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战国明月 > 第85章 商君之法

第85章 商君之法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多谢公孙先生提醒,为烧酒找个了好买家。”

    明月抚掌而赞,公孙龙说的有道理,寒冷地方的人的确更喜欢喝烈酒,比如战斗民族就经常把伏特加当水喝。

    被公孙龙一劝,他也认清了现实,想要让烧酒风靡临淄,事实证明他是想多了,先前开设酒坊的心思也淡漠了些。

    不过从长远考虑,在临淄期间,就算做不成这比买卖,也要让酒工们将工艺配方钻研成熟,通过窖藏和调味让烧酒的味道更好些,再想办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因为,此物在他的计划里,有很重要的位置。

    不止是公孙龙提议的,日后将这种酒卖给燕国人牟利,迷醉其士,消耗其粮。明月想到的是,对于进攻燕国的军队而言,燕国最可怕的不是他们的军队,而是人烟稀少的广袤领土,还有让中原人难以承受的严冬。

    五十年前的子之之乱,燕国局势动荡,差点被齐宣王派匡章征服,正靠了严寒和燕国百姓的群起反抗,才把齐人赶走。

    若当年齐军的辎重里有烧酒,或许就能多撑一段时间。

    而现如今的燕国,与赵国虽然有姻亲关系,燕昭王的孙子燕王勃五年前迎娶了赵国长公主为燕后,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外交上倒向秦国。每逢秦伐赵,燕国总想在边境上占一点便宜,拖拖赵国后腿,这回也不例外,两国间刀兵相向是迟早的事。

    这时候,被公孙龙一提醒,室内众人也纷纷开始发散思维,为烧酒寻找买家和用途了……

    赵括摸着长出一点黄毛的下颌道:“说起来,赵国的代北三郡也和辽东辽西一样寒冷,雁门关和无穷之门的守边之士若能有烧酒御寒,或许就不用每年都有人被冻掉耳朵了。”

    舒祺也提议:“听我父说,秦国的北地、上郡、陇西亦然,那里位置虽不算太北,但地势很高,陇山之上五谷不生,寒冷彻骨,八月朔雪,那的人也急需烈酒……”

    “秦国!”

    他谈及秦国,明月如醍醐灌顶般,猛地醒悟过来,暗骂自己眼光太拘泥一隅了,连忙回头问道:“公孙先生,我听说秦国从商君变法开始,便严禁民间以余粮酿酒,可是真的!?”

    ……

    “秦国虽然并未完全禁酒,但也与禁酒无异。”

    公孙龙曾身骑白马入秦函谷关,在咸阳呆了几个月,对秦国的事情还算有些了解。不像关东六国一些士人,只能通过猜测,脑补函谷关后那个封闭国度,将秦人想象成砍脑袋做碗,吃人不吐骨头的戎狄之邦。

    “当年卫鞅入秦,说服秦孝公推行变法,从此秦国便成了一个重法之国。不同于山东六国,律法仅通行于郡县官府,秦之法令,几乎每个县乡小吏都要修习,重要的几条还张贴于县寺之前,凡是识字者都能上前查看,故而我能知晓其内容。”

    “卫鞅的第一道法令是《更法》,第二道则是《垦令》,其中《垦令》里严令秦国各县,贵酒肉之价,加重这些奢侈之物的赋税,让租税的数量高出它本钱十倍!”

    “十倍!”赵括、舒祺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如此一来,商贾售卖酒肉之物,不是越卖越亏么!”

    明月则思索道:“以商君的聪慧,自然知晓这一点,他恐怕是故意的!”

    公孙龙道:“然,卫鞅认为,若能对酒肉征收重税,则从事卖酒、肉的商贾就会减少,酤酒的店肆消失后,再将私人酿酒的器具统统收缴,如此一来,不用浪费多余的粮食去酿酒,大臣就不会因沉迷酒肉而荒废政事。秦民无酒可喝,没法像山东六国的百姓一样,在年节时纵情作乐,就会专注于耕作,好好开垦秦国的荒地,生产更多粮食,秦军也就能军用充足……”

    耕与战,这就是秦法的核心,在商鞅眼里,除了耕与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礼乐、诗书、酒肉、游士、轻侠、思想、商贾,都是阻碍耕战的障碍,将他们一一削除,秦国便能举国耕战!

