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佐证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京都受到上书能怎么办,那么多的流民塞给燕城,人家没有余粮进贡那不是很正常的吗,没有反过来要求京都给粮食,给银子就该知足。
可京都条件不准许呀,这两年吃燕城的贡米都习惯了,贡米送不上来,总不能委屈了王族。可要是说用京都的粮食换贡米这话,京都也是说不出来的,太打脸了,你给流民安抚没有粮食,为了口腹之欲换取贡米,那得多不得民心呀。
所以京都的王族为了面子,为了维持住奢华的日常生活,只能强征燕城的贡米。
折子下来的时候,燕城主脸色都是黑的,虽然说,燕城不缺这点粮食,可京都这种忘恩负义,卸磨杀驴,自私自利的行为还是太让人生气了。
燕城主把折子给燕阳还有下面的大臣看。燕少城主:“实在是不通情理。我燕城若是不顾百姓安慰,把流民都给京城送回去,不知道他们还敢不敢这么嚣张。”
属相大人这时候有点尴尬,一声不吭。
老御史大人:“下官上书帮少城主谏言。”老大人气够呛,觉得少城主骂的不够过瘾。术业有专攻,书本上干仗还得他们文人来。
下面的武将直接就开口了:“不跟他们废话,没有粮食就是没有粮食,京都一帮的酒囊饭袋还怕了他们不成。”这话可真是太大逆不道了。
燕城主没开口呢,燕少城主就说了:“不可无礼,晚上还是体恤咱们的,只要咱们把困难陈述清楚就好。”
说完看向老御史大人:“就偏劳御史大人了。”
老御史大人撸着袖子很是慷慨激昂:“为主分忧,下官分内之事。”
燕少城主想说您就把参奏我得劲头拿出来就可以了,不用太过费神。
这事就过去了,贡米没有就是没有。当初齐秦鲁燕四族,以燕氏微末,秦地多少的流民,他们燕氏一声不吭帮着安置了,京都齐氏就给了三个关口,实在是不算大方。
若是贡米在照常上供,燕城主都怕京都要对燕城予取予求,以为燕城多本事呢。
做人要低调,该哭穷的时候就要哭穷。燕城主不想被当成靶子。毕竟鲁氏如今也不太妙,要是燕城风生水起的,谁知道京都的王上会不会脑抽突然要在燕城闹腾呀。
防患于未然是本能。除了专门管着燕城粮食的官员,怕只有燕氏父子知道燕城的粮食到底有多少了。
底下的官员们不知道自家储备实力,可送出去的粮食那是看在眼里的,心里怎么不着急呢,对齐氏那是真的一点好感都没有。太坑人了。
燕城主:“总要尽力而为的,进我们为臣子的本分。传令下去,主城境内,因为安抚流民今年的岁贡本城主无力为之,需要百姓同本城主勉力担当,来年本城主愿一还二,本城主做不到,少城主,小世子都会继续做到,不会赖百姓的粮食。”
属相大人:“城主,粮食乃根本,只怕百姓听闻粮食不足,会生乱子的。”
燕少城主:“属相大人,那也是没法子呀,总要把贡米凑一凑的。”
属相大人:“老臣愿同御史大人一同陈情,相信王上会酌情的。”
燕城主:“老大人辛苦,可该准备的总要准备起来,不能把希望都寄予在好的地方。把告示贴出去吧。”
属相大人心里难受死了,燕城多好的气氛,多好的民风呀,真要是因为这个民心不稳,那可真是太可惜了。
燕氏父子为了安抚流民,一批一批的粮食运送出去,百姓那都是看在眼里的。燕城没有存贮会不会让民心不稳,在场的官员都很焦躁。
流民的到来头一次让燕城上下顾忌。甚至有人都开始后悔当初那么大度的安置流民了。
燕城主可不想看到这个:“百姓都是无辜的,流民安置妥当,为咱们燕城开垦的土地更多,将来我燕城的繁华还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不能因为贡米的事情,牵扯无辜,我等都是明白人,且不能偏激,偏信,偏听。
