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五章:人人避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帝亲自下令,速度什么的自然而然的也就提高了起来。
短短两天的时间,户部便在长安城外不远处,划定了一片区域。
早在十几年前,曾经有人在这里开过荒,但是很遗憾,这里并不太适合种地,产量低的吓人,即便是精心照料,产量也很难有所提升。
所以这块地就这么闲置了下来,不能种粮食的土地,却可以用来做别的。
第三天就有专业的建筑人员亲自到场考察,并且制定建造方案。
到了第五天,已经有不少的建筑材料开始往那里运输,虽然建筑材料很缺,但皇帝下的命令,就是在缺,也能从其他地方给匀出来,况且只是建造一座学校,所需的用料其实也并不是特别的多。
当然,军校不是那种普通的学社,从某些方面来讲,军校的建造要求要远远低于普通学社。
因为这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实践于一体,既然是军校,就跟军队没什么区别,一个占地极大的校场自然是少不了的,而普通的学社,仅仅只有一个长三百步,宽一百五十步的操场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区域。
虽然详细的规划还没有制定出来,但工地上也还是已经开工了,先行建造的,自然是学校的围墙,等围墙建好,规划图也基本上能出来了,对于经建造了不知道多少所学校的建筑队来说,这种任务根本不算是什么难题,轻而易举。
……
再说另一边,由中书省下发,通过驿站系统,在短短的五天之内,关于朝廷要选拔人才的消息便已经送往了全国各地。
当然,因为有级别限制,所以这次的目标只局限于各州府驻地,一些县城什么的根本不在范围之内。
当看到这封选拔人才的诏令以后,不少人都有些心动,毕竟朝廷搞了这么大的阵仗,不可能不给自己提升级别,没人不想在官场上更进一步,哪怕这个地方有些偏远,可若是让自己去当封疆大吏,那也还是值得的。
只不过,当大家看过关于吐蕃的情况介绍之后,十个人中,有七个直接将资料丢到了一旁,根本提不起兴趣再去看上一眼。
余下的三个,有两个半还在犹豫不决,但显然去的想法并不大,只有剩下的那半个,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去,去了以后又该怎么办?
从四品下,级别不算是太高,但是在地方上,能够做到这一级别的,那也是某个地方的风云人物。
雍州,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这些都是从四品下的官员,而原本还有亲王府司马和中折冲府都尉这两个改制过后被裁撤掉的官员。
这些人在地方上当不了一把手,但也都是二三把手,最差的也是四把手,加上朝廷制定的发展策略,很多地方都在腾飞。
而朝廷的策略虽然是针对全国的,但有些地方的自身条件不行,所以发展势头就很缓慢,自然比不上那些地理位置极佳,又拥有特色的地方。
所以,只要干好了,这些地方的官员是不愁政绩的,即便是待在原职位上,也比跑去吐蕃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当个都督要舒服。
当然,要说不高兴那是不可能的。
大唐拿下了吐蕃,意味着战事基本上结束了,各地也不需要再去准备太过跟战事有关的东西了,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发展经济,创造自己的政绩。
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可是响应的官员却寥寥无几,没人看好吐蕃,没人愿意去那里受苦受累。
而在一些人看来,朝廷在这件事情上显然有些自大了。
或许是为了防止有人的申请被人拦下,或是出于爱才,或是出于某些目的,所以朝廷这次给官员们释放了使用驿站的权力。
只要自己准备好了材料,就可以直接通过驿站,将材料直接发往长安,由朝廷统一选拔。
隽州,大唐西南地区的边陲之地,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的各方面,都很落后。
落后到朝廷每每想要处理某些犯官的时候,都会第一个想到隽州。
这里多山,这里路不好走,这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商业,这里什么都没有。
可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他的竞争力却毫不亚于长安。
何新出自于中原地区,以前家中也是颇有些资本的,乱世之中,因为投靠了唐朝,所以这才谋的了一官半职。
而原本何新已经做到了中县令的位置,可就是因为站错了队,加上李世民的登基,然后自己就来了隽州,级别是一再提升,但却很不合规矩,从一个中县令,一跃成为隽州刺史,正四品下的官员。
级别虽然提升了,可谁都知道,这是明升暗降。
隽州刺史,基本也算是一方大佬了,可上面还有都督呢,好死不死的,何新竟然因为一件小事情而得罪了都督,这也使得他在隽州的日子更加难过。
而至此,何新基本上已经被架空了,隽州的很多事情,都已经不是他能够做主的了。
虽然不合理,但山高皇帝远的,就连监事也都很少会来这里。
原本何新已经做好了告老还乡的准备,可一想自己才不过刚刚四十岁,还很年轻,就这么回去的话,岂不面上无光?
