斥其他族群的字眼也没有再出现。这是太平天国在后期统一全国目标上的一个重大政策调整。
随着太平天国在全国各个战场上形成的巨大优势,接下来就将面临解决蒙古、新疆、西藏、关外等地统一的问题。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各民族聚居之地,假如再用驱逐鞑虏的字眼。势必将给统一以及统一之后的安定地方带来不利。
檄文中提出的“五族共和”论是这样描述的:“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对现今太平天国占据十数行省之前进行的起事也作了说明:“天国兴起之初,对於清廷为脱离,对於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於中央,斯经纬周於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同时,檄文中强调:“现五族共和共荣,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太平天国之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太平天国之国民,自不能如满清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天国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现在统一政府业已成立,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天国接管……”
在这段檄文中。太平天国特别强调了满蒙藏回等各族聚居之地不再是中华的藩属之国,明确了这些地方都是整个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洪韵儿特意在太平天国之前加了中华二字,显然体现了更大的包容性。自此中华太平天国的国号也首次出现在大家眼前。虽然这个国号有些冗长,但太平天国这四个字的国号已经使用多年,不可抛弃,况且西王一直秉承了太平天国的衣钵,是不可轻易放弃的,而中华二字代表了整个国土和民族的正统性,于是这个国号就在西王日后登基继位发布的《定国是诏》之前先出现了。
檄文中还特意提出了对待各地割据军阀的处理方法,太平天国欢迎各地军阀主动前来投奔,檄文中也答应一旦各地军阀主动来投,天国将以国士待之。但同时也号召全国各地军民,对负隅顽抗的残余满清及各地割据军阀军队,一律坚决予以消灭。
檄文放弃了太平天国传统的排满政策,这并非是西王等当政者的懦弱表现,满人入关两百余年,从各个社会层面已经深深的陷入和融合到关内各族之中去了,很难再进行强行驱逐。在陈玉成部进行的西南大迂回战役中,很多地方的满人就担心遭到迫害,而决心决死一战。成都的满人旗户甚至分发煤油,一旦太平军攻入城池,众人就打算集体**,烈火焚城也在所不惜。成都众多旗兵由于害怕民军屠杀,认为“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与其不抵抗而死,毋宁抵抗而死,所以死命相拼。”
好在当时陈玉成没有头脑发昏,而是采取了攻心战术,他集中附近的满人旗户在城下喊话,同时积极派出使者与城内满人进行谈判,表示不会滥杀无辜,这样才将一场祸事消弭于无形。后来太平军进入成都之后,果然没有再迫害满人,只对罪大恶极的满人以刑罚审判,这个做法为陈玉成部今后席卷西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排满的做法还导致了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排满思潮背后潜伏着国家解体的巨大危机,所谓“驱除鞑虏”,既非赶尽杀绝之仇,也非共同融合之意,而是要将“异族”赶回原居住地,以达恢复中国,光复汉室之目的。也就是说,当年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发布的口号中提出的主旨思想,其剑锋未必需要指向广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新的中华更不一定包含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广袤国土。这就是所谓的“驱逐鞑虏、回复中华”的建国思想所包含之意旨,更是象征着光复汉族十八省的巨大隐喻。试想,如果四分之三的国土都被太平天国排除在中国之外,分离主义大潮一旦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国家的分裂与民族的危亡恐怕在所难免。
在太平天国起义成功在即,推翻清王朝政权以后,太平天国上下都将成为新中华国的建设者。角色的转换使得太平天国需要迅速抛弃原本的起义路线,对于充满破坏性的排外思潮和狭隘民族观就需要更为消极的抵制。耐人寻味的是,这一转变太平天国主要领导阶层在民族主张上的回头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取而代之的是,“五族共和共荣”的主张迅速在太平天国内部发迹。于是,才有了这篇檄文的诞生,这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从起初的反抗满清暴政转变为维护国家统一的道路上来了。
然而,这一转变仅仅是太平天国上层内部的主观转变,它是否足以保证国内各民族不计前嫌,忘却刚刚发生的民族惨剧甚至上千年的芥蒂与隔阂,相信太平天国宣传的“五族共和共荣”的价值推销,紧密团结在“中华民族”与“中华太平天国”的旗帜周围,自觉摒弃分离主义的倾向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后世新中国实行民族团结政策已经数十年,民族问题依然可谓“兹事体大”,牵动着举国民众的神经;放在这个时空的格局之内,五族共和局面的到来恐怕不仅仅是太平天国高层的简单思想转变就能轻易实现的。因此,太平天国高层“五族共和共荣”理念的提出是真正实现五族共和共荣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关键内因。同时,五族共和共荣的真正实现,需要结合强有力的外因的作用方可促成。
