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国家地理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百五十七章国家地理
谈玮明很认真地在撰写文章,叙说他这些年走访的运河总督府治下,运河沿线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民风民俗的变化。谈玮明发现,做这样的事情居然是那么有乐趣。当然,作为一个太子爷而不是一个学者,他还是有很多便利条件的,比如每当他想到些什么,随口吩咐下去,就有他的幕僚为他去查阅各地方志,而那些幕僚忙上一天,可能最后只变成了太子爷的文章里的一句话。这样的文章,扎实凝厚的程度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叶韬身边的几个摄影师们,则千里迢迢地赶来,在谈玮明的文章里会提到的那些地方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毫无疑问,拍照的成本暂时说起来还是相当昂贵的,而现在,更昂贵的则是那些摄影师。摄影师现在可是一个超级稀有的工种。操作照相机还很复杂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在军中任职。北疆经略府的组织体系里,有一个六十多人规模的测绘团队,一直在经略府直属卫队的扈从下执行各种基本的测绘和侦查工作,而他们也会顺手拍摄大量的人文方面的照片。而在丹阳,情报局、内府、兵部和血麒军,各自拥有自己的测绘团队,只是侧重点不同。除去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他摄影师存在了。一台照相机的的价格在六百到八百两白银,而一般正常的维护,使用的消耗,一个月大概在一百两白银上下,现在不管是相纸还是冲洗用的化学试剂,产量都不是一般的低,成本不是一般地高。摄影,在哪个时代都一样,都是烧钱的干活。而在这种情况下,调了几个摄影师给谈玮明,越发显得这事情诡异。叶韬到底想做什么?难道这次弄的什么东西,意义上能够和增加地图测绘的精度和覆盖面积相提并论么?更弄不懂的是,在做了这样的安排之后,叶韬居然跑到丹阳的工坊,去研究起配色来。而他需要的,则是一种极为鲜亮的黄色。
一个小小的编辑团队被组建了起来,其中最主要是从太学借调出来的那些学子,主要是那些在入太学之前有过四处游历的经验的,另外,则是情报局原本一直负责书籍之类的审查的两个官员。这样一个小小的编辑组还没拿到来自谈玮明的文章,就先得开始熟悉他们将要负责的这个刊物的印刷技术了。人人都知道,宝文堂书局背后站着的是叶氏工坊,还有内府。不管是在背景还是在技术支持方面,都绝对是天下无敌,虽然叶韬这些年来有诸多事情需要操持,可能对书局的关注不太够,但当年叶韬为宝文堂书局建立起来的制版系统,以及那个精研印刷技术的团队,却一直在顽强地不断刷新这方面的技术的巅峰。而宝文堂书局出品的图书,厚实的纸张和更为牢靠的热胶装订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当年用水印云纹纸印刷的精美无比的典籍系列,这些年也已得到充实,已经累计出版了超过一百种。这个系列的图书虽然发行量非常低,而且只对东平国内的少部分人发行,但这个系列的图书,却不折不扣地起到了“知识影响社会”的终极目的。
在纯粹的印刷技术方面,双色套印技术对于宝文堂来说,都不算什么有难度的东西了。而双色套印技术,也早就在新型的印刷机制成之后,被广泛地使用。用金属蚀刻版画制作的插图,现在也越来越常见于各种图书。虽然从制作方面来说,金属蚀刻画的制版还是比较麻烦,但成本还是降低到了许可范围内,让这种东西用于一般的图书出版,也有利可图了。但是,现在他们要挑战的却是另一项技术:怎么把照片印出来。
叶韬已经将照相技术直接发展到了使用相纸的阶段,但在这种时候,相纸反而没有那些银板、锡板照相技术好用了。好在,现在非常熟悉照相技术的方方面面的工坊的诸多资深成员,已经非常清楚照相技术的形成机理了,那些工匠们将玻璃底片上的内容,除了在相纸上呈现之外,还另外冲洗了一份,将照片直接冲洗在了锡板上。然后,锡板表面呈现的影像,就成为了最好的制作蚀刻印刷板的东西。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在几百次的尝试之后,工坊研究出一种配方,可以在对锡板进行蚀刻的时候,对影像造成的损害最小。这样一来,虽然工序非常反复,而且成本非常高昂,而且,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消除照片质量的损失,但是,将原本六寸见方的底片印成到八分之一开本大小,已经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只是,这种方法实在是有些笨。
