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东坡之死 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苏东坡醒了,不过精通医理的他知道这是回光返照。
他的痨病早就把身体耗空了,说是油尽灯枯也不过分。现在不过是上天给他一个和弟弟子侄还有学生们道别,再交代一下遗言的机会。
还在当礼部尚书的苏辙这几天也告假在苏东坡府上陪着哥哥,苏迈、苏迨、苏逊(苏辙的三子)也都在苏东坡府上。听说苏东坡醒了过来,也都知道他老人家是回光返照,都来他的屋子里面给他送终了。
在京为官的几个苏门弟子也陆续赶来了,有晁补之、张耒,还有年轻力壮的武好古,却没有看见副相李格非和国子监祭酒黄庭坚——这两人可是苏东坡一党的支柱人物了。李格非可以在苏东坡死后担任右相,而黄庭坚则是主持国子监改革的干将,控制着辟雍学宫!
可别以为辟雍学宫在学术上远远不如云台学宫就不重要了,辟雍学宫就是原来的太学、武学、国子学的合体啊。在宋朝,三学的学生是很让人扎手的存在。号称无官御史台!一旦三学生伏阙上书,宰相都得焦头烂额。
相比之下,两个云台学宫加一博士团就不大好用了,他们要伏阙上书那路就太远了,而且也没有这种影响力。
“黄鲁直呢?”苏东坡心头被一种不祥之兆笼住了。
“官家招他入宫了。”武好古连忙撒谎——其实黄庭坚也病倒了,和李格非一样,都是一病不起……搞不好也是这两个月就要走了!
到时候不仅有两个宰执的位置要争,连国子监都得撕上一阵子了。武好古心道:蔡京那厮不知憋了多久,现在就得苏东坡一去了!
苏东坡看了眼学生武好古,叹了口气问:“黄鲁直是不是也病倒了?”
“不,不是,他挺好的……”
苏东坡抬起瘦得皮包骨头的右手,吃力的摆了摆,“大郎,你记着……国子监一定要拿在手中的!御史的弹章你是不怕的,有多少官家都会替你压下去。可是明年礼部试前说不定会有公车上书,到时候只有用太学生(指辟雍学宫)伏阙上书来反击!”
北宋的党争是用嘴炮进行的,通常的斗争工具是台谏系统。可是台谏系统的斗争基本上是被官家掌握的,除非是露章弹劾,否则赵佶一个留中不发就没下文了。
而露章弹劾对外任的武好古和高俅这样有一块小小的地盘的武官没有什么用。武好古本来就不大去沿海市舶制置司衙门办公,就算知道自己被弹劾而要避嫌不上班,也不影响他对沿海市舶制置司的控制。至于界河商市元首和大博士团长这两个职位根本不是皇差,自然不是御史能弹劾掉的。
而且武好古和蔡京的斗争主要是学派斗争,而儒家实证派根本不会因为御史的露章弹劾而停止活动。赵佶更不会因为台谏的弹劾就把实证派打成伪学——毕竟实证派比较实用啊!修银州一夜城,炸开统万城墙,扩建开封府西城,建造琼林宫,训练新府兵,开设界河、京东两大商市等等的大事儿都得靠实证派。
所以荆公新学派可以用来打击实证派的工具就只有嘴炮斗争的终极杀手锏——公车上书!
因为汉代曾用公家的车马接送应举的士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举或者代指举人进京应试了。
而进京应举的举人,又被看成是全天下士子的代表,所以公车上书也可以看成是天下读书人的集体意志。而这些进京应试的举人,绝大部分都是荆州公新学一派!所以蔡京一派很容易就能把他们发动起来。
即便不是荆公新学的士子,除了极少数出身云台学宫的生员,全天下的读书人其实都是实证派在学术上的对手。
这实证学派,现在就是个掌握真理的极少数派,不仅荆公新学的士子反对他们,就算是理学和正宗的苏门蜀学的弟子,一样对实证派非常反感。所以要打倒他们,最好用的工具当然是天下士子的悠悠之口了。
这样的情况,苏东坡其实早有预料。他治国理政的水平其实还不如蔡京,但他怎么说也是一派学阀——在实证派兴起前,他就是苏门蜀学的学阀,在学界影响力极大!被新党发送到儋州去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他在学界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老资格的学阀,他当然知道实证派是个多遭人恨的学派了。所以他在掌权以后,就穷尽一切手段把国子监系统牢牢控制起来。因为只有辟雍学宫学生的伏阙上书,才能对抗天下士子的公车上书。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国子监祭酒黄庭坚在年节之后也一病不起了!