    赵括和舒祺面面相觑,两个在邯郸这座时尚之都长大的少年感觉有些难以理喻,过了好一会赵括才说道:“若我是秦人,还不得闷死了……”

    公孙龙道:“所以才有许多魏、韩、楚人不乐意为秦民,因为秦国的生活实在是有些乏味,且有严刑峻法,身为秦民,不见得比山东六国过得更好,却必然过得更闷。”

    明月却想,然而事实是,商君的做法却是最适合争霸的,百姓朴则强,百姓淫则弱,在山东六国物质文化发达时,秦国却选择了压制百姓的多余欲望,让他们只知道耕地和打仗,为国家服务。等获得较高的爵位后,秦人在庶民时被剥夺的娱乐酒肉便自然可以得到。

    先夺其利,弱其民,再以利诱导驱赶,商鞅这家伙,真是将秦人的性情揣摩到了极致,可怕的战争机器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自此之后,秦军几乎无战不胜,商鞅变法,也成了战国列国变法里最成功的一次。

    总之,酒对于秦国的老百姓乃至于军功小贵族来说,有点太过奢侈了,商鞅之法已经推行近百年了,在关中,平民从出生到死去,或许都不知道酒为何物……

    明月若有所思:“公孙先生,秦国新夺取的河东、南郡、南阳等郡,也如关中一样对酒课以重税?”

    公孙龙道:“秦国讲究利出一孔,令出于一,各郡县与咸阳关中推行一样的律法,没有哪里能例外。”

    明月心有所动,关中和咸阳,被函谷关紧紧保护在内,俨然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境,油泼不进,刀砍不破。

    可那些秦国新征服的地区则不同,它们与邻国接壤,那里的百姓曾经是魏人、韩人、楚人,他们中的富人贵人,过惯了散漫的生活,在秦国统治的沉闷环境里,虽不至于造反逃走,但肯定安分不下来……

    公孙龙将他知道的事全盘托出后,又审视地问道:“长安君问及秦国,想做什么?”

    明月掩饰道:“我身在临淄,只是区区一质子,能做什么?只是对秦国好奇。这秦国的不少政策,真是和赵、齐,乃至于山东六国截然相反。”

    他起身道:“六国商贾横行,秦则禁绝商贾;六国有九流十家,秦则焚尽诗书。虽有些弊端,却能让秦由弱变强,商鞅真是一位大才,秦国几代国君能一如既往将鞅法推行,其毅力决心,也让人叹服。”

    公孙龙也附和道:“不错,秦,真可敬可惧也!”

    只可惜,秦国,这个螺丝拧得太紧的战争机器,在扫除一切对手后,注定要走向迅速崩溃的命运,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从未松弛的秦法,别说六国遗民受不了,连期盼着一统后能过上好日子的秦人,也会对其绝望,汉初时,关中百万秦人乐于汉朝的宽松统治,无人思秦,更没人有复秦的念头。

    再卑微的黔首,再渺小的庶民,也有自己的人***望,它们就像是做弓的木材,被压抑得再弯,一旦名为峻法的弦崩太紧断了,也必然反弹,其力道之足,足以让持弓者头破血流。

    赵括却生气地说道:“公子、先生,赵国如今尚与秦敌对,勿要涨敌人威风啊!”

    ”括子所言甚是,汝之余勇,可否贾于吾等?“公孙龙捋了捋胡子,舒祺眨了眨眼,随后,众人都大笑起来。

    他们不知道的是,长安君的心里已闪过一个念头,这是他来到战国后,头一次在“如何应对强秦”这个难题上,想出了一个办法。

    但是否可行,还得细细琢磨规划。明月自嘲地想,现在质子府里做出的烧酒,还不够府里人喝一天呢,若想让那个念头付诸实践,首先他需要大量的资金钱帛,其次必须让酒工继续完善工艺,达到批量生产。

    最后,他还要得到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以及足够的人手……

    “我虽为封君,但却是只享受食税,却不能干涉当地行政的虚封,我需要的是实封……”

    他暗想道:“如同马服君紫山乡那样能自己做主的实封,等为质结束返回赵国,我势必要得到!”

    ……

    用了飨食,又聊了一会逻辑思维,同长安君交流了一下“对立统一定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后,公孙龙便要辞别回稷下住所去了,每次跟长安君聊聊上半天,就够他思考好几日,信息量实在太大。

    直到这时候,有个弟子忍不住过来提醒他,公孙龙才一摸袖子,笑道:“忙于闲谈,却忘了今日来此的正事,长安君先前不是问我,学宫祭酒荀子何时归来么?他回来了,就在前日!”

    这倒是惊喜,明月道:“荀子乃是赵人,声名远播,我理应去拜会他一番。”

    公孙龙道:“正巧,荀子刚回到稷下,便写了一篇文章,传示其弟子,又张贴于学宫之内,让众生观看。见者无不击节赞叹,我也读了三遍,虽然在学问与他难有共识,却也由衷佩服其学识,今日便抄了一份,来送予公子。”

    说着,公孙龙让弟子拿出了一张白布,上面密密麻麻抄写着蝇头篆字。

    明月带着一丝好奇,接过来展开一看,一篇来自高中时代,让他记忆犹新的课文映入眼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读到这里,他忍不住咧嘴笑了起来:“果然是《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