在解决了这项划时代的技术之后,叶韬终于正式开始制造这本刊物了。叶韬宣称这是一本杂志,从这个月开始会尝试制作三期试刊,以后则将每个月出版一本。刊物的名字叫做《国家地理》。试刊第一期的封面,是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在运河边上,几艘大小不等的船靠在一起,船上的人们在愉快地聊天,进行着基本的交易,而在他们身后则是溯风城的城楼。第一期的主打稿件,就是谈玮明亲自撰写的,长达四十页的“运河为什么?”这篇稿件以运河带来的各种变化为主要内容,虽然叙述了那些生活的改善,却也没有回避那些风俗的迁移变化,那些原本平静的乡村变成繁茂而备受打扰的地方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更没有回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富足,一些人性的黑暗面被唤醒的事情。哪怕放到后世,这片文章的扎实程度和力度,也足够人们回味很久了,更不用说现在。文章里配的那些图片,那些言简意赅,却直指问题核心的图片说明,以及用四色套印技术制作的插图和地图。
这本总计有九十六页的刊物,其他稿件的质量也相当不差,比如“雪狼湖之夏”描述的夏天的雪狼湖,众多生物种群的生活,那些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野牛产子的照片,左啼先着地的小野牛,后半个身子还在母亲身体里,这张照片,可是某个疯狂的摄影师和野牛群厮混了一整个夏天的结果。再比如那些一篇篇篇幅比较短的文章,有关于东平好几个不同地方的各种情况的,有的说地理,有的说人文,不一而足。杂志采用的是四色套印来印刷大部分插图、图表,整个杂志的排版并不太密集,很多页码边上都留出了足够大约四分之一的宽度,那里是各种附注材料的地方,这些附注大部分是编者加注的,而随着这些附注,实际上叶韬也在培养一个职业的编辑团队,一个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内容的专业编辑团队。这些红字印刷,一点都不啰嗦的附注,同样引人入胜。
作为《国家地理》,附上地图那是肯定的。这一期里附带的就是一副运河总督府所辖制的领土的地图,虽然只是简略表示了地形,但这个比例尺准确的地图相比于东平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将领们手里的军用地图,都要准确详细。地图上可是精确到了县一级的单位呢。情报局的审查官员将事情汇报了上去,结果聂锐嘀咕了一句:“倒是很准确,不过,别人也用不上啊,到要看看谁有本事打得到运河地区。”轻轻松松就给这张地图放行了。这张地图对于那些旅人和商团来说,非常方便,上边标注了运河区的所有的码头,集市和货栈,更是标注了一些有名的旅社。而这张地图,更是让杜风池投下了十万两白银的广告费,列出了运河地区所有的如家连锁酒店的所在,每个地点,还专门是用明黄色和红色的标记印制。说起广告,这第一期的试刊居然就已经有了包括封底在内,一共十二个页码,都是那些和行旅扯得上关系的东西,比如天梭钟表行的带有温度测量功能的怀表;七海商社旗下一个商号经营的皮质和厚帆布材质的旅行箱包;博世工具行的野外工具;正在改组中,将改名为“理光行”的叶氏工坊光学器材部门退出的小型双筒望远镜;联邦快递的客运服务以及内府在靠近春南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山上修建的豪华度假山庄……这种广告配比组合,堪称经典。
几乎在出刊当天,这个套着明黄色泽的外框的封面,就征服了整个丹阳。第一批印刷的五千册,没一天就全都卖完了。整个丹阳都沉浸在对运河地区的各种奇趣的认知中。有些心急的家伙甚至直接打上行李,将《国家地理》试刊第一期揣在怀里就出发了,亲身去体验一下运河地区的民风民俗,去亲眼看看,书中所言是否是真的。而这,却也是叶韬、谈玮明等人,怎么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了。
