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紧锣密鼓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许清休了几天假,又得开始上朝了,现在朝中事情千头万绪,几十万党项人要迁往荆湖南路安置,二十万清唐羌要迁往陕西四路安置,还有十几万黄头回鹘也要打散安置!除此之外,各地官府要给失地的百姓记名造册,然后分批迁往河套青唐等地。《免费》
还有巨额的战争红利需要转化,牛羊需要发卖,各种土地需要重新划分,包括房子、商铺、作坊等等,都需要及早处理,更重要的一点是派遣官员,一下子多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虽然这些地方不象内地一样人口密集,城池林立,但也需要派遣大量的官员,及学馆的教授等等。[搜索尽在bsp;
这些新拓之土若不能迅速消化,几年内反而会成为大宋沉重的负担。
第日天章阁里,朝廷重臣齐聚此间,紧锣密鼓地商议着这些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无疑是派遣官员,迁民可以慢点,但没有官员先期去管理,一切事情无从谈起。
战争刚平息,就曾抽调过一派官员过去,但这远远不够,尤其这些地方战乱初平,更虽然加强管理,但许清的意思是,新拓国土的官员当以精简为要,不然现在为了迅速开展工作,调了大量的官员过去,将来事情一但走上正轨,用不着那么多官员时,再想裁撤可就难了。
这种情况下,那就需要要派一批精干的官员过去才行,既不会造成太多冗员,又能有效的把这些新国土管理起来。
那么怎么确定派去的官员是否精干呢?许清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陛下,臣认为,除了各路主官由陛下选任或各位枢相推举外,其它的官员全部参加一次时策考试,从中选拔出一批务实能干的官员,以便能对新并国土有效管理起来!”
许清这个提议没什么不好,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家伙先靠边站吧,而且许清这也是在试水,若是有了这次成例,那么今后国内全面开展政绩考核便有了依据。
现在的官员不管你政绩如何,只要不犯大错,磨够了资历都能升迁,这使得有一些能力的官员,也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里,安于现状,整个大宋官场死气沉沉,办事没有一点紧迫感。
官场上流传着一个所谓的至理名言:不做事,才不会犯错!
这被大宋官员奉为做官的准则,因为只要不犯错,就有升迁的机会,大伙都这样,偶然有个比较勤奋、想多为百姓做点实事的官员,反而被人看成异类,普遍为官场所不容!
范仲淹第一个就出来支持,他的革新十策中,政绩考核本就是其中一条,许清在这个时候把这条拿出来试水,可谓正合他的心思。[上]
“陛下,目前地方官员总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为官,国内行政已经有它运行的规律,这样做一时不会出大问题,但新开之土战乱方定,若是派遣的官员也抱着这样的心里,那必定给迁去的百姓造成可怕的灾难,民无以为安,政无以通行,新开之土难以恢复生产,朝廷会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陛下,官员考核势在必行!”
范仲淹只要认为有理,从来都是据理力争,这会儿说得斩钉截铁,仿佛谁若站出来反对,就要与谁战到底一般。
第二个支持的是包丞,他一直在地方为官,知道这些官场弊端,同时他是一个正直为民的人,支持这样的举措也就理所当然了。
贾昌朝等人没说话,倒是杜衍先说道:“陛下,对派遣出去的官员进行考核倒不是不好,不过这也有难处,目前这些新开之土是一刻也等不得,若让抽调的官员进京考核,这总得拖延一段时间,如此一来,所有的工作都会被拖延下来,对新开之土的快速稳定同样不利,所以臣以为,考核之议虽好,却不合时宜。”
开头很重要,一但开头没把握好,以后就会一再的将就,所以杜衍说得虽然也有道理,但许清却不想因此将就。
“陛下,臣的意思是,由前期派去的主官坐镇后,军队先行协助管理,各位枢相,目前河套、河湟、河西这些地区仍然非常纷乱,也必须有军队强势的压制,才能把局面稳定下来,所以臣以为,暂时由军队协助主官管理着没什么不好,这样一来,官员考核的时间就有了!否则对派遣的官员没有摸底,不知能力如何,派去后反而会坏事。”
对许清又提出军管这一套,贾昌朝等人很不以为然,纷纷出言反对,但事实上许清当初在襄州这么干过,而且成效显著,襄州的自救工作在军管下迅速开展了起来,他们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好处,只是他们不想军队过多插手政务,这样的先河一开,怕今后一发不可收拾。
许清再次进言道:“陛下,这只是暂时的,而且军队是置于当地主官的调派之下,并不是说军方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一但官员考核完毕,调过去后,军队依旧回归本属!”
