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国公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临淮镇,朱元璋的起点。
在那里,老朱拥有了第一支属于自己的兵马。
而且在进发临淮的路上,和张希孟的谈论,让老朱拥有了朦胧的意识,他想要争雄天下,建立自己的霸业。
一转眼八年时光过去,他的确有所成就。而能陪着他走到今天的老卒,却也不多了。
其中有人战死,有人因为受伤,不得不提前离开军中,当然,也有人触犯军规,被老朱斩杀,以儆效尤。
当初的两三千人,还能留下的,或许连八百都没有了。
朱元璋目送着这些老朋友从面前经过,他希望这些人能陪着他继续走下去,北伐大都,收拾山河,九州大地,重归一统,彼时在这个奉天门前,继续校阅三军!
临淮旧部去后,立刻就是吴祯率领的淮西将士这些人都是朱元璋亲自招募,亲自训练,他们既是朱元璋的乡亲,也是老朱的袍泽兄弟。
他们是朱家军的核心,是一颗颗闪耀的将星,他们打下来如今的基业,也将开拓未来的天下,无可阻挡,无可匹敌,这个时代的狠人大集合!无敌男团!
这些人给朱元璋更多的是安心,放心,有他们在,就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淮西方阵之后,就是冯国用率领的滁州子弟兵。
这个给老朱建议渡江,直取应天的文武全才,曾经在历史上,英年早逝,暴卒于攻击绍兴的军中。朱元璋痛心疾首,论功排序,冯国用位列诸多功臣的第八位,仅次于开国六公爵和胡大海,可见地位之高。。
而在这个时空中,冯国用被安排在了扬州,避开了危险,依旧活蹦乱跳,身体极好。
有太多的名将,仅仅是水土不服,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稀里糊涂就死了。张希孟也没法化身神医,把一个个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但是张希孟早早在军中推行卫生条例,制定餐饮标准,进行合理的训练,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张希孟的倡导下,朱家军极少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也没有大规模的瘟疫,
非战斗减员极少。
因此有许多名将悍卒,都安然无恙,毫不夸张讲,如今的朱家军,可是要比历史上还要凶猛几分!
在冯国用之后,一个黑漆漆的大汉,率领着和州兵马,出现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胡大海!
这個勇猛耿直的汉子,同样没有被宵小暗算,依旧无恙。胡大海的勇猛,不下于常遇春,而他最可贵的是明白事理,以身作则,儿子胡三舍违法,被老朱断然处死,胡大海并没有怨恨朱元璋,相反,他更加忠心耿耿。
朱元璋才能进希望将胡大海的二儿子胡关住留在身边。
奈何胡大海觉得要想让将士们一往无前,主将必须做好表率,他岂能让儿子躲在后面?
拗不过胡大海,朱元璋也只能答应。
总而言之,这是个忠勇可靠的猛士。
而胡大海之后,则是常遇春统帅的渡江方阵。
这些将士都是参与过渡江战斗,在攻取应天之时,立下赫赫战功的。
眼瞧着一队队的精兵猛将,从面前经过,观礼台上,欢声雷动,人们把眼珠子瞪圆,
巴掌拍红,振奋无比。
瞧见没有,这些都是大明的兵马,是我们的子弟兵!
就在常遇春之后,出现了一队兵马,是由朱文正统帅,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从人群前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也先帖木儿竟然站了起来,泪水不可抑制地涌出。
他认出来了!
这是当初在铜陵的战俘营!
也先帖木儿他们都率领着这些将士,和倪文俊血战,保护铜陵安全。
彼时的他们,还是需要改造的俘虏,而今日他们是军中的猛士,能够前来参加阅兵的精锐。
“好啊!”
也先帖木儿喜极而泣,那些前来观礼的蒙古人也落下激动的热泪。
在这里能看到一支以蒙古战俘为主的兵马,有着太丰富的信息。说句实话,他们这些俘虏,元廷旧人,如何融入新朝,当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老朱这边,对他们太好肯定不行,把他们视作牛马,那也不行。
而这些人则是战战兢兢,时刻提心吊胆,离心离德,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哪怕仅仅是家庭冲突,也会动摇他们的忠诚。
但是在看到这支人马的时候,他们松了口气,而且是彻底放松了。
道理很简单,朱家军,代表着大明的核心,代表着新朝的柱石。
蒙古人能够顺利参与其中,并且得到尊重,在外面改造好的蒙古人,也不需要担心,
可以安心做新朝子民了。
在这些人之后,杭州之战,浮梁之战,湖口大捷每一次大战,每一个重要节点,
都有一支队伍代表着。
整个阅兵过程,就仿佛是一张画卷,有条不紊展开,将这些年的奋斗历程,一步一步走来的经历,完美展示在朱元璋,还有朝臣们的面前。
清晰真切,深入骨髓。
要说起来,能有今天,着实不易!
