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四章:未来战争?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军中历来都是个讲究资历的地方,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亦或者是将来。
大唐初年,战乱不断,几乎有着几十年的乱世光阴,不说那些将军校尉级别的,就是一个队正,一个伙长,一个伍长,哪个身上没有战功?
的确,有很多人都只是凭借着战功硬升上去的,他们的自身实力,其实并不能够胜任这个位置。
伍长和伙长这两个职位还稍稍好一些,但是队正这个职位,却是尤为的重要。
因为军事任务,是队与队之间的配合,队正需要控制着整个队伍,联合友军一起进攻,撤退,执行命令等等。
但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许多人都无法胜任这个任务。
所以队正的职责也就被悄然的改变了,在军制改革之前,队正主要的任务就是身先士卒,每次大战,队正都要冲在最前面,为全队指引推进的方向,并且树立信心。
而真正的指挥任务,则落在了旅帅的身上。
也就是说,在军制改革之前,队正虽然是军官,享有配备劳役的资格,但实际上真正的最低级别指挥官却是旅帅。
如果说伙长晋升队正还可以凭借着战功的话,那么队正晋升旅帅,靠的就不能只是战功了,这也是很多具有丰富作战经验,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在队正的职位上奋斗了多年以后,依旧只是队正的原因。
因为能力的不足,所以对于他们的奖赏,多以钱财实物为主,职务上的晋升基本是不可能的,把他们放在旅帅那个位置,只能是将一个旅的人往火坑里推。
当然,也不是就没有了晋升的通道,只要他们表现出了指挥的潜力,上级还是很乐意提拔的。
队正虽然重要,但旅帅却更加重要。
而军制改革之后,对队正的要求严格了许多,虽然没有全面禁止队正身先士卒,但是现在队正已经很少会冲在最前面了。
他们做的最多的,是安排一个队的进攻,防御等,虽然许多方面依旧有偏差,但在政策的影响下,却还是缓慢的朝着指挥岗位转变着。
这也是很多人对于薛仁贵这些地方军校生不屑一顾的原因,没有战斗经验,没有战功,没有指挥经验,仅仅凭借着四年的军校生涯,出来就是队正。
这样的人,别说是让他们服气,就是手下的那些士兵,也未必能看得起他们。
只是,邱河没有想到军校对于地方学员的选拔有着如此高的要求。
而按照薛仁贵所说的那些,如果都是真的话,基本就可以确定,这一百零七人现在就具备了担任队正的能力,因为他们考核的那些内容,便是许多队正都很难做到。
如果说现在的队正是半指挥半战斗类型的话,那么这种选拔,就是纯粹的指挥类型。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四年的军校生涯还有什么意义?
还不如直接把他们丢进部队,重点培养个几年,然后直接担任队正,至少这样可以让底下的士兵服气,也能获得上级的认可。
又何必丢在这里四年的时间,然后再去重头开始?起点高了是好事,可也未必全是好事。
那也就是说,打一开始,他们就没打算将他们培养成一个队正,而是按照旅帅,团校尉,甚至更高级别的军官去培养的。
而让他们担任队正,其实只能算是积累经验的。
想到这里,邱河不禁开始羡慕起了这些通过考核的军校生。
虽然现在他们的身份比较尴尬,但却可以预见,皇上对于他们的期待,绝对比那些军中进入军校的军官期待更高一些。
事实也正是如此!
李元吉对于这批学院的期待,的确要超过了军队来的进修军官。
这些人常年待在军中,且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次的进修,只能算是对他们升职前的一次系统性培训。
而这些人的思维已经基本固定了下来,想要全面的改变,还有很大的困难。
与其搞些四不像,倒不如一切从头开始。
趁着现在大唐还有足够的时间,军力还很强盛,这批人足够撑到新一代成长起来。
而这些从地方上招募的军校生,更像是一张白纸,怎么去图画,完全看自己的想法。
所以,励志要当个闲散皇帝的李元吉,又给自己找了个事情,让那些天子门生的名头彻底的坐实。
每个休沐期内,李元吉会选择两天的时间去军校进行授课。
也就是每五天授课一次,每次大约只有半个时辰的时间。
授课的内容并没有特别固定的东西,甚至连课本都没有,或者可以说,这就是一门万事杂谈,什么事情都谈,甚至有些让人觉得天方夜谭。
可毕竟是皇帝授课,即便是让人觉得天方夜谭,也没人想错过。
当然,不少人却并不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因为证据很足,在此之前,谁能想象到手雷的出现?谁又能想象到投弹车?火箭炮的出现?