正在犹豫着到底要不要辞官,何新却是接到了朝廷的这封诏令。
吐蕃,距离隽州不远,往西走个几十里就是吐蕃的地界。
至于鸟不拉屎,难道隽州就有鸟在拉屎吗?在那些人眼里,隽州同样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何新像是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似的,连忙仔仔细细的看了几遍朝廷派发的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迅速的按照要求写了一篇自己的执政思路。
当然,为了确保成功,何新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
“不错,这片文章有点意思!”李元吉看着手中的文章,脸上终于是露出了一丝笑容。
中书省的文书已经送下去一个月了,说实话,结果李元吉很不满意。
响应者寥寥无几,集满朝之力,一天收到的报名也才不过一两个,最多不过四个,而且个人而言,水平并不咋样,甚至从他们的文章中,更是读出了一丝抱怨的气息。
很显然,没有人觉得吐蕃是个好地方,而选择报名的,大多数都是在各地混不下去的。
有些是自身没什么能力,自觉面上无光,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晋升的,有些是自诩能力很强大,但却始终不被重视的,文章可以看出一个人,这话倒也不假。
除去路上耽误的时间,官员们准备的时间,李元吉大约是在十天前开始接到回复的。
原本还打算交给房玄龄去先行处理,然后选出合适的人自己在亲自处置的,结果看到这些响应者,李元吉便干脆自己来处理。
结果很明显,截至目前为止,除了手中的这份文章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打动自己的。
不,更准确的,应该是说,除了这份以外,没有一个是能让自己看了以后不生气的。
甚至曾经有一度,李元吉都有些怀疑历史上那些短命皇帝是不是被气死的?
“去查一查这个何新!”李元吉吩咐了句。
用人不能只看一篇文章就去决定,吐蕃对于大唐的意义,并不能只从经济方面去考虑。
况且,真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话,单单那一座天然的牧场,所产出的战马就能够将很多地方给比下去。
更重要的是,自古以来,吐蕃从未进入过华夏的版图,这很重要。
那些没本事的,好说懒做的,李元吉自然不会将如此重任交给他们,那样跟把刚到手的吐蕃让出去有什么区别?
查阅背景还需要一段的时间,李元吉便将目光再一次放在了这份文章上。
隽州也是边境,也多山,虽然跟吐蕃情况不一样,但比起从平原地区调过去的人而言,从山区调人过去显然更容易一些。
何新在文中阐述的一些思路,在李元吉看来虽然有些不太真实,但那仅仅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感觉,以唐人的角度去考虑,似乎又有些合理。
但这份思路中却又有些激进,李元吉也拿捏不准到底合不合适?