所以武好古现在必须要推出一个既有资格掌握国子监,又愿意和蔡京一战的高级文官去接替黄庭坚。
现在人之将死的苏东坡,就是在最后提点武好古,告诉他要怎么去对抗蔡京。
“学生知道了。”武好古站起身,感激的向苏东坡躬身一礼,“恩师提携庇护之恩,学生没齿难忘。”
苏东坡点了点头,又看了坐在自己的病床旁一言不发的苏辙一眼。苏辙其实也是实证学派的反对者。他不止一次和苏东坡私下讨论过这个问题——在苏辙看来,实证派只有“道”而没有“仁”,更倾向于“黄老之学”,追求的是“孔子问道于老子”的那个道。而且实证派求出的那些“小道”,好像都被用在了赚钱和打仗这两方面!
另外,实证派的高成本和随之而来的掉进钱眼里面的毛病,更让苏辙反感。
儒学教育在苏辙看来,不仅是为了追求道,更是为了让天下寒门士子有一条考试上升的路径。
而实证学派不是为寒门士子服务的,因为这个学派走的是“高端路线”。从蒙学阶段就要开始六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六艺书院)要求精通六艺,大学阶段更离谱,六个基础学科加十几个专科……而传统的儒学教育只相当于云台学宫的“儒学”和“文学”两个基础科目。所以实证派教育的成本,比如数倍乃至十数倍于传统的儒家教育。现在不包括博士团和六艺书院的开销,两个云台学宫加上七个专科学院一年的就要花掉上百万缗!而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那么多的钱花出去了,武大奸商当然得想办法捞点回来了。要不然他自己也赔不起啊,那是上百万一年!而且将来还会越赔越多啊!
所以在右榜进士科出现后,云台学宫的“免费试用期”就算到头了。除非特别优秀的新生(免费期入学的老生员继续免费)或是特殊关系户(主要是对口骑士学院的骑士子弟),否则都得缴纳高昂的学费!
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不咋地的富商子弟,可都是花了大价钱买进去的——富商子弟当然也有念书好的,可是右榜还没有入人心,所以念书好的首选还是传统的左榜,左榜没有把握的才来读云台学宫。其中大部分人也不通六艺,考试成绩当然差了。所以就捐钱吧,捐完钱再去读预科(速成六艺),然后再读学宫。反正一个富N代花掉上万缗也是正常的……不过上万缗能“买”到一个进士,哪怕是一个由幕职爬上去的保举官儿,对于富而不贵的商人们而言,那也是完全值得的。
顺便提一下,宋朝也有“捐班”,但是宋朝捐纳官地位很低,远远比不上军功、荫补和保举出身,更不用说进士了。
所以在苏辙看来,云台学宫这么个搞法无疑是把学问当成了商品买卖,甚至有间接卖官的嫌疑,简直斯文扫地!
如果不是看着苏东坡的面子,他自己都要去参武好古一本了。
弟弟的心思,苏东坡都是知道的。不过事到如今,也没啥好说,他便对众人摆摆手,“除了子由,你们都出去吧!”
这是要向苏辙单独交代遗言了!
屋子里面的众人,只能依着苏东坡的话,起身离开,最后就只剩下了苏东坡和苏辙兄弟。
“子由,”苏东坡叹了口气,声音很轻,“我死之后,你就请外任吧。有武大郎的实学派在前面扛着,蔡元长肯定手忙脚乱,你只要不在开封府呆着,他也没功夫对付你。”
苏辙看着哥哥,苏东坡虽然是将死之人,可还是在为苏家的未来操心,但是心中却不再有天下了。他叹了口气:“大哥儿,武大郎的道恐怕还不如蔡元长吧?”