这话说过之后,秦九郎站出来了:“城主大人睿智。”这个话题他最尴尬,安置的都是他秦地旧民。那种硬硬的排斥他感受的最直接。
燕少城主:“好了,大家也太小瞧我岩层百姓了,些许小事,哪就值得放在眼里了。”
呵呵可真大气,这还是小事,百分之八十的官员都是这么想的。
第二日官府贴出告示的时候,燕城百姓的反应,绝了,竟然跟少城主说的一样,些许小事都不值得人家看在眼里。
燕城稻米一年两季的收成,燕城的赋税收了四成确实不少,可谷种是燕城无条件送的,四成的收成只是一季的,余下的城主府可是颗粒不同百姓无犯。
稻米的亩产高过粗粮的粟米,这几年对百姓来说,那真的是富裕的不能在富裕了,上缴了赋税,留足自家吃的,还能同粮商们换上不少的银子呢。
城主府别说是借点,还一还二,就是直接征收,大家都没有说的。
城主大人同少城主那可都是一口吐沫一个钉子的主,就等着来年收粮食吧。
官员们看到衙门口排着队过来送粮食的百姓,都“有点傻眼,竟然还能这样。
尤其是以京都过来的官员那一派,目瞪口呆,想想各地征粮时候的哀嚎遍野,在看看人家燕城百姓的势头,一个个扛着粮食跟土豪是的。哪有一点愁眉苦脸的样子。
官员还能坐住,那些来自京都或者各地的学子,商家,忍不住就上前询问:“如此征粮,家中可有余米下锅,这样都送出去好吗。”
百姓看看来人:“别说我家中还有余粮下锅,若是城主大人同少城主需要,就是没有余粮咱们也得支持,城主大人同少城主啥时候让咱们作过难。轮到同咱们平头百姓征粮,肯定是没法子了。”
边上的人跟着说了:“别听他说得好听,来年就一还二,他那是等着不受累就多收一半的粮食呢。”
说话的人挠脑袋:“你难道就不是了,咋就非得戳破我呢。”
大伙跟着哄笑。来人:“一还二,万一食言可怎么好。”
老百姓都翻白眼:“官府什么时候食言过百姓,一看你就外地来了,城主府可从来不做这样的事情。告诉你只有主城才有这样的好事呢,有粮食赶紧的拿出来吧,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了,一还二呢。”
京都的学子,都在想,燕城的百姓傻呀,傻的。这都能信。
燕城主看到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回报之后,虚荣心特别的大,终于知道好口碑的力量了。这点无疑是要好好感谢的乔氏的,他们燕氏在燕城向来不错,可真正的口碑竖立起来,那还真是从乔氏来了燕城这几年开始的。
小两口无意识的折腾着,折腾着,就把燕氏的口碑给折腾起来了。
燕少城主这话不是吹牛,三日还么到呢,百姓支持的粮食足够进贡三回的了。收上来的多,回头还回去的更多,意味着城主大人陪的更多,可这次燕城主陪的高兴,陪的愿意,证明这么的百姓,信任他这个城主大人。想想怎么就那么让人开心呢。
可真的不敢在收了,三日一过,城主府立刻贴出告示,不忍百姓自苦,剩下的部分粮食,城主府自己想办法了。
这个必须这么说,不然回头同齐氏那边没法交代呀。
百姓们不这么想,三天收了多少的粮食谁心中没数呀,没有准数,大概也是知道的,那么多的粮食还不够上供,这齐氏多贪心呀,他们燕城凭什么这么供着他们呀。
百姓头一次意识到,齐氏对他们燕城来说或许不是什么好的存在,城主大人就是太老实了。
他们燕城山高皇帝远的,根本就不用管那么远的事情吗。
城主府里面,官员们看着那么多的粮食堆成山,那都有点傻眼,他们在燕城为官才知道原来官员有这么大的威望,原来官员这两字就代表着百姓的信任。