第四百五十七章国家地理
谈玮明很认真地在撰写文章,叙说他这些年走访的运河总督府治下,运河沿线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民风民俗的变化。谈玮明发现,做这样的事情居然是那么有乐趣。当然,作为一个太子爷而不是一个学者,他还是有很多便利条件的,比如每当他想到些什么,随口吩咐下去,就有他的幕僚为他去查阅各地方志,而那些幕僚忙上一天,可能最后只变成了太子爷的文章里的一句话。这样的文章,扎实凝厚的程度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叶韬身边的几个摄影师们,则千里迢迢地赶来,在谈玮明的文章里会提到的那些地方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毫无疑问,拍照的成本暂时说起来还是相当昂贵的,而现在,更昂贵的则是那些摄影师。摄影师现在可是一个超级稀有的工种。操作照相机还很复杂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在军中任职。北疆经略府的组织体系里,有一个六十多人规模的测绘团队,一直在经略府直属卫队的扈从下执行各种基本的测绘和侦查工作,而他们也会顺手拍摄大量的人文方面的照片。而在丹阳,情报局、内府、兵部和血麒军,各自拥有自己的测绘团队,只是侧重点不同。除去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他摄影师存在了。一台照相机的的价格在六百到八百两白银,而一般正常的维护,使用的消耗,一个月大概在一百两白银上下,现在不管是相纸还是冲洗用的化学试剂,产量都不是一般的低,成本不是一般地高。摄影,在哪个时代都一样,都是烧钱的干活。而在这种情况下,调了几个摄影师给谈玮明,越发显得这事情诡异。叶韬到底想做什么?难道这次弄的什么东西,意义上能够和增加地图测绘的精度和覆盖面积相提并论么?更弄不懂的是,在做了这样的安排之后,叶韬居然跑到丹阳的工坊,去研究起配色来。而他需要的,则是一种极为鲜亮的黄色。
一个小小的编辑团队被组建了起来,其中最主要是从太学借调出来的那些学子,主要是那些在入太学之前有过四处游历的经验的,另外,则是情报局原本一直负责书籍之类的审查的两个官员。这样一个小小的编辑组还没拿到来自谈玮明的文章,就先得开始熟悉他们将要负责的这个刊物的印刷技术了。人人都知道,宝文堂书局背后站着的是叶氏工坊,还有内府。不管是在背景还是在技术支持方面,都绝对是天下无敌,虽然叶韬这些年来有诸多事情需要操持,可能对书局的关注不太够,但当年叶韬为宝文堂书局建立起来的制版系统,以及那个精研印刷技术的团队,却一直在顽强地不断刷新这方面的技术的巅峰。而宝文堂书局出品的图书,厚实的纸张和更为牢靠的热胶装订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当年用水印云纹纸印刷的精美无比的典籍系列,这些年也已得到充实,已经累计出版了超过一百种。这个系列的图书虽然发行量非常低,而且只对东平国内的少部分人发行,但这个系列的图书,却不折不扣地起到了“知识影响社会”的终极目的。
在纯粹的印刷技术方面,双色套印技术对于宝文堂来说,都不算什么有难度的东西了。而双色套印技术,也早就在新型的印刷机制成之后,被广泛地使用。用金属蚀刻版画制作的插图,现在也越来越常见于各种图书。虽然从制作方面来说,金属蚀刻画的制版还是比较麻烦,但成本还是降低到了许可范围内,让这种东西用于一般的图书出版,也有利可图了。但是,现在他们要挑战的却是另一项技术:怎么把照片印出来。
叶韬已经将照相技术直接发展到了使用相纸的阶段,但在这种时候,相纸反而没有那些银板、锡板照相技术好用了。好在,现在非常熟悉照相技术的方方面面的工坊的诸多资深成员,已经非常清楚照相技术的形成机理了,那些工匠们将玻璃底片上的内容,除了在相纸上呈现之外,还另外冲洗了一份,将照片直接冲洗在了锡板上。然后,锡板表面呈现的影像,就成为了最好的制作蚀刻印刷板的东西。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在几百次的尝试之后,工坊研究出一种配方,可以在对锡板进行蚀刻的时候,对影像造成的损害最小。这样一来,虽然工序非常反复,而且成本非常高昂,而且,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消除照片质量的损失,但是,将原本六寸见方的底片印成到八分之一开本大小,已经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只是,这种方法实在是有些笨。