队伍的最后,是花云率领的铁骑,以及俞通海和廖永忠率领的水师,依次经过奉天门,整个阅兵仪式在万岁的山呼声中结束。
登基大典的上半场总算顺利渡过,接下来在傍晚时分,会有应天百姓巡游,然后是烟花表演,再之后就是戏曲联欢,要整整庆祝一夜。
作为整个大典的总导演,张希孟给自己八十分吧,还算满意,可以稍微松口气。
但是朱元璋突然的提议,让张希孟大吃一惊。
咱不是说好要等到大典之后,再封赏百官吗?
你怎么这么着急啊?
张希孟也没办法,只得匆匆赶来奉天殿。
此刻的朱元璋,已经脱去了戎装,一天换三次衣服,老朱还很不习惯,面对着大家伙,老朱先咧嘴笑笑。
“都别绷着脸,咱是登基了,可咱也没多一块肉!咱还是咱,你们还是你们!”
老朱笑道:“大封功臣这事,咱知道你们等了很久,上午的时候,咱登基了,册封皇后,册立太子咱这一家子都有了安排,如何能怠慢大家伙?所以,咱就擅自改了流程,趁着下午,把封赏的事情大致说一下,等晚上看戏的时候,也好舒心顺气,你们说是不是?”
众人听到这话,齐齐屏息凝神,不敢言语。
有几个人更是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虽说对于将士的教导培养,一直没有间断。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建功立业,
封妻荫子,也是无法拒绝的事情。
半生功名,皆在于此!
试问谁能不激动?
除非你就不是一个人!
而张希孟就波澜不惊,完全超脱物外,浑不在意。随便吧,反正我都可以的。
跟非人生物张希孟不同,李善长此刻却是万分在乎,他的手心都被湿透了。
朱元璋目光扫过,在李善长身上略停留,然后就落到了其他人身上,刹那间,老李万念俱灰,几乎闷哼出声,好在他还能撑住。
就这样,朱元璋扫视了所有人,奉天殿针落可闻。
终于,朱元璋唤了一声,“李先生!”
李先生?
不是张先生!
我没听错吧?
李善长竟然下意识去看张希孟,正好看到了张希孟的笑脸,一副恭喜恭喜的模样,老李刹那间冷静下来。
不出意外,张希孟一定事先知道了,自己还是差着不少啊!
一想到这里,李善长似乎也没有那么激动了。
“老臣在!”
朱元璋道:“李先生,这些年,你一直操持军需,处理政务一个人辛苦一天,一个月,一年都不难。难的是这么多年,咱们军中几乎没缺过粮食,没断过辎重,没出过大乱子!”
“徐达!”
徐达立刻起身,“臣在!”
“你看看李先生脸上的皱纹,你说他操的心,比你们是多是少?”
徐达忙道:“回上位的话,李相公鞠躬尽瘁,人尽皆知,他是上位的萧何!”
老朱含笑,又看看其他人,“你们觉得如何?”
在场文武,又能说什么,只是一起赞叹,“李相就是萧何在世,实在是主公股肱重臣!”
朱元璋领首,又转向李善长,对他道:“李先生与咱相逢微末,承蒙先生不离不弃,以至于有了今日基业,先生之功,当受嘉奖。”
老朱在这里顿了顿,李善长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你能不能先说完了,我年纪大了,要绷不住了!
“咱决定加封李善长为宣国公,世袭罔替!”
果然是世袭罔替的国公,并不出乎预料。
只不过封了个宣国,就有点差着意思。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如果现在就封了大国,以后北伐成功,又该如何?
还封王吗?
所以,李善长立刻跪倒,叩谢天恩。
朱元璋把他拉起来,笑道:“李先生,接下来还有些具体赏赐,包括你的夫人儿子,要等礼部那边处理妥当,才能给你其余人也都是一样。”
李善长忙不迭点头,“臣明白!臣代家人,叩谢天恩!”
老李拿了封赏,还排名第一,算是志得意满,再无迟疑,挺直胸膛,站在一边。
这时候朱元璋稍微停顿,就念了下一个名字,“徐达!”