忙完了手中的事情,薛仁贵这些军校生回到了军校开始复课。
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没有假期可言,哪怕是正旦,他们也要待在学校里上课。
只有到了第二年,他们才会在正旦前后有一个月的假期,这个决定有些让人觉得不尽人道,可却没有办法。
正旦当日,李元吉上午刚刚上完大朝会,这是一年一度,规模最大,声势最大的朝会,参与朝会的官员,大约有一千七八百人之多,这还是精简人员之后的结果。
李渊和李世民时期,正旦当日上朝的官员人数,差不多在三千人靠上的规模。
而到了下午,李元吉便来到了军校,进行他第一次的授课。
在此之前,这些学员们多以基础训练为主,可以看做是新兵训练。
大教室内,一百零七位学员,加上两个班级的教官也尽数在座,就连李靖,也都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前来听课。
李靖同样很好奇,李元吉到底要给这些可以说是毫无基础的新人们上什么课?
而对于李元吉的军事能力,李元吉是并不否认的,以往的战绩,军制的改革,这都证明了那些,但是具体强到什么地步,李靖却是满心的疑惑。
“你们不要把我当做皇上,也不要有所紧张,在这里,我就是你们的教员,一个普通的教员,平日里大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课堂内的事情,我是不会在意的,你们也不必担心我会给你们穿小鞋。”课堂伊始,李元吉先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毕竟皇帝的身份,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会有巨大压力的,而压力太大,对于学习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
李元吉想将这些人培养成新时代的军人,也曾看过这两个班级的名单,看到了薛礼的名字,心中不禁有些高兴,而其他的名字则有些陌生,可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人就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只是他们的功绩可能不如薛礼,地位不如他,所以到了几千年后,自己听不到他们的名字。
但那些都无所谓,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必然会涌出一大批的名将名人,或许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的名字并不响亮,但现在却未必,甚至也不排除,有些人将来的成就会超越薛礼。
毕竟薛礼的成就,是在历史上那个环境下达到的,新的环境到底能不能行,一切都还只是未知数。
气氛稍稍缓和了一些,但也仅仅只是一些而已,李元吉没有继续在这方面进展下去,而是直接进入正题。
“你们来到军校也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有些东西该了解的也都了解了,该见的也都见了,说说你们对于未来军队,未来战争的看法吧。”
虽说李元吉不要让他们把他当做皇帝来看待,可真到了事上,谁又敢这么做?
所以李元吉的话如同是石沉大海一般,连个响声也都没有听到。
底下一百多人更是如同一潭死水,寂静一片,即便是心中有些什么想法,可他们不是那些久经战阵的大臣,这种时候一个个的还都紧张的不能行,谁敢站出来说自己的看法?
学员们不敢说,李靖却是沉思了起来。
前线见到的,回来以后见到的,这些都让他对军队的存在形式而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对于这批新学员的培养,更是让李靖看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意义。
李靖似乎也是将自己当做了一个普通的学员,尽管自己已经是花甲之年,但还是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臣觉得未来的军队,将会比之现在发生很大的改变,其实这一点并不难以看到,就拿现在的军队跟以前的军队相比,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横刀的改变,以及陌刀的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手雷,投弹车,火箭炮。
这些装备的威力和效果,每一个都超越了陌刀,甚至让横刀的作用也削弱了很多,他们没有上过战场,没有过这种经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可能还有些不太了解。
而远征吐蕃一战给臣最大的感受就是,军队变了,作战方式也变了,如果是在理想情况下,不考虑后勤补给的时候,我们的军队可以从一开始就不与敌短兵相接,紧靠着火箭炮,投弹车和手雷这三样装备实施远、中、近三个距离的全方位打击,而敌军若是采取集群冲锋战术,必然会死伤一片,甚至是全军覆没。
唯有采取散兵战术才有可能突破火力封锁,可问题在于,散兵面对着严阵以待的我军,根本无法取得突破。
所以,臣觉得未来的军队,未来的战争,理想情况下,应该是由火箭炮,投弹车,手雷,火枪,以及少量的刀枪组成……”
军中历来都是个讲究资历的地方,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亦或者是将来。
大唐初年,战乱不断,几乎有着几十年的乱世光阴,不说那些将军校尉级别的,就是一个队正,一个伙长,一个伍长,哪个身上没有战功?
