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慕容兵法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郎,你看看这个。”
和武好古、西门青分宾主落座后,慕容老头就从一堆书稿中抽出了几张递给了武好古。
武好古接到手中后就仔细看了起来,这几张书稿上的内容是关于步兵的编制和装备的。在慕容老头的设想中,大宋新军的主力肯定是步兵。而大宋步兵的兵种应该尽可能的简化,不计辅兵,所有的战兵就分成长枪兵、刀盾兵、弓箭兵和弩兵四个兵种。
其中长枪兵必须配备重甲和可以对抗骑兵冲击的长枪。在战场上,长枪兵的主要职责就是构成战阵的主体,用来对抗敌人骑兵的冲击或者发动集团冲击,突破敌方的战阵。
刀盾兵至少要有皮甲、藤盾和打造精良的直刀或铁鞭、铁骨朵等钝器。如果对手配备重甲,那么他们就要将刀换成可以破甲的钝器。在战场上,刀盾兵的职责是掩护长枪兵组成的战阵或充拔城寨时充当先锋。
弓箭兵则须配备弓力十足的步弓、羽箭、纸甲和自卫的手刀。他们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以便达到可以连续和精确射击的水平。他们的连续射击可以用来打击敌方的战阵,压制敌方的弓手。而精确的射击,则是用于在近距离上射杀敌方轻骑兵的——轻骑兵一般不会用来冲阵,但是他们会用骑射扰动对手的军阵,为重骑兵的冲阵创造可能。因此高水平的弓箭手对于步兵军阵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弩兵则是用来对付重骑兵和敌方重甲步兵,或者在远距离是杀伤敌方弓箭手的。因此必须拥有快速运动的能力,为此不须披甲,除了弩机和弩箭之外,只配短刀一柄或者干脆不配。
为了方便指挥,慕容老头认为各兵种应该才去单独编队而非“花队”的组织方式。也就是一个大约百人(不包括辅兵)的队,只有一个兵种。因而每一队下的士兵,只需要学会一个兵种的战法就算合格了。这么安排的原因是为了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训练出合格的步兵,以方便部队在战时的补充。
不过身为步兵的队正必须精通全部的四种步战之法。现在的枢密院兵学司就是后世军事学院的雏形,理论上也应该成为未来北宋军队基层军官的来源地。而基层军官,则应该是部队战斗力的保证。所以对他们的要求,是绝对不能降低的。
至于一部之中各兵种的配制,慕容忘忧的建议是一部之下配属一队长枪兵、一队刀盾手、两队弓箭手和一队弩兵。而部将本人应该兼任长枪兵的队正,因为长枪兵是整个战阵的支柱,一旦崩溃,整个部都有可能覆灭。
也就是说,在慕容忘忧正在攥写的“兵书”中,拥有500名战兵的部是最基础的作战单位。
当然了,除了战兵之外,辅兵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不同的兵种所需要的辅兵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长枪队所需要的辅兵最多,不仅因为长枪兵的重甲需要辅兵帮助才能穿上或卸下,还因为一“部”的辎重都有长枪队的辅兵携带(长枪队的队正兼任部将嘛),所以长枪队的实际人数也是最多的,超过200人,其中至少100人是辅兵,同时还会配置至少三十辆的骡马大车。
而其余四个队的辅兵,则都在50人以下,配置的骡马大车也只有十辆左右。也就是说,一个部的总兵力在满员的情况可以超过800人。
另外,辅兵也都配备了短矛、刀盾和软弓,在必要的时候也能投入作战。而配置给辅兵的大车也可以架上木楯组成车阵,作为防御工事使用。
“慕容先生,你的‘兵书’快编好了吧?”武好古看完了文稿,笑着问慕容老头,“看来要不了太久,兵学司就能开张了吧?”
“早着呢!”慕容忘忧摇摇头,“这才到哪儿啊?后面还有行军、扎营、布阵、辎重、筑城、攻城,哦,还有骑兵呢!说实在的,老夫虽然也从过军,还算熟读兵书,可真正精通的也只有骑兵,别的东西还得摸索着来。不过等到陕西六路选拔的兵学司生员到了,就能和他们一起练练手,总能找到门道的。”
“练兵育将的门道可不容易寻啊,”武好古将文稿放回到了老慕容的书案上,笑着说,“本朝从立国以来就琢磨这事儿,都一百多年了,还不是束手无策?”