苏东坡摇了摇头,说话的声音已经细不可闻了:“子由,不要去想天下士子了……且顾好苏家吧!李文叔怕也时日无多了,你又进不了政事堂。伯充倒是前途无量,可惜年纪太小,不过三十多岁,还得历练上十年八年。在伯充显贵之前,你可千万不能倒,千万不能倒啊……”
这时苏东坡感觉到眼皮越来越沉,身上最后的一点力气也已经用尽了,现在只是想着好好的,好好的睡上一觉。
苏东坡醒了,不过精通医理的他知道这是回光返照。
他的痨病早就把身体耗空了,说是油尽灯枯也不过分。现在不过是上天给他一个和弟弟子侄还有学生们道别,再交代一下遗言的机会。
还在当礼部尚书的苏辙这几天也告假在苏东坡府上陪着哥哥,苏迈、苏迨、苏逊(苏辙的三子)也都在苏东坡府上。听说苏东坡醒了过来,也都知道他老人家是回光返照,都来他的屋子里面给他送终了。
在京为官的几个苏门弟子也陆续赶来了,有晁补之、张耒,还有年轻力壮的武好古,却没有看见副相李格非和国子监祭酒黄庭坚——这两人可是苏东坡一党的支柱人物了。李格非可以在苏东坡死后担任右相,而黄庭坚则是主持国子监改革的干将,控制着辟雍学宫!
可别以为辟雍学宫在学术上远远不如云台学宫就不重要了,辟雍学宫就是原来的太学、武学、国子学的合体啊。在宋朝,三学的学生是很让人扎手的存在。号称无官御史台!一旦三学生伏阙上书,宰相都得焦头烂额。
相比之下,两个云台学宫加一博士团就不大好用了,他们要伏阙上书那路就太远了,而且也没有这种影响力。
“黄鲁直呢?”苏东坡心头被一种不祥之兆笼住了。
“官家招他入宫了。”武好古连忙撒谎——其实黄庭坚也病倒了,和李格非一样,都是一病不起……搞不好也是这两个月就要走了!
到时候不仅有两个宰执的位置要争,连国子监都得撕上一阵子了。武好古心道:蔡京那厮不知憋了多久,现在就得苏东坡一去了!
苏东坡看了眼学生武好古,叹了口气问:“黄鲁直是不是也病倒了?”
“不,不是,他挺好的……”
苏东坡抬起瘦得皮包骨头的右手,吃力的摆了摆,“大郎,你记着……国子监一定要拿在手中的!御史的弹章你是不怕的,有多少官家都会替你压下去。可是明年礼部试前说不定会有公车上书,到时候只有用太学生(指辟雍学宫)伏阙上书来反击!”
北宋的党争是用嘴炮进行的,通常的斗争工具是台谏系统。可是台谏系统的斗争基本上是被官家掌握的,除非是露章弹劾,否则赵佶一个留中不发就没下文了。
而露章弹劾对外任的武好古和高俅这样有一块小小的地盘的武官没有什么用。武好古本来就不大去沿海市舶制置司衙门办公,就算知道自己被弹劾而要避嫌不上班,也不影响他对沿海市舶制置司的控制。至于界河商市元首和大博士团长这两个职位根本不是皇差,自然不是御史能弹劾掉的。
而且武好古和蔡京的斗争主要是学派斗争,而儒家实证派根本不会因为御史的露章弹劾而停止活动。赵佶更不会因为台谏的弹劾就把实证派打成伪学——毕竟实证派比较实用啊!修银州一夜城,炸开统万城墙,扩建开封府西城,建造琼林宫,训练新府兵,开设界河、京东两大商市等等的大事儿都得靠实证派。
所以荆公新学派可以用来打击实证派的工具就只有嘴炮斗争的终极杀手锏——公车上书!
因为汉代曾用公家的车马接送应举的士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举或者代指举人进京应试了。
而进京应举的举人,又被看成是全天下士子的代表,所以公车上书也可以看成是天下读书人的集体意志。而这些进京应试的举人,绝大部分都是荆州公新学一派!所以蔡京一派很容易就能把他们发动起来。
即便不是荆公新学的士子,除了极少数出身云台学宫的生员,全天下的读书人其实都是实证派在学术上的对手。
这实证学派,现在就是个掌握真理的极少数派,不仅荆公新学的士子反对他们,就算是理学和正宗的苏门蜀学的弟子,一样对实证派非常反感。所以要打倒他们,最好用的工具当然是天下士子的悠悠之口了。
这样的情况,苏东坡其实早有预料。他治国理政的水平其实还不如蔡京,但他怎么说也是一派学阀——在实证派兴起前,他就是苏门蜀学的学阀,在学界影响力极大!被新党发送到儋州去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他在学界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老资格的学阀,他当然知道实证派是个多遭人恨的学派了。所以他在掌权以后,就穷尽一切手段把国子监系统牢牢控制起来。因为只有辟雍学宫学生的伏阙上书,才能对抗天下士子的公车上书。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国子监祭酒黄庭坚在年节之后也一病不起了!
