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应命鸾凤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表刘备兄弟对曹操颇有异议,且说献帝。
献帝回宫后,思及今日发生之事,不由踱到窗前独思。此时,这个少年的脸上满是刚毅,自其即位以来,先遭董卓之秧,后经李催,郭汜之乱,今得曹操迎贺许都,原以为其是社稷之臣,却不曾想又是个把执朝政的权臣。想及此处,他的脸上寒霜四起,在淡淡的月光下,他的样子格外恐怖,似乎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位少年会有如此可怕的一面。汉献帝毕竟是真龙天子,有着真龙天子的高贵,岂容权臣如此欺辱?
献帝的脑海中浮现出刘备的身影,今日见这位皇叔箭射白兔,果有手段,当是社稷之臣。而且此人毕竟是刘家人,只可惜官微言轻,没有兵权,尚不能成事。
献帝自思,满朝文武皆是曹操宗族,若非皇亲国戚,谁人可托?献帝忽心念一动,想起董承,此人屡赴国难,且为国舅,官拜车骑将军,颇有实权。
月光下,献帝的脸上不由一变,想及自己左右均是曹操心腹,倘若事泄为祸不浅。思及此处,不由叹息。
"陛下,何故叹息?"
献帝闻言忙回头视之,回头间,早已满面含笑,细看之下竟是伏皇后。这皇后是凤身,颇有心计,极得献帝信任,故此献帝脸上的笑容尽去,忧伤又撒了一脸。
伏皇后忙上前一步,走至献帝近前低声道:
"陛下不用瞒臣妾了,臣妾早闻许田围猎之事,曹……"
献帝闻言朝伏皇后摇了摇头,伏皇后不再言语,默默站在献帝身侧。
汉献帝一把揽过伏皇后,再抬眼间早已泪流满面:“想不到我汉室江山四百年,到了我这一代,竟如此凋零倍受欺凌,本以为曹操是忠贤之人,今日围场,无礼已极,其心天下共知,久必有谋,可怜我夫妇不知死于何时。”
伏皇后闻言也知献帝悲痛已极,不由悲从中来,道:
“满朝公卿,竟无一人能救国难吗?”
献帝摇头怒道:
“满朝皆是曹操爪牙,又有何人肯替我分忧?”
伏皇后闻言也自垂泪。
且说伏皇后,此女身为真龙天子正室,岂是凡夫,此女远非平常女子,乃是那三十三重天外的应命鸾凤,须知这应命鸾凤每朝都有,本受女娲娘娘差遣已保帝王不复纣王无道,败坏道德纲常(当年纣王曾轻薄女娲娘娘的石像,深为娘娘所怒,故而派下青丘山众妖女祸乱朝纲),往年都是女娲驾下彩凤仙子担任,正值献帝年间,彩凤仙子弟子蒙难,故而下山助其弟子,于是这应命鸾凤彩凤仙子就找了个人代职。彩凤仙子下山时走的颇急,就只有喜鹊仙子在宫中,二人平时关系也是最好,彩凤仙子便求她代职几日,喜鹊仙子古道热肠,素来心热,哪会不答应,当即便答应了彩凤仙子。
彩凤仙子见她答应了,心中倒突然不放心起来,女娲娘娘素知此女性情,从不委以此等重任,自己这般是不是有点不妥?但弟子催得匆忙哪及得细思,转念一想也就几日,地上不过数年而已,何况是个代职,还能搞出什么名堂,见喜鹊仙子答应,便急勿勿地去了地仙界。
说来也巧,偏是女娲娘娘去她师兄元始天尊处问道,当即也无人阻拦,便自下了界成了这应命鸾凤,眼看这献帝,当真是人见人欺,马见马骑,喜鹊仙子本就骨道热肠,更何况与这汉献帝有这露水夫妻之天缘?哪见得献帝被人欺负得如此凄惨?此刻见献帝泪如雨下,当即也气的垂泪,心中暗思对策。
但女娲宫本就远离尘嚣,与凡间修士多无往来,喜鹊仙子下界后,哪有什么故人可以帮忙?但幸好喜鹊仙子修为不浅,眼力自是高人一等,突然想起董贵妃来,她记得董贵妃也信一小神(喜鹊仙子自不会记得保家仙这种小神),不过却也知道董承被种了忠心,当即眼前一亮道:
“陛下,我想起一人来。”
汉献帝闻言,忙问:
“此人是谁?”
