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天不仁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安南平叛大捷的消息、以快马送到了京师,此时朝中的君臣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就在几天前,京师发生了空前的大地震,接着又有几次余震。
钦天监根据典籍记载、复制的张衡地动仪,完全没能预测到这次大地震。京师震动之后,大量房屋倒塌,城内一片恐慌混乱,无数人在毫不知情之下死于非命。日渐承平的大明都城,忽然遭受沉重打击。
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朱高煦被迫公开承认、自己最近荒疏礼仪与祭祀,并许诺要按照规矩、敬畏上天,严于吏治、革除弊政等等,以平息上天的怒气。
虽然朱高煦问心无愧,他觉得自己当皇帝已经算是尽心了,但是他没有办法、也不能一下子改变世人的观念。其中的逻辑关系便是:上天与人间的帝王息息相关,发生灾难就是上天在惩罚人间失德。也就是天授予君权,所以人君须得对上天负责。
朱高煦在承担莫须有的责任之后,他决定在更实际的方面、挽回京师百姓的民心。
京师城内出现了许多军队,扛着铲子锄头等工具的将士们,成群结队地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朱高煦下令他们、尽力把废墟下活着的人挖出来。
只有太祖太宗、以及朱高煦这种在军中有足够威望的皇帝,才敢毫无顾虑地这么干。否则天灾之后,可能会伴随人祸。
同时军用帐篷、保暖织物也送往了城中各处,分发给流离失所的百姓使用。巢湖水师的船只,从京师东面的太仓仓库运来了大量粮食,在城中架设粥铺,为百姓免费提供膳食。
若依朱高煦自己的观念,地震只是地质活动引发的,无论人还是神都没有办法,更无法避免。此次地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时间,灾害发生在冬季、比夏季要好得多。否则夏季天热多雨,城中的排水设施破坏后,加上人口密集,很容易引发瘟疫流行。
天灾人祸中,最倒霉的总是生计艰难穷困的人们。像内城三山街南边那一片房屋密集的地方,房屋简陋、街道拥挤狭窄,很小的地方住了大量人口;这回那些人就遭受了灭顶之灾。原来朱高煦觉得、那里就像城中村一样的地方,也是兵部尚书齐泰科举时租住的所在。
朱高煦带着护卫人马巡视到了这里,他立刻看到了不忍直视的场面。几乎所有房屋都倒塌了,剩下的残垣断壁,看起来如遭过空袭,整片区域都成了废墟。
二三十年都不曾改变的地方,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
幸存的人们居住在京营提供的帐篷里,一片哀嚎。许多明军将士还在废墟里挖掘,到处尘土弥漫。不过挖出来的多半是尸体,没剩多少活人了。
朱高煦到来时,附近的官吏、将士、差役纷纷跪伏在地,一些百姓见状也跟着伏拜。唯有一个小女孩儿犹自坐在地上,对着放在那里的几具尸体奥陶大哭。
“平身,都免礼了。”朱高煦挥了一下手,他从马背上跳下来,走到浑身泥土的小女孩身边,将她抱了起来。他转头看到了兵部尚书齐泰,便道:“叫上元县的官吏查查这家人、登名造册,并找到其近亲,以便为罹难者操办后事、抚养这个孩儿。”
齐泰抱拳道:“臣领旨。”
朱高煦把孩子递了过去,随后离开了此地,继续看周围的情况。
过了一会儿,他忍不住又转过头,看了一眼摆在地上的一家子。身边的德嫔段雪恨带剑随行,她也循着朱高煦的目光看了一眼。
朱高煦便忍不住沉声说道:“若是天确实有灵,未免对人间太残酷了点。”
段雪恨默默地看着朱高煦,未有回应。
一众人没有进入废墟区域,只在附近有路的地方观望。不多时后面传来了一阵马蹄声,工部尚书茹瑺也骑马赶来了。
君臣见面后,茹瑺禀报了他在别的地方看到的所见所闻。
茹瑺当街进言道:“臣以为,京师物品富有,朝廷首要之事不是开仓赈灾;而是修缮地下毁坏的水渠、以及各处的阳沟排水渠。还应督促官府,搭建临时的茅厕,命令运送污物的役夫恢复值守。太医院应发售低价药物,防止病疫发生。”
朱高煦听罢,赞了一句茹瑺,当场说道:“朕现在命茹部堂,全权负责城中设施修缮事宜,办好以上建议之事。”
他接着回头对太监王贵道:“你去见夏元吉,传朕的意思,叫夏元吉在钱粮调拨上、应予茹瑺宽裕对待。”
茹瑺与王贵一起拜道:“遵旨。”
朱高煦亲自在城中察看了半天,到了中午,他便率众返回皇宫吃午饭。
皇城里,也有一些宫殿在地震中损坏了,不过好在皇城里房屋众多,问题并不大。皇城最大的建筑奉天殿再次损坏,这座大殿好像总是修不好;建文四年奉天殿被烧坏了一次,刚修好没几年、而今又被震塌了房顶。
好在朱高煦平素不在奉天殿活动,他来到了柔仪殿,让段雪恨陪着吃了午饭,便留在此处,开始翻看最近的奏章。
一份解缙的奏本,摆在了朱高煦的面前。朱高煦看着看着,脸上便渐渐露出了怒气。
侍立在侧的司礼监太监王贵,小心翼翼地提醒道:“皇爷息怒,这份奏章不是翰林院的题本,只是解缙自己写的奏本。他若胡言乱语,皇爷只消扔了便是,万勿与他计较。”
朱高煦没有理会,继续把整篇文章一折一折地翻开细看。
解缙的言论一向缺少点分寸,这回也不例外。他在奏本里直说,最近发生了地震,是因为朝廷穷兵黩武、不守祖制,随意妄为才引发了上天的震怒;并劝诫皇帝,尽快改过自新!