这话其实是武好古在夸自己,培养基层军官,再由基层军官去募兵练兵的“小包干法”,不就是他“想”出来的吗?
就凭着这套办法,武好古在后世也能落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军事家”的封号吧?
说不定,大宋未来的“天劫”就能靠着几千名枢密院兵学司出来的军官安然渡过了——理论上是没问题的,现在还是元符二年,就是公元1099年,距离宣和北伐还有二十余年呢!兵学司如果不中断,至少能办到二十期……调教出五六千个军官都不是什么问题,在战时他们至少可以支撑起一千个部。
那可就是五十万战兵啊!到时候整个大宋的禁军,将能焕然一新了!有了那么多的精锐战兵,辽国、金国、夏国,还不都轻轻松松推平了?
想到自己很可能已经改变了历史,武好古的心情大好,就把吴延恩的上书从招文袋里面摸出来,双手递给慕容老头了。
“先生,您看看这个。”
“这是……”慕容忘忧接过“上书”,展开以后细细看了起来,“呵呵,有点意思。”
“可行吗?”武好古问。
慕容忘忧反问:“可行?你指哪方面?”
“高丽国能赢吗?”武好古想考一考慕容老头。
“赢?”慕容忘忧摇摇头,“有点悬……虽然高丽国在圣宗朝代时候和契丹打得不错,可那是八十年前的事情了。八十年来高丽国未有一战,又重文轻武,恐怕国中上下早就忘了打仗的事儿了。”
高丽王国在军事上是表现的确比大宋强多了!他们在辽圣宗和萧太后时代还同辽国打过三场大战,战争从公元992年一直持续到公元1019年,陆陆续续打了二十多年,两败一胜。前两次大败,但是在第三次大战中取得了大捷,最后不仅没有亡国,还得到了鸭绿江以南的大片“赐地”。
不过在第三辽丽战争之后,高丽王国就没有再和谁打过仗,太太平平的过了八十年。而且还学大宋朝玩以文御武,虽然高丽国是勋贵进士掌权,在武力方面比大宋的寒门进士为主的局面稍微好点,但想来也强不太多。
“若是高丽赢了呢?”武好古问。
“赢?”慕容忘忧想了想,“若真如此,辽丽之间必有一场生死大战了。”
“会吗?”
“当然了!”慕容忘忧道,“就许我朝想恢复燕云十六州,就不兴人家高丽人恢复高句丽故地?”
高丽人和高句丽的关系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不是政治家们考虑的。一旦高丽人能打败完颜女真——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又怎么会安居鸭绿江以南?到时候恢复高句丽故地,就会成为高丽大军北伐的目标了。
“好啊!”武好古一笑,“有慕容先生这番话就行了……对了,渤海人会帮谁?”
“渤海人?”慕容忘忧想了想道,“应该会两不相帮吧。”
“好,这样就行了。”武好古笑了笑,“回头就把这封上书交给蔡学士,让官家和宰执们论吧……这些日子,他们可有不少好事儿在商量吧?”
“好事儿?”慕容忘忧苦苦一笑,“恐怕未必啊!”
“怎么了?”武好古一愣。
这些日子,武好古都在忙着家里面的事儿,没有太留意朝堂上的情况。
慕容忘忧摇摇头,“老夫也是半个局外人,说不大清楚,只知道有不少大臣上疏反对开兵学司和界河商市。”
“无妨,”武好古道,“只要官家还在,这些事情总能推进的。”
有人反对早在他的预料之中,毕竟这两件大事儿都是重大改革,而且推进的步子很快,超过了许多人的接受能力——这其实也是不得已,因为官家赵煦的身体越来越差,恐怕维持不了几年了。
一旦赵煦亡故,不论是向太后临朝还是刘太后临朝,女主幼君的局面下是不宜搞重大改革的。所以章惇和赵煦都想趁着如今的时间窗口,把该办的事情都给办了。
而武好古也有同样的想法,从现在开始到明年春天,就是界河商市成立的关键时期!
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把这商市给办起来。
所以武好古离开慕容家的时候,满脑子就都是成立商市的事儿了……这事儿一定得加快才行啊!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距离年底不过五个月,若是今年不能和辽人签订契约,明年可就不好说了。
正琢磨这事儿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了一个熟悉而且非常欢快的声音:“大郎,大郎,是你吗?”
