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崇祯本纪 > 第一三四章:内阁和实学(求推荐、求收藏)

第一三四章:内阁和实学(求推荐、求收藏)

作者:喜马拉雅听风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bx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略讲完李三才的生平,阮大铖顾不得形象,将茶水一饮而尽。朱由检一边招呼王承恩给他续茶,一边问:“照你这么说,李三才的能力很强喽?”

    “是的,殿下。”阮大铖一边向续茶的王承恩点头示谢,一边回答。

    “殿下,李三才修的其实是实学,讲究的是经世致用。他最欣赏和推崇的就是张居正。

    李三才的为政能力,在东林无人能及。就算放眼整个大明,李三才也算是出类拔萃的存在。可惜他犯了朝廷大忌,没能落下个好下场。”阮大铖一脸为李三才抱屈的惆怅。

    同是叛徒,这可能才是阮大铖对李三才产生共鸣的最大原因吧。

    “那个,你说李三才修的是实学,这个实学到底是什么?”朱由检敏锐的注意到阮大铖话中的一个细节。那个异类崔子忠不也是实学派的吗?

    “实学?”阮大铖对这位小王爷关注的点实在是摸不透,不是说李三才吗,怎么突然跳到实学了?不过信王殿下要听什么,他也只能说什么。

    所谓实学,实际就是实干之学。实学派学者他们尚实学、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立倡务实之风。阮大铖文绉绉的说出一段有关实学的介绍。

    嗬,幸亏小爷还算有点墨水,还能听得懂。朱由检在心中暗暗吐槽,这文人啊,就是不会好好的说话。

    “不过,这实学的宗旨,不就是实事求是的做研究吗?还有这么个儒家学派?我前世怎么没有听说过?”朱由检精神一振,心中一阵大喜。

    就听阮大铖继续说道:“这实学奉景泰年间的大儒邱浚为开山鼻祖,顾宪成先生的某些思想,也可以划入这一派别。”

    什么?顾宪成也是实学中人?那怎么东林党好像都不通实务,朝政都能搞得一团糟。朱由检一阵的迷糊。

    古人不是讲究道不同、不相为谋么?怎么顾宪成和其他东林党人观念会相差那么大?不过,这倒解释了李三才能和顾宪成走到一起的原因。

    似是看出信王的心思,阮大铖进一步解释:“顾先生只是赞同实学的反对空谈心性,立倡务实之风。顾先生是最讨厌别人谈禅论玄的,他对心学走上这一歧途最是痛心不已。至于东林内,实学真正的传人恐怕也就李三才一人。”

    “那照你这么说,实学算是非常小众了?”朱由检凝神问道,他本能的对实学充满好感。

    “小众?”阮大铖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信王的意思。

    “殿下,实学不兴的原因很简单。”阮大铖摇摇头,面露无奈之色:“践行实学需要精通实务,这才能做到经世致用。在大明,实学的这种人才,最高也就是个方面大员,就像李三才。可他们若想入阁?那就难了。这天下间能有几个张太岳?”

    这一句,朱由检终于明白了。

    入阁,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文人的最高追求。就像顾秉谦为了入阁不惜投靠魏公公一样,这个时代大多数文人都怀着一颗炽烈的入阁之心,他们一辈子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有这种伟大目标的文士,又怎么会去践行实学。

    大明内阁为永乐大帝朱棣所创。

    朱棣创立内阁的目的,只是因为他需要一个擅长处理文书的秘书。

    说白了,内阁最早就是朱棣的一个秘书班子。所以,当初的内阁成员都是翰林院出身(翰林院的文笔肯定不错,写报告那是相当合适)。

    又因为朱棣出于培养年轻人的目的(秘书吗,一般在领导身边学习几年,就会外放为官),提拔的都是翰林院中缺少为政经验的翰林。(这些准备培养外放的秘书,当然不需要方面大员来担任。)

    所以,内阁就有非翰林不入阁和方面大员不入阁的传统。

    由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永乐以后,内阁凭借皇帝的权威逐渐取得了近似宰相的地位。而从科举功名中收益的文臣,出于推高科举出身的目的,暗中把内阁的传统有意保留下来(翰林院的翰林大多是每届科举的前几名)。

    就这样,大明的最高政策制定中心,就逐步演变成一帮从未担任过地方大员,对地方事务缺少具体了解的京官集团中心。

    如此的中心,制定出的政策和对地方的掌控可想而知。

    捋顺内阁的脉络,朱由检再次摇头叹息。

    大明的文臣还真厉害,永乐时代的好政策总能被他们扭曲的面目全非。

    可惜了那辉煌的永乐时代,唉!

    当托塔天王李三才死后还受到的严苛追罚,传遍了天下时,东林党人变得人人自危,纷纷谋求自救。

    当阮大铖投向信王以谋求自救时,在遥远的辽东,帝师、辽东督师、东林党人孙承宗也在谋求自救。

    辽东,柳河畔

    一个魁梧的大汉不住的手搭凉棚向河上眺望。可不管他怎么看,宽阔的河面上依然还是什么都没有。

    “直娘贼。”大汉放下手,暴躁的骂道:“这都逾期两天了,那帮水鱼就算是属乌龟的,也该爬到这儿了吧?”

    身旁一个同样健壮的大汉开口劝他:“鲁兄,沉住气,在等等吧?”

    “还等?”宁远中协副将鲁之甲双目一瞪,“李承先,你小子不是怕了吧?”

    “怕?我怕个鸟!”参将李承先毫不客气的瞪了回去,“水军的那帮小子不来,你还能飞过去不成。”

    鲁之甲一时语塞,他抬头看看这大好的晴天,又向河面望了半天。转过头来,狠狠的跺了一脚,大声叫道:“老子不等了。李承先,老子这就用那几只渔舟渡河。你敢不敢跟老子去?”

    “去就去。要我说,咱们就不该等他们。要是一来就渡河,现在咱们应该都打下耀州了。”李承先喊得声音比鲁之甲更大。

    听李承先的喊声,鲁之甲忍不住摇摇头。

    此次可不止是打耀州这么简单。孙阁老来辽东有3年了,宁远觉华岛一线防御已经完全建成,防御应该已无问题。

    从天启三年算起,这批关宁军也整训了足有2年了,是该拉出来试试火候了。要不,区区一个耀州,哪需要马大帅(山海关总兵马世龙)亲自出马。

    想到马大帅已到右屯,明天就要提兵亲自前来,鲁之甲心中就是一阵烦躁。