当然,人这个动物,自始以来就是很矛盾的。
先前李元吉很冒失的准备战争,发动战争,可现在战争结束了,何新提出的观点要远比自己当初的决定稳了不少,可这个时候他却觉得有些激进。
不过这些好像都不是问题,何新并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他只是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去写的这份文章,这一点李元吉还是很满意的。
“陛下,查出来了一些……”
何新的资料并不多,事实上很多外臣的资料都不多,朝廷只是保留任职档案,除非是做出某些巨大的功绩才会将其记载在档案上,一般的官员档案,上面只写着什么时候任何职,什么时候调离至何处这些。
李元吉没想到的是,这个何新,竟然是因为站错了队,结果被长孙无忌给连根拔起的,虽说提升了级别,可丢在隽州那地方,又是现在这么个情况,如果不是这次的事情,自己很难会发现他。
“诏他入长安!”只是一个思索,李元吉便做下了决定。
皇帝亲自下令,速度什么的自然而然的也就提高了起来。
短短两天的时间,户部便在长安城外不远处,划定了一片区域。
早在十几年前,曾经有人在这里开过荒,但是很遗憾,这里并不太适合种地,产量低的吓人,即便是精心照料,产量也很难有所提升。
所以这块地就这么闲置了下来,不能种粮食的土地,却可以用来做别的。
第三天就有专业的建筑人员亲自到场考察,并且制定建造方案。
到了第五天,已经有不少的建筑材料开始往那里运输,虽然建筑材料很缺,但皇帝下的命令,就是在缺,也能从其他地方给匀出来,况且只是建造一座学校,所需的用料其实也并不是特别的多。
当然,军校不是那种普通的学社,从某些方面来讲,军校的建造要求要远远低于普通学社。
因为这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实践于一体,既然是军校,就跟军队没什么区别,一个占地极大的校场自然是少不了的,而普通的学社,仅仅只有一个长三百步,宽一百五十步的操场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区域。
虽然详细的规划还没有制定出来,但工地上也还是已经开工了,先行建造的,自然是学校的围墙,等围墙建好,规划图也基本上能出来了,对于经建造了不知道多少所学校的建筑队来说,这种任务根本不算是什么难题,轻而易举。
……
再说另一边,由中书省下发,通过驿站系统,在短短的五天之内,关于朝廷要选拔人才的消息便已经送往了全国各地。
当然,因为有级别限制,所以这次的目标只局限于各州府驻地,一些县城什么的根本不在范围之内。
当看到这封选拔人才的诏令以后,不少人都有些心动,毕竟朝廷搞了这么大的阵仗,不可能不给自己提升级别,没人不想在官场上更进一步,哪怕这个地方有些偏远,可若是让自己去当封疆大吏,那也还是值得的。
只不过,当大家看过关于吐蕃的情况介绍之后,十个人中,有七个直接将资料丢到了一旁,根本提不起兴趣再去看上一眼。
余下的三个,有两个半还在犹豫不决,但显然去的想法并不大,只有剩下的那半个,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去,去了以后又该怎么办?
从四品下,级别不算是太高,但是在地方上,能够做到这一级别的,那也是某个地方的风云人物。
雍州,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这些都是从四品下的官员,而原本还有亲王府司马和中折冲府都尉这两个改制过后被裁撤掉的官员。
这些人在地方上当不了一把手,但也都是二三把手,最差的也是四把手,加上朝廷制定的发展策略,很多地方都在腾飞。
而朝廷的策略虽然是针对全国的,但有些地方的自身条件不行,所以发展势头就很缓慢,自然比不上那些地理位置极佳,又拥有特色的地方。
所以,只要干好了,这些地方的官员是不愁政绩的,即便是待在原职位上,也比跑去吐蕃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当个都督要舒服。
当然,要说不高兴那是不可能的。
大唐拿下了吐蕃,意味着战事基本上结束了,各地也不需要再去准备太过跟战事有关的东西了,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发展经济,创造自己的政绩。
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可是响应的官员却寥寥无几,没人看好吐蕃,没人愿意去那里受苦受累。
而在一些人看来,朝廷在这件事情上显然有些自大了。
或许是为了防止有人的申请被人拦下,或是出于爱才,或是出于某些目的,所以朝廷这次给官员们释放了使用驿站的权力。
只要自己准备好了材料,就可以直接通过驿站,将材料直接发往长安,由朝廷统一选拔。
隽州,大唐西南地区的边陲之地,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的各方面,都很落后。
落后到朝廷每每想要处理某些犯官的时候,都会第一个想到隽州。
这里多山,这里路不好走,这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商业,这里什么都没有。
可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他的竞争力却毫不亚于长安。
何新出自于中原地区,以前家中也是颇有些资本的,乱世之中,因为投靠了唐朝,所以这才谋的了一官半职。
而原本何新已经做到了中县令的位置,可就是因为站错了队,加上李世民的登基,然后自己就来了隽州,级别是一再提升,但却很不合规矩,从一个中县令,一跃成为隽州刺史,正四品下的官员。
级别虽然提升了,可谁都知道,这是明升暗降。
隽州刺史,基本也算是一方大佬了,可上面还有都督呢,好死不死的,何新竟然因为一件小事情而得罪了都督,这也使得他在隽州的日子更加难过。
而至此,何新基本上已经被架空了,隽州的很多事情,都已经不是他能够做主的了。
虽然不合理,但山高皇帝远的,就连监事也都很少会来这里。
原本何新已经做好了告老还乡的准备,可一想自己才不过刚刚四十岁,还很年轻,就这么回去的话,岂不面上无光?