而这个强有力的外因合适之处莫过于外来入侵,在面对外来入侵的前提下,太平天国强大的武力能够保证来自西北俄国向新疆、蒙古等地武力渗透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帮助这些地方的各族军民保全国家的领土完整。
在此之前,俄国一直没有放弃过对新疆、蒙古等地的渗透,平时通过边界贸易,以不平等的价值兑换来剥削新疆、蒙古等地的百姓。在蒙古、新疆等地与俄国互开的边市之内,一盒俄国人制造的劣质火柴居然能够换到一头牛或者两只羊,这种暴利且非常不公平的贸易仅仅只是一个缩影而已,一旦太平天国能够深入这些地方,大量廉价的苏浙工商产品一定能获得这些地方百姓的青睐。而新疆、蒙古等地的丰富的矿产、农牧业资源也是国内需要的。
俄国人一旦渗入这些地方,他们只会将这里看成是廉价的资源获取地和产品倾销地,不甘心被俄国人奴役的这些地方民众一定会倒向太平天国。
所以,不论如何,太平天国高层首先必须提出五族共和共荣这个口号,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首先从法理上继承和延续满清对上述地方的主权,然后才能慢慢的通过伤痛的弥合与统一的维系,在时间的长河中将各民族融合起来。这篇檄文的意义不止于北伐战争,它还延伸了日后全国的领土主权和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
西王发布了檄文之后,在情理上还需要一个正统的延续,最好的情况莫过于满清皇帝主动宣布退位让国,这样新疆、蒙古、西藏这些满清原来就进行过统治的地方在将来并入太平天国版图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但要满清主动做这些事几乎是不可能的,现阶段还需要进行军事打击,于是,檄文发布之后的第三天上,京郊太平军得到了充足的物资和兵力补充之后,主动发起了扫平京郊清军的军事行动……(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二天,鲍勃向西王提出采访那位年轻的萧上尉,但这个请求很爽快的被拒绝了,西王给出的解释是萧上尉调任炮兵部队,而炮兵部队作为机密军事单位,谢绝一切采访。》虽然鲍勃的请求被拒绝,但从西王护犊子的表情中鲍勃还是捕捉到了什么,这个萧上尉背景一定不简单,更加坚定了鲍勃要采访到这位人物的信念。要求虽然被拒绝了,但作为资深记者,鲍勃和情报人员一样,有着他独特的办法。
萧云贵拒绝鲍勃的采访要求其实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保护萧有和,一则他太年轻,二则要是敌对势力知道自己的一个儿子身处军队之中,他的安全就很成问题。同时,萧云贵也没空理会鲍勃后续会采用的方法,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正在进行的战争之上。
京城大营补给线打通的三天之后,萧云贵在京郊南苑大营内向天下发布了《统一全国讨逆北伐檄文》,号召全**民上下,同心协力,为完成全国统一,实现全国多民族共和共荣的全面统一大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北伐檄文是出自洪韵儿手笔,左宗棠、许乃钊等当时文人大豪添笔润色,当中一改当年太平天国发布的《奉天讨胡檄》中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提法,将主旨变成了统一全国、扫荡乱逆、实现全国各族共和共荣的伟大目标而对盘踞在北方各地的割据势力进行最后的北伐。
文中已经没有再将满清列为一个政权看待,而是将满清降格为地方割据势力,同时驱逐鞑虏这种排满、排斥其他族群的字眼也没有再出现。这是太平天国在后期统一全国目标上的一个重大政策调整。
随着太平天国在全国各个战场上形成的巨大优势,接下来就将面临解决蒙古、新疆、西藏、关外等地统一的问题。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各民族聚居之地,假如再用驱逐鞑虏的字眼。势必将给统一以及统一之后的安定地方带来不利。
檄文中提出的“五族共和”论是这样描述的:“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对现今太平天国占据十数行省之前进行的起事也作了说明:“天国兴起之初,对於清廷为脱离,对於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於中央,斯经纬周於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同时,檄文中强调:“现五族共和共荣,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太平天国之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太平天国之国民,自不能如满清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天国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现在统一政府业已成立,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天国接管……”
在这段檄文中。太平天国特别强调了满蒙藏回等各族聚居之地不再是中华的藩属之国,明确了这些地方都是整个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洪韵儿特意在太平天国之前加了中华二字,显然体现了更大的包容性。自此中华太平天国的国号也首次出现在大家眼前。虽然这个国号有些冗长,但太平天国这四个字的国号已经使用多年,不可抛弃,况且西王一直秉承了太平天国的衣钵,是不可轻易放弃的,而中华二字代表了整个国土和民族的正统性,于是这个国号就在西王日后登基继位发布的《定国是诏》之前先出现了。