******
临淮镇,朱元璋的起点。
在那里,老朱拥有了第一支属于自己的兵马。
而且在进发临淮的路上,和张希孟的谈论,让老朱拥有了朦胧的意识,他想要争雄天下,建立自己的霸业。
一转眼八年时光过去,他的确有所成就。而能陪着他走到今天的老卒,却也不多了。
其中有人战死,有人因为受伤,不得不提前离开军中,当然,也有人触犯军规,被老朱斩杀,以儆效尤。
当初的两三千人,还能留下的,或许连八百都没有了。
朱元璋目送着这些老朋友从面前经过,他希望这些人能陪着他继续走下去,北伐大都,收拾山河,九州大地,重归一统,彼时在这个奉天门前,继续校阅三军!
临淮旧部去后,立刻就是吴祯率领的淮西将士这些人都是朱元璋亲自招募,亲自训练,他们既是朱元璋的乡亲,也是老朱的袍泽兄弟。
他们是朱家军的核心,是一颗颗闪耀的将星,他们打下来如今的基业,也将开拓未来的天下,无可阻挡,无可匹敌,这个时代的狠人大集合!无敌男团!
这些人给朱元璋更多的是安心,放心,有他们在,就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淮西方阵之后,就是冯国用率领的滁州子弟兵。
这个给老朱建议渡江,直取应天的文武全才,曾经在历史上,英年早逝,暴卒于攻击绍兴的军中。朱元璋痛心疾首,论功排序,冯国用位列诸多功臣的第八位,仅次于开国六公爵和胡大海,可见地位之高。。
而在这个时空中,冯国用被安排在了扬州,避开了危险,依旧活蹦乱跳,身体极好。
有太多的名将,仅仅是水土不服,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稀里糊涂就死了。张希孟也没法化身神医,把一个个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但是张希孟早早在军中推行卫生条例,制定餐饮标准,进行合理的训练,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张希孟的倡导下,朱家军极少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也没有大规模的瘟疫,
非战斗减员极少。
因此有许多名将悍卒,都安然无恙,毫不夸张讲,如今的朱家军,可是要比历史上还要凶猛几分!
在冯国用之后,一个黑漆漆的大汉,率领着和州兵马,出现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胡大海!
这個勇猛耿直的汉子,同样没有被宵小暗算,依旧无恙。胡大海的勇猛,不下于常遇春,而他最可贵的是明白事理,以身作则,儿子胡三舍违法,被老朱断然处死,胡大海并没有怨恨朱元璋,相反,他更加忠心耿耿。
朱元璋才能进希望将胡大海的二儿子胡关住留在身边。
奈何胡大海觉得要想让将士们一往无前,主将必须做好表率,他岂能让儿子躲在后面?
拗不过胡大海,朱元璋也只能答应。
总而言之,这是个忠勇可靠的猛士。
而胡大海之后,则是常遇春统帅的渡江方阵。
这些将士都是参与过渡江战斗,在攻取应天之时,立下赫赫战功的。
眼瞧着一队队的精兵猛将,从面前经过,观礼台上,欢声雷动,人们把眼珠子瞪圆,
巴掌拍红,振奋无比。
瞧见没有,这些都是大明的兵马,是我们的子弟兵!
就在常遇春之后,出现了一队兵马,是由朱文正统帅,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从人群前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也先帖木儿竟然站了起来,泪水不可抑制地涌出。
他认出来了!
这是当初在铜陵的战俘营!
也先帖木儿他们都率领着这些将士,和倪文俊血战,保护铜陵安全。
彼时的他们,还是需要改造的俘虏,而今日他们是军中的猛士,能够前来参加阅兵的精锐。
“好啊!”
也先帖木儿喜极而泣,那些前来观礼的蒙古人也落下激动的热泪。
在这里能看到一支以蒙古战俘为主的兵马,有着太丰富的信息。说句实话,他们这些俘虏,元廷旧人,如何融入新朝,当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老朱这边,对他们太好肯定不行,把他们视作牛马,那也不行。
而这些人则是战战兢兢,时刻提心吊胆,离心离德,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哪怕仅仅是家庭冲突,也会动摇他们的忠诚。
但是在看到这支人马的时候,他们松了口气,而且是彻底放松了。
道理很简单,朱家军,代表着大明的核心,代表着新朝的柱石。
蒙古人能够顺利参与其中,并且得到尊重,在外面改造好的蒙古人,也不需要担心,
可以安心做新朝子民了。
在这些人之后,杭州之战,浮梁之战,湖口大捷每一次大战,每一个重要节点,
都有一支队伍代表着。
整个阅兵过程,就仿佛是一张画卷,有条不紊展开,将这些年的奋斗历程,一步一步走来的经历,完美展示在朱元璋,还有朝臣们的面前。
清晰真切,深入骨髓。
要说起来,能有今天,着实不易!