本来朱高煦就觉得“地震天怒”子虚乌有,自己因此被骂也很无辜,解缙倒好,趁机蹬鼻子上脸、把朱高煦痛骂了一通。朱高煦看了当然生气。
王贵建议扔掉奏章,便是留中不发。
这种个人言论的奏章,按理确实是可以扔到茅厕里去的!因为按照朝廷的行政制度,经过通政使司的各衙门题本,要先留副本誊录,再送到皇宫,那种奏章就无法阻止公开;而解缙这种私人言论的奏本,则是直接呈送皇宫,先由宫中决定处理办法,就算被扔了也没人知道。
但是朱高煦恼怒之余,并没有昏头。他很快察觉到了解缙的言论,并非完全没有分寸。
尽管解缙胆子特别大,文章写得也很放肆;但是解缙为甚么不说,天怒的原因乃朱高煦的私|生活混乱,或者有干|掉自己亲哥的嫌疑?而偏偏只说穷兵黩武、不守祖制?
朱高煦深呼吸了一口,对王贵道:“解缙的奏章,不只是他个人的主张。”
王贵沉声道:“皇爷之意,朝中难道有人愿意与解缙结党?”
朱高煦摇头:“不一定非得结党营私,人们才会有同样的政见。”
他说罢,稍微琢磨了一会儿解缙提出的两点主张,便能很容易猜到:所谓穷兵黩武,几乎是大部分文臣不太满意的事;朝廷注重军事扩张,难免就会资源倾斜,而且会不断提高武将在朝里的话语权和地位。
不守祖制,也是一些大臣抵触的事由。像一些新衙门的增设,军饷和抚恤的法令,都给国库增加了很大的开支,至少户部的人就不太满意。朱高煦表现出来的不同寻常的施政理念,或许也给了大臣们不确定的陌生感。
前阵子朱高煦办各种事、十分顺利,毕竟皇权是最高的权力,没有人强烈反对。但直到现在,不良的副作用才慢慢出现了。
世人的效率很低,很多事都有一个迟滞期,官员们还会等待机会。最近的大地震,终于给了他们劝说皇帝“迷途知返”的理由。
“拿到内阁处理。”朱高煦寻思了一阵,忽然开口道。他接着顺手抓起一叠奏章放在上面,对王贵道,“这些都送去武英殿。”
王贵愣了一下,忙答道:“奴婢遵旨,这便为皇爷送过去。”
太祖太宗时期,内阁只是一些文官为皇帝出谋划策、查漏补缺的咨询机构;特别是太祖,根本不信任官僚,他亲手布局了一切规则,并把决策权抓到自己一个人手里。不过现在的内阁已有了一定的实权。
眼下内阁、与太祖废除的相权仍然不一样,内阁加上典宝处才算一个决策机构;而且皇帝的决策,大于“武英殿”二衙的权力。所以此时的朝廷格局,集权的程|度,仍然远远超过汉唐时期的“内外相宜”“君相分权”的格局。
内阁与典宝处,名义上只对皇帝负责,他们拿到这份骂皇帝的奏章,估计也很烫手。然而奏章只要送去了内阁、许多人一参与,必定会公开奏章言论。
朱高煦心道:堵是堵不住的,至少不能堵在我这里,矛盾应该转移和分化;其中的博弈,不该我去独自面对。.