可这些粮食可怎么办呢。大家看着少城主,难怪人家敢出口狂言,这都不叫事。看着眼前的粮食他们肯定的说,少城主不是吹牛,真的不叫事呀。
燕少城主:“看什么看,这都是债,你们要是把粮食运走,这债来年你们还。”
大家都很谦让,共同说道:“还是少城主运走吧。”是呀只有少城主有这个实力还。呵呵。
燕城主:“同舟共济,永远都不能失了民心,我燕城的官员都看到了,在我燕城境内,百姓比天都大。若是有哪个当官的因为一己之私,让我燕城失了民心,定不轻饶。绝不原谅。”燕城主尝到民心所向的甜头了。
众位官员有一位算一位:“城主大人英明。”
燕城主:“儿呀,父亲知道你库房空虚,这些粮食运走吧。”
也就是说这些债要儿子扛了,难怪当初燕城主就说,这些粮食要少城主同小世子来还呢,原来早就算计好了。
燕少城主抽抽嘴角,好吧财大气粗不在乎这点:“折腾着多麻烦呀,就在这边存着吧,来年的一还二,儿子会按照册子让官府衙役,送到百姓家里的。”
少城主太大气了。燕城主满意,儿子这么狂,老子有底气。
燕少城主的两位兄弟,看着这样霸气的兄长,只能说,他们拿什么同人家并肩呀。差距太大了。光粮食一块就让人家拉开一座燕山那么大的距离。
话说兄长的财力也就这几年抖起来的,娶个好媳妇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现在官员都知道粮食不用在自筹了,可御史大人同属相大人给京都的奏折也都送上去了,这东西也不能追回来了。而且看着城主大人父子的样子,人家也没哟要追回的意思。
再说了人家燕少城主为了这个还扛着着这么多的仗着呢,自然是能不给就不给的。
也有精明的燕城从来就不缺粮食,天府之国,燕氏父子那是精明,怕被人惦记上,秦氏那不就是前车之鉴吗,要不是鱼米之乡,要不是才子辈出能让齐氏给祸害成那样吗。
老御史的奏折写的心酸异常,哭穷,在哭穷,然后阐述燕城的苦寒,不容易,最后在写燕城即便这样还未京都扛了多少的包裹,在最后写燕氏的艰难,最后些百姓的不容易,最后写要面对的困难,以及现在艰苦。
属相大人看到这折子的时候,看的都要掉泪了,太艰难,太忠君,太不容易了。基本上没有什么用修改的。尽管这些描述,这些肺腑感慨,都不太属实,同燕城不搭边。属相大人还是在奏折上同御史大人联名了。
终于知道这老头为何那么猖狂,那么得罪人,还能在燕氏父子面前那么有脸面了,这人关键时候那是真的很不要脸,很能为燕氏祖父不要脸,那样的折子都能脸不红气不喘的写出来,还敢让自己看,脸皮可真厚。
燕城主同燕少城主看到折子的时候,满意的不要不要的,他们这就是这么艰难,可就是这种艰苦困难时候,还是可不忘为了王上分忧呢,必须请王上体恤呀。
燕城主附了折子跟着一块送京都去了。燕城主估摸着,至少要送这样的折子三次以后,才能把粮食送京都去。估摸着到那时候,燕城上下为京都筹粮的事情也能传遍大齐了。呵呵。
燕少城主的大方哄好了最近看到他心情就不太顺畅的燕城主,回到府里之后,乔木也听说了燕城筹粮食的事情。
要说两口子都是豪气人,乔木抱着思喜:“缺粮食怎么不说一声呀,哪用这么麻烦,用多少让人去庄子上提就是了。”
燕少城主回家就体会了一把他爹被人土豪的兴奋:“不到那份上,就是闹腾而已。”
乔木也不太傻:‘啥意思,赔本赚吆喝呢呀,来年可是要真的一赔二的还给百姓的。’
燕少城主:“没事,百姓高兴就好。”
这境界咋一下子提高这么多呀。
燕城这边的动静不小,传出去的消息,不光有燕城父子想要的,跟着还有些燕城父子不想要的,老百姓那么大方跟家中富裕有关系,燕城怎么突然就这么富裕了,前几年还是苦寒之地呢。
就有人传说,因为乔氏到了燕城,燕氏父子才富裕的。这话还有辅证,就是燕少城主府的历年都有人远远对乔氏叩拜。然后还有各种乔氏的传说。