队伍的最后,是花云率领的铁骑,以及俞通海和廖永忠率领的水师,依次经过奉天门,整个阅兵仪式在万岁的山呼声中结束。
登基大典的上半场总算顺利渡过,接下来在傍晚时分,会有应天百姓巡游,然后是烟花表演,再之后就是戏曲联欢,要整整庆祝一夜。
作为整个大典的总导演,张希孟给自己八十分吧,还算满意,可以稍微松口气。
但是朱元璋突然的提议,让张希孟大吃一惊。
咱不是说好要等到大典之后,再封赏百官吗?
你怎么这么着急啊?
张希孟也没办法,只得匆匆赶来奉天殿。
此刻的朱元璋,已经脱去了戎装,一天换三次衣服,老朱还很不习惯,面对着大家伙,老朱先咧嘴笑笑。
“都别绷着脸,咱是登基了,可咱也没多一块肉!咱还是咱,你们还是你们!”
老朱笑道:“大封功臣这事,咱知道你们等了很久,上午的时候,咱登基了,册封皇后,册立太子咱这一家子都有了安排,如何能怠慢大家伙?所以,咱就擅自改了流程,趁着下午,把封赏的事情大致说一下,等晚上看戏的时候,也好舒心顺气,你们说是不是?”
众人听到这话,齐齐屏息凝神,不敢言语。
有几个人更是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虽说对于将士的教导培养,一直没有间断。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建功立业,
封妻荫子,也是无法拒绝的事情。
半生功名,皆在于此!
试问谁能不激动?
除非你就不是一个人!
而张希孟就波澜不惊,完全超脱物外,浑不在意。随便吧,反正我都可以的。
跟非人生物张希孟不同,李善长此刻却是万分在乎,他的手心都被湿透了。
朱元璋目光扫过,在李善长身上略停留,然后就落到了其他人身上,刹那间,老李万念俱灰,几乎闷哼出声,好在他还能撑住。
就这样,朱元璋扫视了所有人,奉天殿针落可闻。
终于,朱元璋唤了一声,“李先生!”
李先生?
不是张先生!
我没听错吧?
李善长竟然下意识去看张希孟,正好看到了张希孟的笑脸,一副恭喜恭喜的模样,老李刹那间冷静下来。
不出意外,张希孟一定事先知道了,自己还是差着不少啊!
一想到这里,李善长似乎也没有那么激动了。
“老臣在!”
朱元璋道:“李先生,这些年,你一直操持军需,处理政务一个人辛苦一天,一个月,一年都不难。难的是这么多年,咱们军中几乎没缺过粮食,没断过辎重,没出过大乱子!”
“徐达!”
徐达立刻起身,“臣在!”
“你看看李先生脸上的皱纹,你说他操的心,比你们是多是少?”
徐达忙道:“回上位的话,李相公鞠躬尽瘁,人尽皆知,他是上位的萧何!”
老朱含笑,又看看其他人,“你们觉得如何?”
在场文武,又能说什么,只是一起赞叹,“李相就是萧何在世,实在是主公股肱重臣!”
朱元璋领首,又转向李善长,对他道:“李先生与咱相逢微末,承蒙先生不离不弃,以至于有了今日基业,先生之功,当受嘉奖。”
老朱在这里顿了顿,李善长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你能不能先说完了,我年纪大了,要绷不住了!
“咱决定加封李善长为宣国公,世袭罔替!”
果然是世袭罔替的国公,并不出乎预料。
只不过封了个宣国,就有点差着意思。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如果现在就封了大国,以后北伐成功,又该如何?
还封王吗?
所以,李善长立刻跪倒,叩谢天恩。
朱元璋把他拉起来,笑道:“李先生,接下来还有些具体赏赐,包括你的夫人儿子,要等礼部那边处理妥当,才能给你其余人也都是一样。”
李善长忙不迭点头,“臣明白!臣代家人,叩谢天恩!”
老李拿了封赏,还排名第一,算是志得意满,再无迟疑,挺直胸膛,站在一边。
这时候朱元璋稍微停顿,就念了下一个名字,“徐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