许清一再强调军队是在当地文官管辖之下,打消一部分人的顾虑,这也可以理解,这就跟平时文官出任军中主官差不多,赵祯于是一锤定音,此事就这么落定下来。
许清与范仲淹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明白,此次一但开了官员考核先河,今后事情就好办多了!战争只是政治的待续,或者是政治的一种手段,这话用在这次伐夏之战上再适合不过,这次军事扩张,正是为了接下来的肃清吏治、裁撤冗员做准备,而肃清吏治少不了政绩考核这一条,否则你再怎么肃,最后官场还是死气沉沉的情形。
接下来,一众大臣又商议了许多有关迁民的事,在这一项上各方没有什么大的争议,唯独这一项工作涉及面大,工作繁琐,必须面面具到才行,否则百姓迁过去了,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那怎么行,再则朝廷这次是收入了一大笔,但节省仍是主题,如何花最少的钱,完成这次浩大的迁民之事,都是需要细作商讨的。
由于这些新拓之地都处在边关,许清再次提议道:“陛下,河套、河湟、及河西三地,皆是胡人环伺之地,而且产出不及内地,若是供养太多军队,朝廷粮草转运困难,那就会给这些地方的百姓造成沉重的负责;
所以,臣认为,可让这些地方的百姓十户为一甲,农时耕种,闲时组织起来练习军阵,同时负责地方缉盗联防之事,这样一来,百姓就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对地主稳定也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许清这个建议只是针对新开的河套、河湟、河西地区,不涉及内地,一但涉及内地,根本不可能通过,因为这跟举国练兵差不多。
这些提倡偃武修文的文官,绝不会同意在全国开展这样的全民练兵。但许清提出的这些地区很微妙,所先,许多人潜意识里还没有将这些新拓之土等同于内地,而且这些地方确实是胡人环伺,加上路途遥远,粮草转运困难,无法大量驻军,那么确实就需要百姓自己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许清提出这一点,可谓是天时地利都把握准了,还投了范仲淹所好,因为他也提出裁减京畿禁军,转而让农人闲时练军守卫的方法,他那套有些象唐朝的府兵制,而许清提出的方法只是对边疆防务的一种补充!
赵祯心动了,这项提议真个实行下去的话,可减少一部分河套、河西、河湟地区的驻军,这将会给朝廷节省下大量的开支!同时边关一但有战事,又能把这些训练过的百姓迅速组织起来,抗击入侵者,可谓是一举多得。
别小看这种农闲时训练起来的百姓,原来陕西四路的边民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组织起来的乡兵,有些战力竟不下于禁军,民风使然也,这些地方的百姓处于四战之地,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悍勇起来。
“陛觉得许卿此议可行,各位大臣以为如何?”
作为皇帝,很少会在询问大臣意见前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赵祯不会不知道这些,这次故意如此,无非是要告诉在坐的大臣,他希望大臣们别要在此事上作梗。
这次除了范仲淹一如既往的立即支持外,其它人都深思不语,这还只是在新拓之土上实行,这些人就顾虑重重,可见要想在内地同时实施,除非赵祯是个雷厉风行的主,否则别想通过。
许清也不再说话,任由他们考虑,好处是摆着的,咱不说你们也会知道。
很快,曾亮就先站出来支持了!这老头儿一切从他的钱袋子出发,凭良心说,曾亮任三司使,开拓不行,但守成却守得很好,国库的门儿被他把得很牢靠。
他往往不是站在政治立场上说话,而是站在钱的立场上说话,这人在大宋官场上算是个异类吧,所以即使赵祯接受许清的策略,以军事扩张为后续的肃清吏治做准备,而曾亮在开战上一直是不赞成的,甚至常以钱为梗,但赵祯一直没有拿下他的意思。
很好!赵祯这回很强大,见大家很久没出声后,干脆说道:“既然各位大臣没意见,那就按许卿所议在河套、河西、河湟施行吧!”
众臣面面相窥,各人脸上精彩异常,这是怎么了这是?我们没说话也没等于同意了啊?但人人也都知道赵祯是铁了心要施行了,在此事上他们一时也拿捏不定,那好,就这么通过了!
许清差点想跑出天章阁去大笑一场,确实,有时候在朝堂上也不全是严谨肃穆的,有时也得用些无赖手段什么的,也会有一些很好笑的场面,象这次,许清就觉得赵祯有些耍赖的意思!
反正你们不说话,就当你们同意,就是这么回事!