京都受到上书能怎么办,那么多的流民塞给燕城,人家没有余粮进贡那不是很正常的吗,没有反过来要求京都给粮食,给银子就该知足。
可京都条件不准许呀,这两年吃燕城的贡米都习惯了,贡米送不上来,总不能委屈了王族。可要是说用京都的粮食换贡米这话,京都也是说不出来的,太打脸了,你给流民安抚没有粮食,为了口腹之欲换取贡米,那得多不得民心呀。
所以京都的王族为了面子,为了维持住奢华的日常生活,只能强征燕城的贡米。
折子下来的时候,燕城主脸色都是黑的,虽然说,燕城不缺这点粮食,可京都这种忘恩负义,卸磨杀驴,自私自利的行为还是太让人生气了。
燕城主把折子给燕阳还有下面的大臣看。燕少城主:“实在是不通情理。我燕城若是不顾百姓安慰,把流民都给京城送回去,不知道他们还敢不敢这么嚣张。”
属相大人这时候有点尴尬,一声不吭。
老御史大人:“下官上书帮少城主谏言。”老大人气够呛,觉得少城主骂的不够过瘾。术业有专攻,书本上干仗还得他们文人来。
下面的武将直接就开口了:“不跟他们废话,没有粮食就是没有粮食,京都一帮的酒囊饭袋还怕了他们不成。”这话可真是太大逆不道了。
燕城主没开口呢,燕少城主就说了:“不可无礼,晚上还是体恤咱们的,只要咱们把困难陈述清楚就好。”
说完看向老御史大人:“就偏劳御史大人了。”
老御史大人撸着袖子很是慷慨激昂:“为主分忧,下官分内之事。”
燕少城主想说您就把参奏我得劲头拿出来就可以了,不用太过费神。
这事就过去了,贡米没有就是没有。当初齐秦鲁燕四族,以燕氏微末,秦地多少的流民,他们燕氏一声不吭帮着安置了,京都齐氏就给了三个关口,实在是不算大方。
若是贡米在照常上供,燕城主都怕京都要对燕城予取予求,以为燕城多本事呢。
做人要低调,该哭穷的时候就要哭穷。燕城主不想被当成靶子。毕竟鲁氏如今也不太妙,要是燕城风生水起的,谁知道京都的王上会不会脑抽突然要在燕城闹腾呀。
防患于未然是本能。除了专门管着燕城粮食的官员,怕只有燕氏父子知道燕城的粮食到底有多少了。
底下的官员们不知道自家储备实力,可送出去的粮食那是看在眼里的,心里怎么不着急呢,对齐氏那是真的一点好感都没有。太坑人了。
燕城主:“总要尽力而为的,进我们为臣子的本分。传令下去,主城境内,因为安抚流民今年的岁贡本城主无力为之,需要百姓同本城主勉力担当,来年本城主愿一还二,本城主做不到,少城主,小世子都会继续做到,不会赖百姓的粮食。”
属相大人:“城主,粮食乃根本,只怕百姓听闻粮食不足,会生乱子的。”
燕少城主:“属相大人,那也是没法子呀,总要把贡米凑一凑的。”
属相大人:“老臣愿同御史大人一同陈情,相信王上会酌情的。”
燕城主:“老大人辛苦,可该准备的总要准备起来,不能把希望都寄予在好的地方。把告示贴出去吧。”
属相大人心里难受死了,燕城多好的气氛,多好的民风呀,真要是因为这个民心不稳,那可真是太可惜了。
燕氏父子为了安抚流民,一批一批的粮食运送出去,百姓那都是看在眼里的。燕城没有存贮会不会让民心不稳,在场的官员都很焦躁。
流民的到来头一次让燕城上下顾忌。甚至有人都开始后悔当初那么大度的安置流民了。
燕城主可不想看到这个:“百姓都是无辜的,流民安置妥当,为咱们燕城开垦的土地更多,将来我燕城的繁华还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不能因为贡米的事情,牵扯无辜,我等都是明白人,且不能偏激,偏信,偏听。
这话说过之后,秦九郎站出来了:“城主大人睿智。”这个话题他最尴尬,安置的都是他秦地旧民。那种硬硬的排斥他感受的最直接。