在解决了这项划时代的技术之后,叶韬终于正式开始制造这本刊物了。叶韬宣称这是一本杂志,从这个月开始会尝试制作三期试刊,以后则将每个月出版一本。刊物的名字叫做《国家地理》。试刊第一期的封面,是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在运河边上,几艘大小不等的船靠在一起,船上的人们在愉快地聊天,进行着基本的交易,而在他们身后则是溯风城的城楼。第一期的主打稿件,就是谈玮明亲自撰写的,长达四十页的“运河为什么?”这篇稿件以运河带来的各种变化为主要内容,虽然叙述了那些生活的改善,却也没有回避那些风俗的迁移变化,那些原本平静的乡村变成繁茂而备受打扰的地方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更没有回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富足,一些人性的黑暗面被唤醒的事情。哪怕放到后世,这片文章的扎实程度和力度,也足够人们回味很久了,更不用说现在。文章里配的那些图片,那些言简意赅,却直指问题核心的图片说明,以及用四色套印技术制作的插图和地图。
这本总计有九十六页的刊物,其他稿件的质量也相当不差,比如“雪狼湖之夏”描述的夏天的雪狼湖,众多生物种群的生活,那些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野牛产子的照片,左啼先着地的小野牛,后半个身子还在母亲身体里,这张照片,可是某个疯狂的摄影师和野牛群厮混了一整个夏天的结果。再比如那些一篇篇篇幅比较短的文章,有关于东平好几个不同地方的各种情况的,有的说地理,有的说人文,不一而足。杂志采用的是四色套印来印刷大部分插图、图表,整个杂志的排版并不太密集,很多页码边上都留出了足够大约四分之一的宽度,那里是各种附注材料的地方,这些附注大部分是编者加注的,而随着这些附注,实际上叶韬也在培养一个职业的编辑团队,一个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内容的专业编辑团队。这些红字印刷,一点都不啰嗦的附注,同样引人入胜。
作为《国家地理》,附上地图那是肯定的。这一期里附带的就是一副运河总督府所辖制的领土的地图,虽然只是简略表示了地形,但这个比例尺准确的地图相比于东平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将领们手里的军用地图,都要准确详细。地图上可是精确到了县一级的单位呢。情报局的审查官员将事情汇报了上去,结果聂锐嘀咕了一句:“倒是很准确,不过,别人也用不上啊,到要看看谁有本事打得到运河地区。”轻轻松松就给这张地图放行了。这张地图对于那些旅人和商团来说,非常方便,上边标注了运河区的所有的码头,集市和货栈,更是标注了一些有名的旅社。而这张地图,更是让杜风池投下了十万两白银的广告费,列出了运河地区所有的如家连锁酒店的所在,每个地点,还专门是用明黄色和红色的标记印制。说起广告,这第一期的试刊居然就已经有了包括封底在内,一共十二个页码,都是那些和行旅扯得上关系的东西,比如天梭钟表行的带有温度测量功能的怀表;七海商社旗下一个商号经营的皮质和厚帆布材质的旅行箱包;博世工具行的野外工具;正在改组中,将改名为“理光行”的叶氏工坊光学器材部门退出的小型双筒望远镜;联邦快递的客运服务以及内府在靠近春南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山上修建的豪华度假山庄……这种广告配比组合,堪称经典。
几乎在出刊当天,这个套着明黄色泽的外框的封面,就征服了整个丹阳。第一批印刷的五千册,没一天就全都卖完了。整个丹阳都沉浸在对运河地区的各种奇趣的认知中。有些心急的家伙甚至直接打上行李,将《国家地理》试刊第一期揣在怀里就出发了,亲身去体验一下运河地区的民风民俗,去亲眼看看,书中所言是否是真的。而这,却也是叶韬、谈玮明等人,怎么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