檄文中还特意提出了对待各地割据军阀的处理方法,太平天国欢迎各地军阀主动前来投奔,檄文中也答应一旦各地军阀主动来投,天国将以国士待之。但同时也号召全国各地军民,对负隅顽抗的残余满清及各地割据军阀军队,一律坚决予以消灭。
檄文放弃了太平天国传统的排满政策,这并非是西王等当政者的懦弱表现,满人入关两百余年,从各个社会层面已经深深的陷入和融合到关内各族之中去了,很难再进行强行驱逐。在陈玉成部进行的西南大迂回战役中,很多地方的满人就担心遭到迫害,而决心决死一战。成都的满人旗户甚至分发煤油,一旦太平军攻入城池,众人就打算集体**,烈火焚城也在所不惜。成都众多旗兵由于害怕民军屠杀,认为“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与其不抵抗而死,毋宁抵抗而死,所以死命相拼。”
好在当时陈玉成没有头脑发昏,而是采取了攻心战术,他集中附近的满人旗户在城下喊话,同时积极派出使者与城内满人进行谈判,表示不会滥杀无辜,这样才将一场祸事消弭于无形。后来太平军进入成都之后,果然没有再迫害满人,只对罪大恶极的满人以刑罚审判,这个做法为陈玉成部今后席卷西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排满的做法还导致了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排满思潮背后潜伏着国家解体的巨大危机,所谓“驱除鞑虏”,既非赶尽杀绝之仇,也非共同融合之意,而是要将“异族”赶回原居住地,以达恢复中国,光复汉室之目的。也就是说,当年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发布的口号中提出的主旨思想,其剑锋未必需要指向广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新的中华更不一定包含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广袤国土。这就是所谓的“驱逐鞑虏、回复中华”的建国思想所包含之意旨,更是象征着光复汉族十八省的巨大隐喻。试想,如果四分之三的国土都被太平天国排除在中国之外,分离主义大潮一旦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国家的分裂与民族的危亡恐怕在所难免。
在太平天国起义成功在即,推翻清王朝政权以后,太平天国上下都将成为新中华国的建设者。角色的转换使得太平天国需要迅速抛弃原本的起义路线,对于充满破坏性的排外思潮和狭隘民族观就需要更为消极的抵制。耐人寻味的是,这一转变太平天国主要领导阶层在民族主张上的回头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取而代之的是,“五族共和共荣”的主张迅速在太平天国内部发迹。于是,才有了这篇檄文的诞生,这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从起初的反抗满清暴政转变为维护国家统一的道路上来了。
然而,这一转变仅仅是太平天国上层内部的主观转变,它是否足以保证国内各民族不计前嫌,忘却刚刚发生的民族惨剧甚至上千年的芥蒂与隔阂,相信太平天国宣传的“五族共和共荣”的价值推销,紧密团结在“中华民族”与“中华太平天国”的旗帜周围,自觉摒弃分离主义的倾向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后世新中国实行民族团结政策已经数十年,民族问题依然可谓“兹事体大”,牵动着举国民众的神经;放在这个时空的格局之内,五族共和局面的到来恐怕不仅仅是太平天国高层的简单思想转变就能轻易实现的。因此,太平天国高层“五族共和共荣”理念的提出是真正实现五族共和共荣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关键内因。同时,五族共和共荣的真正实现,需要结合强有力的外因的作用方可促成。
而这个强有力的外因合适之处莫过于外来入侵,在面对外来入侵的前提下,太平天国强大的武力能够保证来自西北俄国向新疆、蒙古等地武力渗透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帮助这些地方的各族军民保全国家的领土完整。
在此之前,俄国一直没有放弃过对新疆、蒙古等地的渗透,平时通过边界贸易,以不平等的价值兑换来剥削新疆、蒙古等地的百姓。在蒙古、新疆等地与俄国互开的边市之内,一盒俄国人制造的劣质火柴居然能够换到一头牛或者两只羊,这种暴利且非常不公平的贸易仅仅只是一个缩影而已,一旦太平天国能够深入这些地方,大量廉价的苏浙工商产品一定能获得这些地方百姓的青睐。而新疆、蒙古等地的丰富的矿产、农牧业资源也是国内需要的。
俄国人一旦渗入这些地方,他们只会将这里看成是廉价的资源获取地和产品倾销地,不甘心被俄国人奴役的这些地方民众一定会倒向太平天国。
所以,不论如何,太平天国高层首先必须提出五族共和共荣这个口号,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首先从法理上继承和延续满清对上述地方的主权,然后才能慢慢的通过伤痛的弥合与统一的维系,在时间的长河中将各民族融合起来。这篇檄文的意义不止于北伐战争,它还延伸了日后全国的领土主权和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
西王发布了檄文之后,在情理上还需要一个正统的延续,最好的情况莫过于满清皇帝主动宣布退位让国,这样新疆、蒙古、西藏这些满清原来就进行过统治的地方在将来并入太平天国版图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但要满清主动做这些事几乎是不可能的,现阶段还需要进行军事打击,于是,檄文发布之后的第三天上,京郊太平军得到了充足的物资和兵力补充之后,主动发起了扫平京郊清军的军事行动……(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