燕少城主:“好了,大家也太小瞧我岩层百姓了,些许小事,哪就值得放在眼里了。”
呵呵可真大气,这还是小事,百分之八十的官员都是这么想的。
第二日官府贴出告示的时候,燕城百姓的反应,绝了,竟然跟少城主说的一样,些许小事都不值得人家看在眼里。
燕城稻米一年两季的收成,燕城的赋税收了四成确实不少,可谷种是燕城无条件送的,四成的收成只是一季的,余下的城主府可是颗粒不同百姓无犯。
稻米的亩产高过粗粮的粟米,这几年对百姓来说,那真的是富裕的不能在富裕了,上缴了赋税,留足自家吃的,还能同粮商们换上不少的银子呢。
城主府别说是借点,还一还二,就是直接征收,大家都没有说的。
城主大人同少城主那可都是一口吐沫一个钉子的主,就等着来年收粮食吧。
官员们看到衙门口排着队过来送粮食的百姓,都“有点傻眼,竟然还能这样。
尤其是以京都过来的官员那一派,目瞪口呆,想想各地征粮时候的哀嚎遍野,在看看人家燕城百姓的势头,一个个扛着粮食跟土豪是的。哪有一点愁眉苦脸的样子。
官员还能坐住,那些来自京都或者各地的学子,商家,忍不住就上前询问:“如此征粮,家中可有余米下锅,这样都送出去好吗。”
百姓看看来人:“别说我家中还有余粮下锅,若是城主大人同少城主需要,就是没有余粮咱们也得支持,城主大人同少城主啥时候让咱们作过难。轮到同咱们平头百姓征粮,肯定是没法子了。”
边上的人跟着说了:“别听他说得好听,来年就一还二,他那是等着不受累就多收一半的粮食呢。”
说话的人挠脑袋:“你难道就不是了,咋就非得戳破我呢。”
大伙跟着哄笑。来人:“一还二,万一食言可怎么好。”
老百姓都翻白眼:“官府什么时候食言过百姓,一看你就外地来了,城主府可从来不做这样的事情。告诉你只有主城才有这样的好事呢,有粮食赶紧的拿出来吧,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了,一还二呢。”
京都的学子,都在想,燕城的百姓傻呀,傻的。这都能信。
燕城主看到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回报之后,虚荣心特别的大,终于知道好口碑的力量了。这点无疑是要好好感谢的乔氏的,他们燕氏在燕城向来不错,可真正的口碑竖立起来,那还真是从乔氏来了燕城这几年开始的。
小两口无意识的折腾着,折腾着,就把燕氏的口碑给折腾起来了。
燕少城主这话不是吹牛,三日还么到呢,百姓支持的粮食足够进贡三回的了。收上来的多,回头还回去的更多,意味着城主大人陪的更多,可这次燕城主陪的高兴,陪的愿意,证明这么的百姓,信任他这个城主大人。想想怎么就那么让人开心呢。
可真的不敢在收了,三日一过,城主府立刻贴出告示,不忍百姓自苦,剩下的部分粮食,城主府自己想办法了。
这个必须这么说,不然回头同齐氏那边没法交代呀。
百姓们不这么想,三天收了多少的粮食谁心中没数呀,没有准数,大概也是知道的,那么多的粮食还不够上供,这齐氏多贪心呀,他们燕城凭什么这么供着他们呀。
百姓头一次意识到,齐氏对他们燕城来说或许不是什么好的存在,城主大人就是太老实了。
他们燕城山高皇帝远的,根本就不用管那么远的事情吗。
城主府里面,官员们看着那么多的粮食堆成山,那都有点傻眼,他们在燕城为官才知道原来官员有这么大的威望,原来官员这两字就代表着百姓的信任。
可这些粮食可怎么办呢。大家看着少城主,难怪人家敢出口狂言,这都不叫事。看着眼前的粮食他们肯定的说,少城主不是吹牛,真的不叫事呀。
燕少城主:“看什么看,这都是债,你们要是把粮食运走,这债来年你们还。”
