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唐朝最佳闲王 > 第五四二章:于志宁

第五四二章:于志宁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于志宁的话,如同一柄利刃般的插入了孟攸的心中。

    我们只是在做梦,除了做梦,我们什么都没有做,我们对大唐,对这个民族没有任何的贡献。

    事实就是这样,当各行各业都在忙碌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在奋起直追的时候。

    儒门又在干什么?

    他们在忙着去思考,思考自己到底哪一点做错了,又需要改变哪一点?

    如何才能完成儒门的大一统,让儒门彻底的拧成一股绳子,然后,让皇帝再也不敢小看这股力量,开始重视他们,不得不启用他们。

    而这个时候,儒门也已经完成了思考,完成了自我进化。

    当一个全新的儒门出现在皇帝面前的时候,一定会让他震惊的,然后,借助之前的威望,借助名气的优势,儒门几乎可以轻而易举的夺回原本属于他们的利益。

    儒门就可以继续称霸朝野,成为当朝第一大势力,让儒学继续影响着一个国家,影响着子孙后世。

    儒门的想法是对的,但除了想法以外,其他的所有都是错误的。

    而他们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们并未彻底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更没有清晰的看到当下的整个局势,以及未来的走势。

    他们只是单纯的认为,皇帝这是在打压他们,是在将他们赶尽杀绝,皇帝很无情。

    可是他们却从未想过,皇帝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又在哪里?

    如果他们想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看到了原因的话,那么自然而然的,他们也就可以看到自身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又该如何去进行自我进化。

    皇帝是在打压儒门,可却并未赶尽杀绝。

    各大书院中依旧保留着一门儒门的学问,这意味着什么?

    不管别人看到没有看到,于志宁是看到了。

    儒学的地位,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时代在进步,所有的东西都在进步,优胜略汰,这是历史的必然。

    汉王朝数百年没有任何进步,这就是倒退,这就是儒家的问题,这就是证明了,儒家并不适合继续主导这个民族的发展。

    但儒家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主导不成,那就自然只能去辅助。

    可是现在,儒家并未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老师的意思是说,儒门什么时候可以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什么时候才可以重新崛起?”孟攸悟到了一些新的东西,于志宁已经说的这么清楚了,他又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些?

    笨,那只是相对的,就像四大书院的学生那样,即使是里面成绩最差的,出来外面依旧是天之骄子。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孟攸真的就是个笨蛋,他又怎么可能会进入于志宁的门下?

    如果于志宁没有被降职的话,以他当时的名望以及地位,现在至少也是儒门中影响力前十的人物。

    “不是重新崛起,儒门已经没有了崛起的机会,陛下也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天下苍生,同样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儒门的存在,有儒门自己的路子,就像为师刚才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在为这个民族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此时的儒门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甚至是陷入了内乱,所以他们看不清,也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的机会已经来了。”于志宁缓缓的开口道。

    看了看自己的这个学生,于志宁心中多少有些唏嘘不已。

    想当年,自己门下少说也有上百学生,再看现在,只剩下了孟攸这一个人。

    对于那些选择离开的,选择退出的,选择转换门庭的,于志宁并不生气,也并不会去埋怨他们。

    大路朝天,各走一方,谁有谁的选择,人家不能怪你,你也同样不能去怪人家。

    “过些日子为师要去一趟长安,此行去,是机遇,亦是危机,这半年来你能陪在为师身边,为师甚是欣慰,此次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只要你能坚守初心,若是为师能够东山再起,定不会轻待于你。”于志宁直接说道,他的脾气就是这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喜欢去搞那些弯弯道道的。

    而对于目前自己唯一的这个学生,他也不愿意去隐瞒他什么,命都是自己的,自己没有资格去逼着别人选择一个他不想走的路。

    “学生谨记老师再造之恩,无论将来遇到什么,机遇也好,危机也罢,学生都会与老师共同进退,只要老师不嫌弃学生笨拙。”孟攸淡定的回应着。

    孟攸心中并没有什么花心思,他知道自己能够进入老师门下,那是老师对自己的恩待。

    这半年来老师虽然辞官在家,门可罗雀,但却对自己是尽心提点,半年的时间,孟攸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比起之前加起来还要多。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孟攸不会去做这种事,他只知道,是老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即便在这最艰难的时候,老师还始终管着自己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

    若不是如此,自己一个穷书生,又怎么去养家糊口?