正在犹豫着到底要不要辞官,何新却是接到了朝廷的这封诏令。
吐蕃,距离隽州不远,往西走个几十里就是吐蕃的地界。
至于鸟不拉屎,难道隽州就有鸟在拉屎吗?在那些人眼里,隽州同样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何新像是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似的,连忙仔仔细细的看了几遍朝廷派发的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迅速的按照要求写了一篇自己的执政思路。
当然,为了确保成功,何新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
“不错,这片文章有点意思!”李元吉看着手中的文章,脸上终于是露出了一丝笑容。
中书省的文书已经送下去一个月了,说实话,结果李元吉很不满意。
响应者寥寥无几,集满朝之力,一天收到的报名也才不过一两个,最多不过四个,而且个人而言,水平并不咋样,甚至从他们的文章中,更是读出了一丝抱怨的气息。
很显然,没有人觉得吐蕃是个好地方,而选择报名的,大多数都是在各地混不下去的。
有些是自身没什么能力,自觉面上无光,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晋升的,有些是自诩能力很强大,但却始终不被重视的,文章可以看出一个人,这话倒也不假。
除去路上耽误的时间,官员们准备的时间,李元吉大约是在十天前开始接到回复的。
原本还打算交给房玄龄去先行处理,然后选出合适的人自己在亲自处置的,结果看到这些响应者,李元吉便干脆自己来处理。
结果很明显,截至目前为止,除了手中的这份文章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打动自己的。
不,更准确的,应该是说,除了这份以外,没有一个是能让自己看了以后不生气的。
甚至曾经有一度,李元吉都有些怀疑历史上那些短命皇帝是不是被气死的?
“去查一查这个何新!”李元吉吩咐了句。
用人不能只看一篇文章就去决定,吐蕃对于大唐的意义,并不能只从经济方面去考虑。
况且,真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话,单单那一座天然的牧场,所产出的战马就能够将很多地方给比下去。
更重要的是,自古以来,吐蕃从未进入过华夏的版图,这很重要。
那些没本事的,好说懒做的,李元吉自然不会将如此重任交给他们,那样跟把刚到手的吐蕃让出去有什么区别?
查阅背景还需要一段的时间,李元吉便将目光再一次放在了这份文章上。
隽州也是边境,也多山,虽然跟吐蕃情况不一样,但比起从平原地区调过去的人而言,从山区调人过去显然更容易一些。
何新在文中阐述的一些思路,在李元吉看来虽然有些不太真实,但那仅仅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感觉,以唐人的角度去考虑,似乎又有些合理。
但这份思路中却又有些激进,李元吉也拿捏不准到底合不合适?
当然,人这个动物,自始以来就是很矛盾的。
先前李元吉很冒失的准备战争,发动战争,可现在战争结束了,何新提出的观点要远比自己当初的决定稳了不少,可这个时候他却觉得有些激进。
不过这些好像都不是问题,何新并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他只是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去写的这份文章,这一点李元吉还是很满意的。
“陛下,查出来了一些……”
何新的资料并不多,事实上很多外臣的资料都不多,朝廷只是保留任职档案,除非是做出某些巨大的功绩才会将其记载在档案上,一般的官员档案,上面只写着什么时候任何职,什么时候调离至何处这些。
李元吉没想到的是,这个何新,竟然是因为站错了队,结果被长孙无忌给连根拔起的,虽说提升了级别,可丢在隽州那地方,又是现在这么个情况,如果不是这次的事情,自己很难会发现他。
“诏他入长安!”只是一个思索,李元吉便做下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