的确,有很多人都只是凭借着战功硬升上去的,他们的自身实力,其实并不能够胜任这个位置。
伍长和伙长这两个职位还稍稍好一些,但是队正这个职位,却是尤为的重要。
因为军事任务,是队与队之间的配合,队正需要控制着整个队伍,联合友军一起进攻,撤退,执行命令等等。
但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许多人都无法胜任这个任务。
所以队正的职责也就被悄然的改变了,在军制改革之前,队正主要的任务就是身先士卒,每次大战,队正都要冲在最前面,为全队指引推进的方向,并且树立信心。
而真正的指挥任务,则落在了旅帅的身上。
也就是说,在军制改革之前,队正虽然是军官,享有配备劳役的资格,但实际上真正的最低级别指挥官却是旅帅。
如果说伙长晋升队正还可以凭借着战功的话,那么队正晋升旅帅,靠的就不能只是战功了,这也是很多具有丰富作战经验,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在队正的职位上奋斗了多年以后,依旧只是队正的原因。
因为能力的不足,所以对于他们的奖赏,多以钱财实物为主,职务上的晋升基本是不可能的,把他们放在旅帅那个位置,只能是将一个旅的人往火坑里推。
当然,也不是就没有了晋升的通道,只要他们表现出了指挥的潜力,上级还是很乐意提拔的。
队正虽然重要,但旅帅却更加重要。
而军制改革之后,对队正的要求严格了许多,虽然没有全面禁止队正身先士卒,但是现在队正已经很少会冲在最前面了。
他们做的最多的,是安排一个队的进攻,防御等,虽然许多方面依旧有偏差,但在政策的影响下,却还是缓慢的朝着指挥岗位转变着。
这也是很多人对于薛仁贵这些地方军校生不屑一顾的原因,没有战斗经验,没有战功,没有指挥经验,仅仅凭借着四年的军校生涯,出来就是队正。
这样的人,别说是让他们服气,就是手下的那些士兵,也未必能看得起他们。
只是,邱河没有想到军校对于地方学员的选拔有着如此高的要求。
而按照薛仁贵所说的那些,如果都是真的话,基本就可以确定,这一百零七人现在就具备了担任队正的能力,因为他们考核的那些内容,便是许多队正都很难做到。
如果说现在的队正是半指挥半战斗类型的话,那么这种选拔,就是纯粹的指挥类型。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四年的军校生涯还有什么意义?
还不如直接把他们丢进部队,重点培养个几年,然后直接担任队正,至少这样可以让底下的士兵服气,也能获得上级的认可。
又何必丢在这里四年的时间,然后再去重头开始?起点高了是好事,可也未必全是好事。
那也就是说,打一开始,他们就没打算将他们培养成一个队正,而是按照旅帅,团校尉,甚至更高级别的军官去培养的。
而让他们担任队正,其实只能算是积累经验的。
想到这里,邱河不禁开始羡慕起了这些通过考核的军校生。
虽然现在他们的身份比较尴尬,但却可以预见,皇上对于他们的期待,绝对比那些军中进入军校的军官期待更高一些。
事实也正是如此!
李元吉对于这批学院的期待,的确要超过了军队来的进修军官。
这些人常年待在军中,且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次的进修,只能算是对他们升职前的一次系统性培训。
而这些人的思维已经基本固定了下来,想要全面的改变,还有很大的困难。
与其搞些四不像,倒不如一切从头开始。
趁着现在大唐还有足够的时间,军力还很强盛,这批人足够撑到新一代成长起来。
而这些从地方上招募的军校生,更像是一张白纸,怎么去图画,完全看自己的想法。
所以,励志要当个闲散皇帝的李元吉,又给自己找了个事情,让那些天子门生的名头彻底的坐实。
每个休沐期内,李元吉会选择两天的时间去军校进行授课。
也就是每五天授课一次,每次大约只有半个时辰的时间。
授课的内容并没有特别固定的东西,甚至连课本都没有,或者可以说,这就是一门万事杂谈,什么事情都谈,甚至有些让人觉得天方夜谭。
可毕竟是皇帝授课,即便是让人觉得天方夜谭,也没人想错过。
当然,不少人却并不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因为证据很足,在此之前,谁能想象到手雷的出现?谁又能想象到投弹车?火箭炮的出现?
