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孙承宗很想知道答案 跪求订阅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孙镐听了汤山这话,也是明白了汤山的意思。
汤山的意思就是说现在他是在从贼,这在世人的眼里自然也是罪过,毕竟王朝还在,所以试图推翻他的人,都是贼,从贼还能没罪过吗?
可是当某一天,他从的贼干成了大事,坐得了天下,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那他这时候还是罪过吗?
当然不是!
什么时候干什么事,说什么话,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史书上只会记载他汤山是如何如何辅佐太祖皇帝开天辟地,将腐朽,衰败的明王朝推翻,建立了一个富饶强盛的新王朝,将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让百姓们过上了太平安康的好日子!
因为最后的结果不一样,所以做这件事情的人,他在世人眼里是罪过,还是功劳,那都是可以发生两极变化的,不到最后,谁都说不准!
孙镐对此,无法反驳,因为汤山说的是事实。
这时候,只听汤山又是对孙镐郑重说道:“不论何时,还请青橙兄相信,我汤山的初心是拯救天下万民,这一点,以前,现在,以后,都不会改变!”
“呵呵呵,,,”
孙镐呵呵笑了笑,道:“这是自然,贤弟的为人,为兄哪里会不知,不瞒贤弟,当得知你正在辅佐那巨贼之时,为兄就是对那巨贼的观感发生了改变,因为为兄相信,能够让你诚心辅佐的人,必定不会差!”
汤山听了,欣慰的笑了,压在心头的石头也是落了地。
来之前,汤山还在心里想着该如何向孙镐解释自己追随万华的事情,生怕孙镐不听他的解释,对自己产生误解。
现在孙镐可以这样说,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自己还没有如何解释,只是简单了说了两句,他就是理解了,接受了,所谓的至交知己,大体就是如此吧!
两人而后又是一番叙旧,将这些年彼此身上发生的境遇都是一一道出,
两人都是感慨,都是没想到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们的命运,就是因为大明的国事兴衰,也是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应该踏入仕途的孙镐,因为父亲心忧大明国事,以至身体每况愈下,所以他不得不舍弃了个人前程,在父亲身旁尽心服侍。
本应该继续赶考,寻求入仕阶梯的汤山,亦或是本应该办一家书院,教书育人,亦或是本应该开一家医馆,救死扶伤的汤山,因为大明国事日愈崩坏,也是不得不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救国之路。
国与民,朝廷与百姓,平常看似离得很远,实则相互之间紧密相连,休息与共,一方出了差错,便是立即会在另一方得到反映,彼此之间,都是在时刻的影响着对方的命运,这是何等的奇妙!
一番感叹过后,汤山又是对孙镐说道:“青橙兄,弟对伯父一直心生向往,可惜一直未能得见,不知青橙兄可否安排弟见一面伯父,以了去心中遗憾!”
孙镐见汤山如此这般敬重和仰慕自己的父亲,很是高兴,哪里还能有二话,自然是满口答应。
“有何不可,还请贤弟在此稍等片刻,为兄去去就来。不瞒贤弟,家父对贤弟也是好奇的很啊!”
“哦?”
汤山听了,不禁是“哦”了一声,不过很快他也是明白过来,想必孙镐一定是将自己的事情说给了他父亲听,这才是引起了他父亲的注意。
“那就麻烦青橙兄了!”
“你我之间,何来的麻烦!”
孙镐笑着就是出了营帐。
不多时,孙镐就是去而复返,而后便是带着汤山,向着自己父亲的营帐走去。
进到了孙承宗的营帐,孙镐就是赶紧为他们介绍道:“父亲,这位便是孩儿经常向您提起的青竹贤弟。”
“贤弟,这便是家父。”
汤山不敢怠慢,赶紧是恭敬的对孙承宗行了躬身大礼,道:“学生汤山,字青竹,见过伯父,祝伯父身如松柏,体如丹鹤,康健延绵。”
“呵呵呵,,,”
孙承宗不躲不避,受了汤山的躬身大礼,呵笑着就是挥挥手,说道:“免了。”
“谢伯父。”
“坐。”
“是,多谢伯父。”
汤山在孙承宗面前,说实话也是有点紧张,坐在椅子上,那也是只坐了半边,态度之恭敬,发自肺腑。
不怪汤山如此,实在是眼前的这个老人,他当得起汤山的如此对待!
不说其他,就单说崇祯二年的那次鞑子入关,若非是眼前的这个老人出马,还不知最后如何收场,还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枉送性命,单就这份功劳,怎么歌颂,那都不为过!
此时的孙承宗也是在打量着汤山,见汤山周身透着一股子书生气息,不由得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所谓书读万卷气自华,这种书生气质可是做不得假的,不是读了几十年的书,那是不可能身上有这份气质的。
孙承宗也是文人,自然也是十分在意这个,物以类聚嘛,对于文才斐然的年轻晚辈,孙承宗自然是十分喜爱的。
然而眼前的这个后生,一身的才学,现在却是从了贼,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说我大明朝廷,真的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吗?
这种疑惑的情绪变化不过是在孙承宗的眼睛里一闪而过,很快就是消失不见,寻常人根本捕捉不到。
“老夫托大,便称呼你一声贤侄了!”
“伯父抬爱,晚辈荣幸之至!”
“呵呵呵,,,听闻贤侄曾经考取举人功名,却是不知为何,贤侄没有踏入仕途?”
这个问题孙承宗很想知道答案,他很想知道为什么大明朝廷留不住像汤山这样的人才。
汤山略一思想,道:“不敢欺瞒伯父,晚辈乃是山东潍县青州府人士,在那里,晚辈感受到了许多的官场不良风气,特别是那句朝廷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话,对晚辈的触动很大,难道说朝廷,他就不是穷人的朝廷吗?”