安南平叛大捷的消息、以快马送到了京师,此时朝中的君臣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就在几天前,京师发生了空前的大地震,接着又有几次余震。
钦天监根据典籍记载、复制的张衡地动仪,完全没能预测到这次大地震。京师震动之后,大量房屋倒塌,城内一片恐慌混乱,无数人在毫不知情之下死于非命。日渐承平的大明都城,忽然遭受沉重打击。
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朱高煦被迫公开承认、自己最近荒疏礼仪与祭祀,并许诺要按照规矩、敬畏上天,严于吏治、革除弊政等等,以平息上天的怒气。
虽然朱高煦问心无愧,他觉得自己当皇帝已经算是尽心了,但是他没有办法、也不能一下子改变世人的观念。其中的逻辑关系便是:上天与人间的帝王息息相关,发生灾难就是上天在惩罚人间失德。也就是天授予君权,所以人君须得对上天负责。
朱高煦在承担莫须有的责任之后,他决定在更实际的方面、挽回京师百姓的民心。
京师城内出现了许多军队,扛着铲子锄头等工具的将士们,成群结队地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朱高煦下令他们、尽力把废墟下活着的人挖出来。
只有太祖太宗、以及朱高煦这种在军中有足够威望的皇帝,才敢毫无顾虑地这么干。否则天灾之后,可能会伴随人祸。
同时军用帐篷、保暖织物也送往了城中各处,分发给流离失所的百姓使用。巢湖水师的船只,从京师东面的太仓仓库运来了大量粮食,在城中架设粥铺,为百姓免费提供膳食。
若依朱高煦自己的观念,地震只是地质活动引发的,无论人还是神都没有办法,更无法避免。此次地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时间,灾害发生在冬季、比夏季要好得多。否则夏季天热多雨,城中的排水设施破坏后,加上人口密集,很容易引发瘟疫流行。
天灾人祸中,最倒霉的总是生计艰难穷困的人们。像内城三山街南边那一片房屋密集的地方,房屋简陋、街道拥挤狭窄,很小的地方住了大量人口;这回那些人就遭受了灭顶之灾。原来朱高煦觉得、那里就像城中村一样的地方,也是兵部尚书齐泰科举时租住的所在。
朱高煦带着护卫人马巡视到了这里,他立刻看到了不忍直视的场面。几乎所有房屋都倒塌了,剩下的残垣断壁,看起来如遭过空袭,整片区域都成了废墟。
二三十年都不曾改变的地方,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
幸存的人们居住在京营提供的帐篷里,一片哀嚎。许多明军将士还在废墟里挖掘,到处尘土弥漫。不过挖出来的多半是尸体,没剩多少活人了。
朱高煦到来时,附近的官吏、将士、差役纷纷跪伏在地,一些百姓见状也跟着伏拜。唯有一个小女孩儿犹自坐在地上,对着放在那里的几具尸体奥陶大哭。
“平身,都免礼了。”朱高煦挥了一下手,他从马背上跳下来,走到浑身泥土的小女孩身边,将她抱了起来。他转头看到了兵部尚书齐泰,便道:“叫上元县的官吏查查这家人、登名造册,并找到其近亲,以便为罹难者操办后事、抚养这个孩儿。”
齐泰抱拳道:“臣领旨。”
朱高煦把孩子递了过去,随后离开了此地,继续看周围的情况。
过了一会儿,他忍不住又转过头,看了一眼摆在地上的一家子。身边的德嫔段雪恨带剑随行,她也循着朱高煦的目光看了一眼。
朱高煦便忍不住沉声说道:“若是天确实有灵,未免对人间太残酷了点。”
段雪恨默默地看着朱高煦,未有回应。
一众人没有进入废墟区域,只在附近有路的地方观望。不多时后面传来了一阵马蹄声,工部尚书茹瑺也骑马赶来了。
君臣见面后,茹瑺禀报了他在别的地方看到的所见所闻。
茹瑺当街进言道:“臣以为,京师物品富有,朝廷首要之事不是开仓赈灾;而是修缮地下毁坏的水渠、以及各处的阳沟排水渠。还应督促官府,搭建临时的茅厕,命令运送污物的役夫恢复值守。太医院应发售低价药物,防止病疫发生。”
朱高煦听罢,赞了一句茹瑺,当场说道:“朕现在命茹部堂,全权负责城中设施修缮事宜,办好以上建议之事。”
他接着回头对太监王贵道:“你去见夏元吉,传朕的意思,叫夏元吉在钱粮调拨上、应予茹瑺宽裕对待。”
茹瑺与王贵一起拜道:“遵旨。”
朱高煦亲自在城中察看了半天,到了中午,他便率众返回皇宫吃午饭。
皇城里,也有一些宫殿在地震中损坏了,不过好在皇城里房屋众多,问题并不大。皇城最大的建筑奉天殿再次损坏,这座大殿好像总是修不好;建文四年奉天殿被烧坏了一次,刚修好没几年、而今又被震塌了房顶。
好在朱高煦平素不在奉天殿活动,他来到了柔仪殿,让段雪恨陪着吃了午饭,便留在此处,开始翻看最近的奏章。
一份解缙的奏本,摆在了朱高煦的面前。朱高煦看着看着,脸上便渐渐露出了怒气。
侍立在侧的司礼监太监王贵,小心翼翼地提醒道:“皇爷息怒,这份奏章不是翰林院的题本,只是解缙自己写的奏本。他若胡言乱语,皇爷只消扔了便是,万勿与他计较。”
朱高煦没有理会,继续把整篇文章一折一折地翻开细看。
解缙的言论一向缺少点分寸,这回也不例外。他在奏本里直说,最近发生了地震,是因为朝廷穷兵黩武、不守祖制,随意妄为才引发了上天的震怒;并劝诫皇帝,尽快改过自新!