______________请,请一定要推荐给您的朋友哦!如果您喜欢何昊远写的《山渐青》,没有看完的您可以::如果您喜欢何昊远写的《山渐青》,请把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如果你对有什么建议请给管理员发短息。
许清休了几天假,又得开始上朝了,现在朝中事情千头万绪,几十万党项人要迁往荆湖南路安置,二十万清唐羌要迁往陕西四路安置,还有十几万黄头回鹘也要打散安置!除此之外,各地官府要给失地的百姓记名造册,然后分批迁往河套青唐等地。《免费》
还有巨额的战争红利需要转化,牛羊需要发卖,各种土地需要重新划分,包括房子、商铺、作坊等等,都需要及早处理,更重要的一点是派遣官员,一下子多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虽然这些地方不象内地一样人口密集,城池林立,但也需要派遣大量的官员,及学馆的教授等等。[搜索尽在bsp;
这些新拓之土若不能迅速消化,几年内反而会成为大宋沉重的负担。
第日天章阁里,朝廷重臣齐聚此间,紧锣密鼓地商议着这些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无疑是派遣官员,迁民可以慢点,但没有官员先期去管理,一切事情无从谈起。
战争刚平息,就曾抽调过一派官员过去,但这远远不够,尤其这些地方战乱初平,更虽然加强管理,但许清的意思是,新拓国土的官员当以精简为要,不然现在为了迅速开展工作,调了大量的官员过去,将来事情一但走上正轨,用不着那么多官员时,再想裁撤可就难了。
这种情况下,那就需要要派一批精干的官员过去才行,既不会造成太多冗员,又能有效的把这些新国土管理起来。
那么怎么确定派去的官员是否精干呢?许清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陛下,臣认为,除了各路主官由陛下选任或各位枢相推举外,其它的官员全部参加一次时策考试,从中选拔出一批务实能干的官员,以便能对新并国土有效管理起来!”
许清这个提议没什么不好,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家伙先靠边站吧,而且许清这也是在试水,若是有了这次成例,那么今后国内全面开展政绩考核便有了依据。
现在的官员不管你政绩如何,只要不犯大错,磨够了资历都能升迁,这使得有一些能力的官员,也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里,安于现状,整个大宋官场死气沉沉,办事没有一点紧迫感。
官场上流传着一个所谓的至理名言:不做事,才不会犯错!
这被大宋官员奉为做官的准则,因为只要不犯错,就有升迁的机会,大伙都这样,偶然有个比较勤奋、想多为百姓做点实事的官员,反而被人看成异类,普遍为官场所不容!
范仲淹第一个就出来支持,他的革新十策中,政绩考核本就是其中一条,许清在这个时候把这条拿出来试水,可谓正合他的心思。[上]
“陛下,目前地方官员总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为官,国内行政已经有它运行的规律,这样做一时不会出大问题,但新开之土战乱方定,若是派遣的官员也抱着这样的心里,那必定给迁去的百姓造成可怕的灾难,民无以为安,政无以通行,新开之土难以恢复生产,朝廷会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陛下,官员考核势在必行!”
范仲淹只要认为有理,从来都是据理力争,这会儿说得斩钉截铁,仿佛谁若站出来反对,就要与谁战到底一般。
第二个支持的是包丞,他一直在地方为官,知道这些官场弊端,同时他是一个正直为民的人,支持这样的举措也就理所当然了。
贾昌朝等人没说话,倒是杜衍先说道:“陛下,对派遣出去的官员进行考核倒不是不好,不过这也有难处,目前这些新开之土是一刻也等不得,若让抽调的官员进京考核,这总得拖延一段时间,如此一来,所有的工作都会被拖延下来,对新开之土的快速稳定同样不利,所以臣以为,考核之议虽好,却不合时宜。”
开头很重要,一但开头没把握好,以后就会一再的将就,所以杜衍说得虽然也有道理,但许清却不想因此将就。
“陛下,臣的意思是,由前期派去的主官坐镇后,军队先行协助管理,各位枢相,目前河套、河湟、河西这些地区仍然非常纷乱,也必须有军队强势的压制,才能把局面稳定下来,所以臣以为,暂时由军队协助主官管理着没什么不好,这样一来,官员考核的时间就有了!否则对派遣的官员没有摸底,不知能力如何,派去后反而会坏事。”
对许清又提出军管这一套,贾昌朝等人很不以为然,纷纷出言反对,但事实上许清当初在襄州这么干过,而且成效显著,襄州的自救工作在军管下迅速开展了起来,他们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好处,只是他们不想军队过多插手政务,这样的先河一开,怕今后一发不可收拾。
许清再次进言道:“陛下,这只是暂时的,而且军队是置于当地主官的调派之下,并不是说军方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一但官员考核完毕,调过去后,军队依旧回归本属!”