孙镐听了汤山这话,也是明白了汤山的意思。
汤山的意思就是说现在他是在从贼,这在世人的眼里自然也是罪过,毕竟王朝还在,所以试图推翻他的人,都是贼,从贼还能没罪过吗?
可是当某一天,他从的贼干成了大事,坐得了天下,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那他这时候还是罪过吗?
当然不是!
什么时候干什么事,说什么话,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史书上只会记载他汤山是如何如何辅佐太祖皇帝开天辟地,将腐朽,衰败的明王朝推翻,建立了一个富饶强盛的新王朝,将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让百姓们过上了太平安康的好日子!
因为最后的结果不一样,所以做这件事情的人,他在世人眼里是罪过,还是功劳,那都是可以发生两极变化的,不到最后,谁都说不准!
孙镐对此,无法反驳,因为汤山说的是事实。
这时候,只听汤山又是对孙镐郑重说道:“不论何时,还请青橙兄相信,我汤山的初心是拯救天下万民,这一点,以前,现在,以后,都不会改变!”
“呵呵呵,,,”
孙镐呵呵笑了笑,道:“这是自然,贤弟的为人,为兄哪里会不知,不瞒贤弟,当得知你正在辅佐那巨贼之时,为兄就是对那巨贼的观感发生了改变,因为为兄相信,能够让你诚心辅佐的人,必定不会差!”
汤山听了,欣慰的笑了,压在心头的石头也是落了地。
来之前,汤山还在心里想着该如何向孙镐解释自己追随万华的事情,生怕孙镐不听他的解释,对自己产生误解。
现在孙镐可以这样说,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自己还没有如何解释,只是简单了说了两句,他就是理解了,接受了,所谓的至交知己,大体就是如此吧!
两人而后又是一番叙旧,将这些年彼此身上发生的境遇都是一一道出,
两人都是感慨,都是没想到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们的命运,就是因为大明的国事兴衰,也是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应该踏入仕途的孙镐,因为父亲心忧大明国事,以至身体每况愈下,所以他不得不舍弃了个人前程,在父亲身旁尽心服侍。
本应该继续赶考,寻求入仕阶梯的汤山,亦或是本应该办一家书院,教书育人,亦或是本应该开一家医馆,救死扶伤的汤山,因为大明国事日愈崩坏,也是不得不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救国之路。
国与民,朝廷与百姓,平常看似离得很远,实则相互之间紧密相连,休息与共,一方出了差错,便是立即会在另一方得到反映,彼此之间,都是在时刻的影响着对方的命运,这是何等的奇妙!
一番感叹过后,汤山又是对孙镐说道:“青橙兄,弟对伯父一直心生向往,可惜一直未能得见,不知青橙兄可否安排弟见一面伯父,以了去心中遗憾!”
孙镐见汤山如此这般敬重和仰慕自己的父亲,很是高兴,哪里还能有二话,自然是满口答应。
“有何不可,还请贤弟在此稍等片刻,为兄去去就来。不瞒贤弟,家父对贤弟也是好奇的很啊!”
“哦?”
汤山听了,不禁是“哦”了一声,不过很快他也是明白过来,想必孙镐一定是将自己的事情说给了他父亲听,这才是引起了他父亲的注意。
“那就麻烦青橙兄了!”
“你我之间,何来的麻烦!”
孙镐笑着就是出了营帐。
不多时,孙镐就是去而复返,而后便是带着汤山,向着自己父亲的营帐走去。
进到了孙承宗的营帐,孙镐就是赶紧为他们介绍道:“父亲,这位便是孩儿经常向您提起的青竹贤弟。”
“贤弟,这便是家父。”
汤山不敢怠慢,赶紧是恭敬的对孙承宗行了躬身大礼,道:“学生汤山,字青竹,见过伯父,祝伯父身如松柏,体如丹鹤,康健延绵。”
“呵呵呵,,,”
孙承宗不躲不避,受了汤山的躬身大礼,呵笑着就是挥挥手,说道:“免了。”
“谢伯父。”
“坐。”
“是,多谢伯父。”
汤山在孙承宗面前,说实话也是有点紧张,坐在椅子上,那也是只坐了半边,态度之恭敬,发自肺腑。
不怪汤山如此,实在是眼前的这个老人,他当得起汤山的如此对待!
不说其他,就单说崇祯二年的那次鞑子入关,若非是眼前的这个老人出马,还不知最后如何收场,还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枉送性命,单就这份功劳,怎么歌颂,那都不为过!
此时的孙承宗也是在打量着汤山,见汤山周身透着一股子书生气息,不由得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所谓书读万卷气自华,这种书生气质可是做不得假的,不是读了几十年的书,那是不可能身上有这份气质的。
孙承宗也是文人,自然也是十分在意这个,物以类聚嘛,对于文才斐然的年轻晚辈,孙承宗自然是十分喜爱的。
然而眼前的这个后生,一身的才学,现在却是从了贼,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说我大明朝廷,真的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吗?
这种疑惑的情绪变化不过是在孙承宗的眼睛里一闪而过,很快就是消失不见,寻常人根本捕捉不到。
“老夫托大,便称呼你一声贤侄了!”
“伯父抬爱,晚辈荣幸之至!”
“呵呵呵,,,听闻贤侄曾经考取举人功名,却是不知为何,贤侄没有踏入仕途?”
这个问题孙承宗很想知道答案,他很想知道为什么大明朝廷留不住像汤山这样的人才。
汤山略一思想,道:“不敢欺瞒伯父,晚辈乃是山东潍县青州府人士,在那里,晚辈感受到了许多的官场不良风气,特别是那句朝廷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话,对晚辈的触动很大,难道说朝廷,他就不是穷人的朝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