伏皇后笑道:“董太师董承。”
汉献帝闻言,点头称是,献帝也正想到此人,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当即下定决心道:
“皇后说的不错,我也正想到此人,正可使此人调动人马。”
伏皇后看了看四周道:
“陛下口诏,恐董太师无力调动人马,使不上劲力,还是需得有诏。”
献帝闻言自有礼点头道:
“我这就起草诏书。”
喜鹊仙子虽是有些鲁莽却不糊涂,忙道:
“不可,曹贼手下耳目众多,诏书董太师实难带出皇宫。”
献帝听了急道:
“这却如何是好,只恨大汉天下将倾,我等竟无力……”
说至此处,泪若雨下。
伏皇后忙抱住献帝道:
“陛下莫急,容我想想。”
当夜二人苦思良策,次日,献帝诏见董承入宫,献帝抚董承手道:
“朕夜来与皇后说及霸河之苦,想及国舅大功,故特宣国舅入宫慰劳。”
董承忙叩头谢恩,与献帝寒暄片刻,献帝又引董承来了太庙,引上功臣阁观画。献帝焚香已毕,便与这董承观看画像,此地乃太庙,受神灵辅佑,连灵识都进不得分毫,自是伏皇后令献帝选此地,只是这一层,献帝却是不知了。
献帝见中央高祖遗容高悬,观赏良久道:
“吾高祖起身何地?如何创业的?爱卿可曾记得?”
说话间,目不斜视,直盯着高祖画像,董承闻言,不知献帝为何发问,有些摸不到头脑,只得陪笑道:
“陛下说笑了,圣祖之事,怎能不知?高祖皇帝起自泗水亭长,提三尺剑,斩蛇起义,纵横四海,三载亡秦,五年灭楚:遂有天下,立万世之基业。”
献帝闻言,点了点头,悲从中来,戚戚然道:
“祖宗何等英雄,奈何子孙却是如此懦弱,当真愧对先祖啊。”
董承闻言,心中亦起悲意,隐隐间已猜得分毫,但献帝未讲明,他也便装糊涂,只看献帝做何盘算。
不表刘备兄弟对曹操颇有异议,且说献帝。
献帝回宫后,思及今日发生之事,不由踱到窗前独思。此时,这个少年的脸上满是刚毅,自其即位以来,先遭董卓之秧,后经李催,郭汜之乱,今得曹操迎贺许都,原以为其是社稷之臣,却不曾想又是个把执朝政的权臣。想及此处,他的脸上寒霜四起,在淡淡的月光下,他的样子格外恐怖,似乎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位少年会有如此可怕的一面。汉献帝毕竟是真龙天子,有着真龙天子的高贵,岂容权臣如此欺辱?
献帝的脑海中浮现出刘备的身影,今日见这位皇叔箭射白兔,果有手段,当是社稷之臣。而且此人毕竟是刘家人,只可惜官微言轻,没有兵权,尚不能成事。
献帝自思,满朝文武皆是曹操宗族,若非皇亲国戚,谁人可托?献帝忽心念一动,想起董承,此人屡赴国难,且为国舅,官拜车骑将军,颇有实权。
月光下,献帝的脸上不由一变,想及自己左右均是曹操心腹,倘若事泄为祸不浅。思及此处,不由叹息。
"陛下,何故叹息?"
献帝闻言忙回头视之,回头间,早已满面含笑,细看之下竟是伏皇后。这皇后是凤身,颇有心计,极得献帝信任,故此献帝脸上的笑容尽去,忧伤又撒了一脸。
伏皇后忙上前一步,走至献帝近前低声道:
"陛下不用瞒臣妾了,臣妾早闻许田围猎之事,曹……"
献帝闻言朝伏皇后摇了摇头,伏皇后不再言语,默默站在献帝身侧。
汉献帝一把揽过伏皇后,再抬眼间早已泪流满面:“想不到我汉室江山四百年,到了我这一代,竟如此凋零倍受欺凌,本以为曹操是忠贤之人,今日围场,无礼已极,其心天下共知,久必有谋,可怜我夫妇不知死于何时。”
伏皇后闻言也知献帝悲痛已极,不由悲从中来,道:
“满朝公卿,竟无一人能救国难吗?”