许清一再强调军队是在当地文官管辖之下,打消一部分人的顾虑,这也可以理解,这就跟平时文官出任军中主官差不多,赵祯于是一锤定音,此事就这么落定下来。
许清与范仲淹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明白,此次一但开了官员考核先河,今后事情就好办多了!战争只是政治的待续,或者是政治的一种手段,这话用在这次伐夏之战上再适合不过,这次军事扩张,正是为了接下来的肃清吏治、裁撤冗员做准备,而肃清吏治少不了政绩考核这一条,否则你再怎么肃,最后官场还是死气沉沉的情形。
接下来,一众大臣又商议了许多有关迁民的事,在这一项上各方没有什么大的争议,唯独这一项工作涉及面大,工作繁琐,必须面面具到才行,否则百姓迁过去了,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那怎么行,再则朝廷这次是收入了一大笔,但节省仍是主题,如何花最少的钱,完成这次浩大的迁民之事,都是需要细作商讨的。
由于这些新拓之地都处在边关,许清再次提议道:“陛下,河套、河湟、及河西三地,皆是胡人环伺之地,而且产出不及内地,若是供养太多军队,朝廷粮草转运困难,那就会给这些地方的百姓造成沉重的负责;
所以,臣认为,可让这些地方的百姓十户为一甲,农时耕种,闲时组织起来练习军阵,同时负责地方缉盗联防之事,这样一来,百姓就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对地主稳定也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许清这个建议只是针对新开的河套、河湟、河西地区,不涉及内地,一但涉及内地,根本不可能通过,因为这跟举国练兵差不多。
这些提倡偃武修文的文官,绝不会同意在全国开展这样的全民练兵。但许清提出的这些地区很微妙,所先,许多人潜意识里还没有将这些新拓之土等同于内地,而且这些地方确实是胡人环伺,加上路途遥远,粮草转运困难,无法大量驻军,那么确实就需要百姓自己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许清提出这一点,可谓是天时地利都把握准了,还投了范仲淹所好,因为他也提出裁减京畿禁军,转而让农人闲时练军守卫的方法,他那套有些象唐朝的府兵制,而许清提出的方法只是对边疆防务的一种补充!
赵祯心动了,这项提议真个实行下去的话,可减少一部分河套、河西、河湟地区的驻军,这将会给朝廷节省下大量的开支!同时边关一但有战事,又能把这些训练过的百姓迅速组织起来,抗击入侵者,可谓是一举多得。
别小看这种农闲时训练起来的百姓,原来陕西四路的边民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组织起来的乡兵,有些战力竟不下于禁军,民风使然也,这些地方的百姓处于四战之地,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悍勇起来。
“陛觉得许卿此议可行,各位大臣以为如何?”
作为皇帝,很少会在询问大臣意见前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赵祯不会不知道这些,这次故意如此,无非是要告诉在坐的大臣,他希望大臣们别要在此事上作梗。
这次除了范仲淹一如既往的立即支持外,其它人都深思不语,这还只是在新拓之土上实行,这些人就顾虑重重,可见要想在内地同时实施,除非赵祯是个雷厉风行的主,否则别想通过。
许清也不再说话,任由他们考虑,好处是摆着的,咱不说你们也会知道。
很快,曾亮就先站出来支持了!这老头儿一切从他的钱袋子出发,凭良心说,曾亮任三司使,开拓不行,但守成却守得很好,国库的门儿被他把得很牢靠。
他往往不是站在政治立场上说话,而是站在钱的立场上说话,这人在大宋官场上算是个异类吧,所以即使赵祯接受许清的策略,以军事扩张为后续的肃清吏治做准备,而曾亮在开战上一直是不赞成的,甚至常以钱为梗,但赵祯一直没有拿下他的意思。
很好!赵祯这回很强大,见大家很久没出声后,干脆说道:“既然各位大臣没意见,那就按许卿所议在河套、河西、河湟施行吧!”
众臣面面相窥,各人脸上精彩异常,这是怎么了这是?我们没说话也没等于同意了啊?但人人也都知道赵祯是铁了心要施行了,在此事上他们一时也拿捏不定,那好,就这么通过了!
许清差点想跑出天章阁去大笑一场,确实,有时候在朝堂上也不全是严谨肃穆的,有时也得用些无赖手段什么的,也会有一些很好笑的场面,象这次,许清就觉得赵祯有些耍赖的意思!
反正你们不说话,就当你们同意,就是这么回事!
______________请,请一定要推荐给您的朋友哦!如果您喜欢何昊远写的《山渐青》,没有看完的您可以::如果您喜欢何昊远写的《山渐青》,请把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如果你对有什么建议请给管理员发短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