“大郎,你看看这个。”
和武好古、西门青分宾主落座后,慕容老头就从一堆书稿中抽出了几张递给了武好古。
武好古接到手中后就仔细看了起来,这几张书稿上的内容是关于步兵的编制和装备的。在慕容老头的设想中,大宋新军的主力肯定是步兵。而大宋步兵的兵种应该尽可能的简化,不计辅兵,所有的战兵就分成长枪兵、刀盾兵、弓箭兵和弩兵四个兵种。
其中长枪兵必须配备重甲和可以对抗骑兵冲击的长枪。在战场上,长枪兵的主要职责就是构成战阵的主体,用来对抗敌人骑兵的冲击或者发动集团冲击,突破敌方的战阵。
刀盾兵至少要有皮甲、藤盾和打造精良的直刀或铁鞭、铁骨朵等钝器。如果对手配备重甲,那么他们就要将刀换成可以破甲的钝器。在战场上,刀盾兵的职责是掩护长枪兵组成的战阵或充拔城寨时充当先锋。
弓箭兵则须配备弓力十足的步弓、羽箭、纸甲和自卫的手刀。他们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以便达到可以连续和精确射击的水平。他们的连续射击可以用来打击敌方的战阵,压制敌方的弓手。而精确的射击,则是用于在近距离上射杀敌方轻骑兵的——轻骑兵一般不会用来冲阵,但是他们会用骑射扰动对手的军阵,为重骑兵的冲阵创造可能。因此高水平的弓箭手对于步兵军阵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弩兵则是用来对付重骑兵和敌方重甲步兵,或者在远距离是杀伤敌方弓箭手的。因此必须拥有快速运动的能力,为此不须披甲,除了弩机和弩箭之外,只配短刀一柄或者干脆不配。
为了方便指挥,慕容老头认为各兵种应该才去单独编队而非“花队”的组织方式。也就是一个大约百人(不包括辅兵)的队,只有一个兵种。因而每一队下的士兵,只需要学会一个兵种的战法就算合格了。这么安排的原因是为了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训练出合格的步兵,以方便部队在战时的补充。
不过身为步兵的队正必须精通全部的四种步战之法。现在的枢密院兵学司就是后世军事学院的雏形,理论上也应该成为未来北宋军队基层军官的来源地。而基层军官,则应该是部队战斗力的保证。所以对他们的要求,是绝对不能降低的。
至于一部之中各兵种的配制,慕容忘忧的建议是一部之下配属一队长枪兵、一队刀盾手、两队弓箭手和一队弩兵。而部将本人应该兼任长枪兵的队正,因为长枪兵是整个战阵的支柱,一旦崩溃,整个部都有可能覆灭。
也就是说,在慕容忘忧正在攥写的“兵书”中,拥有500名战兵的部是最基础的作战单位。
当然了,除了战兵之外,辅兵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不同的兵种所需要的辅兵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长枪队所需要的辅兵最多,不仅因为长枪兵的重甲需要辅兵帮助才能穿上或卸下,还因为一“部”的辎重都有长枪队的辅兵携带(长枪队的队正兼任部将嘛),所以长枪队的实际人数也是最多的,超过200人,其中至少100人是辅兵,同时还会配置至少三十辆的骡马大车。
而其余四个队的辅兵,则都在50人以下,配置的骡马大车也只有十辆左右。也就是说,一个部的总兵力在满员的情况可以超过800人。
另外,辅兵也都配备了短矛、刀盾和软弓,在必要的时候也能投入作战。而配置给辅兵的大车也可以架上木楯组成车阵,作为防御工事使用。
“慕容先生,你的‘兵书’快编好了吧?”武好古看完了文稿,笑着问慕容老头,“看来要不了太久,兵学司就能开张了吧?”
“早着呢!”慕容忘忧摇摇头,“这才到哪儿啊?后面还有行军、扎营、布阵、辎重、筑城、攻城,哦,还有骑兵呢!说实在的,老夫虽然也从过军,还算熟读兵书,可真正精通的也只有骑兵,别的东西还得摸索着来。不过等到陕西六路选拔的兵学司生员到了,就能和他们一起练练手,总能找到门道的。”
“练兵育将的门道可不容易寻啊,”武好古将文稿放回到了老慕容的书案上,笑着说,“本朝从立国以来就琢磨这事儿,都一百多年了,还不是束手无策?”