本来朱高煦就觉得“地震天怒”子虚乌有,自己因此被骂也很无辜,解缙倒好,趁机蹬鼻子上脸、把朱高煦痛骂了一通。朱高煦看了当然生气。
王贵建议扔掉奏章,便是留中不发。
这种个人言论的奏章,按理确实是可以扔到茅厕里去的!因为按照朝廷的行政制度,经过通政使司的各衙门题本,要先留副本誊录,再送到皇宫,那种奏章就无法阻止公开;而解缙这种私人言论的奏本,则是直接呈送皇宫,先由宫中决定处理办法,就算被扔了也没人知道。
但是朱高煦恼怒之余,并没有昏头。他很快察觉到了解缙的言论,并非完全没有分寸。
尽管解缙胆子特别大,文章写得也很放肆;但是解缙为甚么不说,天怒的原因乃朱高煦的私|生活混乱,或者有干|掉自己亲哥的嫌疑?而偏偏只说穷兵黩武、不守祖制?
朱高煦深呼吸了一口,对王贵道:“解缙的奏章,不只是他个人的主张。”
王贵沉声道:“皇爷之意,朝中难道有人愿意与解缙结党?”
朱高煦摇头:“不一定非得结党营私,人们才会有同样的政见。”
他说罢,稍微琢磨了一会儿解缙提出的两点主张,便能很容易猜到:所谓穷兵黩武,几乎是大部分文臣不太满意的事;朝廷注重军事扩张,难免就会资源倾斜,而且会不断提高武将在朝里的话语权和地位。
不守祖制,也是一些大臣抵触的事由。像一些新衙门的增设,军饷和抚恤的法令,都给国库增加了很大的开支,至少户部的人就不太满意。朱高煦表现出来的不同寻常的施政理念,或许也给了大臣们不确定的陌生感。
前阵子朱高煦办各种事、十分顺利,毕竟皇权是最高的权力,没有人强烈反对。但直到现在,不良的副作用才慢慢出现了。
世人的效率很低,很多事都有一个迟滞期,官员们还会等待机会。最近的大地震,终于给了他们劝说皇帝“迷途知返”的理由。
“拿到内阁处理。”朱高煦寻思了一阵,忽然开口道。他接着顺手抓起一叠奏章放在上面,对王贵道,“这些都送去武英殿。”
王贵愣了一下,忙答道:“奴婢遵旨,这便为皇爷送过去。”
太祖太宗时期,内阁只是一些文官为皇帝出谋划策、查漏补缺的咨询机构;特别是太祖,根本不信任官僚,他亲手布局了一切规则,并把决策权抓到自己一个人手里。不过现在的内阁已有了一定的实权。
眼下内阁、与太祖废除的相权仍然不一样,内阁加上典宝处才算一个决策机构;而且皇帝的决策,大于“武英殿”二衙的权力。所以此时的朝廷格局,集权的程|度,仍然远远超过汉唐时期的“内外相宜”“君相分权”的格局。
内阁与典宝处,名义上只对皇帝负责,他们拿到这份骂皇帝的奏章,估计也很烫手。然而奏章只要送去了内阁、许多人一参与,必定会公开奏章言论。
朱高煦心道:堵是堵不住的,至少不能堵在我这里,矛盾应该转移和分化;其中的博弈,不该我去独自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