献帝摇头怒道:
“满朝皆是曹操爪牙,又有何人肯替我分忧?”
伏皇后闻言也自垂泪。
且说伏皇后,此女身为真龙天子正室,岂是凡夫,此女远非平常女子,乃是那三十三重天外的应命鸾凤,须知这应命鸾凤每朝都有,本受女娲娘娘差遣已保帝王不复纣王无道,败坏道德纲常(当年纣王曾轻薄女娲娘娘的石像,深为娘娘所怒,故而派下青丘山众妖女祸乱朝纲),往年都是女娲驾下彩凤仙子担任,正值献帝年间,彩凤仙子弟子蒙难,故而下山助其弟子,于是这应命鸾凤彩凤仙子就找了个人代职。彩凤仙子下山时走的颇急,就只有喜鹊仙子在宫中,二人平时关系也是最好,彩凤仙子便求她代职几日,喜鹊仙子古道热肠,素来心热,哪会不答应,当即便答应了彩凤仙子。
彩凤仙子见她答应了,心中倒突然不放心起来,女娲娘娘素知此女性情,从不委以此等重任,自己这般是不是有点不妥?但弟子催得匆忙哪及得细思,转念一想也就几日,地上不过数年而已,何况是个代职,还能搞出什么名堂,见喜鹊仙子答应,便急勿勿地去了地仙界。
说来也巧,偏是女娲娘娘去她师兄元始天尊处问道,当即也无人阻拦,便自下了界成了这应命鸾凤,眼看这献帝,当真是人见人欺,马见马骑,喜鹊仙子本就骨道热肠,更何况与这汉献帝有这露水夫妻之天缘?哪见得献帝被人欺负得如此凄惨?此刻见献帝泪如雨下,当即也气的垂泪,心中暗思对策。
但女娲宫本就远离尘嚣,与凡间修士多无往来,喜鹊仙子下界后,哪有什么故人可以帮忙?但幸好喜鹊仙子修为不浅,眼力自是高人一等,突然想起董贵妃来,她记得董贵妃也信一小神(喜鹊仙子自不会记得保家仙这种小神),不过却也知道董承被种了忠心,当即眼前一亮道:
“陛下,我想起一人来。”
汉献帝闻言,忙问:
“此人是谁?”
伏皇后笑道:“董太师董承。”
汉献帝闻言,点头称是,献帝也正想到此人,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当即下定决心道:
“皇后说的不错,我也正想到此人,正可使此人调动人马。”
伏皇后看了看四周道:
“陛下口诏,恐董太师无力调动人马,使不上劲力,还是需得有诏。”
献帝闻言自有礼点头道:
“我这就起草诏书。”
喜鹊仙子虽是有些鲁莽却不糊涂,忙道:
“不可,曹贼手下耳目众多,诏书董太师实难带出皇宫。”
献帝听了急道:
“这却如何是好,只恨大汉天下将倾,我等竟无力……”
说至此处,泪若雨下。
伏皇后忙抱住献帝道:
“陛下莫急,容我想想。”
当夜二人苦思良策,次日,献帝诏见董承入宫,献帝抚董承手道:
“朕夜来与皇后说及霸河之苦,想及国舅大功,故特宣国舅入宫慰劳。”
董承忙叩头谢恩,与献帝寒暄片刻,献帝又引董承来了太庙,引上功臣阁观画。献帝焚香已毕,便与这董承观看画像,此地乃太庙,受神灵辅佑,连灵识都进不得分毫,自是伏皇后令献帝选此地,只是这一层,献帝却是不知了。
献帝见中央高祖遗容高悬,观赏良久道:
“吾高祖起身何地?如何创业的?爱卿可曾记得?”
说话间,目不斜视,直盯着高祖画像,董承闻言,不知献帝为何发问,有些摸不到头脑,只得陪笑道:
“陛下说笑了,圣祖之事,怎能不知?高祖皇帝起自泗水亭长,提三尺剑,斩蛇起义,纵横四海,三载亡秦,五年灭楚:遂有天下,立万世之基业。”
献帝闻言,点了点头,悲从中来,戚戚然道:
“祖宗何等英雄,奈何子孙却是如此懦弱,当真愧对先祖啊。”
董承闻言,心中亦起悲意,隐隐间已猜得分毫,但献帝未讲明,他也便装糊涂,只看献帝做何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