这话其实是武好古在夸自己,培养基层军官,再由基层军官去募兵练兵的“小包干法”,不就是他“想”出来的吗?
就凭着这套办法,武好古在后世也能落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军事家”的封号吧?
说不定,大宋未来的“天劫”就能靠着几千名枢密院兵学司出来的军官安然渡过了——理论上是没问题的,现在还是元符二年,就是公元1099年,距离宣和北伐还有二十余年呢!兵学司如果不中断,至少能办到二十期……调教出五六千个军官都不是什么问题,在战时他们至少可以支撑起一千个部。
那可就是五十万战兵啊!到时候整个大宋的禁军,将能焕然一新了!有了那么多的精锐战兵,辽国、金国、夏国,还不都轻轻松松推平了?
想到自己很可能已经改变了历史,武好古的心情大好,就把吴延恩的上书从招文袋里面摸出来,双手递给慕容老头了。
“先生,您看看这个。”
“这是……”慕容忘忧接过“上书”,展开以后细细看了起来,“呵呵,有点意思。”
“可行吗?”武好古问。
慕容忘忧反问:“可行?你指哪方面?”
“高丽国能赢吗?”武好古想考一考慕容老头。
“赢?”慕容忘忧摇摇头,“有点悬……虽然高丽国在圣宗朝代时候和契丹打得不错,可那是八十年前的事情了。八十年来高丽国未有一战,又重文轻武,恐怕国中上下早就忘了打仗的事儿了。”
高丽王国在军事上是表现的确比大宋强多了!他们在辽圣宗和萧太后时代还同辽国打过三场大战,战争从公元992年一直持续到公元1019年,陆陆续续打了二十多年,两败一胜。前两次大败,但是在第三次大战中取得了大捷,最后不仅没有亡国,还得到了鸭绿江以南的大片“赐地”。
不过在第三辽丽战争之后,高丽王国就没有再和谁打过仗,太太平平的过了八十年。而且还学大宋朝玩以文御武,虽然高丽国是勋贵进士掌权,在武力方面比大宋的寒门进士为主的局面稍微好点,但想来也强不太多。
“若是高丽赢了呢?”武好古问。
“赢?”慕容忘忧想了想,“若真如此,辽丽之间必有一场生死大战了。”
“会吗?”
“当然了!”慕容忘忧道,“就许我朝想恢复燕云十六州,就不兴人家高丽人恢复高句丽故地?”
高丽人和高句丽的关系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不是政治家们考虑的。一旦高丽人能打败完颜女真——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又怎么会安居鸭绿江以南?到时候恢复高句丽故地,就会成为高丽大军北伐的目标了。
“好啊!”武好古一笑,“有慕容先生这番话就行了……对了,渤海人会帮谁?”
“渤海人?”慕容忘忧想了想道,“应该会两不相帮吧。”
“好,这样就行了。”武好古笑了笑,“回头就把这封上书交给蔡学士,让官家和宰执们论吧……这些日子,他们可有不少好事儿在商量吧?”
“好事儿?”慕容忘忧苦苦一笑,“恐怕未必啊!”
“怎么了?”武好古一愣。
这些日子,武好古都在忙着家里面的事儿,没有太留意朝堂上的情况。
慕容忘忧摇摇头,“老夫也是半个局外人,说不大清楚,只知道有不少大臣上疏反对开兵学司和界河商市。”
“无妨,”武好古道,“只要官家还在,这些事情总能推进的。”
有人反对早在他的预料之中,毕竟这两件大事儿都是重大改革,而且推进的步子很快,超过了许多人的接受能力——这其实也是不得已,因为官家赵煦的身体越来越差,恐怕维持不了几年了。
一旦赵煦亡故,不论是向太后临朝还是刘太后临朝,女主幼君的局面下是不宜搞重大改革的。所以章惇和赵煦都想趁着如今的时间窗口,把该办的事情都给办了。
而武好古也有同样的想法,从现在开始到明年春天,就是界河商市成立的关键时期!
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把这商市给办起来。
所以武好古离开慕容家的时候,满脑子就都是成立商市的事儿了……这事儿一定得加快才行啊!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距离年底不过五个月,若是今年不能和辽人签订契约,明年可就不好说了。
正琢磨这事儿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了一个熟悉而且非常欢快的声音:“大郎,大郎,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