忙完了手中的事情,薛仁贵这些军校生回到了军校开始复课。
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没有假期可言,哪怕是正旦,他们也要待在学校里上课。
只有到了第二年,他们才会在正旦前后有一个月的假期,这个决定有些让人觉得不尽人道,可却没有办法。
正旦当日,李元吉上午刚刚上完大朝会,这是一年一度,规模最大,声势最大的朝会,参与朝会的官员,大约有一千七八百人之多,这还是精简人员之后的结果。
李渊和李世民时期,正旦当日上朝的官员人数,差不多在三千人靠上的规模。
而到了下午,李元吉便来到了军校,进行他第一次的授课。
在此之前,这些学员们多以基础训练为主,可以看做是新兵训练。
大教室内,一百零七位学员,加上两个班级的教官也尽数在座,就连李靖,也都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前来听课。
李靖同样很好奇,李元吉到底要给这些可以说是毫无基础的新人们上什么课?
而对于李元吉的军事能力,李元吉是并不否认的,以往的战绩,军制的改革,这都证明了那些,但是具体强到什么地步,李靖却是满心的疑惑。
“你们不要把我当做皇上,也不要有所紧张,在这里,我就是你们的教员,一个普通的教员,平日里大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课堂内的事情,我是不会在意的,你们也不必担心我会给你们穿小鞋。”课堂伊始,李元吉先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毕竟皇帝的身份,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会有巨大压力的,而压力太大,对于学习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
李元吉想将这些人培养成新时代的军人,也曾看过这两个班级的名单,看到了薛礼的名字,心中不禁有些高兴,而其他的名字则有些陌生,可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人就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只是他们的功绩可能不如薛礼,地位不如他,所以到了几千年后,自己听不到他们的名字。
但那些都无所谓,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必然会涌出一大批的名将名人,或许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的名字并不响亮,但现在却未必,甚至也不排除,有些人将来的成就会超越薛礼。
毕竟薛礼的成就,是在历史上那个环境下达到的,新的环境到底能不能行,一切都还只是未知数。
气氛稍稍缓和了一些,但也仅仅只是一些而已,李元吉没有继续在这方面进展下去,而是直接进入正题。
“你们来到军校也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有些东西该了解的也都了解了,该见的也都见了,说说你们对于未来军队,未来战争的看法吧。”
虽说李元吉不要让他们把他当做皇帝来看待,可真到了事上,谁又敢这么做?
所以李元吉的话如同是石沉大海一般,连个响声也都没有听到。
底下一百多人更是如同一潭死水,寂静一片,即便是心中有些什么想法,可他们不是那些久经战阵的大臣,这种时候一个个的还都紧张的不能行,谁敢站出来说自己的看法?
学员们不敢说,李靖却是沉思了起来。
前线见到的,回来以后见到的,这些都让他对军队的存在形式而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对于这批新学员的培养,更是让李靖看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意义。
李靖似乎也是将自己当做了一个普通的学员,尽管自己已经是花甲之年,但还是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臣觉得未来的军队,将会比之现在发生很大的改变,其实这一点并不难以看到,就拿现在的军队跟以前的军队相比,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横刀的改变,以及陌刀的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手雷,投弹车,火箭炮。
这些装备的威力和效果,每一个都超越了陌刀,甚至让横刀的作用也削弱了很多,他们没有上过战场,没有过这种经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可能还有些不太了解。
而远征吐蕃一战给臣最大的感受就是,军队变了,作战方式也变了,如果是在理想情况下,不考虑后勤补给的时候,我们的军队可以从一开始就不与敌短兵相接,紧靠着火箭炮,投弹车和手雷这三样装备实施远、中、近三个距离的全方位打击,而敌军若是采取集群冲锋战术,必然会死伤一片,甚至是全军覆没。
唯有采取散兵战术才有可能突破火力封锁,可问题在于,散兵面对着严阵以待的我军,根本无法取得突破。
所以,臣觉得未来的军队,未来的战争,理想情况下,应该是由火箭炮,投弹车,手雷,火枪,以及少量的刀枪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