大家都很谦让,共同说道:“还是少城主运走吧。”是呀只有少城主有这个实力还。呵呵。
燕城主:“同舟共济,永远都不能失了民心,我燕城的官员都看到了,在我燕城境内,百姓比天都大。若是有哪个当官的因为一己之私,让我燕城失了民心,定不轻饶。绝不原谅。”燕城主尝到民心所向的甜头了。
众位官员有一位算一位:“城主大人英明。”
燕城主:“儿呀,父亲知道你库房空虚,这些粮食运走吧。”
也就是说这些债要儿子扛了,难怪当初燕城主就说,这些粮食要少城主同小世子来还呢,原来早就算计好了。
燕少城主抽抽嘴角,好吧财大气粗不在乎这点:“折腾着多麻烦呀,就在这边存着吧,来年的一还二,儿子会按照册子让官府衙役,送到百姓家里的。”
少城主太大气了。燕城主满意,儿子这么狂,老子有底气。
燕少城主的两位兄弟,看着这样霸气的兄长,只能说,他们拿什么同人家并肩呀。差距太大了。光粮食一块就让人家拉开一座燕山那么大的距离。
话说兄长的财力也就这几年抖起来的,娶个好媳妇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现在官员都知道粮食不用在自筹了,可御史大人同属相大人给京都的奏折也都送上去了,这东西也不能追回来了。而且看着城主大人父子的样子,人家也没哟要追回的意思。
再说了人家燕少城主为了这个还扛着着这么多的仗着呢,自然是能不给就不给的。
也有精明的燕城从来就不缺粮食,天府之国,燕氏父子那是精明,怕被人惦记上,秦氏那不就是前车之鉴吗,要不是鱼米之乡,要不是才子辈出能让齐氏给祸害成那样吗。
老御史的奏折写的心酸异常,哭穷,在哭穷,然后阐述燕城的苦寒,不容易,最后在写燕城即便这样还未京都扛了多少的包裹,在最后写燕氏的艰难,最后些百姓的不容易,最后写要面对的困难,以及现在艰苦。
属相大人看到这折子的时候,看的都要掉泪了,太艰难,太忠君,太不容易了。基本上没有什么用修改的。尽管这些描述,这些肺腑感慨,都不太属实,同燕城不搭边。属相大人还是在奏折上同御史大人联名了。
终于知道这老头为何那么猖狂,那么得罪人,还能在燕氏父子面前那么有脸面了,这人关键时候那是真的很不要脸,很能为燕氏祖父不要脸,那样的折子都能脸不红气不喘的写出来,还敢让自己看,脸皮可真厚。
燕城主同燕少城主看到折子的时候,满意的不要不要的,他们这就是这么艰难,可就是这种艰苦困难时候,还是可不忘为了王上分忧呢,必须请王上体恤呀。
燕城主附了折子跟着一块送京都去了。燕城主估摸着,至少要送这样的折子三次以后,才能把粮食送京都去。估摸着到那时候,燕城上下为京都筹粮的事情也能传遍大齐了。呵呵。
燕少城主的大方哄好了最近看到他心情就不太顺畅的燕城主,回到府里之后,乔木也听说了燕城筹粮食的事情。
要说两口子都是豪气人,乔木抱着思喜:“缺粮食怎么不说一声呀,哪用这么麻烦,用多少让人去庄子上提就是了。”
燕少城主回家就体会了一把他爹被人土豪的兴奋:“不到那份上,就是闹腾而已。”
乔木也不太傻:‘啥意思,赔本赚吆喝呢呀,来年可是要真的一赔二的还给百姓的。’
燕少城主:“没事,百姓高兴就好。”
这境界咋一下子提高这么多呀。
燕城这边的动静不小,传出去的消息,不光有燕城父子想要的,跟着还有些燕城父子不想要的,老百姓那么大方跟家中富裕有关系,燕城怎么突然就这么富裕了,前几年还是苦寒之地呢。
就有人传说,因为乔氏到了燕城,燕氏父子才富裕的。这话还有辅证,就是燕少城主府的历年都有人远远对乔氏叩拜。然后还有各种乔氏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