所以武好古现在必须要推出一个既有资格掌握国子监,又愿意和蔡京一战的高级文官去接替黄庭坚。
现在人之将死的苏东坡,就是在最后提点武好古,告诉他要怎么去对抗蔡京。
“学生知道了。”武好古站起身,感激的向苏东坡躬身一礼,“恩师提携庇护之恩,学生没齿难忘。”
苏东坡点了点头,又看了坐在自己的病床旁一言不发的苏辙一眼。苏辙其实也是实证学派的反对者。他不止一次和苏东坡私下讨论过这个问题——在苏辙看来,实证派只有“道”而没有“仁”,更倾向于“黄老之学”,追求的是“孔子问道于老子”的那个道。而且实证派求出的那些“小道”,好像都被用在了赚钱和打仗这两方面!
另外,实证派的高成本和随之而来的掉进钱眼里面的毛病,更让苏辙反感。
儒学教育在苏辙看来,不仅是为了追求道,更是为了让天下寒门士子有一条考试上升的路径。
而实证学派不是为寒门士子服务的,因为这个学派走的是“高端路线”。从蒙学阶段就要开始六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六艺书院)要求精通六艺,大学阶段更离谱,六个基础学科加十几个专科……而传统的儒学教育只相当于云台学宫的“儒学”和“文学”两个基础科目。所以实证派教育的成本,比如数倍乃至十数倍于传统的儒家教育。现在不包括博士团和六艺书院的开销,两个云台学宫加上七个专科学院一年的就要花掉上百万缗!而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那么多的钱花出去了,武大奸商当然得想办法捞点回来了。要不然他自己也赔不起啊,那是上百万一年!而且将来还会越赔越多啊!
所以在右榜进士科出现后,云台学宫的“免费试用期”就算到头了。除非特别优秀的新生(免费期入学的老生员继续免费)或是特殊关系户(主要是对口骑士学院的骑士子弟),否则都得缴纳高昂的学费!
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不咋地的富商子弟,可都是花了大价钱买进去的——富商子弟当然也有念书好的,可是右榜还没有入人心,所以念书好的首选还是传统的左榜,左榜没有把握的才来读云台学宫。其中大部分人也不通六艺,考试成绩当然差了。所以就捐钱吧,捐完钱再去读预科(速成六艺),然后再读学宫。反正一个富N代花掉上万缗也是正常的……不过上万缗能“买”到一个进士,哪怕是一个由幕职爬上去的保举官儿,对于富而不贵的商人们而言,那也是完全值得的。
顺便提一下,宋朝也有“捐班”,但是宋朝捐纳官地位很低,远远比不上军功、荫补和保举出身,更不用说进士了。
所以在苏辙看来,云台学宫这么个搞法无疑是把学问当成了商品买卖,甚至有间接卖官的嫌疑,简直斯文扫地!
如果不是看着苏东坡的面子,他自己都要去参武好古一本了。
弟弟的心思,苏东坡都是知道的。不过事到如今,也没啥好说,他便对众人摆摆手,“除了子由,你们都出去吧!”
这是要向苏辙单独交代遗言了!
屋子里面的众人,只能依着苏东坡的话,起身离开,最后就只剩下了苏东坡和苏辙兄弟。
“子由,”苏东坡叹了口气,声音很轻,“我死之后,你就请外任吧。有武大郎的实学派在前面扛着,蔡元长肯定手忙脚乱,你只要不在开封府呆着,他也没功夫对付你。”
苏辙看着哥哥,苏东坡虽然是将死之人,可还是在为苏家的未来操心,但是心中却不再有天下了。他叹了口气:“大哥儿,武大郎的道恐怕还不如蔡元长吧?”
苏东坡摇了摇头,说话的声音已经细不可闻了:“子由,不要去想天下士子了……且顾好苏家吧!李文叔怕也时日无多了,你又进不了政事堂。伯充倒是前途无量,可惜年纪太小,不过三十多岁,还得历练上十年八年。在伯充显贵之前,你可千万不能倒,千万不能倒啊……”
这时苏东坡感觉到眼皮越来越沉,身上最后的一点力气也已经用尽了,现在只是想着好好的,好好的睡上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