    对于于志宁,孟攸心中仅有的,只是感激,是拿他当父亲一样的看待。

    “好了,你先去散步这篇文章吧,为师这几日要去会友,半个月后,陪为师去一趟长安!”于志宁满意的点了点头,一向意不外漏的于志宁,这次也是没能忍住。

    孟攸拿着文章去印刷,然后将其散布出去,作为于志宁的门生,他有的是渠道。

    当然,这些都是于志宁的渠道,有了于志宁的授权,他自然可以尽情的使用。

    而于志宁自身,则是悄悄的离开了家,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又去见了谁?

    ……

    近期的大唐并不平静,先是皇帝毫无征兆的罪己诏,尔后又是皇帝欲修建南北二都,打算天子守边关的消息。

    一件接着一件,犹如浪潮一般的猛扑过来,令人应不暇接。

    百姓的心中开始有了一丝丝的动荡,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引导,这个时候百姓也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可是想来想去,他们仍旧没有想出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自己有对皇帝不尊敬吗?对皇帝的信仰有所减少了吗?

    没有……

    一如既往的尊敬,信仰还是依旧,他们都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那是皇帝努力执政,广施仁政所带来的。

    他们对于皇帝,没有任何的不满,就如同孟攸对于志宁那般,有的是无尽的感激。

    自己没有响应号召吗?

    没有……

    但问题在于,自己在这里生活的很好,而且这是移民,不是其他的时候,更不是那些危难时期,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他们会响应的。

    就像朝廷鼓励他们种植一些新的物种,交替种植之类的,他们虽然心有疑惑,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做了。

    每年的征兵,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当兵,挣钱也好,效忠皇帝也好,至少参军的思想是积极的。

    他们到底错在哪里?他们不明白。

    可皇帝的罪己诏就在那里摆着,他们没有做错,皇帝又为何会替天下苍生承担了这个错误?甚至到了要下罪己诏这种严重的程度,到了要天子守边关的严重程度?

    所有人都在反思着,可是这种反思却又如同那些无头苍蝇一般,根本就找不到重点,找不到原因。

    整个社会都是晕晕乎乎的,上下充斥着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总之就是很不好,很不爽。

    ……

    “告全体同胞书?哪来的?”马周愣了下,大眼扫了下内容,很中肯,语气也很直接,针针见血。

    每天,内阁大臣们都会碰面好几次,相互通报着各自知道的情况,相互商议着对策。

    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去偷懒,去松懈。

    这封文书的出现,也让众人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可问题在于,这封文书中充满了儒生的味道。

    儒门,皇帝很不喜欢,连带着的,大臣们也不敢表露出这些方面的东西,底下的官员们,对此自然也只能弃而远之。

    况且现在的发展情况,也印证了这个思路是正确的,离开了儒门,大唐可以变的更好,可以进步的更快。

    “高陵县送来的,前中书侍郎,中书舍人于志宁的学生孟攸在散步这篇文章,被高陵县令扣了下来,直接送到了雍州府,承范就给送了过来。”房玄龄介绍了下。

    承范是李道宗的字,李道宗是雍州治中,高陵县是雍州下属的一个县,消息自然是从那里传来的。

    “于志宁呢?”马周又问了下,这篇文章肯定出自于志宁之手。

    “孟攸说去会友了,最迟半月,他就会来长安。”房玄龄继续说着:“现在的问题在于,于志宁这篇文章,针针见血,句句直指问题的源头,先前我们都觉得这件事情有些不对,有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老夫算是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但明白归明白,咱们该怎么办?对于这篇文章,是封杀?还是坐视不管?”

    房玄龄很犹豫,很纠结,将这篇文章送出去,可以立即解决当下的问题,可是儒气太重,万一要是让儒门看到了希望,疯狂的扑过来,朝廷还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不是个容易事,有利有弊,他也不好抉择。

    “先坐视不管,任其发展,另外要密切关注儒门的动向,还要派人去找于志宁,越快越好!”马周想了下,接连说出几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